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亞當,也是夏娃》

旅美華人作家嚴歌苓專注於同性戀題材的一部中短篇小說集,以人性的角度觀照那些在性別邊緣徘徊的異類人生。本書收錄《也是亞當,也是夏娃》、《魔旦》、《學校里的故事》、《少女小漁》、《失眠人的艷遇》、《無出路咖啡館》等十幾篇小說,列入“世界華人女作家書系”推出。《也是亞當,也是夏娃》被認為是中國最乾淨又最具審美性感的同性戀小說。

基本信息

本書介紹

1

一個試管嬰兒的荒謬誕生注定了她與生俱來的不幸,兩位特別父母割捨不掉的倫常之愛與他們自身尷尬境遇的必然衝突深刻揭示了現代社會中人性的困惑。取材頗為新穎的《也是正當,也是夏娃》著眼於高科技時代人類的新困境。《白蝶標本》則藝術地再現了非常年代非常命運;一位著名女演員的人生終結竟如同一隻白蝶標本,當她赤裸在眾人眼裡時,那尊嚴喪失的個人悲劇在讀者心裡喚起的絕不僅僅是悽愴和和哀憐。

作者介紹

嚴歌苓嚴歌苓

嚴歌苓,著名旅美作家。於80年代初開始文學創作,1986年發表並出版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綠血》。1989年赴美留學後開始向港台的文學報刊投稿,獲海外九項文學大獎和兩項電影獎。她獲小說首獎的作品《天浴》《少女小漁》都被改編成電影,並分獲“金馬獎”七項大獎及“亞太影展”五項大獎。1995年她獲台灣“聯合報長篇小說獎”的作品《扶桑》被般上影幕,其小說英譯本即將在美國出版。其作品《白蛇》、《紅羅裙》、《約會》已被海內外影片製作人及導演購走去影著作權。她於1999年8月出版的英文中短篇小說集《白蛇》受到美國報刊的好評。長篇小說《人寰》獲中國時報(台灣)百萬小說獎。

目錄

序言 眾里尋她千百度
主編 簡介
也是亞當,也是夏娃
少女小漁
紅羅裙
海那邊
魔旦
方月餅
搶劫犯查理和我
學校中的故事
風箏歌
失眠人的艷遇
無出路咖啡館
茉莉的最後一日
拉斯維加斯的謎語
非洲故事三則
貨櫃村落
蘇安·梅
熱帶的雨

