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小說

哲理小說

哲理小說是法國啟蒙作家創立的一種新型小說。這種小說雖有人物、情節,但它不注意環境與人物的細緻描寫,它以人物活動為主線,穿插描寫了多方面的內容,把敘事、議論、抒情、諷刺融為一體,表現作家關於政治、法律、道德、文學方面的啟蒙觀點,富於哲理性。其特點在於藝術形象與哲理的融合。

哲理小說作家安·蘭德

人物簡介

安·蘭德安·蘭德

安·蘭德(1905—1982)是史上最暢銷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美國最為知名、小說和論著賣出冊數最多的作家、思想家和公共知識分子之一。她既是小說家,又是哲學家。其最具挑戰意義的哲理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被譽為“繼《聖經》之後對當代美國人影響最大的一本書”。作為哲學家,她的“客觀主義”哲學在世界範圍內都有廣泛而深入的影響。

影響

蘭德於1905年出生於俄國,1926年流亡美國。經過短短几年,她以非母語的英文寫作在好萊塢電影圈和百老匯戲劇界成名,後來又通過報紙專欄、小說和哲學作品成為影響卓著的公共知識分子。1982年蘭德去世,但她在美國公共文化中的影響卻毫無衰減。她的弟子與一批忠實的追隨者於1985年創立了“蘭德學院”,至今仍然非常活躍。她的著作在去年銷售達40萬冊。1991年在美國國會圖書館與“月讀俱樂部”聯合主持的一項讀者調查,蘭德的哲學性小說《阿特拉斯聳聳肩》(AtlasShrugged)在“歷史上影響力”中位居第二,僅次於《聖經》。1997年出品的長達兩小時的記錄片《蘭德:一種生命感》(AynRand:ASenseofLife),記述了她一生傳奇般的經歷,此片獲得當年的奧斯卡獎提名。

新知識分子

致新知識分子致新知識分子

《致新知識分子》一書,包括安·蘭德一篇同名哲學論文和她的四部小說《生而為人》、《頌歌》、《源泉》、《阿特拉斯聳聳肩》的哲理片斷精粹。論文《致新知識分子》,是安·蘭德“客觀主義”哲學體系概論,濃縮了

其哲學精神精華部分。概而言之,她的哲學是一種理性的私利主義的現世生活哲學。“客觀主義”以現實才是客觀的絕對標準為理論前提。

本質

用安·蘭德最為簡短的語言概括,“客觀主義”內涵有如下本質:

1、形上學:客觀現實;

2、認識論:理性;

3、倫理學:私利;

4、政治:資本主義。其思想軌跡可以表述如下:客觀現實是絕對的本質,要認識它唯有依靠理性,因此人的生存只能依靠自己的頭腦,人本身就是目的而非手段,人生而具有追求私利的權利,理性的自私是一種美德。

小說特點

安·蘭德宣稱,“本書是為那些希望承擔成為新知識分子這一責任的讀者而寫的”。誰又將成為新知識分子呢?作者回答:“就是那些樂于思考的任何男人女人。所有那些明白個人的生活必須依賴理性指導的人,那些珍視自己的人生,因而如同不願將這個世界交付給黑暗時代和暴徒的統治一樣,不甘屈從於在這個現代的玩世不恭的虛無的叢林中對絕望的崇拜的人。”因此,本書也就是“為希望獲取關於存在的總體認識的人們而作”。反而推之,人們“關於存在的總體認識”是不是出問題了?是的。安·蘭德回答說:“美國已經在文化上破產了”,智識階層被“負罪、恐慌、絕望、厭倦以及無處不在的逃避氣氛”所籠罩。

思想

安·蘭德梳理了自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到笛卡兒、休謨、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等思想家的哲學基礎,認為他們都未能為一個理性的社會提供一種理性道德準則。在她看來,長期以來,人類無非以兩種形式存在著:原始神秘的巫醫主義和阿提拉(匈奴帝國國王,成功入侵羅馬帝國的野蠻入侵者)主義。前者依靠感覺,後者依靠肌肉,共同點是兩者都不需要頭腦,取締了理性。資本主義不能由巫醫或阿提拉主義者的精神認識論來發現。可悲的是,現代知識分子依然操持巫醫的原始話語。那么,新知識分子有必要檢查自己的哲學基礎,重新確認信念,然後為美國提供一種新的生存觀,以結束巫醫和阿提拉的思想統治。這種新的生存觀乃是:人為了其自身的權利,既不是為了他人犧牲自己,也並非為了自己犧牲他人,而是為了共同的利益以商人的原則自願進行交換。

影響

安·蘭德的思想重申了以理性主義、個人主義和資本主義反抗神秘主義、利他主義和團隊精神的必要性。她也並沒有就人類理性、道德進行知識考古學式的挖掘。她尤其遺忘了對自亞當·斯密以來人類經濟學思維的思考。自從有了亞當·斯密經濟學上的理性人假設,資本主義就已經具備發展基礎。而哈耶克強調“自由秩序”後,一個以自由市場為目標的放任資本主義社會已經在安·蘭德身後(20世紀80年代以後)成為美國的現實,並且正在波及全球。

