《愛彌兒》

《愛彌兒》

《愛彌兒》是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響的教育著作之一,至今仍散發著絢麗的光芒。本書的主題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規律,要發展兒童的天性。它全方面的體現了盧梭的關於教育的觀點,他的觀點雖然是立足在法國18世紀的社會和教育教育環境,但是他的理論和觀點在當今社會也不乏可取之處。

《愛彌兒》《愛彌兒》
盧梭《愛彌兒,或論教育》 (‘EMILE OU DE L’,EDUCATION,1762), 法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者、傑出的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寫於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該書是一部哲理小說,同時也是一部教育論著,其副標題就叫《論教育》。它描寫了一個人從出生到結婚,到進入社會受教育的全過程,主張順乎天性,讓人的本性避免受社會偏見和惡習的影響而得到自然的發展。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這部書不僅是盧梭論述資產階級教育的專著,而且是他闡發資產階級社會政治思想的名著。
中譯本《愛彌兒》於1923年由魏肇基根據英文節譯本譯出,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978年,李平漚又根據法文原版全文譯出,分上下兩卷,書後附有盧梭的生平年表和人、地名譯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共59.7萬字。

概述

盧梭自稱:“《愛彌兒》一書構思20年,執筆3年。”全書共5卷,是一本夾敘夾議的教育小說,故事優美,文筆生動,富有文學價值。前4卷以富家孤兒愛彌兒為主人公,論述男子教育的改革,揭穿法國封建教育的腐朽荒謬,並提出新教育的原則和理想。末卷借愛彌兒未來的妻子蘇菲的教育,論證女子教育的革新。
全書宣揚自然主義教育思想,闡述性善論,認為人秉有天賦的自由、理性和良心,順性發展就可成為善良的人,實現善良的社會。所以教育應受天性的指引,以培養自然人為目標。自然人的身心調和發達,體魄健康,感覺靈敏,理性清晰,良心暢旺;相反,封建教育造就王公貴人和國家公民,卻把人的天性窒息了,使天真純潔的兒童淪為社會傳統的俘虜,失去了善良的本性。全書還尖銳批判封建教育把年幼無知的兒童當作哲學家、道德家和神學家對待,揠苗助長,戕害身心。在盧梭看來,要糾正封建教育的錯誤,就應當使教育“歸於自然”,即排除惡劣的習染,使兒童的天性自由地自然地發展。書中把受教育者的成長分為嬰兒期兒童期青春期青年期,呼籲教育要適應各時期年齡特徵,同時還要適應個性差異和兩性差異。它對於體育、感官教育、知識教育、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女子教育,都提出了改革的意見和主張。
全書題材新穎,詞語鋒利,尖銳地批判了法國封建社會及其教育。該書因觸怒貴族和僧侶階級,出版後即被宣布為禁書,在巴黎遭到焚毀,盧梭被迫出走國外。書中闡述的思想對於I.康德、J.H.裴斯泰洛齊、J.杜威以及後世許多教育家都有啟發和影響。在兒童心理學發展史上,《愛彌兒》也占有重要地位。但該書把兒童的天性作為興辦教育的根據,卻忽視了教育的社會性

作者

《愛彌兒》盧梭
讓·雅克·盧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
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出生於瑞士日內瓦,16歲時由於不堪師傅的虐待逃離日內瓦,開始了長期的流浪生活,曾走遍全瑞士,到過法國許多地方,從事過各種職業,如僕役、私人秘書、家庭教師和樂譜抄寫員等。在流浪生活中,他閱讀了洛克萊布尼茨笛卡兒等著名哲學家的著作,自學了數學、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學知識,還掌握了拉丁語。1742年在巴黎結識了許多著名的啟蒙學者,如狄德羅伏爾泰霍爾巴赫達郎貝等人,並參加了為《百科全書》撰稿的工作,成為“百科全書派”的重要成員。後因在政治、哲學和文化觀點上的分歧,終於和百科全書派決裂了。1749年法國狄戍學院發起有獎徵文活動,題為《科學和藝術的進步對於道德的影響》。盧梭應徵撰文,獲得獎金,榮登榜首,論文題為《論科學和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於敦化風俗》。他對所提出的問題持否定主張,認為科學、文學和藝術是道德的最惡的敵人。1755年又回響狄戍學院第二次徵文,撰寫了《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但沒有獲得獎金。文中進一步闡述了第一篇論文的觀點。他認為,人類在自然狀態下是自由的、平等的,在道德上是善良的,由於出現了私有制,才產生了種種不平等,不自由的現象,並把人心變惡。1760年發表文學著作《新愛露意絲》,1762年先後發表《社會契約論》和《愛彌兒,或論教育》。在《社會契約論》一書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權神授論,成為法國大革命中大多數領袖的聖經。《愛彌兒,或論教育》是一部小說體裁的教育著作,反對經院主義教育,提倡自然教育。這兩本書使盧梭名聲大振。但由於觸犯了天主教會和專制政府,書被查抄並被當眾燒毀。盧梭本人也被迫逃亡國外。1770年重返法國,在巴黎附近的鄉村定居,撰寫自傳體著作《懺悔錄》,總結一生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抱負。1778年病逝。

