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帶黃土與古冰川遺蹟》

《海岸帶黃土與古冰川遺蹟》

《海岸帶黃土與古冰川遺蹟》以海岸帶黃土和沿海低山丘陵區古冰川遺蹟為中心,通過詳細論述古華北湖的形成時代與分布範圍,對目前所能認識到的環境演變的若干理論問題,包括海岸帶黃土形成前的古湖泊環境,古華北湖中的湖侵與湖退、海侵與海退,華北古陸橋斷裂和渤海海峽跌水的形成與消亡,古華北湖與古冰川活動之關係,古華北湖與東部海岸帶黃土沉積之關係,以及中國東部低山丘陵區古冰川遺蹟與陸架沉積之關係等,均做出了明確的闡述,展示了我國黃土研究、陸架環境研究和沿海古冰川研究所取得的新進展。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海岸帶黃土與古冰川遺蹟》主要內容:東亞黃土分布明顯地受季風影響,如:受來自海上的東亞季風影響強時,以古土壤活動層為主;而受西風帶影響強時,以黃土沉積為主。隨冰期、間冰期氣候環境的旋迴,前者指示乾冷,後者指示暖濕,黃土和古土壤呈現出交替出現的關係,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分布狀況可以追溯季風活動的軌跡。因此,中國北方廣為分布的厚層黃土,與深海沉積物和極地冰芯並駕齊驅,三者共同成為研究全球變化的自然檔案。這部自然檔案連續記錄了自然環境演變史、冰期和間冰期氣候交替變動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印記。近年來新近紀黃土的發現與確認,表明中國黃土高原的黃土記錄,有可能提供較極地冰芯和一般深海沉積時間更長、內容更為完整的、長達2200萬年以來全球變化的記錄。
除了中國西北地區存在廣為分布的厚層黃土堆積以外,中國東部還存在海岸帶黃土和海底黃土,它們也有原生黃土次生黃土之分。當我國黃土高原在過去的2000多萬年中穩定地記錄當地的環境變化時,我國東部則處在與黃土高原不同的沉積環境,會形成另一種類型的“沉積檔案”。從地質構造基礎來看,我國東部存在松遼沉降帶和華北沉降帶,在過去的2000多萬年中,它們曾連成一片,形成巨型湖泊群,落入其中的黃土物質,堆積了數千米厚的鬆散沉積物,成為我國東部若干油田的蓋層。由此可見,當風力搬運物質進入黃土高原區就堆積成厚層黃土,而落在巨型湖泊地區時就成為穩定的、厚層湖泊沉積的一部分。

