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辭學發凡》

《修辭學發凡》

《修辭學發凡》,由著名語言學家、修辭學家陳望道編著。全書共分12個篇章,具體內容包括說語辭的梗概、修辭的兩大分野、修辭現象的變化和統一、文體或辭體等。該書可為人文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尤其是中國語言學的教學與研究,提供一種必讀的參考書。

(圖)《修辭學發凡》《修辭學發凡》

《修辭學發凡》,由著名語言學家修辭學家陳望道編著。全書共分12個篇章,具體內容包括說語辭的梗概、修辭的兩大分野、修辭現象的變化和統一、文體或辭體等。該書可為人文學科的教學與研究,尤其是中國語言學的教學與研究,提供一種必讀的參考書

作家簡介

陳望道(1891-1977),修辭學家、語言學家。

原名參一、融,筆名雪帆、張華、曉風、南山等。浙江省義烏人。

《修辭學發凡》青年陳望道

1915年赴日本留學,先後在東洋大學、早稻田大學、中央大學學習文學、哲學、法律等。

1920年應陳獨秀邀請回國編輯《新青年》,後任教於上海大學復旦大學安徽大學等。新中國成立後任全國人大第一、二、三、四屆代表和第四屆常委,中國政協第一、二、三、四屆代表和第三、第四屆常委,復旦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常務委員,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語言組副組長,上海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主席,上海語文學會會長,《辭海》修訂第一任總主編等。

陳望道的主要成就體現在語文改革、修辭學研究和語法學研究方面。他是最早提倡使用新式標點符號的學者之一。自1918年起就開始發表《標點之革新》(《學藝》第1卷第3期)等論文,積極推動新式標點的使用與普及。1922年出版的《作文法講義》(民智書局)一書,是中國有系統地講授作文法的第一部書,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影響。1934年,針對當時社會上出現的“文言復興”現象,與人一起發動了“大眾語運動”。主張建立真正的“大眾語”和“大眾語文學”,並創辦《太白》半月刊,撰寫多篇文章,宣傳大眾語運動。1938年開始,他積極提倡拉丁化新文字運動,發起成立“上海語文學會”“上海語文教育學會”,並撰文支持文字改革,積極從事語文運動。1949年之後,他積極支持文字改革和推廣國語工作,為我國語言學的現代化、規範化、科學化作出了貢獻。他在修辭學研究方面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修辭學發凡》(大江書鋪,1932年)一書中。其中對漢語文中的修辭方式作了系統而詳盡的分析、歸納,對修辭格式作了全面的概括(分為38格),首先提出“消極修辭”和“積極修辭”兩大分野的說法。該書創立了我國第一個科學的修辭學體系,開創了修辭研究的新境界,是我國第一本系統的修辭學著作。他在語法學研究方面的貢獻,集中體現在他於30年代末期發起的一場文法革新討論運動當中以及他的《文法簡論》一書中。在這場文法革新討論中,他先後發表了十多篇論文,結合漢語特點,首次明確地提出了用功能觀點來研究漢語語法的見解。1977年完成的《文法簡論》(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年)是他幾十年對漢語語法研究的系統總結。此外,他還有許多篇論文。目前,他的論著均已收入四卷本《陳望道文集》中或依專題而分別收入《陳望道語文論集》《陳望道修辭論集》等當中。

 

(圖)陳望道老年陳望道

陳望道

本書目錄

第一篇 引言/1
一 修辭兩字習慣用法的探討/1
二 修辭和語辭使用的三境界/3
三 修辭和語辭形成的三階段/5
四 修辭同情境和題旨/8
五 修辭的技巧和修辭的方式/11
六 修辭研究的需要、進展和任務/14
七 修辭學的功用/16
第二篇 說語辭的梗概/19
一 修辭和語言/19
二 “態勢語”/20
三 聲音語/23
四 文字語/24
五 聲音/27
六 形體/29
七 意義/30
八 語言和文字的關係/31
九 漢語文變遷發展的大勢/33
第三篇 修辭的兩大分野/36
一 形式和內容/36
二 內容上的準備/38
三 兩種表達的法式/39
四 語辭的三境界和修辭的兩分野/41
五 兩大分野的概觀/43
六 兩大分野的概觀二/46
第四篇 消極修辭/49
一 消極修辭綱領/49
二 意義明確/50
三 倫次通順/56
四 詞句平勻/59
五 安排穩密/62
第五篇 積極修辭一/66
一 積極修辭綱領/66
二 辭格/67
甲類 材料上的辭格/68
譬喻/68
借代/76
映襯/87
摹狀/90
雙關/9l
引用/99
仿擬/104
拈連/109
十一 移就/110
第六篇 積極修辭二/112
乙類 意境上的辭格/112
比擬/112
諷喻/114
示現/118
呼告/121
誇張/122
倒反/127
婉轉/129
避諱/131
設問/134
感嘆/137
第七篇 積極修辭三/139
丙類 詞語上的辭格/139
析字/139
藏詞/153
飛白/157
鑲嵌/160
復疊/164
節縮/172
省略/178
警策/182
折繞/183
轉類/186
十一 回文/189
第八篇 積極修辭四/195
丁類 章句上的辭格/195
反覆/195
對偶/198
排比/199
層遞/201
錯綜/203
頂真/212
倒裝/215
跳脫/217
第九篇 積極修辭五/224
一 辭趣/224
二 辭的意味/224
三 辭的音調/229
四 辭的形貌/233
第十篇 修辭現象的變化和統一/238
一 格局無定/238
二 修辭現象也不是一定不易/239
三 修辭現象常有上落/242
四 修辭現象也常有生/244
五 適應更是形形色色/247
六 變化的統一/249
第十一篇 文體或辭體/251
一 文體或辭體和文體或辭體的分類/251
簡約繁豐/252
剛健柔婉/254
平淡絢爛/258
謹嚴疏放/264
六 語文體式的繁複情況/268
第十二篇 結語/269
一 從修辭學術萌芽時期說起/269
二 修辭文法混淆時期/270
三 中外修辭學說競爭時期/272
四 結語/275
一九七五年重印前言/276
一九六二年重印前言/278