寫作背景

《愛彌兒》法國資產階級革命
繼十六、十七世紀荷蘭和英國相繼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之後,十八世紀的西歐正處於資本主義經濟日益發展壯大,封建社會行將崩潰,更為深刻的資產階級革命即將到來的時期。這種情況在法國表現得尤為明顯。當時,法國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專制國家,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這句驕橫的名言,就反映了這種專權狀況。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憑藉封建王權和神權對第三等級施加沉重的壓迫,使整個第三等級其中包括資產階級完全處於政治上無權的地位。在經濟上,封建貴族和僧侶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控制著財政稅收大權,殘酷剝削和掠奪第三等級,特別是廣大工農勞苦大眾。但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日益擴大,使它再也不能容忍那種無權狀況了。反對封建壓迫,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成了第三等級的共同要求。盧梭和其他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著作正是反映了這一要求。《愛彌兒》一書則是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

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的。按照這種觀點,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之後,才出現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和奴役現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為了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狀況,他主張對兒童進行適應自然發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資產階級理性王國的“新人”。在愛彌兒身上,盧梭就傾注了培育這種“新人”的理想。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樣:“十八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們,也和他們的一切先驅者一樣,沒有能夠超出他們自己的時代所給予他們的限制。”盧梭也是這樣,儘管他的教育思想代表著資產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在當時起過反封建的進步作用,但是由於他所處的時代和他自己的階級局限性,他不懂得階級和階級鬥爭的科學,因而也不懂得自人類劃分為階級以來,教育始終是帶有階級性的,是為一定的階級服務的工具。正因如此,他的自然教育理論後來為不少壟斷資產階級教育家所利用,他們把資產階級教育鼓吹為“超階級”、“超政治”的東西,為帝國主義欺騙勞動人民效勞。

內容介紹

《愛彌兒》愛彌兒—兒童教育
《愛彌兒》是一部半小說體的教育專著,共分五卷。前四卷提出兒童成長的自然的重要時期,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原則、內容和方法。第一卷著重論述了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自然發展;第二卷著重論述了對2歲至12歲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第三卷,論述了對12歲至15歲的少年進行智育教育;第四卷著重論述了對十五歲至20歲的青年進行德育教育;第五卷著重論述了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在這部著作中,盧梭把自己描寫成一個理想的教師,又把愛彌兒描寫為理想的學生,敘述了愛彌兒從出生到20歲成長和受教育的全過程,從中闡述了他的“自然教育”思想。現以以下五個方面作一介紹:

(一)“自然教育”的目的
盧梭從其激進的社會政治觀出發,認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由、平等、獨立、能適應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自然人”。在他看來,在民主、自由、平等的理想社會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忠於祖國,能履行職責的公民。可是,在現存的專制主義國家中,人民的主權被摧毀,人的天賦自由被踐踏,不平等達到了頂點。在這種國家中沒有公民,只有專制君主的臣民。因此,在既無“國家”,又無“公民”可言的社會條件下,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養“自然人”。這種自然人不是自然狀態中的野蠻人,而是社會狀態中的自然人,他們知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堅持做人的本分,可以為實現自由、平等的社會而奮鬥。他在第一卷中寫道:“生活,這就是我要教他的技能。從我的門下出去,我承認,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侶;他首先是人:一個人應該怎樣做人,他就知道怎樣做人,他在緊急關頭,而且不論對誰,都能盡到做人的本分;命運無法使他改變地位,他始終將處在他的地位上。”