用小說創造哲學

《生而為人》的主題是,個人對抗國家,個人生命的至高價值不容極權國家剝奪,因為個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個故事發生在前蘇聯。《頌歌》是對人類自我意義的重申,小說虛構了一個反面烏托邦性質的未來集權主義世界,“我”從人類語言中消失後代之以“我們”,人們用“他們”指代他人,這也是個反抗極權制團隊精神的故事。《源泉》,其主題也是個人主義對抗團隊精神,人得以成立乃是因為個體的獨立意志和創造精神。《阿特拉斯聳聳肩》(阿特拉斯是古希臘神話中被宙斯降罪用雙肩支撐蒼天的擎天神)是安·蘭德的最重要作品,其主題是:人類生存中思想的作用。假設人類的思想開始罷工了——像阿特拉斯這種以痛苦和折磨為報酬、將世界扛在肩上的人都罷工了——思想者的罷工將會給世界帶來何種後果:阿特拉斯聳聳肩,地球將震顫不止。該小說充分證明了安·蘭德的哲學精神:理性的利己主義的道德性。她用小說創造了屬於她自己的哲學框架。

安·蘭德說過,“我的哲學,實質上就是這樣一種概念:人是一種英雄的存在,將自己的幸福當作他人生的道德目的。創造性的成就是他最高尚的行動,理性是他惟一的絕對標準。”她的小說在前,哲學論著(《客觀主義認識論概論》、《致新知識分子》、《自私的美德》、《資本主義:未知的理想》)在後,它們構成一種為完成作家創造“客觀主義”哲學體系的互文性寫作。《致新知識分子》這本書是理解安·蘭德哲學的一個線索和一份概要。換句話說,其哲學精神已隱含在這些小說片斷中,而她的哲學論著不過是其哲學體系更為具體的展開和更為系統化的界定、闡明。 安·蘭德先是個哲理小說家,然後演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哲學家。

美國知識界的異類

被國內引進的還有安·蘭德文集《理性的聲音》,主要包括她的評論和她開始於1961年在波士頓福特會堂論壇的年度演講,內容涉及哲學、文化和政治,均屬“客觀主義”思想評述性文字。書中還附有安·蘭德精神繼承者倫納德·佩可夫撰寫的五篇文章,屬“客觀主義”思想再闡釋。

鑒於安·蘭德是個從前蘇聯流亡美國的知識分子,為人的思想和自由而奮鬥,構成了她終生的生命激情。但在美國知識界,她卻是個並不受歡迎的人物,對相對主義者來說她是反動的,而保守主義者又攻擊她激進,共產黨詆毀她贊成資本主義,而教會又不能容忍她是個無神論者。福特會堂論壇對她的邀請,被看做是美國知識界為維護思想自由的難得的公平例證。而她一年一度的演講,則被《紐約時報》稱之為“客觀主義的復活節”。一年一度,安·蘭德的“冬粉”們從全美各地(後來是全世界各地)向波士頓匯集,美國普羅大眾視她為新思想的源泉。

在演講中,安·蘭德繼續指責美國在知識上的破產(摧毀理性)以及文化價值的喪失(對人的仇恨),並不遺餘力地開出“客觀主義”的藥方。她發起的乃是對當代美國的文化反擊戰,目的是捍衛美國開國元勛們關於人通過理性獲得幸福的個人主義哲學基礎,亦即美國資本主義基礎,也就是安·蘭德所說的“自私的美德”。

當安·蘭德就阿波羅登月事件、越戰問題、教育、醫療乃至瑪麗蓮·夢露之死發表評論時,其思想輻射因及時介入社會情狀而顯得更具現實批判力。早在50年代,就有她的學生替她創立了傳播“客觀主義”哲學的專門學院,結果大受歡迎,分支機構遍及整個美國。安·蘭德著書立說、設館授徒、大會演講、介入式批評、專欄寫作乃至頻頻參與電視“脫口秀”節目,最終把自己塑造成明星式的公共知識分子。

1962年,安·蘭德每周一次為《洛杉磯時報》撰寫專欄文章。這些文章在她逝世後結集為《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這也是中國讀者首次接觸她的思想。這本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版)推出的書,因缺乏對作者必要的介紹,顯然被讀者錯過了。專欄文章儘管就當時的新聞和文化事件發言,但安·蘭德以史學家的視角,儘可能地發掘出事件超越時間性的基本原理。

專欄以《什麼是客觀主義》開篇。作者寫到,在蘭登書屋為《阿特拉斯聳聳肩》舉行的推介會上,一點陣圖書銷售人員問她能不能用單腿站立的工夫把她的哲學本質講清楚。安·蘭德做到了——這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客觀主義”四個本質,她的哲學的簡明宣言。在《通往明天的唯一道路》一文中,安·蘭德再次祭出個人主義的路標,抨擊極權主義/團隊精神“是野蠻人的原則”。這是一篇有關理性/私利的辯護詞。

最早的哲理小說

孟德斯鳩

孟德斯鳩孟德斯鳩

法國乃至世界文學中最早的哲理小說,是法國啟蒙運動文學的先驅孟德斯鳩 (1689—1755) 於1721年寫的《波斯人信札》,它也是書信體小說的早期代表作。小說主要敘述波斯青年郁斯貝克和黎加旅居巴黎的10年生活。小說全用書信體寫成,計160封信。它敘述一些零星故事,談論一些人物,藉此闡發作者對政治、社會、宗教、道德等方面的啟蒙思想。作者大膽地批判了國王的專制和上層官僚政客的殘暴, 揭露了天主教會的欺詐和愚民政策的罪行。他的小說,為8世紀以後的哲理小說的發展開闢了道路。以後的哲理小說的代表作有伏爾泰的《老實人》、《天真漢》和狄德羅的《拉摩的侄兒》等。這類小說,目的不在於全面描寫個性和細緻描寫環境,而在於以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和教誨性的形式,使讀者了解作者的政治觀點和哲學思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