目錄

第一章中國內陸黃土與海岸帶黃土研究概況
第一節概述
第二節內陸黃土研究
一、內陸黃土早期研究
二、內陸黃土近期研究
第三節海岸帶黃土研究
一、海岸帶黃土研究概述
二、海岸帶黃土近期研究
三、冰磧物與黃土的關係
第二章海岸帶黃土形成的動力背景
第一節冬、夏季風風系
一、冬季風風系
二、夏季風風系
第二節其他季風風系
一、季風的形成與活動
二、印度季風
三、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季風
四、西非季風
五、東亞季風
第三章海岸帶黃土形成的古湖泊環境
第一節古華北湖周邊地質背景
一、大興安嶺
二、小興安嶺
三、長白山山脈
四、燕山山脈
五、太行山
六、山東丘
第二節山東丘陵地質構造
一、燕山運動
二、喜馬拉雅運動
第三節第四紀早期的古湖泊群
一、東北平原古湖泊群
二、河北平原古湖泊群
三、黃河流域古湖泊群
四、長江流域古湖泊群
第四節華北古陸橋與渤海海峽跌水的形成
第五節古華北湖的形成與消亡
第六節古華北湖盛衰變動的環境效應
一、斷陷盆地與古湖形成之關係
二、華北盆地中的古湖
三、古陸橋的形成與斷裂
四、更新世早期古華北湖對山東丘陵環境的影響
五、嶗山一帶古冰川活動的基本特徵
第七節晚更新世末期出現的湖底沙漠化
一、騰格里湖湖底沙漠化
二、巴丹吉林湖底沙漠化
三、成海海底沙漠
四、裏海海底沙漠化
五、居延海盆地的湖底沙漠化
六、青海湖湖底沙漠化
第八節黃土堆積體演化格局
第九節古華北湖對山東丘陵古冰川活動的影響
第四章海岸帶黃土形成的冰緣環境
第一節冰緣環境
一、國外關於冰緣環境的研究
二、國內關於冰緣環境的探索
第二節晚更新世末期陸架冰緣環境
一、大幅度降溫
二、風速增大
三、降雪界限偏南
四、沿海霜期延長
第三節東部沿海主要冰緣地貌類型
一、風暴活動型
二、寒冷凍結型
第四節冰期時期冰緣環境中的喜冷動物群
一、猛獁象及其生存環境
二、猛獁象與人類的關係
三、猛獁象的絕滅
四、中國沿海猛獁象的分布
五、永凍層中的猛獁象
六、喜冷動物群與環境變化的關係
第五節陸架邊緣地帶的冰緣記錄
一、風成沙與風成沙丘
二、風成沙地
三、黃土埠群
四、休止角型結構
五、冰消期——大沽河水復甦期
第六節陸架冰緣記錄
一、斑塊狀分布的塌陷沉積
二、冰緣揉皺結構
三、類冰楔型沉積結構
第七節古寒潮活動的地質效應及冰緣地質災害
一、古寒潮活動的地質效應
二、冰緣地質災害
第五章渤海海岸帶黃土
第一節海岸帶黃土形成的環境背景
一、地質背景
二、地貌背景
三、第四紀早期的古環境特徵
四、晚更新世末期的古環境特徵
第二節海岸帶黃土的分布特徵
……
第六章蘇北古湖岸黃土
第七章海底沙漠化及其衍生沉積
第八章東部沿海古冰川遺蹟
第九章古冰川、古湖泊與海岸帶黃土的關係及環境演化
參考文獻

序言

黃土覆蓋著約9.3%的全球陸地表面,集中分布於溫帶沙漠外緣的半乾旱地區、南北半球中緯度地帶的森林草原和荒漠草原地帶,呈東西向帶狀斷續分布。我國黃土有原生黃土和次生黃土之分。原生黃土成因是大氣環流運行的結果,藉助風力將北方、西北戈壁、沙漠、乾涸湖底及其外緣地表的細顆粒物質,搬運到黃土高原及其以東的地區堆積,再經黃土化作用,而成為原生黃土。風成黃土堆積以後再經其他地質營力作用,如:流,水侵蝕、搬運、再堆積而成為次生黃土。從地理位置來看,黃土總是分布在沙漠區的下風頭,也就是沙漠的外圍區,展示了沙漠與黃土之間存在一定的“親緣”關係。
東亞黃土分布明顯地受季風影響,如:受來自海上的東亞季風影響強時,以古土壤活動層為主;而受西風帶影響強時,以黃土沉積為主。隨冰期、間冰期氣候環境的旋迴,前者指示乾冷,後者指示暖濕,黃土和古土壤呈現出交替出現的關係,根據黃土與古土壤的分布狀況可以追溯季風活動的軌跡。因此,中國北方廣為分布的厚層黃土,與深海沉積物和極地冰芯並駕齊驅,三者共同成為研究全球變化的自然檔案。這部自然檔案連續記錄了自然環境演變史、冰期和間冰期氣候交替變動過程和人類活動的印記。近年來新近紀黃土的發現與確認,表明中國黃土高原的黃土記錄,有可能提供較極地冰芯和一般深海沉積時間更長、內容更為完整的、長達2200萬年以來全球變化的記錄。
除了中國西北地區存在廣為分布的厚層黃土堆積以外,中國東部還存在海岸帶黃土和海底黃土,它們也有原生黃土和次生黃土之分。當我國黃土高原在過去的2000多萬年中穩定地記錄當地的環境變化時,我國東部則處在與黃土高原不同的沉積環境,會形成另一種類型的“沉積檔案”。從地質構造基礎來看,我國東部存在松遼沉降帶和華北沉降帶,在過去的2000多萬年中,它們曾連成一片,形成巨型湖泊群,落入其中的黃土物質,堆積了數千米厚的鬆散沉積物,成為我國東部若干油田的蓋層。由此可見,當風力搬運物質進入黃土高原區就堆積成厚層黃土,而落在巨型湖泊地區時就成為穩定的、厚層湖泊沉積的一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李培英等同志的研究:華北古湖發育之際,現代的渤海海峽,那時還是巨型陸橋,它的存在阻擋了華北巨型古湖水的外流和黃海海水的入侵,這也是華北平原的海相地層只出現在晚更新世的原因。