書評

2
一個在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成長起來的人,在他(她)的青年時代,可能得不到關於同性戀的任何科學解釋,甚至有可能對此根本一無所知。而出國之後,嚴歌苓驚異地發現:“美國同性戀很普遍,是愛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回憶道:“第一次看電影《蜘蛛女之吻》是在1990年,後來讀了普微格的小說和自傳,對同性戀的莊嚴、壯麗、尊嚴有了一個突破性的認識。讀《蜘蛛女之吻》之後,我流了很久的眼淚,認識到這種不被傳統認同的感情有著絕望的色彩和裂度。”
雖然至今同性戀者仍然處在社會的邊緣,但現代西方社會對同性戀的態度也更加趨向寬容,有些激進理論甚至認為同性戀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嚴歌苓赴美後,親眼目睹並接觸了身邊的一些同性戀者,並逐漸受到了舊金山對此的寬鬆氣氛的影響,在其海外小說中涉及同性戀主題也就並不奇怪了,《魔旦》、《也是亞當,也是夏娃》、《學校里的故事》(註:此三本小說都歸集在嚴歌苓的《也是亞當,也是夏娃》中)等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魔旦》用一種抽繭剝絲似的敘述手法,撥開歷史的迷霧,講述了一段異國的同性戀。中國古代唱旦角男優是同性戀的密集人群,這本來已經沉溺在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角落中,對於中國人來講是稀鬆平常的,沒有人會把它太當回事。然而對外國人而言,一個俊美無比的男孩裝扮成女孩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不僅引起了他們極大的好奇,而且使得奧古斯特對華人男孩阿玫從不可思議的痴迷,逐漸動了真感情,最終引來了殺身之禍。男孩阿玫則平靜地讀完會計課程,進入了金融圈,娶妻生子,年老後就守著“華人移民歷史展覽館”,終於等到了“我”的到來,解開了這段幾十年前的啞謎。
亞當(《也是亞當,也是夏娃》)是一個身世顯赫的富有的美國男人,他既是同性戀者,但卻又希望有個孩子能夠延續自己的生命和家族。“我”——伊娃是個剛剛離婚的華人女性,生活困頓,因此決定為了五萬美元出賣自己的子宮。兩人用一根針管完成了授精,生下的女嬰菲比卻失明失聰,於是“我”和亞當圍繞著菲比,一點一點地付出了與眾不同的母愛和父愛,兩個人的距離也被不斷拉近。雖然菲比最終還是夭折了,但是經歷了這一切的“我”和亞當卻已經改變了很多。亞當和夏娃的名字也暗示著人類最根本的兩性關係開始了復甦。
嚴歌苓確實善於將自己身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遇到的各式各樣的人都當成素材,雜糅到各篇小說中去。《學校里的故事》有不少素材就來自於她在美國的同學與老師。但這一次,她要講的是一段交錯的感情。帕切克是一個要求頗高又容易激動的老師,“我”則是來自中國的學生李芷,為了證明自己可以學好英文寫作,“我”認真對待帕切克的功課,成了他欣賞的學生,“我”對帕切克有了一些別人無法理解的親近,但是帕切克卻突然爽約了。“我”一直無法理解這點,直到明白帕切克是個同性戀者,也有可能是雙性戀者。帕切克離開了,“我”也發現了自己的若有所失。
如果仔細地看這三篇小說,就會發現這三篇小說其實都只是借用了同性戀的背景,都沒有去正面描寫典型的同性戀。嚴歌苓的興趣本來也並不在於此,可以說,同性戀只是她用來關注邊緣人生(尤其是移民的邊緣人生)的手段之一。並且嚴歌苓並不像一些西方知識分子那樣通過支持同性戀來表現自己的先鋒前衛立場,她只是想要表現自己對這么一群人的關注,對生活在社會的另一種邊緣的這么一群人的同情和理解,對他們應該獲得的人的尊嚴的一種起碼的尊重。所以在這些同性戀題材小說的結尾處,作者無一例外地給同性戀者安排走出他們原來“畸形”的那種生活的可能性,努力將他們從漸行漸遠的迷途中拉回來,給這些故事披上了一抹正常人性的溫暖之光。嚴歌苓雖然也十分理解同性戀者,但到底還是被自己心中的一套“正常”的觀念所限制,她的同性戀題材的創作只能是對這樣的生活狀態的一廂情願的良好願望而已。

