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

《中國科學報》

《中國科學報》是1959年1月1日由郭沫若倡導創辦。1999年1月1日更名為《科學時報》,2011年8月恢復《中國科學報》報名。《中國科學報》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一周六刊,每刊八版,彩色印刷,面向全國發行。

簡介

《中國科學報》是1959年1月1日由郭沫若倡導創辦。1999年1月1日更名為《科學時報》 ,2011年8月恢復《中國科學報》報名。

《中國科學報》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一周六刊,每刊八版,彩色印刷,面向全國發行。

《中國科學報》復名儀式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共同為中國科學報社揭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共同為中國科學報社揭牌。

2011年12月27日,《中國科學報》復名儀式在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中國工程院副院長謝克昌共同為中國科學報社揭牌。《中國科學報》無線終端手機版當日正式上線。
中科院黨組副書記方新代表中科院黨組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她說,自1959年正式出版以來,《科學時報》始終踐行著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的神聖使命。此次復名為《中國科學報》,更能體現中國科學報社的中國立場和世界眼光,更好地履行中國科學院科學傳播“國家隊”職能,更好地完成“向世界說明中國科學與技術”的光榮使命。
方新說,科學傳播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必要基礎,中科院作為中國最高科技水平的“國家隊”,也應該是中國科學傳播的“國家隊”。《中國科學報》作為中國科學院唯一的新聞媒體,應該在科學傳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韋鈺代表院士向《中國科學報》的復名表示祝賀。作為《中國科學報》的一位老讀者,她對報紙的選題、內容都表示讚賞。她希望復名後的《中國科學報》繼續保持特色,站在更高層次上,全面體現科學內涵,不僅報導科技成果,還要更多地報導科研過程中的思維方法,關注科學與社會越來越緊密的關係,宣揚科學文化,提倡科學精神。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謝國明代表媒體致辭。他說,《中國科學報》是我國最早也是唯一的純科學類報紙,在我國科學傳播事業版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科學傳播事業是知識經濟時代必須大力發展的基礎性社會事業,直接影響到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經濟和社會的全面進步。他希望中國科學報社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機遇,在新的征途上取得更大進步。
美國《科學》雜誌亞洲新聞編輯石磊宣讀了總編輯BruceM.Alberts給《中國科學報》陳鵬發來的賀信。BruceM.Alberts希望《中國科學報》像中國科學正在經歷的復興一樣興旺發展。《科學》雜誌期待與《中國科學報》加強關係,共同探索如何更好地在中國和更大範圍促進科學傳播。
安徽三聯學院院長金會慶代表與中國科學報社有長期合作的企業發表致辭。他說,在過去的接觸中,中國科學報人勤勉嚴謹的工作作風、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以及“科學眼光看世界,世界眼光看科學”的國際胸懷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安徽三聯集團將以此為契機,在科學傳播和科技產業服務領域與中國科學報社開展更深度的合作,結出更豐碩的成果。
儀式上,中國科學報社分別與安徽三聯集團、山東瀚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騰訊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定。著名科學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閔恩澤院士親手開通了《中國科學報》無線終端手機版。
中國科學報社長兼總編輯陳鵬主持復名儀式。他在講話中表示,復名為《中國科學報》後,中國科學報將順應時代發展,直面困難和挑戰,利用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堅定走全媒體發展道路,打造報紙、雜誌、網路、音視頻的媒體傳播鏈,打造中國第一科學傳媒,用實力來確定《中國科學報》在中國科學界、新聞界的地位。
復名儀式同時還舉辦了院士名家迎春書畫展。本次書畫展共收集了120餘位院士及數十位書畫界大家的墨寶,展示了科學界的文藝風采,也體現了科學與藝術的融合。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桑國衛,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雲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袁隆平閔恩澤李振聲王振義葉篤正吳征鎰等均有賀詞展出。
中國記協黨組書記翟惠生、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元陳可冀歐陽自遠魏江春,中國工程院院士葉銘漢盧耀如張鍾華張履謙沈德忠陳冀勝徐銤郭應祿,以及新聞出版總署報刊司副司長朱偉峰等100餘人出席復名儀式。《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新華社、科技日報等13家媒體出席儀式。

歷史沿革

1959~1966年

■1959年1月1日,《科學報》創刊(對開周報)。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題寫“科學報”報名。
■1959年初,《科學報》創刊後不久,即召開了首次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報通訊員大會。中國科學院秘書長杜潤生代表院黨組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
■《科學報》創刊後的幾年內曾反覆停刊復刊。到1962年11月12日第二次復刊後去掉了“內部資料”的字樣。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不久,作為中國科學院喉舌的《科學報》也和全國許多報紙一樣停辦。1966年8月13日,編輯部在當日出版的《科學報》上發表《告讀者》:本報自即日起,暫時停止出版。

