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

《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

《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講述了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的演變發展歷程,分析了張惠言、董士錫、周濟、陳廷焯、況周頤、胡適等著名學者及常州學派、常州詞派、浙西詞派等相關學派的詞學觀點和評論,為詞學研究愛好者提供了翔實的資料。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
朱惠國,1957年12月出生。博士,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詞學、唐宋文學。著作有:《中國古典文學精品選注匯評文庫·元明清詩詞文卷》、《千古妙曲》、《宋詞三百首註解》、《正氣詩歌辭典》等。

內容簡介

《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以古今貫通的學術視野,打破文學史研究中長期形成的古代、近代、現代、人為割裂的格局,把近世詞學思想的發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全面輸理與論述。作者牢牢抓住近世詞學從傳統向現代轉換這一發展主線,探索了轉換的文化動因,揭示了轉換的主要標誌,並且別具匠心地選擇了從張惠言到龍榆生、夏承燾、唐圭璋等九位詞學大家,作為二百年來詞學發展的里程碑,充分展示了近世詞學思想轉換的歷史軌跡。

目錄


前言
上編經學的滲透與傳統詞學的最後輝煌
第一章嘉道間學術的大體走向與詞學的演化
第一節乾嘉漢學的衰弱與學派的裂變
第二節常州詞派產生前的詞學演化方向
第三節該時期經學與詞學的交叉和部分重合
第二章“常州學派”與“常州詞派”的相互關係
第一節常州詞派的文學淵源
第二節張惠言與常州學派主要成員及莊氏家族的關係
第三節常州學派對常州詞派的影響
第三章張惠言的理論貢獻與常州詞派的形成
第一節張惠言的詞學理論
第二節“常州詞派”的意義與評價
第四章常州詞派初創時期的詞學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第二節宋翔鳳的經學和詞學
第三節周濟對常州詞派的理論貢獻
第五章常州詞派成熟時期的詞學思想
第一節譚獻對常州詞派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第二節陳廷焯對常州詞派的貢獻
第三節這一時期其他詞學家的理論貢獻
第六章“常”、“浙”兩派的融合與傳統詞學的終結
第一節“常”、“浙”理論的共源性
第二節“常”、“浙”互補的現實性
第三節以為主,融合“浙”派
第四節傳統詞學的終結
下編中西文化衝突與現代詞學的確立
第七章梁啓超的詞學思想及其在詞學現代化轉換中的作用
第一節梁啓超與他的詞學研究
第二節梁啟超詞論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梁啓超詞學思想對建立現代詞學的意義和貢獻
第八章王國維的詞學思想及其在詞學現代化轉換中的作用
第一節王國維的“境界”說
第二節與“境界”相關的幾個概念
第三節王國維對詞學現代化轉換的意義
第九章傳統詞學的餘波與迴響
第一節況周頤與《蕙風詞話》
第二節鄭文焯及其詞學觀
第十章“新文化”思潮與詞學的重新整合
第一節“新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
第二節詞學研究格局的重新整合與詞學家的三種走向
第三節胡適的詞學觀及其評價
第十一章詞學傳播媒介的變化與現代化詞學的確立
第一節現代傳播媒介對詞學研究的影響
第二節專業性詞學刊物的出現與詞學的繁榮
第三節其他詞學傳播媒介
第四節現代詞學傳播媒介對詞學家的影響
第十二章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對現代詞學的貢獻
第一節龍榆生對現代詞學的貢獻
第二節夏承燾對現代詞學的貢獻
第三節唐圭璋對現代詞學的貢獻
結語
附錄一:《詞學季刊》所刊文、圖一覽表
附錄二:《同聲月刊》所刊主要詞學論著一覽表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惠國同志從事詞學研究多年,學術上多有建樹。近年來協助馬興榮教授編輯《詞學》集刊,工作亦頗為盡責。世紀之初,為了學術更上層樓,他又以不惑之年,克服了諸多實際困難,在職攻讀博士學位,重點研究中國詞學理論。這部《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便是他的博士學位論文。論文初稿完成後,曾有幸得到校內外多位同行專家的不吝賜教,並獲上海市馬克思主義學術著作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著作出版基金的資助,即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我和他相識己近二十年,誼兼師友,自然由衷地為他感到高興。承他不棄,執意要我為他的新著作序。我自知才疏學淺,豈敢言序,但又盛情難卻,只能把初讀他的論著的點滴感想寫出來,以求教於各位專家與讀者。
《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的一個突出長處,是能以古今貫通的學術視野,打破文學史研究中長期形成的古代、近代、現代、人為割裂的格局,把近世詞學思想的發展,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進行全面的梳理與論述。闡述中作者又能牢牢抓住近世詞學從傳統向現代轉換這一發展的主線,探索了轉換的文化動因,揭示了轉換的主要標誌,並且別具匠心的選擇了從張惠言到龍榆生、夏承燾、唐圭璋等九位詞學大家,作為二百年來詞學發展的里程碑,充分展示了近世詞學思想轉換的歷史軌跡。全書觀點與材料密切結合,巨觀與微觀相濟為用,可謂綱舉目張,發展的脈絡十分清晰。這樣的研究,既使我們對近二百年的詞學發展具有一以貫之的整體性認識,又使現代詞學這一塊古代文學研究與現代文學研究歷來兩不管的研究盲區,終於得到了應有的關注。這對於中國詞學思想的研究,無疑是一種新的開拓。當然,關於文學史的古今貫通問題,並不是惠國同志的首創。近年來,經過不少有識之士的倡導,似乎已成為研究文學史的一種共識。但我以為以往更多地還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更重要的是進行古今文學貫通研究的實踐。只有通過大量的成功實踐,才能逐步突破長期形成的思惟慣性,以形成新的更符合文學發展實際的研究格局。正是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惠國同志對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發展所作的整體性研究,儘管還只是初步的探索,但對於改進並深化我們的文學史研究,應該說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作為傳統向現代轉換的近世詞學思想的最大特徵,是新舊並存,中西匯合。惠國同志的論著充分注意到了這種特點,能用比較通達的多元並存、多元互補的學術眼光,來全面評價各種不同傾向的詞學家以及他們的詞學思想。比如,常州詞派在晚清詞壇固然獨領風騷,但作者並沒有把晚清詞學視為常州派的一統天下。論著在充分肯定常州詞派主潮地位的同時,同樣以十分翔實的史料,展示了浙西詞派在晚清詞學發展中的深遠影響。而且還有更多既非常派,又非浙派所能概括的詞學家,他們或兼采浙常,或自出機杼,也都有他們獨到的貢獻。儘管各派詞學,各有主張,各有特色,各具風貌,但他們又都活躍於同一詞壇,多元並存,多元競爭,多元互補,共同構成了晚清詞壇豐富多彩的歷史原生態。惠國同志的論著,對於晚清詞壇這種多元化與複雜性的描述,應當說是比較充分的。又比如,“五四”以後,伴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現代詞學得到蓬勃發展,已明顯成為時代的主流。但現代詞壇並非一花獨放,仍然呈現出多元並存的格局。論著以精闢獨到的分析,闡述了“五四”以後詞學思想發展的三大走勢。那些固守傳統的舊派詞學家,並沒有因文學的“革命”而消失詞壇,有時還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活躍,儘管已成為支流,但仍取得了可觀成就。梁啓超、王國維一類新型詞學家,或新舊交融,或中西合璧,則為詞壇帶來了一種新鮮的空氣,有力地推動著傳統詞學思想向現代的轉換。以龍榆生、夏承燾、唐圭璋為代表的現代詞學家,更是順應時代潮流,熔鑄傳統學術,創建現代詞學,成為現代詞學發展的主潮。三類詞家,儘管傾向有別,主張各異,但他們都在現代詞壇多元並存,共同為現代詞學的建構作出了各自的貢獻。惠國同志的論著,對於現代詞壇的基本格局的論析,也是比較準確的。