本書解讀

一,無非男女
嚴歌苓是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始走紅的旅美女作家。
國內開始關注嚴的作品始於她獲得首獎的兵被改編成電影的短篇《少女小漁》。縱觀嚴歌苓的創作歷程,我們很容易發現其在美國的心理及生活歷程,從某種意義上說,嚴的每部小說都是在寫自己——寫一個華人女子在美國這個“亂燉”社會中的種種形跡以及遭遇——和其中所感受到的,接受的、勉強的、永遠對立的,等等。從開始的《少女小漁》、《紅羅裙》、《約會》、《搶劫犯查理和我》、《栗色頭髮》(見短篇集《海那邊》)中所表現的“我”與美國社會的不和,再到他潛心研究華人歷史嘔心瀝血寫出的傑出長篇《扶桑》中所發現的美國華人的內在“定力”,再到開始以她雌性的目光關注這世界上的一切人種,如《魔旦》、《也是亞當也是夏娃》,嚴的眼界確實有了質的飛躍。嚴歌苓是有幸逃離了大陸政治話語的作家之一,又加之她本人敏感的心靈和不遺餘力的探索,成就了一番別樣的文學審美,既自然又感人,既家常又崇高。嚴歌苓的小說非常世俗化,沒有任何拔高的人文精神,無論是中國古典的人文哲學思索,還是西方現代社會中深深隱藏而無處不在的工業般精確冷酷的平等和權利觀念,嚴歌苓都給予一應的不屑一顧。在她的文學世界裡“無非男女”——只有男人和女人!
若嚴的小說里沒有了女人,那相當於世界沒有了天空,住宅沒有了窗戶。嚴歌苓的女主人公是世界的發現者,也是世界掩藏在深處的支配者。法國女性主義者西蘇曾說:“所有父權制——包括語言、資本主義、一神論——只表達了一個性別,只是男性利比多機制的投射,女人在父權制中是缺席和緘默的……,’女人不是被動和否定,便是不存在’”,但現今許多創作似乎正在打破這個桎梏,以嚴歌苓的作品為例,她的純女性話語具備一種顛覆的作用;女人在社會上的確沒有發言權——但女人可以沉默,女人沉默起來可以讓男人們無所適從,男人無法得知女人的所想,而無法知道想知道的,無法得到想得到的,不正是男人們最無法接受的折磨么?女人正在非暴力不合作中,雖然表面上看來,女人的角色是被動者(被侮辱、被貶損、被欺凌者)、缺失者、沉默者、(主婦、看護婦)、有價者(商品)。她們溫順麻木、寂寞忍耐……
嚴的男主人公呢?嚴的男主人公都是值得同情的,雖然看上去他們在經濟上,在社會上,在歷史上都站在主人的位子上,但嚴打心眼裡同情他們,因為他們在心理上不是主人。史丹福大學的生物學家說男人比女人晚近化8.4萬年。對這一結論的民間解釋是:男人是女人馴化而為人的。在嚴的小說里,女人是母親,不管這對立的一對人物他們雙方的社會身份如何,男人是向女人尋求保護的。男人屬於遼闊的天空,而不是母性的大地;可他們卻出於大地——一個無法排遣的記憶如影子般追隨著他們,無論如何,都無法完全擺脫一個“回歸”的願望。《少女小漁》中的小漁以自身的母性的博愛愣是讓72歲的義大利老頑童正八兒經的去到街上拉琴“養家”;《紅羅裙》里的卡羅,對海雲這個繼母又是何等的充滿渴望:在陳曉暉的《另一種海洋——略論美華女作家嚴歌苓的三篇小說》(或橋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二期)中寫道“卡羅是最孤獨的人,這縷魂在這樁城堡里徘徊了多少年,多少年,似乎早於他被那個胖大的金髮母親孕育、娩出”……“卡羅的孤獨在於沒有任何屬於他的東西,他是一個真正沒有根的人。卡羅對海運的愛戀可以解釋為他的一種尋根的努力,他好像發現了一塊蒙中的土地,可走來走去,卻無法紮根……”這是飛上天空的男人們的悲哀;《搶劫犯查理和我》中的查理,向“我”搶劫來排遣“沒有動作的生活”、和“我”戀愛成了他“無數的可能性在慢慢死去”的沒有動作的生活的救贖;而在嚴歌苓新作《也是亞當也是夏娃》中,那個自以為逃離人類進化公式的人的男同性戀者亞當,也發覺“你(夏娃)是我最親密的夥伴”。我不知道女性的力量到底有多大,但是嚴歌苓顯然是對自己的女性身份帶一點自豪的。中國一句古話“有容乃大”不知用在這裡合不合適,女人,才是真正“納得百川”的生命……
