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滅吳》

《勾踐滅吳》

《勾踐滅吳》這篇文章以勾踐為中心,記其言,敘其事,著重記敘他團結國人滅吳的故事,有如一篇越王勾踐的小傳。整篇文章雖以記言為主,但全文圍繞一個中心人物、中心事件展開故事,通過語言的描寫來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性格。語言奔放,氣勢恢宏,有較強的感染力。

基本信息

名書簡介

作者:不詳
類型:記敘文
成文時間:東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

作者小傳

《勾踐滅吳》《勾踐滅吳》
《國語》相傳為春秋魯國史官左丘明著。左丘明還相傳是《左傳》的作者。左丘明生平不詳,他出身於魯國貴族,是魯國很有修養的太史,大約與孔子同時或稍前。《國語》共21卷,以記西周末年和春秋時期周魯等國貴族的言論為主,可與左傳相參證,故有《秦秋外傳》之稱,其中《晉語》最詳,周、魯、楚三國語次之,齊、鄭、吳、越四國語再次之。有三國韋昭注本。近人徐元誥著有《國語集解》

原文

《勾踐滅吳》左丘明
越王勾踐棲於會稽之上,乃號令於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文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於會稽之上,然後乃求謀臣,無乃後乎?”勾踐曰:“苟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後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遂使之行成於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私於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於王,大夫女女於大夫,士女女於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率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沈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 “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於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其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勾踐滅吳》范蠡畫像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曰: “子苟赦越國之罪,又有美於此者將進之。”太宰諫曰:“ 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勾踐說於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讎,以暴露百姓之骨於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於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後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於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勾踐之地,南至於句無,北至於御兒,東至於鄞,西至於姑蔑,廣運百里 。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人,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藏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也,無不也,必問其名。非其身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於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勾踐滅吳》伍子胥畫像
國之父兄請曰: “昔者夫差恥吾君於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 “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 “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也。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 國人皆勸, 父勉其子, 婦勉其夫, 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 ”是故敗吳於囿,又敗之於沒,又郊敗之。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勾踐對曰:“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吾請達王甬句東,吾與君為二君乎。”夫差對曰: “寡人禮先一飯矣,君若不忘周室, 而為弊邑宸宇, 亦寡人之願也。若君曰:‘吾將殘汝社稷,滅汝宗廟’,寡人請死,余何面目以視於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遂滅吳。