1979~1988年

■全國科學大會迎來了科學的春天,被迫停刊了12年之久的《科學報》於1979年11月2日復刊。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昌代表中科院黨組,以《春風吹又生》為題撰寫了《科學報》復刊詞。
■1979年12月,《科學報》首次採取院內公開招聘,從應聘的30多人中經考試調入5人。到1980年底,形成了由14名專職編採人員組成的基本隊伍。
■1981年1月,《科學報》在北京第一次召開記者會議。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胡克實代表院黨組到會講話,特別讚賞報社設兼職記者的做法。
■1982年8月,《科學報》在國內首家刊發本報記者高景泰和宋世綿獨家采寫的有關中年知識分子蔣築英事跡的長篇通訊《獻身祖國光學事業的忠誠戰士》,在國內引起震動。此後引發各新聞媒體連續報導,引起中央領導關注並批示,蔣築英成為新時期中年知識分子的一代楷模。
■1984年1月,《科學報》由復刊後的4開8版小報改回對開大報,每周一期。
■1984年5月,《科學報》在國內公開發行的前夕,編輯部在徵得有關中科院分院的同意和支持下,決定在華東、中南、西北、東北地區設記者站。
■《科學報》1985年開始在國內公開發行,由北京郵局承擔國內發行業務,當年征訂份數近5萬份。
■1986年4月,《科學報》圍繞長江三峽工程開展討論,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為推進我國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的進程,調動和發揮科學家在國家建設中的諮詢、參謀作用產生了積極效果。
■1986年5月7日,中國科學院下達[科學報字0447號]檔案,要求未建記者站的分院“應積極籌備,儘早建立記者站”。截至1987年底,《科學報》已在中科院各分院和京外直屬研究所建立起記者站18個,擁有記者站專職記者23名、兼職記者40名、特約記者28名、通訊員近500名,形成了一支規模較大、有較好素質的通聯隊伍。
■1987年1月,《科學報》由周一刊改為周二刊。由主要在國內發行擴展為向國外發行(國外刊號為D995)。
■《科學報》緊緊依靠中國最大的科學群體——中國科學院這個強大後盾辦報,特彆強調科技報導的準確性、科學性和權威性。1987年,新華社記者李希光在北京對出席第三世界科學院大會的科學家的調查表明,80%的中國科學家認為在中國各家新聞媒介中,《科學報》的科技新聞報導最可信。
■1988年,科學報社創辦國內首家科技新聞業務雜誌《科技新聞通訊》,在長春編輯、出版、發行。1989年改由中國科學報社與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合辦。1990年移回北京編輯發行,更名《科技新聞與寫作》。

1989~1998年

■1989年1月,經新聞出版署批准,《科學報》更名為《中國科學報》。
■1989年11月23日,報社雷射照排籌備工作完成。
■1990年,《中國科學報》率先開展了科技體制改革探討的專題討論,在科技界引起了強烈反響,引起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重視,並作了重要批示。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人民日報》新華社都作了報導。
■經經貿部批准,1991年12月12日,中國科學報社在廈門舉辦海峽兩岸科技合作項目洽談會,國內各部委600餘項科技合作項目參加洽談,引資2200萬美元。
■經新聞出版署批准,《中國科學報》從1993年1月起由周二刊改為周三刊。
■1993年初,《中國科學報》揭露李富斌剽竊論文事件引發的科界打假報導引起強烈反響。這一報導與隨之開展的科學道德專題討論被兩院院士評為1993年十大科技新聞之一。
■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中國科學報·海外版》於1993年7月1開始正式向國內外公開發行。海外版漢字印刷,每月一期對開8版,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對外宣傳領導小組主辦。其主要讀者對象為中國在國外的留學人員、訪問學者、華裔科學家及華裔企業家,發行範圍涵蓋30多個國家和地區,僅在美國就有700多家大學圖書館有該報供讀者閱覽。
■1993年下半年,《中國科學報》率先開展“如何看待科技人員上山下海”的討論。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多次報導這一討論的進展情況,並選播討論文章。
■如何看待成果鑑定,建立起符合我國國情的科學評價體系,科學界對此看法不一致。從1993年11月12日起,《中國科學報》在一版開闢專欄開展關於“成果評審和鑑定”的討論,首先發表了學部委員何祚庥的文章,中央電視台、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均予播發,新華社也發了通稿。
■1994年9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委、國家教委、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聯合發文,向全國推薦訂閱《中國科學報》。該文說“《中國科學報》是一份在我國科技界頗有影響的國內外公開發行報紙。它在宣傳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報導國內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動態、弘揚老科學家治學經驗和奉獻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廣大科技和教育界讀者的歡迎和喜愛”。
■1994年,《中國科學報》開闢了《維護科學尊嚴》專欄,先後對邱氏鼠藥、水變油、偽氣功等進行揭露,起到了較好的導向作用。這年9月,《中國科學報》登報徵詢讀者意見,95%的回信讀者對本報的科學性表示滿意;82%的讀者對本報的導向性表示滿意;79%的讀者對本報的權威性表示滿意。
■1994年10月開始,為慶祝《中國科學報》創刊35周年,有近百名我國科技部門領導、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學校長和有關新聞單位的領導題詞祝賀和鼓勵。
■1995年6月23日,本報評論員文章《義不容辭地維護科學尊嚴》(黃安文撰稿,李士修改)榮獲1994年度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1995年10月,《中國科學報》以《我國為何與諾貝爾獎無緣?》為題展開討論,一些專家學者就此問題發表了十幾篇文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1996年5月,《中國科學報》與美國《科學》雜誌建立合作關係,在《中國科學報》開闢的《科學快訊》專欄中將這一世界著名科學雜誌上的重要內容及時介紹給中國讀者,受到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歡迎。
■1996年6月~9月,錢偉長等60餘位大學校長向全國聯名推薦《中國科學報》。推薦信說:“在我國科技界,有一份在國內頗具影響但尚未被高校師生普遍認識的代表我國科技教育界水平的科技大報——《中國科學報》,她是我們擔任校長工作的同志們最喜愛閱讀的報紙之一。”
■1996年秋,美國《科學》雜誌專門撰文介紹《中國科學報》反對偽科學的情況,高度評價《中國科學報》在維護科學尊嚴、反對偽科學和封建迷信的鬥爭中所起到的作用。
■1997年12月22日,中國科學院批准對《中國科學報海外版》的屬關係進行調整,由中科集團代管調整為隸屬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學報海外版電子版》改為《中國科學報電子版》。
■1998年1月,《中國科學報》改版,由周三刊變為周四刊(後為周五刊),由原來每周12塊版發展為每周28塊版。
■1998年初,《中國科學報》與英國《自然》雜誌建立合作關係。
■1998年4月,面向北京市民讀者、引導市民科學生活的《科技新聞·生活周刊》推出,迅速成為北京報刊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刊物之一。
■1998年6月29日,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中國科學報》從1999年1月1日起更名為《科學時報》 (日報,對開8~16版)。《科學時報》由中國科學院主辦,由中國工程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共辦。
■經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創辦《網路報》,由中國科學報社和中科院計算機網路信息中心聯合主辦。《網路報》首刊暨中國信息化建設論壇1998年7月6日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1998年8月13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科壇文明天地》變更為《科學新聞》雜誌,由雙月刊變更為周刊(8開64版)。《科學新聞》雜誌由中國科學報社和中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主辦。
■1998年10月,第一屆中共中國科學報社黨委和紀委成立。
■1998年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批准中國科學報社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新聞傳播中心。更名後的中國科學院新聞傳播中心仍是中科院的事業單位,歸口管理中科院新聞媒體。

