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征鎰

吳征鎰

吳征鎰(1916.6.13-2013.6.20),江蘇省揚州市人,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2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5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1月8日獲得2007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1年12月10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將第175718號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吳征鎰星”。 吳征鎰參加並領導中國植物資源考察,開展植物系統分類研究,發表和參與發表的植物新分類群1766個,是中國植物學家發現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變了中國植物主要由外國學者命名的歷史。他系統全面地回答了中國現有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問題,摸清了中國植物資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綱系統”的新觀點。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吳征鎰 吳征鎰

1916年(中華民國五年)6月13日,吳征鎰出生於舊時官吏世家,排行老三,從小就非常喜愛植物,他8歲入家塾,念“四書五經”,讀《唐詩三百首》和《古文觀止》。

1929年(中華民國十八年),就讀江都縣中。

1931年(民國二十年),考入江蘇省立揚州中學。

1933-1937年,進入清華大學,受的是“通才教育”,得名師朱自清、葉公超、陳楨、薩本棟、高崇熙等教授,轉入專修植物學後,又得李繼侗、吳韞珍二師指導,靠五哥吳征鎧半薪資助和清寒獎學金才得以完成大學學業。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吳征鎰從清華大學生物系畢業並留校任教。他隨清華、北大和南開組成的西南聯合大學遷到昆明。

1938年到1948年,整理了中國現代著名植物學家秦仁昌等從國外帶回的所有植物標本照片。

1940年-1942年,進入西南聯合大學理科研究所攻讀研究生,師從生物系張景鉞教授。

1949年,吳征鎰參加北京市軍管會工作,任高教處副處長,負責接受大專院校及科研單位。12月奉調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任黨組成員兼機關黨支部書記。

1950年1-5月,吳征鎰隨竺可楨副院長赴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考察,調查日、偽、俄留下的科研機構,為籌建東北地區各研究所布局探路;與張璽一道赴青島考察海洋生物及水生生物科研情況。在調查解放前各研究所情況的基礎上,整頓、合併、新建一批生物學口的研究所。

1950-1956年間,吳征鎰參加或領導全國各大區資源綜合考察,例如:橡膠宜林地考察、中蘇熱帶生物資源考察、華南林業考察及華南熱帶生物資源考察、華東農業考察等,足跡遍及粵、桂、黔、滇地區,對中國植物區系、大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等問題認識上有提升、思路上有新徑。

1958年底,吳征鎰率領科考隊首次在景洪勐龍選點,在大勐龍曼養廣龍創建了中國首個熱帶森林生物地理群落定位站。

1958年,吳征鎰年逾不惑,亟思尋一安身立命之地,欲盼有所建樹,毅然呈報院領導請調雲南昆明,得到院領導首肯,舉家遷往昆明,出任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這是吳征鎰一生中的最大轉折點。到了雲南,吳征鎰潛心研究,以了其植物學上的夙願。

1959年,吳征鎰又率領由中國科學院雲南分院科技人員和雲南大學生物系師生組成的科考隊,深入西雙版納熱帶原始森林,進行實地勘察劃界工作,創建了大勐龍、勐養等4個熱帶森林生態保護站,總面積為85.84萬畝。

1964年,在北京召開的亞洲科學討論會上,吳征鎰宣讀“中國植物區系的熱帶親緣”,這是有關植物區系地理及起源的新創見。

1975-1976年,吳征鎰兩次進藏考察,從滇入藏,過三江峽谷,南至亞東、樟木,經青藏路返回,對西藏高原全貌有實際感觸。歸來到青島療養,期間他做處理西藏植物名錄,著手編纂《西藏植物志》。

1980年5月,北京青藏高原科學討論會上吳征鎰就“西藏植物區系的起源及其演化”作了發言,闡述了西藏植物區系的性質和特徵。

1980年代中至1990年代,吳征鎰再進東北、內蒙,上大興安嶺、長白山和千山,加深了對北方植物區系的感性認識。接著是二次入疆,實睹戈壁荒漠及旱生草甸、草原植被、春雨和夏雨短命植物和原生蘋果屬自然林。直觀天山、阿爾泰雲杉植被和其他林帶分布。稍後又對華中的梵淨山、張家界、天平山、神農架,華西的灌縣臥龍、九寨溝、黃龍寺等地,乃至東南的武夷山、天目山、千島湖等,直至台灣,從台北、台中到台南直至最南端海岸(1998),從而完成了國內的植物考察工作。

1983年,吳征鎰一行前往英國考察。

1983年,吳征鎰發表了題為《太平洋洲際間斷分布的意義》(英文)的重要論文,並與王荷生合作完成了《中國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上冊)。

1988年,吳征鎰代表《中國植物志》編委會與美國科學院院士PeterH.Raven博士簽訂了《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Floraof China》,吳征鎰任中方主編。該書進展順利,已完成全書25卷的過半數。

1990年後,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支持下,吳征鎰組織了“中國種子植物區系研究”大課題,並在15屆國際植物學會上宣讀了題為《東南亞植物區系的特徵和界限》的論文,對世界植物區系分系統有所突破。