二,也是亞當也是夏娃
這是嚴歌苓最新研究的成果了。嚴歌苓借夏娃之口告訴大家“名字很重要。……不問內容,就問名字,名字所泄漏的,就足夠去猜測。”那么“名字”泄漏了什麼呢?
首先:這是男人和女人的故事。
其次,這是父親和母親的故事。
再次,這是犯罪和放逐的故事。
僅僅是這個兩個名字——亞當、夏娃——我們的始祖!看吧,嚴歌苓的目光從文革、移民、歷史、性別——今天,到了人之為人的起點。
這是一個很荒誕的故事。男人不是男人,母親不是母親,犯罪和放逐都“溫和”!
這是個哲性故事。
1, 男人不是男人。
亞當是一個多么令女人期待的那種“王子”,英俊、優雅、富有,而且有才華;而他卻是個同性戀——對女人來說,他是虛設的。他有自己的同性伴侶,卻發現了自己的潛在危機——他想要一個孩子,而不得。於是他策劃者找一個替身孕母;亞當的生活“像”是純理性的。他嘲笑世界上的大多數人——“動物一樣的求偶、生孩子,沒有選擇的養這些孩子!”他是比較幸運的成為人類進化公式的例外,活著不受吃和繁衍兩樁本能所左右。對我們這個不違天性的生男育女的巨大集體,他是明顯的居高臨下。然而這個“人類進化公式的例外”為什麼又感到0+0=0的危機呢?是作為一個個體的價值感,還是一個個體的缺失感?我常常因初為人父的男人們的興奮和驕傲而疑惑,不敢相信這是一種真實的情感流露,我始終認定那是傳統文化使他們帶有的某種習慣性作秀,後來我發現,那不是作秀,那是一種“創造”得以最終完結的成就感,那種快感不摻雜母親們幸福笑容背後孕育的艱辛和得以升天般的超脫;那興奮是實在的、純粹的。作為同性戀者,創造的成就感是不可能實現的。而更糟的事,亞當還是個進化派理論的信仰者,他明白,這一派心理學家認為人的行為無非有兩個基本動機:活下去,留下來。吃是為了自身活下去,性是為了自身的延續——留下來。而同性戀的第二個動機並不同於一般人,他們戀愛和色慾與傳宗接代的動機並沒有關係。“他們的愛與性不是功利性的。”那么他的危機感從何而來呢,他的缺失感將是多么嚴重的悖謬?他先前對我們這個無法擺脫自身欲望控制的巨大集體所帶有的優越感哪裡去了?既然人的生活軌跡是可以選擇的,他亞當既然習慣對一切天性的東西造一些反,那么,他也有理由,就像他做的那樣,製造一個可以讓自己延續下去的東西。他以為一切都是可以設計的,他這個同性戀男人就開始了上帝一樣的造人運動。
我不知道這違不違反同性戀者的原則,但是很明顯,亞當有這樣的危機感並有了造人的念頭和實踐,這多少意味著他對他們這個群體的背叛,或者說,他的同性戀信仰有了某種游移和不堅定。他是亞當。是男人卻又不是真正的男人。
他開始嚴密規劃,為生育準備一具最理想的父體——為此他在三年前截掉了大麻,兩年半前戒了煙,緊接著戒掉了咖啡因、12度以上的酒,半年前停止了性行為,每天鍛鍊一小時變成了一個半小時;他喝純度最高的水,嚴密控制食物里的鹽分和脂肪,很少吃甜食。小說形容他說“一口清水喝下去,幾乎能看到他如何流淌進亞當被徹底清理過的、半透明的身體”。應該說,有了生育的欲望,就代表他不是進化公式的例外,他顛覆人本性還不夠徹底。