社會各界熱烈祝賀《中國科學報》復名

見證科教興國記錄創新腳步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既是教育工作的精髓,也是科研的根本。‘求真務實,創新歸璞’,螺鏇向前向上,延著這條辯證邏輯不斷深入發展擴大。祝貴報永遠做出新的成績。”
這是我國著名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征鎰對《中國科學報》復名的寄語。已是95歲高齡的吳征鎰,由於視力不好,無法親自題寫寄語,但他通過口述,讓秘書幫助列印,並蓋上了簽名章。
中國科學院院士魏江春嚴加安等,在得知《中國科學報》復名的訊息後,都親自將寄語送到報社。
“改成《中國科學報》很親切!我們都希望它越辦越好。”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對記者說。
2011年8月,科學時報社正式接到新聞出版總署的批覆,從2012年1月1日起,《科學時報》正式恢復以《中國科學報》報名出版。訊息發布後,社會各界紛紛通過電話、郵件、信件等方式祝賀《中國科學報》復名。
是祝賀,也是期望和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路甬祥的賀詞是,“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在賀詞中說,“與科學同行,為科技服務”;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志珍表示,“祝《中國科學報》繼續發揮引領中國科技傳播事業的火車頭作用”。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強調,“見證科教興國,記錄創新腳步”;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雲鶴在賀詞中寫道,“大千世界,獨幟科學,天地人間,崇尚創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陳宜瑜說,“培養求是精神,引領科學進步”。
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楊振寧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袁隆平葉篤正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王振義等,紛紛發來賀詞。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曾慶存等領導,北京大學校長周其鳳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侯建國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培根同濟大學校長裴鋼四川大學校長謝和平大連理工大學校長歐進萍上海大學名譽校長黃宏嘉等高校領導,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杜祥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主任張存浩,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衛生部原副部長王隴德,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中國三峽公司前總經理陸佑楣暨南大學原校長劉人懷等,也向《中國科學報》復名表示祝賀。
此外,河南省副省長徐濟超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廣西科學院院長黃日波等地方領導也發來賀詞。
據悉,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國科學報社共收到院士賀詞134份,大學校長賀詞19份。
中國科學報於1959年1月1日由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郭沫若倡導創辦。更名後,仍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每周六期,每期八版,彩色印刷。
中國科學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陳鵬表示,更名後,本報辦報宗旨不變,將繼續依託“兩院一委”的學術資源,服務科教界,承續光榮傳統,不斷創新開拓,努力會聚一流人才,實現高質量原創科學新聞的采編能力突破;大力探索全媒體發展道路,實現覆蓋各種媒介業態傳播能力的突破;適應市場發展需求,實現生存和發展能力的突破,力爭打造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科學傳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