(二)“自然教育”的作用
盧梭認為,人的自然本性是善良的、純潔的,人生來愛自由,具有自愛心和同情心。一切錯誤和罪惡都是不良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偏見、權威、需要、先例以及壓在我們身上的一切社會制度都將扼殺他的天性,而不會紿它添加什麼東西。他的天性將像一株偶然生長在大路上的樹苗,讓行人碰來撞去,東彎西扭,不久就弄死了。”他指出:教育在塑造人的品性方面,在改變人的惡劣環境對人的影響方面起著決定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通過自然教育發展和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如善良、博愛、憐憫、仁慈等本性;防止產生一切有害的慾念,如妒忌、貪婪、仇恨等。這樣就可以達到增進人類幸福的目的。

在盧梭看來,這種教育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自然的教育——即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在發展;二是人的教育——即別人教我們如何利用這種發展;三是事物的教育——即我們對影響我們的事物獲得的良好經驗。如果在一個人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就能使兒童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達到他們的目標,生活得有意義。否則,便會摧毀兒童的天性。使他們成為‘沒有味,沒有香氣的早熟的果子,乃至爛掉。”

(三)“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
盧梭反對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束縛,要求教育要“遵循自然,跟著它給你畫出的道路前進”,即“按照孩子的成長和人心的自然發展而進行教育”,使兒童的本能、天性得到發展,合乎自然地成長為一個知道如何做人的人。教育的任務就是促進兒童“內在的自然發展”。自然的教育和人的教育要遵循兒童“內在的自然發展”,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應與兒童“內在的自然發展”相一致。只有依照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規律,根據兒童的能力和自然傾向進行恰當的教育,才能使兒童得到健康的發展。這就是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教育的一切方法都應從此原理產生。他在第二卷中寫道:“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夠得到的東西。只做他喜歡做的事情。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基本原理。只要把這個原理套用於兒童,就可源源得出各種教育的法則。”

根據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盧梭反對壓抑兒童個性和束縛兒童自由的封建教育;反對嚴格的紀律和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主張讓兒童完全自由地進行活動,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看、去想、去感覺一切事物;要求教育者“應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在進行教育之前必須了解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指出教育者的任務就是創造一個能促進兒童自由發展的適當的環境,從旁仔細地觀察和適當地誘導,只是在兒童感到經驗上或力量上不足時給予適當的幫助,而不應強迫兒童接受成年人所特有的方式方法。

(四)教育階段論
從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出發,盧梭把兒童的發展劃分為四個時期:從出生到兩歲為嬰兒時期;從2歲到12歲為童年時期,從12歲到15歲為少年時期;從15歲到成年是青年時期。他主張根據不同年齡時期兒童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進行分階段的教育。

1.嬰兒時期的教育(出生—2歲)
盧梭在第一卷中論述了嬰兒時期的教育。他指出,兒童在母親懷中的時候,沒有任何心情,沒有任何思想,幾乎連感覺也是沒有的;甚至覺察不到其自身的存在。因此,教育應從出生開始。他寫道:“我們的教育是同我們的生命一起開始的,我們的第一個教師便是我們的保姆。”

嬰兒時期教育的重點是身心的養護和鍛鍊,以保證兒童具有健康的體魄。盧梭非常重視兒童的身體是否強壯,主張從出生起,就應對兒童進行體育鍛鍊,促進兒童身體的自然發展,增強體質,養成抵抗疾病的能力,為以後各時期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礎。與此同時,盧梭也非常重視兒童的心理是否健康。盧梭認為,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互相關聯的,只有具備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全的精神;虛弱的身體會使精神也跟著衰弱,而放縱和刺激欲望也會摧殘身體。

嬰兒時期的教育,通過對兒童身心的養護和鍛鍊,使兒童學說話、學吃東西、學走路,儘早使他們自由地支配身體,自己控制自己,還要保持身體的自然習慣。

2.兒童時期的教育(2歲一12歲)
盧梭在第二卷中論述了兒童時期的教育。

盧梭認為,兒童時期是理智睡眠時期,兒童的智力還處在感性階段;記憶力還帶有感性的特點;還不能接受觀念,只能接受形象;還沒有理性。因此這一時期的智育和德育應是消極的。他提出此期的智育和德育不應操之過急,要適應兒童智力發展的特點。