譯文

《勾踐滅吳》春秋·吳王夫差矛
越王勾踐退居在會稽山上,傳令全軍說: “凡是我父老兄弟及國中同姓,有能夠幫助我謀劃使吳軍撤退的,我跟他共同管理國家。”大夫文種上前說: “我聽說商人夏天儲備冬天皮貨,冬天儲備用來製作夏天衣服的細麻布,旱天備船,雨天備車,一旦市場需要,就可以賣個好價錢。平時即使沒有鄰國的攻擊,但謀臣武士這樣的人才,不可不選拔培養。他們就好像蓑衣斗笠,雨季來的時候一定要派上用場的啊。現在君王您已經退居會稽山上, 才想到尋求謀臣, 不是太晚了嗎?” 勾踐說:“如果能夠聽到您的忠言,又怎么能說晚呢?”他拉著文種的手便跟他商討退吳之策。
於是派文種出使吳國去求和。文種對吳王夫差說:“我們國君缺乏人才出使外交,派下臣我來出使吳國。我滿懷敬畏,不敢直接陳告於吳王,只敢私自對您手下的臣子說:‘我國的軍隊不值得您討伐,我們願意把財寶美女奉獻給大王,請讓勾踐的女兒嫁給大王做妾,讓越國大夫的女兒嫁給吳國大夫做妾,讓越國士人的女兒嫁給吳國士人做妾。越國的財寶器具全部奉獻給貴國,我們國君率領越國的軍隊追隨大王的軍隊,任憑吩咐調遣。如果大王認為我們越國的罪大不可赦免,那么我們將焚燒越國的宗廟,綁縛妻子女兒,把金銀財寶沉入江中。我們有帶甲的5000戰士準備拚死一戰,那就必定一個越國戰士拚死一個吳國戰士,用這帶甲的戰士一萬人來侍候大王,恐怕就會損傷大王所愛的(吳國戰士)。所以你們與其戰鬥殺死越國戰士,還不如不戰而得到整個國家,二者之中,究竟哪一個選擇對吳國有利呢?’”
夫差打算聽從文種的意見跟越國議和,伍子胥進諫說:“不能講和。吳國和越國,總是相互仇視,處於敵對和戰爭的狀態。長江淞江錢塘江環繞著吳越兩國,兩國百姓如果要遷徙,非吳即越,不出三江環繞的範圍之外。有吳就不能有越,有越就不能有吳,兩國誓不兩立,這種狀態是不可以改變的。我聽說,陸地的人習慣陸居,水邊的人習慣水居。那些中原諸國,我們即使進攻戰勝了他們,也不習慣居住在他們的土地上,不習慣乘坐他們的馬車。而越國,我們一旦進攻並戰勝了他,就能居住在他的土地上,乘坐他的船隻。這是攻占越國的好處,我們不可以失去這樣的好機會,君王您一定要消滅越國。失掉這個有利的好機會,事後即是您再後悔,也來不及了。”
《勾踐滅吳》春秋·越王勾踐劍
越國盛妝打扮了八名美女獻給吳國的太宰,說:“如果您能夠準許越國求和,還會有比這更美的美女進獻給您。”太宰勸諫吳王說: “我聽說,古代討伐別的國家,降伏對方就可以了。現在越國已經屈服了,還要求什麼呢?”夫差同意和越國議和。成立和約之後,夫差從越國撤兵。
勾踐向越國人宣告說: “我不知道我們的國力不足,竟和大國結下冤仇,導致失敗,原野上到處是戰死者的屍骸,這都是我的罪過。請讓我改正。”於是勾踐就埋葬了那些戰死的人,慰勞那些受傷的人,教養活著的人,弔唁有喪事的人家,慶賀有喜事的人家,歡送外出的人,歡迎回來的人,人們所痛恨的就廢止,人民所缺乏的就新建。然後自己卑下地侍候夫差,派了300個士人到吳國去當奴僕,他自己親自擔任吳王的洗馬官職,在吳王乘馬時在馬前引導開路。
勾踐的地盤,南到句無,北到御兒,東到鄞地,西到姑蔑,方圓只有100里。勾踐把父老兄弟召集起來,向大家發誓: “我聽說古時的賢君,四方的百姓都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現在我做不到這樣,但要和你們在一起,讓家家都多生兒育女,使人口多起來。”於是下令,壯年人不許娶年紀大的女子做媳婦,老年人不許娶壯齡的妻子。女子17歲不嫁人,她的父母有罪;男子20歲不娶,他的父母有罪。家裡有人要分娩,要向公家報告,公家派醫生守護。生了男孩,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了女孩,獎勵兩壺酒,一頭小豬。一胎生3個,公家供給母乳;一胎生2個,公家提供糧食。擔負家務的長子死了,免除3年的徭役;其他的兒子如果死了,免除3個月徭役;有喪者,勾踐一定要親自哭泣著埋葬死者,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對鰥夫寡婦、有病的和貧弱的,勾踐把他們的子女送到官府,由公家教養;對那些明智達禮的知名人士,使他們的居處清潔,衣食無憂,跟他們一同討論治國的道理;對四方來投奔的賢士,一定在廟堂里以禮相待。勾踐用船載著酒食巡視各地,遇著流離失所的兒童,沒有不拿食物讓他們充飢的,沒有不拿讓他們解渴的,一定記下他們的姓名。不是自己親自耕種的就不吃,不是自己夫人織的布就不穿,10年在國中不收賦稅,百姓都備有30年的糧食。
《勾踐滅吳》《國語》書影
越國的父老兄弟向勾踐請求說:“過去夫差使我們的國君在諸侯之國前蒙受了恥辱,如今越國已經走上了正軌,應該對他實施報復。”勾踐辭謝說:“過去那一場戰爭,不是你們大家的罪過,而是我一個人的罪過。像我這樣的人,哪裡懂得什麼叫恥辱?請姑且不用作戰。”父老們又請求說:“越國四境之內,愛戴我們的國君,就像愛戴父母一樣。子女如果要為父母報仇,臣子如果要為君主報仇,難道還有敢不盡力的嗎?請和吳國再打一仗。”勾踐答應了這個請求,便召集大家發誓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擔心他的臣民不夠多,而擔心臣民的志趣行為缺少羞恥之心。如今夫差有身著水犀護身衣服的戰士10萬3000個,他不擔心他們的志趣和行為缺少羞恥之心,而擔心人數不夠多。現在我要輔助上天消滅他。我不喜歡沒有謀略、只憑個人血氣的匹夫之勇,喜歡大家同進同退,齊心協力。勇於衝鋒時想到會受到獎勵;臨陣退卻時想到會受到軍法的懲罰,這樣才有一定的賞賜。前進時不服從命令,離開隊伍獨自行動,後退也不知羞恥,不畏刑罰,這樣才有一定的懲罰。”到了軍隊出發的時候,越國人都互相勉勵,父親勉勵兒子,哥哥勉勵弟弟,妻子勉勵丈夫,說:“有誰能夠像我們國君這樣仁慈惠愛的?難道我們可以不為他拚死戰鬥嗎?”因此在笠澤打敗了吳軍,又在沒這個地方再次打敗吳軍,又在城郊再次打敗他們。
夫差求和說:“我的軍隊,不值得您討伐了。請允許我把財寶美女進獻給您。”勾踐回答說: “過去上天把越國賜予吳國,可是吳國不要;現在上天又把吳國賜予了越國,越國難道可以不聽從天命,卻聽從您的指令嗎?請允許我送你到甬江句章的東邊,我和你同為越國的君主吧。”夫差回答說:“我比你年長一點,你如果不忘周室,給我們吳國一小塊立足之地,這也是我所希望的。你如果說:‘我將會滅了你的國家,毀了你的宗廟’,我只有請求一死,我還有什麼臉面來面對天下人呢?越君你只管帶領軍隊進攻吧。”越國就此滅了吳國。