1999年8月,吳征鎰給朱鎔基總理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建議:“十分有必要儘快建立雲南野生種質資源庫,對其中有近期開發價值的野生種質資源進行遺傳背景的分析研究,提取DNA進行分類保存,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

2006年,90歲高齡的吳征鎰率領弟子著手整理研究中國清代著名的植物學專著《植物名實圖考》及其《長編》,開啟了中國植物考據學研究的新篇。

2007年,他在91歲高齡的時候應邀出任《中華大典·生物學典》的主編。吳征鎰憑藉數十年積累列出了1300多種有價值的參考書目。他還憑驚人的記憶力,對史籍中提到的各種植物進行正本清源,並一一標註拉丁文學名。

2008年,他提出了“東亞植物區”的概念,認為是一最古老的植物區;還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多系—多期—多域”的理論。

2013年6月20日凌晨1點31分,因病醫治無效逝世,享年97歲。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吳征鎰自1936年起從事植物學諸多領域的研究。特別是雲南植物資源的調查,並指出植物的有胩物質的形成與植物種原分布區及形成歷史有一定相關性,對以上各學科的造詣日深,提出了指導植物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理論,並在實踐中得到證實。他在植物分類研究中,發現並發表了1300個以上新分類群(植物亞科、族、組等新等級不下10個,新屬10個)。

吳征鎰在植物區系地理學方面,科學地劃分了中國植物屬和科的分布區類型並闡明了其歷史來源,形成了獨創性的區系地理研究方法和學術思想。提出中國植物區系的熱帶親緣,完成中國植物區系區劃,為資源保護和國土整治提供了科學依據;修改了世界陸地植物分區系統,為植物區系區劃和生物多樣性研究及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植物志 中國植物志

吳征鎰參加並領導了中國植物資源的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建國之初,他負責橡膠宜林地的考察,與其他科學家共同解決了中國橡膠種植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使國家急需的戰略物資緊缺得到緩解。推動了中國植物資源的尋找、開發利用以及引種馴化等工作。他提出的建立“自然保護區”和“野生種質資源庫”的建議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並施行,為中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資源可持續利用做出了前瞻性的部署。

人物著作

吳征鎰編著了《中國植物志》《雲南植物志》《中國植被》 《雲南種子植物名錄》 《西藏植物志》(五卷)於1987年全部出版。

人才培養

吳征鎰從事植物學研究和教學七十年,治學嚴謹,所培養的一大批優秀的年輕科學家,如今已是活躍於相關領域的學術帶頭人和骨幹。 如學生: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的副園長周浙昆,昆明植物所所長李德銖博士。

社會任職

1950年,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1958年,任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

1975年起,吳征鎰任中國植物學會副理事長,之後又擔任中國生態學會理事。

1977年起,還當選為五屆、六屆、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197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主席團成員。

1979年,兼任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

1980年後,任美國植物學會終身外籍會員,瑞典植物地理學會名譽會員,前蘇聯植物學會通訊會員。

1986年,在俞德浚故逝後,吳征鎰接任《中國植物志》主編。

1997年,當選世界自然保護協會ISCN理事。

後曾任雲南省科委副主任,雲南省科協主席。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 ▪ 2003 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成就獎 (獲獎)
  • ▪ 2001 獲雲南省科學技術突出貢獻獎 (獲獎)
  • ▪ 1999 日本花卉綠地博鑒會紀仿協會“考斯莫斯國際獎” (獲獎)
  • ▪ 1993 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新華本草綱要》(三卷) (獲獎)
  • ▪ 1988 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獲獎)
  • ▪ 1986 獲中科院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青藏高原隆起及其對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影響的綜合研究》 (獲獎)
  • ▪ 1981 獲中國科學院科技成果獎一等獎 《論中國植物區系的分區問題》 (獲獎)
  • ▪ 1978 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中國植物區系的熱帶親椽》 (獲獎)
榮譽稱號
  • ▪ 2013 獲“最美雲南人·2013年度雲南十大新聞人物”稱號 (獲獎)
  • ▪ 1979 當選為全國勞動模範 (獲獎)

親屬成員

祖父:吳筠孫,是清朝光緒甲午年(1895)恩科傳臚。

父親:吳啟賢,任過北洋政府農商部主事和江蘇省議員。

兄長:兩位兄長分別是著名醫學家吳征鑒,和著名物理化學家吳征鎧。

弟弟:一位是著名文史學者、戲曲學家吳白陶(征鑄),另一位則是資深工程師吳征瑩。

人物影響

由吳征鎰定名和參與定名的植物類群多達1766個,涵蓋94科334屬,其中新屬22個。 以吳征鎰名字命名的植物有3種,分別為“征鎰冬青”、“征鎰衛矛”和“征鎰麻”。前兩種植物為中國的特有植物,分布於雲南山區,已收錄於《中國植物志》。後一種植物是在神農架地區本底資源綜合調查工作中首次發現的,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植物,這一科研成果今年已在國際最權威的植物分類學雜誌《Taxon》上發表。

人物評價

他一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科學事業。他紮根邊疆,淡泊名利,治學嚴謹,學識淵博,遠見卓識,為中國植物科學事業鞠躬盡瘁。”( 新華網雲南評)

