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

《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

《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由海洋出版社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內容為:極地作為地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為人們逐漸認識。作為地球最重要的冷源與熱匯,極地支配與調節著全球物質與能量的輸運與交換,對全球氣候與環境的演變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地環境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由於這一變化及對全球氣候環境的巨大影響,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並由此進一步促進了極地環境科學研究的興起。進入21世紀後,在國際科聯(ICSu)和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共同發起下,2007—2008年被確定為第四次國際極地年(IPY),旨在進一步促進世界範圍內極地科學研究的深入開展,以應對日益嚴重並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極地重大環境問題。此項活動得到了世界眾多國家政府、科學組織和科學家的積極回響,全球共有60多個國家和39個國際組織,以及數萬名科學家參加和介入了此項規模空前的科學活動。中國第三次北極考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組織的一次重要的極地考察活動,也是我國拓展北極科考活動空間,加強北極科學研究和維護我國北極權益的一項重大行動。

目錄

第1章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概況
1.1目標和任務
1.2科學考察隊的組成
1.3考察區域概況
1.4站位設定
1.5航次執行過程
第2章北極科學考察調查設備
2.1“雪龍”號科學考察船
2.2船載導航定位系統
2.3船載基本科考設備
第3章航次氣象保障和海冰監測
3.1航次氣象保障
3.2航次海冰監測與分析
第4章物理海洋考察
4.1考察概況
4.2各考察項目進展
4.3對北極海洋物理考察結果的總體評價
4.4物理海洋實驗室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第5章海洋化學考察
5.1海水化學和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5.2白令海及西北冰洋各界面碳通量觀測
5.3同位素海洋
5.4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水團交換的CFCs、SF6示蹤
5.5本章小結
第6章生物海洋考察
6.1考察概況
6.2考察項目具體情況
6.3本章小結
第7章地質與地球物理考察
7.1研究目標
7.2研究內容
7.3海上調查設備和試驗室分析儀器
7.4地質與地球物理考察作業人員
7.5觀測站位和工作量
7.6海洋地質調查取樣站位
7.7地球化學
7.8與美國田納西大學的合作調查
7.9考察與觀測過程及重大情況記錄
7.10原始數據特徵描述、數據和樣品質量評價、樣品保存方法
7.11本章小結
第8章海冰氣相互作用觀測試驗
8.1概況
8.2走航海洋大氣化學觀測研究
第9章北冰洋海冰物理和光學特性的觀測
9.1海冰環境參數測量
9.2海冰生消變化過程觀測
第10章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主要經驗與建議
10.1獲得的主要經驗
10.2幾點建議
附屬檔案A第三次北極考察無數據註冊及原始數據匯交情況表
附屬檔案B“雪龍”船安全規範和應急預案
B.1“雪龍”號船作業安全操作規範
B.2冰站安全作業規程
B.3直升機作業人員安全須知
B.4物理組安全作業規程
B.5“雪龍”號船冰站作業期間防熊預案
B.6小艇操作規則
B.7長期冰站作業流程
附屬檔案C全體考察隊員名錄

序言

極地作為地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為人們逐漸認識。作為地球最重要的冷源與熱匯,極地支配與調節著全球物質與能量的輸運與交換,對全球氣候與環境的演變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幾十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極地環境正在發生急劇的變化,由於這一變化及對全球氣候與環境的巨大影響,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並由此進一步促進了極地環境科學研究的興起。進入21世紀後,在國際科聯(ICSu)和世界氣象組織(WMO)的共同發起下,2007—2008年被確定為第四次國際極地年(IPY),旨在進一步促進世界範圍內極地科學研究的深入開展,以應對日益嚴重並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生存與發展的極地重大環境問題。此項活動得到了世界眾多國家政府、科學組織和科學家的積極回響,全球共有60多個國家和39個國際組織,以及數萬名科學家參加和介入了此項規模空前的科學活動。中國第三次北極考察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我國組織的一次重要的極地考察活動,也是我國拓展北極科考活動空間,加強北極科學研究和維護我國北極權益的一項重大行動。
北極作為對全球變暖回響與反饋最為敏感和顯著的地區之一,最近幾十年發生了諸如海冰面積和厚度持續減小、海洋環流變異、陸地淡水輸入增加、冰蓋退縮等顯著的異常變化。尤其是,這一現象在近幾年來明顯加強。現有的觀測資料表明,從2005年到2007年,北冰洋夏季海冰覆蓋的面積已從670萬km2縮減至420萬km2左右,其變化幅度無論在時間或空間上均大大超過預測的程度。這一結果表明,全球變化的過程遠比人們想像的要複雜和迅速,我們對北極環境變化的了解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仍不夠全面與深刻。