影響與傳播

《勾踐滅吳》臥薪嘗膽
這段文章選自《國語·越語上》,標題依照普通選本。
春秋時期,王室衰微,大國爭霸。地處南方的吳、越兩國誓不兩立,互相攻伐。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起兵攻打越國,被越軍打敗,闔閭受傷病死。夫差是闔閭的兒子,他即位之後,立志報仇雪恨,終於在公元前496年攻打越國的戰爭中取得勝利,使越國成為吳國的從屬之國。本文記述越王勾踐在戰敗之後,為了保全越國,捲土重來,不惜忍辱負重,休養生息,積聚力量,最後終於報仇雪恨的故事。這是我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件事,向來為人稱道,成為詩詞小說戲曲經常引用的素材。著名劇作家曹禺在六十年代創作話劇《膽劍篇》白樺在八十年代創作話劇《吳王金戈越王劍》,上演後都曾引起“轟動效應”。雖然說“春秋無義戰”,吳越之爭,雙方都很難說是正義的戰爭,但是勾踐滅吳的歷史故事卻給後人留下了不少有益的教訓,可以供後人深思。
雖然昔日的成功和繁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過是短短的一瞬,可是勾踐滅吳這個著名的故事留給後人的啟示卻是深遠的。它激勵人們在逆境中生存、崛起乃至東山再起,獲得最後的勝利。在勾踐之後,秦漢之際的韓信,能忍胯下之辱,最後終於輔佐劉邦創下漢朝基業;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更是忍受宮刑的恥辱,完成了光輝的歷史著作《史記》。司馬遷還在《史記》中用大量的筆墨描寫了勾踐是如何忍辱負重進行復國的,可見勾踐滅吳的故事對於他有直接的影響。

專家點評

《勾踐滅吳》《勾踐滅吳》課件
本文以勾踐為中心,記其言,敘其事,著重記敘他團結國人滅吳的故事,有如一篇越王勾踐的小傳。勾踐在被圍困的緊急情況下號令三軍,有可以退兵者,和他一起共謀國政,表現了他的臨危不亂的勇氣和善於權變的特點。文種乘機進言,措辭尖銳地指出勾踐納士求賢之舉太晚,這個批評是很中肯的。勾踐很虛心地接受了,他的勇於納諫贏得了文種的信賴,同時也使越國的命運獲得了轉機。文種果然運用他過人的外交才能,成功地和吳國達成了和議,為越國復國和東山再起贏得了時間。接下來的段落主要集中記敘勾踐承認自己在治國上的錯誤並勇於改正的具體事實,記敘得極為詳盡。勾踐“非其身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所織則不衣”,雖然描寫略顯誇張,但是放在當時特殊的政治社會背景之下,卻又顯得極為真切感人。父老請戰一段突出表現了勾踐作為一個已經成熟了的政治家善於以退為進的政治才能。尤其是最後一段夫差求和的對話描寫,作者顯然是與文種求和對照起來寫的,讀者可以將二者放到一起對比閱讀,由此可以體會勾踐和夫差個性的不同。所以這篇文章雖然仍是以記言為主,但全文圍繞一個中心人物、中心事件展開故事,通過語言的描寫來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性格語言奔放,氣勢充沛,有較高的感染力。
吳越之間的歷史爭戰,後世文人也多有歌詠。這裡我們引用兩首唐代的大詩人李白的詩作為代表:
越王勾踐破吳歸,義士還鄉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越中覽古
舊苑荒台楊柳新,菱歌清唱不勝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蘇台覽古
兩首詩都是通過古今對比,傳達了深沉的歷史感。第一首詩的意思是說:當年越王勾踐滅吳歸來,那些追隨他復國的“義士”都衣錦還鄉了。當年越國宮殿中滿是如花的宮女,到了今天卻一片荒蕪,只有鷓鴣鳥飛來飛去。第二首先寫蘇台的今天:昔日的舊苑荒台上楊柳青青,菱歌聲聲,又是一個旖旎的春天。只有西江上的月亮,曾經照過當年吳王宮裡的美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在詩人看來,無論成敗任何一方,都難以逃脫被歷史淘汰的命運。

相關詞條

勾踐記敘文東周《國語》文學藝術

相關資料

《國語》;《左傳》;《左丘明評傳》;《左丘明傳》

詞條分類

勾踐;記敘文;東周;《國語》;文學;藝術;世界歷史名文;傳世經典文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