內容簡介

本書是把存在漢語語文中的種種修辭方法、方式,以及運用這些方法、方式的原理原則,加以系統的闡釋,並且指明它的發展方向。在闡釋和說明中,隨處引用豐富、適切的白話文言的例子作證。對於系統地研究修辭學,對於了解古典文學和練習現代文寫作,都有一定的幫助。
全書共分十二篇。第一篇概括地述說修辭現象和修辭學的全貌。指出修辭現象有消極和積極兩大分野,又指出修辭所可利用的語言文字的可能性和修辭所須適合的題旨和情境。第二篇述說修辭所可利用的語言文字的可能性。第三篇述說消極和積極兩大修辭分野的互相區別和互相聯繫。第四篇述說消極修辭的一般情況。第五篇到第九篇都是述說積極修辭,其中第五到第八篇述說積極修辭中的辭格,第九篇述說積極修辭中的辭趣。第十篇述說修辭現象隨種種不同情況而變化,以及它的統一的線索。第十一篇述說語文的種種體式,特別詳述了體性方面的體式。第十二篇結語,述說修辭學的變遷、發展,並指出研究修辭學應有的努力。
初版是1932年,分上下兩冊,由大江書鋪在上海先後印行。以後再版重印過多次,作者也不斷地有所修改。這次重印,由復旦大學語言研究室根據作者生前修訂的一九六二年本和一九七五年本參照校訂,並作了個別文字上的修正。

本書書摘

第一篇引言
一修辭二字習慣用法的探討
修辭本來是一個極熟的熟語,自從《易經》上有了“修辭立其誠”一句話以後便常常連著用的。連用久了,自然提起了辭字,便會想起了修字,兩字連結,簡直分拆不開。但是解說起來,終究還是修是修、辭是辭的,被人當作兩個單詞看。直到現在講修辭的還是如此。
而各人對於這兩個單詞的解說,又頗不一致,大體各可分為廣狹兩義:(甲)狹義,以為修當作修飾解,辭當作文辭解,修辭就是修飾文辭;(乙)廣義,以為修當作調整或適用解,辭當作語辭解,修辭就是調整或適用語辭。
第一,是文辭還是語辭?這在過去,往往會回答你說:既然講修辭,自然修的是文辭。如顧亭林所謂“從語錄入門者多不善於修辭”(見《日知錄》十九),便是隱隱含有這種意思的一個例。但若略加考察,便知這只是禮拜文言時期的一種偏見。在禮拜文言的時期,人們往往輕蔑語體,壓抑語體,貶稱它為“俚語”為“俗語”。又從種種方面笑話它的無價值。而以古典語為范同今後語言的范型。其實古典語在古典語出現的當時,也不過是一種口頭語言,而所謂修辭又正是從這種口頭語言上發展起來的。無論中外,都是如此。後來固然有過一大段語文分歧的時期,執筆者染上了一種無謂的潔癖,以謹謹守衛文言為無上的聖業。而實際從語體出身的還是往往備受非常的禮遇,如“於菟”、“阿堵”之類方言,竟至視同辭藻,便是其例。如所謂諧隱,逐漸發展,成為燈虎商謎,竟至視為文人雅事,也是其例。而(1)文辭上流行的修辭方式,又常常是受口頭語辭上流行的修辭方式的影響的,要是承認下游的文辭的修辭方式,便沒有理由可以排斥上游的語辭的修辭方式。(2)文辭語辭的修辭方式又十九是相同的,要是承認文辭的修辭方式,也便沒有理由可以排斥語辭上同等的修辭方式。(3)既是文辭語辭共有的同等現象,即不追尋源頭也決沒有理由可以認為文辭獨得之秘。就修辭現象而論修辭現象,必當坦白承認所謂辭實際是包括所有的語辭,而非單指寫在紙頭上的文辭。何況文辭現在也已經回歸本流,以口頭語辭為達意傳情的工具。而我們現在聽到“演說的修辭”云云,也早已沒有人以為不辭了。這就是實際上已經把語辭認作修辭的工具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