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科學

偽科學

偽科學是指把沒有科學根據的非科學理論或方法宣稱為科學或者比科學還要科學的某種主張,如星占學、維里科夫斯基碰撞理論、李森科的無產階級遺傳學等。偽科學不同於一時的科學錯誤,它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要害在於,它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冒充科學,把已經被科學界證明不屬科學的東西當作科學對待,並且長期不能或者拒絕提供嚴格的證據。

基本信息

簡要概述

偽科學偽科學
非科學的事物大量存在,而且通常自有其存在的價值,如:魔術等,一旦有人把它們宣稱為科學,則這種宣稱本身也就成為一種偽科學。
偽科學是指據稱是事實或得到科學支持、但實際上不符合科學方法的“知識”。偽科學是一些虛假的“科學”或者騙局,經常借用科學名詞進行裝飾,但實際上與科學在本質上並無關聯。
某些擁護偽科學的人純粹是因為他們對科學或科學方法的本質有所誤解;但亦有人會蓄意去杜撰、散布虛假的知識去欺騙大眾,以得到金錢上或其它的利益。有些人覺得所有偽科學都只是無害的娛樂;相反也有些人(如理察·道金斯)認為所有偽科學都是有害的。科學哲學家波普爾則有一句名言:“科學經常是錯的,而偽科學倒有時是對的”。

名詞來源

Pseudoscience偽科學
偽科學一詞最早出現在1848年,是由一個希臘詞根pseudo和一個拉丁詞根scientia組成。pseudo對應英文為false,scientia對應英文為science。
false,有虛偽,虛假,錯誤,捏造等含義;scientia指知識或某一領域內的學問。pseudoscience一詞在使用時常含貶義,漢語一般譯為偽科學。

定義之爭

關於偽科學(pseudoscience)一詞的定義是有爭議的,通常的定義是:
自稱為科學,但又不遵循科學方法的知識或理論。偽科學貌似科學,但無法用科學方法予以檢驗。在西方,骨相學(Phrenology),占星術(astrology)等被認為是典型的偽科學。
20世紀中葉,卡爾·波普爾提出可證偽性(falsifiability)是區分科學與非科學(包括偽科學)的標準。比如:
上帝創造了宇宙(Godcreatedtheuniverse)。