文摘

更新世早期,嶗山頂部形成巨厚的冰帽冰川,在嶗山南側鮑魚島旁形成了終磧堤。現在鮑魚島附近殘存的巨礫海灘,是該終磧堤的一部分,在低潮線以下可能也存在殘存的終磧堤。該冰期時的雪線高度,大約位於現今海拔50-100m。在嶗山東側,早冰期的冰磧物已延伸到現代黃海海面下,在岸邊形成由冰磧物形成的冰磧海岸(圖8-18)。值得一提的是,嶗山低海拔古冰斗與古終磧堤的發現,說明嶗山地區更新世早期的雪線確實很低。
(2)側磧堤
側磧堤系指冰川兩側堆積形成的堤狀冰磧物。嶗山古冰川活動時所留下的側磧堤主要分散在冰川谷兩側的谷坡上,高度大體一致或微向下游傾斜。側磧物從上源搬運而來,其岩性與當地基岩岩性明顯不同。嶗山側磧以北九水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招待所附近的側磧和北九水上游潮音瀑附近的側磧(漂礫)最為典型。北九水北海分局招待所附近側磧堆積在距北九水谷底30-50m高的谷坡上,漂礫長達15m,以灰白色花崗岩為主,與當地淺肉紅色花崗岩明顯不同(圖8-19)。北九水上游潮音瀑附近漂礫也以灰白色花崗岩為主,異於當地淺肉紅色花崗岩(圖8-20)。

盤點海洋出版社出版書籍(四)

海洋出版社的任務是出好海洋專業書、刊,介紹和推廣國內外海洋科學技術新成就,普及海洋知識,加強國際交流,促進和推動海洋事業發展。
《網路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
《職務船員培訓教材——駕駛》
《淡水小龍蝦(克氏原螯蝦)健康養殖使用新技術》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廈門灣》
《熱帶太平洋環流變異與海氣相互作用》
《海洋綜合管理的經濟學基礎研究》
《長江河口陸海相互作用界面》
《海岸泥沙運動研究及套用》
《海洋法理論與實踐》
《水利工程模型試驗量測技術》
《海岸帶黃土與古冰川遺蹟》
《廣東海洋文化產業》
《國際反恐法律檔案彙編》
《中國海洋文化研究(第6卷)》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湄洲灣》
《海洋公共政策研究》
《海上溢油生態損害賠償的法律與技術研究》
《青島奧帆賽場及鄰近海域赤潮防治研究》
《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經濟研究》
《21世紀的長江河口初探》
《2006年長江特枯水情對上海水資源安全的影響研究》
《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舟山群島文化地圖》
《寧波古代對外文化交流》
《數學模型在生態學的套用及研究(5)》
《中國漁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閩江口》
《中國第三次北極科學考察報告》
《甲午年的狼煙》
《中國海洋統計年鑑2008》
《伊本·白圖泰中國紀行考》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深滬灣》
《常見經濟頭足類彩色圖集》
《謝洋大典》
《華南海灘動力地貌過程及其開發利用》
《世界頭足類》
《海區海洋行政管理研究》
《數學模型在生態學的套用及研究(6)》
《中國漁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
《福建省海灣數模與環境研究:閩江口》
《海洋能資源分析方法及儲量評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