清詞研究書目(三)

明末清初詞和清詞常被後代籠統稱為“清詞”。清詞整體成就雖然不及宋詞,但是也出現陳子龍、陳維崧、朱彝尊、納蘭性德、項鴻祚、蔣春霖、譚獻、王鵬運、朱祖謀、鄭文焯、況周頤、文廷式、王國維等著名詞人。因此清詞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陳維崧年譜》
《常州詞派通論》
《晚清詞研究》
《朱彝尊詞綜研究》
《清代辛稼軒接受史》
《近代詞人考錄》
《歷代詞人考略》
《近代上海詞學系年初編》
《近代詞人行年考》
《痛菊奈何霖:雙卿傳》
《曠代才女顧太清》
《顧太清與海淀》
《女性詞史》
《文壇佳秀:婦女作家群》
《納蘭性德》
《陳子龍柳如是詩詞情緣》
《清代詞學批評家述評》
《清詞散論》
《清詞叢論》
《清詞選講》
《吳偉業評傳》
《王國維評傳》
《蔣春霖評傳》
《納蘭成德評傳》
《鄭文綽手批夢窗詞》
《王鵬運研究資料》
《清詞名家論集》
《歷代詞話敘錄》
《晚清民國文學研究集刊》
《厲鶚及其詞學之研究》
《清代詞人厲鶚研究》
《朱尊研究》
《詞選·續詞選》
《納蘭性德叢話》
《清初第一學人:納蘭性德研究》
《清代吳中詞派研究》
《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
《嘉道年間的常州詞派》
《柳洲詞派:一個獨特的江南文人群體》
《陽羨詞派研究》
《冒鶴亭詞曲論文集》
《清代詞學四論》
《王鵬運及其詞》
《中國詞史》
《清詞史》
《湖海樓詞研究》
《陳維崧及其湖海樓詞研究》
《納蘭性德及其飲水詞研究》
《納蘭性德文學研究》
《納蘭性德與其詞作及文學理論之研究》
《西風獨自涼:清初詞人納蘭性德傳》
《朱彝尊之詞與詞學研究》
《納蘭性德和他的詞》
《納蘭容若及其詞研究》
《納蘭性德其人其詞》
《清詞金荃》
《論清詞》
《中國女詞人及其代表作》
《詞史》
《詞曲史》
《清代詞學之攝影》
《清代婦女文學史》
《清代詞學概論》
《歷代兩浙詞人小傳》
《詞話史》
《古代詞學理論的建構》
《中國近世詞學思想研究》
《清代詞學發展史論》
《晚清民初詞學思想建構》
《清代詞學》
《晚清詞學的思想與方法》
《中國詩學史‧詞學卷》
《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詞論史論稿》
《清代前中期詞學思想研究》
《清代詞學的建構》
《詞學淵粹:況周頤蕙風詞話研究》
《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
《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
《詞話學》
《清詞紀事會評》
《近現代詞紀事會評》
《中國古典詞學理論史》
《中國詞學批評史》
《中國詞學史》
《劉熙載與藝概》
《詞學理論綜考》
《常州派詞學研究》
《詞學評論史稿》
《清詞論說》
《中國詞學大辭典》
《納蘭一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