概念辨析

偽科學偽科學
偽科學和科學的區分

科學可以通過嚴格的科學方式進行檢驗,在其有效範圍內沒有發現反例且具有可重複性。偽科學雖然宣稱有科學依據,但其例證都不能通過科學實驗的驗證,甚至阻撓嚴格的驗證。
經過一個多世紀科學哲學家(或科學史家)與科學家在多個學科領域的對話,儘管大家對科學方法有很大程度上的認同,科學與偽科學的分界問題仍然是個有爭議的問題。
很多被貼上偽科學標籤的研究者及其理論的支持者質疑分界太過嚴厲,一些現時被接納為科學的領域曾被認為是偽科學,或具有偽科學的某些標誌,如結果沒有可重複性,缺少可證偽性。
有些理論家認為實驗驗證本身並非一定是科學方法,科學史家托馬斯·庫恩認為在他的理論(範式理論)和卡爾·波普爾的理論中實驗方法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原文:
DanielRothbart認為科學的重要標誌並非實驗的成功,很多真科學往往已經被實驗否定。原文:
thedefiningfeatureofsciencedoesnotseemtobeexperimentalsuccess,
formostclearcasesofgenuinesciencehavebeenexperimentallyfalsified這是否意味著科學理論必須能夠解釋所有與其競爭的其他理論所無法解釋的現象,在經驗上與競爭理論相衝突並導致與競爭理論不一樣的實驗結果。這樣一個理論是科學的或非科學的就依賴於歷史的環境。如果它比同時代的其他解釋更好,就意味著科學進步。比如在古希臘,很多領域,如:迷信(superstition),宗教(religion),魔法(magic)和神秘(theoccult)被認為是正統的科學。這就是科學理論相互競爭的模型,Rothbart認為這並不是一個完全有效的模型。(註:在古希臘,即便是蘇格拉底這樣死於瀆神指控的哲學家,他認為自己是信神的。更具體一點,托勒密的地心說當時在預言天文現象時要比日心說更有優越性。)
庫恩認為相互競爭的範式(註:科學史家拉卡托斯稱之為科學研究綱領。)之間的競爭很容易導致相互漫罵,他們會各自向公眾尋求支持,而公眾是缺乏判斷競爭理論的能力的。科學哲學家LarryLaudan更認為偽科學一詞並無科學意義,它大多時候描述了我們的情緒:
如果我們需要站出來並進行理性的討論,我們會冒出偽科學或不科學這樣的辭彙,
它們完全是空洞的說法並僅僅對我們的情緒有影響。原文:
"Ifwewouldstandupandbecountedonthesideofreason,we
oughttodroptermslike‘pseudo-science’and
‘unscientific’fromourvocabulary;theyarejusthollow
phraseswhichdoonlyemotiveworkforus".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RichardMcNally認為:
偽科學一詞僅僅是在傳媒爭論中快速否定對方的煽動性的廢話。原文:
"Theterm'pseudoscience'hasbecomelittlemorethananinflammatory
buzzwordforquicklydismissingone’sopponentsinmediasound-bites"
偽科學與原科學的區分 
原科學(protoscience)處於假說或不完善階段,還沒有被科學所證實,也沒有被推翻的理論。原科學並不反對科學驗證,但由於其結果不完全確定(催眠術等)、難於驗證(例如古代太空人理論、夸克)等原因,現時還無法作出定論。
偽科學與科學騙局的區分 
偽科學所聲稱的“知識”雖然並沒有科學支持,但其提出者未必有藉此牟利或欺騙的主觀動機。科學騙局是借用科學或偽科學來達成目的。王曉明所謂的N色定理、十色定理等就是典型的科學騙局。
沒有經過完整歸納、驗證的知識,無法納入科學體系,但並不是偽科學。例如日常生活的經驗和直覺。
科學之外的其他知識體系,不能以偽科學來評判。例如文學、藝術體系,不適合用科學、偽科學來評價。

識別偽科學

偽科學經不住科學常識(及科學方法)的檢驗,可以通過下述特徵進行辨別:
1)沒有實驗證據就進行斷言
2)在存在矛盾實例的情形下進行斷言
3)不能進行重複性實驗
4)斷言不合邏輯
5)在存在多種可能解釋的情況下僅取其一
註:斷言不合邏輯是不能完全當作辨別偽科學的標準的。許多科學新興事物諸如非歐幾何在一開始看來也不合邏輯,但是他們是真正的科學。
一種實踐或知識體系如果標榜自己與已被接受的科研規範一致,但又明確地違背了這些規範(主要表現在誤用科學方法上),就可被稱作偽科學。判定偽科學可以基於很多理由。波普爾認為占星學是一種偽科學,因為占星學總是只作極模糊的預測,以至於不可能被證偽。保羅·薩加德則認為占星學是一種偽科學是因為占星術士基本沒有發展自己的理論,也沒有意願作出根據其他理論來評估自身理論的嘗試,而且有選擇地考慮證據。薩加德認為偽科學傾向於關注表面的相似,而不是因果關係。
偽科學包括所謂的預言、神學和玄學。
大眾科學裡的一些常見信念或論斷可能達不到科學的標準,甚至包含了一些科學幻想,因此大眾科學很可能在民眾中起到模糊科學與偽科學間的界線的效果。實際上大眾科學很可能源自未經科學方法論訓練、不知何為同行評審的人,或經其散播。