看他選擇孩子母體吧:一個一個接見從單身俱樂部來的女人,27歲到35歲,生育器官最成熟、心智也最成熟的女人們。他的細心和遠見倒是值得稱道——他最終選擇夏娃,在夏娃本人看來是因為她“不具備任何個性特色。個性特色往往有頗高的代價……太出眾的東西是危險的,適度的平庸是一個人心智健康,終生快樂的最好保障。他要他的孩子終生快樂,這比富有、才華、相貌標緻都重要的多。”我在猜測這種心得是亞當結合自己經驗總結出來的。富有、才華、相貌標緻,這些亞當統統都有;個性特色,亞當就更不缺了。那么他為什們還不快樂?!超出人類進化公式的絕大多數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優越——人類進化公式之外,是否屬於男人們一直嚮往的遼闊天空,終於遠離了母性的大地;像卡爾維諾的小說《在樹上攀援的男爵》中的主人公科希莫那樣,飛入天空——永遠消失在大海的天際線上?嚴的小說里,男主人公都是飛不走的,母性的大地對男人們有致命的吸引——那是回歸感歸屬感征服感的混合體——即使是亞當,這個不是“真正雄性”的人。即使沒有了自身的依賴,那“留下來”的欲望依舊需要母性的加入。於是,夏娃來了,四周出奇的安靜,她不知道去了哪裡,床頭柜上有一紙條,是她留的:餐桌上有香蕉和VC片,醒後記得各吃六個。
恍惚中,感覺昨天自己杯來盞往中被灌了很多酒,最後自己是怎樣回的家都不知道。
尋去客廳,兒子正貓在沙發上看書,他問兒子昨夜發生了什麼事,他媽去了哪兒,他們有沒有吵架?
兒子告訴他,昨晚他被幾個人送回家,喝得誰都不認識了,吐得衣服上亂七八糟家裡滿地都是,媽媽煩的跟什麼似的,大聲的嘮叨個不停。
後來呢?他問。
後來,媽媽幫你換褲子,解你皮帶時,你狠狠的推了她一把,還說了句什麼,媽媽便再也沒有做聲了。
他心裡直發怵,拿不準昨晚說了她什麼,她是不是生氣了,離家出走了呢?
他焦急的問兒子:你媽上哪了?我昨晚推她時說了什麼你記得么?
我媽解你皮帶時,你狠推了她一把說,滾開,別脫我褲子,我是結了婚的!我媽哭了一句話也沒說。她讓我幫你換下褲子,我們把你拖到床上去,她便趴在地上抹地。早上,她說她去超市,給我們做好吃的。
突然的,他眼睛有點酸澀,默默的走到餐桌邊吃起了她為他準備好的香蕉和VC,他決定,以後晚上儘量的呆在家裡,在家的時候關掉手機。
他突然間有了感悟:家,才是自己累了倦了的港灣,不能因了那些身外物,而忽略了對於我們來說最最重要的東西。
他奔向門邊,對兒子說:走,我們接你媽去!
2,母親不是母親
夏娃的出現是一個必然還是一個偶然?就在亞當淘汰了上百母體之後,夏娃以他的“適度平庸”給了亞當一個驚喜。夏娃中選了——這個離婚、失業、潦倒窮困,被dump過的中國女人。一切如亞當所願,交易成功,5萬美金——數目不算小的“禁果”,始祖吃了,亞當和夏娃就再也逃不出蛇的誘惑,只有墮落到底的甘願,一個為“留下來”、一個為“活下去”。看吧,亞當,你逃離了人類進化式了沒?
夏娃默默擔當起這個孕育的重任,妊娠反應的折磨不能使她退卻;“偽丈夫”的逍遙自在也沒給她太多打擊;身份被定位在孩子“保姆”上沒有使她太過沮喪——這一場交易本身已經夠墮落,兩人都不計較將它進行得更加不合人性一點。只是,被亞當要求加薪給孩子哺乳時,夏娃支持不住了——那以為臍帶斷了一切也就斷了的夏娃“心顫抖了一下,受不了自己的母親形象”,“撐著重心不穩的身體,撇下他向湖水走,現在還來得及淹沒這胎兒和它的母體”。在“母親”這個形象面前,夏娃退卻了。說得直白一點,夏娃太害怕做母親的羈絆了——母親意味著毫無保留地付出,無怨無悔地奉獻——給不是孩子的孩子!還有,遠離這樁事情的始末,仿佛自己從未曾參與過、實施過……
在異國他鄉遭遇離婚事業貧困潦倒,夏娃只想省心地活著,湊合著活著,被亞當“飼養”在他家偌大的裝修精良的“artistic house”里,夏娃只感到無聊,但“無聊一點都不難受,這年頭沒有幾個人有資格無聊的”。是什麼讓夏娃真正失去了生活得指望?還是男人。是那個讓夏娃在內的一大幫女人“不被他愛了也就停止了自愛”的M。在男女關係這個古老命題中,女人在兩性關係中是出於“且退且進”的地位上;在M處失去的,夏娃在亞當這裡品嘗著補償——或者叫“非補償”。包括安適的生活,體面的“丈夫”,溫馨的“家庭”……因為腹中孕育的即將加入人類的生命,這一張“蘑菇床”有了非一般的優越感;相反,這一切的主人亞當卻在自己策劃的整樁事中越來越顯孤立。這是因為母性與生命的自然連線嗎?就像夏娃明知自己女兒又聾又啞又瞎,但卻喋喋不休與她喃喃耳語,而這個殘缺的生命竟也真能明了這交流——或者叫“非交流”。