在智育方面,盧梭指出:“在我們身上首先成熟的官能是感官,因此,應該首先鍛鍊的是感官。”對於如何發展兒童的感官。盧梭提出了很多寶貴的見解。認為,人有六種感覺,即: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和共通的感覺(觀念)。其中觸覺最重要。這個時期最適於兒童學習的不是書本,而是他的周圍事物。兒童通過接觸並從認識周圍事物中獲得經驗和知識,發展記憶力判斷力。在德育方面,盧梭根據這一時期兒童缺乏思維能力,善於模仿等特點,提出了一些具體的作法:(1)為了遠離城市的不良風俗,兒童應到鄉村去,生活在自然環境中,接受自然的教育。(2)示範在道德教育中起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必須嚴格管束自己,“保持純樸、謹言慎行”。(3)此期兒童沒有道德概念,因此不必向他講道德理論或強使其接受道德原則,只宜結合具體事物,通過實踐來學習。(4)反對為了懲罰兒童而懲罰兒童,主張運用“自然後果”的原則進行道德教育,即通過兒童不良行為所產生的自然後果,使兒童受到行為本身產生的懲罰,從而制止兒童的不良行為。

通過兒童時期的教育,愛彌兒雖然讀書沒有別的孩子好,但他們從經驗中學到了很多東西,他們具有很強的判斷力,善於自己動手做事,而不受成規和習慣的束縛;在道德方面,雖然還沒有關於成人的道德概念,但已有了一些關係到目前狀況的道德概念。

3.少年時期的教育(12—15歲)
盧梭在第三卷中論述了少年時期的教育,他認為少年時期的孩子,身體強壯起來,理性開始發達,對事物有了初步辨別的能力,並通過感官的感受獲得了一些經驗,因此可以進行智育和勞動教育,使兒童發展思維能力和學習各種知識。他寫道:這個時期是孩子的相對體力達到最大的時期,除了滿足欲望的需要以外還有剩餘,所以現在是到了工作、教育和學習的時期了。

如何進行智育呢?首先是“教什麼”或“學什麼”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盧梭主張要教給兒童有用、真實和易於理解的知識。他認為,大自然就是一本有用、真實、易於理解的大書。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下的礦藏、動物、植物、山川、大地等等都是孩子學習的對象。盧梭還強調學習的知識要符合兒童的興趣;並且要培養愛好學問的興趣和研究學問的方法。這是所有一切良好教育的一個基本原則。其次是“怎么教”或“怎么學”的問題。在教學方法上,盧梭反對經院主義脫離實際,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要求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自動手取得對事物的觀念。這樣獲得的知識要比從書本上獲得的知識清楚得多、深刻得多,還可以使孩子的身體和頭腦都得到鍛鍊,不至於養成迷信書本知識和權威的習慣。

如何進行勞動教育呢?盧梭認為,“勞動是社會的人不可或免的責任,勞動教育重在發展兒童的智力、體力,培養對勞動者的感情。”因此,盧梭要求愛彌兒在12歲以前學習農業,12歲至15歲則學習手工業,並提出選擇手工業的標準是:實用而有興趣、符合學習者的性別和年齡特徵、能發展智力和有益於健康。

通過少年時期的教育,愛彌兒按照大自然的秩序成長起來,身心得到和諧的發展,成為既能行動又能思想的人。他雖然不是一個學識淵博的人,但至少是一個善於學習的人,他熱愛勞動,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

4.青年時期的教育(15—20歲)
盧梭在第四卷中論述了青年時期的教育,他認為,青年從15—20歲起慾念日益增長,處於狂風暴雨似的轉變時期,應主要進行道德品質的教育。

盧梭從人的自然本性出發,認為人的慾念是保持生存的主要工具,一切慾念的本源是自愛。自愛心所涉及的只是我們自己,所以當我們真正的需要得到滿足的時候,就會感到滿足。自愛使人產生敦厚溫和的性情,因此,自愛始終是美好的,是符合自然的秩序的。然而自私心則促使我們同他人進行比較,所以人從來沒有而且永遠也不會有滿足的時候。自私產生偏執妒忌的性情,正是由於自私和社會的毒害,人心由於新的需要而日趨墮落。基於這種思想,盧梭認為:

(1)道德教育的作用是促使人的心中產生善良、博愛、憐憫、仁慈以及所有一切自然而然使人感到喜悅的溫柔動人的情感,防止產生妒忌、貪婪、仇恨以及所有一切有毒害的慾念
(2)道德教育的途徑是通過人去研究社會,通過社會去研究人。因此,盧梭要求愛彌兒從鄉村回到城市。此時他已經受到了足夠的鍛鍊,能夠抵抗城市虛偽文明的侵蝕,同時他是社會的一員,應盡他的義務。
(3)道德教育的內容是學習歷史知識、實用哲學和寓言故事,而不是純理論的東西。
(4)道德教育的方法是重在道德實踐,反對空洞的道德說教。只有通過道德實踐,把在學校里獲得的知識套用於實際生活,才可以培養善良的感情,正確的判斷和良好的意志。
(5)在宗教教育方面,盧梭從自然神教出發,認為,上帝的概念是很抽象的,不易理解。因此,愛彌兒在十七、八歲以前,不應同他談論宗教,等到他能自己探究宇宙萬物的基本原因時,就會漸漸理解宗教的起源,趨向自然神教的世界觀。

(五)女子教育
盧梭在第五卷中論述了愛彌兒的未婚妻——蘇菲的教育,集中闡述了關於女子教育的思想。

1.男女在身體、性格、興趣以及工作內容上都是不同的,故其所受的教育也應有所不同。從總體上說,男女雙方在各方面都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的。因此,女子教育要考慮女性的傾向和義務,培養女性本來應具備的品質,而決不能在她們身上培養男人的品質。他寫道:“如果在婦女們的身上去培養男人的品質,而不去培養她們本來應該具備的品質,這顯然是在害她們。”

2.女子教育的目標是培養賢妻良母。盧梭認為,服侍丈夫、生兒育女、操持家務是女性的天職;而溫順、謙遜、淑靜和貞潔等是女性終生必須具備的美德。故要從小教育女子做事細心、熱愛勞動、勤於持家;同時還要使她們從小受到管束,學會自己克制自己,養成受約束的習慣。

貢獻和不足

本書的主要特點和貢獻在於:(1)自然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求擺脫封建教育對兒童身心發展的摧殘和束縛,要求教育要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反映了資產階級對教育的合理要求。因此,儘管其中有一些偏激與片面的地方,但在抨擊傳統封建教育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的革命作用。(2)盧梭與夸美紐斯的教育思想具有反封建的共同性質。但夸美紐斯運用類比法,把自然的普遍法則作為教育的出發點,這比封建教育把《聖經》和上帝作為教育的出發點顯然是革命性的進步。而盧梭則更進了一步,他從人道主義出發,要求熱愛兒童、尊重兒童,把教育的對象──兒童直接作為教育的出發點。這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強大,反封建性更為徹底,也反映了人類對教育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3)教育要遵循自然並非盧梭首創,古希臘羅馬的教育思想家已經提出,到昆體良時已明確把自然(指兒童的天賦稟性)作為教育的原料。盧梭的貢獻在於系統地敘述了兒童各時期身心發展的特點,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並提出了許多具體的建議。這種思想影響了以後幾代教育家。人們追隨盧梭的思路,研究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以此作為教育的理論依據,使教育學逐漸走上科學化的軌道。(4)《愛彌兒》是西方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教育論著,其中所論述的自然教育理論在教育思想上引起了偉大的革命。因此,《愛彌兒》問世以後,迅速傳播到整個歐洲,並引起深刻的反響。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對許多著名的教育家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如巴西多、康德、裴斯泰洛齊和杜威等都從不同方面受到盧梭的啟發。

《愛彌兒》的主要缺陷在於:(1)對兒童的天性過於理想化。杜威曾批評“性善論”對兒童只是一味地順從,容易弄成自私、自利、放縱的習慣。人的本性本無所謂善惡,只不過是教育的原料,關鍵的問題是看你怎么去利用他。良好的教育不是消極地去束縛本性,也不是一味地順從本性,而是要積極地去利導本性。由此可見,杜威對人性的看法和對兒童的態度,比盧梭更全面、更合理。(2)對兒童的年齡分期是不科學的。分階段教育的原則、內容和方法也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觀臆測性。(3)過份強調兒童在活動中的自然成長,而忽視了人類文化傳統在教育中的作用;過高地估計兒童的直接經驗,而忽視學習系統的書本知識。這種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參考文獻

《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