物品促銷

不少不法商人喜歡自創名詞,以顯得自己的產品高檔。當中一個例子,就是“負離子”。不少人聽到“負離子”,自然想到了帶電荷的“陰離子”,但原來所謂負離子,其實是從日語的“マイナスイオン(Minusion)”翻譯過來,而這個名詞其實是日本商人杜撰,英文沒有的。再者,聽了錯誤資訊的人又會繼續張冠李戴,把錯誤的資訊“合理化”,例如有女性會說:我用過“ION”牌直發液來直發,過程中會產生“負離子”,把頭髮變回直。因為我用過這種“負離子直發液”,效果很好,所以“負離子”是存在的,是可信的。
另外一個例子是曾經在中國大陸風靡的腦白金,在腦白金的宣傳中將藥理作用仍有爭議的褪黑素進行無限制的吹捧,並將其命名為腦白金,將分泌褪黑素的松果體命名為腦白金體,以達到誤導公眾推銷產品的目的。
利用自創的“科學”概念和誤讀科學概念宣傳產品本身並不具有甚至是並不存在的功效是保健品產業常用的推銷手段,除了上面提到的腦白金,在中國大陸還曾經有過核酸保健品、深海魚油等案例。
近日廣州有國小生模仿《水知道答案》做了一個米飯試驗,企圖用讚美和惡毒的話讓米飯變香或者變臭。作為所謂媲美《時間簡史》並在各大型書店銷售排名前列的這本科普讀物,其實是徹頭徹尾的偽科學著作,作者江本勝是一位從野雞大學買到醫學博士學位的騙子,他書中所作的這些試驗充滿了漏洞,並非為教育普及知識,而是為了商業利益。

宗教例證

不少所謂宗教人士,都愛把一些現象,用他們的“科學”來解釋,並表示這很合理。其實他們的很多科學只是結合粗淺的表面現象進行毫無根據的推論,有時還和鬼神或是神秘力量扯在一起。

大陸漂移說

在科學史中我們甚至可以找到曾經被(科學共同體內)大多數學者認為是偽科學而後被證實的理論,如: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
科學家有時會因為理論缺少可能的實驗檢測,而稱該理論為偽科學,比如宇宙論就曾被認為是偽科學。(“針尖上能站多少個天使”這樣的中世紀哲學問題。)現時很熱門的弦論(stringtheory)也因為同樣的理由被一些物理學家批評。如:李·斯莫林(LeeSmolin)的TheTroublewithPhysics:TheRiseofStringTheory,theFallofaScience,andWhatComesNext.一書。

永動機

永動機是指違反物理(能量守恆)基本定律的永遠做功的發動機。
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發現到更多的自然規律,終於在19世紀中葉,一系列科學工作者為正確認識熱功能轉化和其它物質運動形式相互轉化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不久後偉大的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被發現了。人們認識到:自然界的一切物質都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種不同的形式,可從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個物體,在轉化和傳遞的過程中能量的總和保持不變。能量守恆的轉化定律為辯證唯物主義提供了更精確、更豐富的科學基礎。有力地打擊了那些認為物質運動可以隨意創造和消滅的唯心主義觀點,它使永動機幻夢被徹底的打破了。

辨偽學

對科學與偽科學進行辨別的學術研究,國際上叫做“辨偽學”,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辨偽學都是一門歷史悠久的學術。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等人,他們都是創新者同時又是勝利者,是幸運的人。但是,有另一批創新者,他們的命運卻很悲慘。
1、1845年英國科學家沃特森,他非常超前地提出了關於“氣體分子理論”的論文,他的工作比焦耳和克勞修斯的工作早45年。但當時,英國科學界在這方面的主持人對沃特森工作的評價是:滿篇胡說八道!其後,沃特森沉淪了,失蹤了,不知去向。
2、1847年德國科學家塞麥爾維斯提出“病原學”,認為產褥熱是驗屍房出來的醫護人員將病原帶給產婦的,因此這些人應先行消毒。但這一理論被德國病理學家權威魯道夫·菲爾紹判定為:完全錯誤,不可接納!其後,塞麥爾維斯成了瘋子,不幸而終。
3、牛頓力學體系與“偽科學”
牛頓力學體系從1686年創立起,隨著其偉大的成功,力的概念迅速深入到人類科學和社會的各個領域。牛頓的絕對時空觀念,在二百年間也從未被置疑過。“絕對”二字說明牛頓的時空觀念已成為最後的真理了。
過了二百零一年,到1887年時,美國物理學家麥可遜的著名光學實驗,卻首次使牛頓力學的基礎“絕對時空”處於尷尬的境地。因為實驗結果證明牛頓的絕對空間及以太並不存在!絕對時空於是成了疑問。
到了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他認為時間因運動而減慢,空間因運動而縮短,用相對時空代替牛頓的絕對時空,從而給予麥可遜實驗一個新奇的合理的解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