吳老給我們留下了寶貴學術成果,他的學術精神激勵了幾代科研工作者,我們將繼續完成他未竟的事業,讓他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昆明植物研究所原副所長呂春朝評)

我們要更加努力學習吳老刻苦鑽研、獻身科學的精神,以吳老為榜樣,感受他博大胸懷、海納百川的情懷。(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長 孫航 評)

吳征鎰一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科學事業。他紮根邊疆,淡泊名利,治學嚴謹,學識淵博,遠見卓識,為中國植物科學事業鞠躬盡瘁。他的逝世,使中國科學界失去一位大師,植物學界失去一位巨匠。( 中國科學院評)

後世紀念

2015年1月24日,深圳市中國科學院仙湖植物園舉辦了吳征鎰雕像落成暨揭幕儀式。

2015年6月19日上午,“雲南吳征鎰科學基金會”“吳征鎰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舉行。

歷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者

年份 獲獎人 簡介 主要貢獻
2000年度 吳文俊 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名譽所長、研究員。 在拓撲學和數學機械化領域,特別是幾何定理的機器證明方面的世界性貢獻。
袁隆平 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在雜交水稻育種理論與實踐上的重大突破。
2001年度 王選 計算機專家。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北大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創始人,為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
黃昆 物理學家。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北京大學教授。 中國的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取得了世界級的理論成就。
2002年度 金怡濂 高性能計算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巨型計算機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對中國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03年度 劉東生 地球環境科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在中國的古生物學古地質學環境地質學特別是黃土研究方面的原創性研究。
王永志 航天技術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成功實現中國首次載人航天(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號航天船)。
2004年度 空缺
2005年度 葉篤正 大氣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 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重大系統創見。
吳孟超 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院長。 在肝膽外科手術實踐中取得的重大突破與理論成果。
2006年度 李振聲 小麥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 在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染色體工程育種及黃淮海平原中低產田改造與治理中的貢獻。
2007年度 閔恩澤 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高級工程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九五”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環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學和反應工程”的主持人。開發化纖單體己內醯胺的製造技術,取得長足進展
吳征鎰 植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在植物分類研究中,發現並發表了1300個以上新分類群(植物亞科、族、組等新等級不下10個,新屬10個),在國際植物分類學研究領域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事以中國植物為中心的東亞植被和區系研究,研究生物多樣性,編著了大量文獻
2008年度 王忠誠 神經外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神經外科開拓者之一。
徐光憲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稀土元素分離以及套用中做出重要貢獻。
2009年度 谷超豪 我國著名數學家,中科院院士,國際教育研究院院士,教授。 國家基礎研究重大項目“非線性科學”首席科學家,教育部數學和力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孫家棟 運載火箭與衛星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中國第一枚飛彈總體、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第一顆遙感探測衛星、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的技術負責人、總設計師,是中國通信衛星、氣象衛星、資源探測衛星、北斗導航衛星等第二代套用衛星的工程總師,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
2010年度 師昌緒 中國科學院院士、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 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發展了中國第一個鐵基高溫合金,領導開發我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可用作耐熱、低溫材料和無磁鐵錳鋁系奧氏體鋼等,具有開創性。多次參加或主持制訂我國有關冶金材料、材料科學、新材料全國科技發展規劃
王振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內科血液學專家 從事血栓和止血研究,在國內首先建立血友病A與B以及輕型血友病的診斷方法。1980年起開始研究癌腫的分化療法。1986年在國際上首先創導套用全反式維甲酸誘導分化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獲得很高的緩解率
2011年度 謝家麟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粒子加速器事業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我國粒子加速器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20世紀80年代,領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設計和建設。20世紀90年代,提出開展自由電子雷射研究的863項目建議。多次就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重要建議和指導意見,對促進我國加速器領域的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
吳良鏞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建築與城鄉規劃學家 長期從事建築與城鄉規劃基礎理論、工程實踐和學科發展研究,針對我國城鎮化進程的特點,創立了人居環境科學及其理論框架。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層次和系統,發展了區域協調論、有機更新論、地域建築論等創新理論
2012年度 鄭哲敏 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著名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 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並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應、穿甲破甲、材料動態破壞、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導海洋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性能、環境災害力學的研究,創建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實驗室
王小謨 中國工程院院士、雷達工程專家 從事雷達科研30餘年,設計研製了多種型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雷達,尤其在三坐標雷達和低空雷達方面卓有建樹,為國家創造出較大的經濟效益,為軍事電子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013年度 張存浩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專家
程開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專家

中外著名的生態學家

生態學家是指從事生態學研究的專家學者。生態科學家們的任務就是研究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本期任務讓我們走近中外致力於動植物,海洋,社會生態學研究的生態學家們。

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中國科學院院士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在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學技術發展中有卓越建樹、在科學技術創新、科學技術成果轉化和高技術產業化中創造巨大經濟效益或者社會效益的科學技術工作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每年授予人數不超過2名。 >>>進入技術百科
吳文俊王選黃昆劉東生葉篤正
吳孟超李振聲閔恩澤吳征鎰徐光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