女人的偉大不僅在於孕育,女人的偉大更在於聯合。
女人不耗費一槍一炮,女人敞開懷抱接納一切。亞當看出了其中的危險,慌忙打發走了夏娃——這時的兩人,已經完全扭轉了各自的態勢。夏娃發現,高度理性的自己之下,自己其餘的一切都為自己女兒的哭聲做出反應,母子間最初的聯繫——乳汁,使孩子的父親感到了極度的危機和恐慌,這是整樁事情變得複雜,非母親正在變成母親。那先前為哺乳的事情而大發脾氣的夏娃和現在為孩子哺乳的事情而大亂方寸的亞當在這件事上都失算了——人的天性,看來是多么的不可思議;終於知道了為什麼“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美國人是痛快的,在事情變得嚴重之前,亞當用比任何語言都是在的支票打發走了這個看來要奪去他女兒的中國女人……母親,不是母親。因為兩個人的拒絕。
3,犯罪和放逐
這是上帝給作為父母的亞當夏娃最嚴重的懲罰了。夏娃走後的第二個年頭,亞當想方設法得找到了她,原因是經過一場大病之後,高燒使他們的女兒大部分感官失靈,免疫力低下,幾乎是數著日子等待死亡。亞當也不知道為什們來找其實也解決不了問題的夏娃——也許是本能。因為孩子的緣故,他們現在遠離各自的生活軌跡。亞當為此和自己的伴侶分手,夏娃為此失去了真正婚姻的可能性,他們為自己犯的罪,付出了最嚴重的代價,兩位特別父母割捨不掉的倫常之愛與他們自身尷尬境遇的衝突,讓他們突然間無限地高大了。嚴歌苓雖看見並承認種族、國族、階級之間的差異,但她仍相信(或試圖讓讀者相信)有超越一切的真愛存在,並用這種人道主義話語在20世紀末後現代與後殖民社會中演繹出一則承認差異、尋找溝通、坦誠合作、文化平等的現代神話,《也是亞當也是夏娃》似乎是離這個神話最近的了。一改開始到美國時的“失語症”,現在的嚴歌苓名正言順地讓男女主人公“共同承擔這份哀悼”——一個白人男子、一個中國女人:哀悼他們死去的孩子——應該是“非孩子”,哀悼亞當“留下來”的願望——女兒辜負了他繁衍的願望,於是他以絕望的專注投入了大型庭院設計,它以另一種形式,使他不至於斷子絕孫;哀悼夏娃再一次被未婚夫dump;當然最主要的,是女兒留給他們不可視的傷——連他們自己都不確定自己餘生是否夠長來養的傷。
一直對本性造反的亞當,同性戀的亞當,厭惡女性的亞當最後竟然發現夏娃是他最親密的朋友;而使自己安於“湊合”著生活的夏娃也奇怪“對亞當講的實話已經超過對M講的”。
當上帝把男人的肋骨從他的體內抽離出來,就注定了男人幻想的命運,他渴望有力量主導自己的欲求並將其實現,但是他只有依靠女人才能實現自己虛擬的完整。我不知道同性戀的亞當是否在這種無限循環中感到窒息、感到毫無突破的希望,擰著要搞顛覆,卻不幸地最終掉進了這個循環。
讀這篇小說,好多人把同情給了專為這場交易取了假名字的夏娃——因為女人受孕承擔者的身份,還有,她是個希冀正常生活的人;她從來都沒對亞當失去過幻想,最終的失敗,似乎和她沒有關係。但是亞當的失敗和偏離比她更多。整樁事情徹底否定了亞當的整套理論:戀愛的選擇性,繁衍的自主性,自身的獨立性;先前所培養起來的自信和健康在實踐中徹底坍塌——愛人的背叛、計畫的失敗,亞當是飛上天空然後被重重地摔到地上的男人。夏娃仍然是母性的大地,從某種意義上說,她不僅孕育了和亞當的女兒,也孕育了亞當本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