文摘

5.1.9生物地球化學後續研究
海洋顆粒物中有機碳(POC)、顆粒生物矽(PBSi)和生物標誌物等都是重建海洋古生產力的良好指標。其中,有機碳和生物矽是表征海洋初級生產者整體水平的有效指標;生物標誌化合物不僅可以代表浮游植物的總生產力,也可以表征不同浮游植物種群各自的生產力。例如,色素不僅代表了所有含葉綠素生產者的生產力,並且根據各種浮游植物特有的特徵峰可以很好地指示不同浮游植物的生產力;脂類化合物菜子甾醇、烯酮和甲藻甾醇則分別代表硅藻、定鞭藻和甲藻的生產力。有效區分不同浮游植物對初級生產力的貢獻,對於闡明食物網結構對碳循環的影響以及深人了解海洋生物泵的運轉規律都有積極作用。
海洋沉積物的有機碳穩定同位素δ13C是區分有機質來源的良好指標。陸地上的高等植物光合作用分為三種不同的途徑,即C3、C4和CAM,其中CAM植物對海洋有機質貢獻很小。C3植物合成的有機質的δ13C為27,而甘蔗、玉米和高梁等C4植物合成的有機質的δ13C為14。因此,C3和C4植物混合有機質的δ13C值就有可能和海洋藻類的δ13C值相似,從而對有機質來源作出錯誤的判斷。而在極地海區可以忽略V4植物的影響,因為C4植物一般生長在亞熱帶、溫帶等乾旱氣候條件下。

盤點海洋出版社出版書籍(四)

海洋出版社的任務是出好海洋專業書、刊,介紹和推廣國內外海洋科學技術新成就,普及海洋知識,加強國際交流,促進和推動海洋事業發展。
《網路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
《職務船員培訓教材——駕駛》
《淡水小龍蝦(克氏原螯蝦)健康養殖使用新技術》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廈門灣》
《熱帶太平洋環流變異與海氣相互作用》
《海洋綜合管理的經濟學基礎研究》
《長江河口陸海相互作用界面》
《海岸泥沙運動研究及套用》
《海洋法理論與實踐》
《水利工程模型試驗量測技術》
《海岸帶黃土與古冰川遺蹟》
《廣東海洋文化產業》
《國際反恐法律檔案彙編》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第6卷)》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湄洲灣》
《海洋公共政策研究》
《海上溢油生態損害賠償的法律與技術研究》
《青島奧帆賽場及鄰近海域赤潮防治研究》
《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經濟研究》
《21世紀的長江河口初探》
《2006年長江特枯水情對上海水資源安全的影響研究》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舟山群島文化地圖》
《寧波古代對外文化交流》
《數學模型在生態學的套用及研究(5)》
《中國漁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閩江口》
《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
《甲午年的狼煙》
《中國海洋統計年鑑2008》
《伊本·白圖泰中國紀行考》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深滬灣》
《常見經濟頭足類彩色圖集》
《謝洋大典》
《華南海灘動力地貌過程及其開發利用》
《世界頭足類》
《海區海洋行政管理研究》
《數學模型在生態學的套用及研究(6)》
《中國漁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閩江口》
《海洋能資源分析方法及儲量評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