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國[生態學家]

劉建國,男,1957年出生,湖北天門人。天門市園林局盆景園副主任、園藝技師。系湖北省盆景藝術研究委員會委員,天門市盆景藝術協會常務理事,天門盆景藝術研究會秘書長、天門市武術氣功協會會員兼教練、天門市首屆文聯代表。

基本信息

經歷

曾於1974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1976年在江漢油田工作,歷任工人、教師、書記等。又於1982年調天門工業局任團支部書記、治安幹部、公司經理等。1994年由天門市園林局人才引進,致力於園林和盆景藝術的研究。

科研成就

培育和創作的盆景作品多次參加全市、全省、全國以及在雲南昆明舉行的世界園藝博覽會的盆景展覽多次獲獎。並經愛好者和園藝專家、教授們的一致好評和認可。1996年在湖北省盆景藝術參展的作品《青春戰歌》榮獲一等獎,同時《憧憬》獲得二等獲,分別捧得《證書》,引起學術界轟動,從而一舉成名。藝無止境,學無極限,近年來對園林盆景藝術的研究工作又有新的進展和提高,力爭更大成果和突破,為美化社會、美化自然、美化世界、美化生活多作貢獻。

生態觀

生態環保觀點之一

美籍華裔生態學家、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劉建國在《Nature》雜誌上發表長文《全球化下的中國環境:中國與世界各地如何相互影響》。其主要觀點是:

——中國高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老舊、低效、污染環境的技術與設備,這些技術被中國的採煤產業、水泥廠、造紙廠、化工廠廣為使用。中國工業能量利用率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的水平。

——中國幾乎所有的近海都被污染。

——淡水漁業資源因受到污染和過度捕撈的影響而消耗殆盡。品質退化。

——由於環境破壞造成了經濟損失,社會衝突,和對人民健康造成危害。

生態環保觀點之二

離婚分裂家庭 不利環保

世界各地的離婚率不斷上升,而每一個家庭破裂,都會造成兩個家庭,並導致使用能源和資源的效益降低。因此,離婚可能不利環保。

密西根州立大學生態學家劉建國,分析離婚對環境造成的衝擊,表示離婚通常使一方搬出去另組家庭,增加住宅需要的土地和材料,並消耗更多水源和能源。這項研究結果為有心維繫婚姻的怨偶提供另一個誘因。

劉建國說:「全世界家庭總數增加的速率遠高於人口成長率,連在人口減少地區,家庭數目都顯著增加,而離婚是家庭人數減少的主要原因。」

小家庭使用資源的效益遠不及大家庭。一個住所不論住兩個人或四個人,都得使用同樣多的冷氣或暖氣,冰櫃消耗同樣電力。兩個人一旦分居使用的電器也會加倍。

個別的人多使用一些能源或水源表面上沒什麼了不得,可是所有人加在一起卻很驚人。

1970年美國離婚家庭只占所有家庭的5%,2000年激增至15%。2005年美國1650萬個離婚家庭每人平均消耗的電力和水量,比離婚前多出56%,每人平均消耗的資源也增加61%。

離婚使得美國在2005年多消耗730億度電力和6270億加侖水,必須多出3800萬個房間,以及有關的取暖和照明費用,導致能源費用增加大約69億元,水費增加36億元。這還不算土地使用之類的其它成本。

劉建國也探討巴西、哥斯大黎加、厄瓜多、希臘、墨西哥和南非等另外11個國家在1998至2002年的情況,發現如果沒有離婚問題,這些國家使用能源和水源的家庭將減少一百萬個。

劉建國承認婚姻不見得合乎環保,真正重要的是家庭人數,而這包括沒有婚姻關係的人共同生活。

研究報告說:「由於每人平均消耗的資源增加,離婚家庭每個人可能製造更多垃圾和廢氣,助長全球環境改變。」

學術評論

蔣高明的聲音

關注怒江水電開發,被人砸了“一2006年3月4日,《新經濟導刊》評出2005年度“十大環保風雲人物”,分別是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國家林業局局長周生賢、河南省焦作市市長毛超峰、貴陽市長孫國強、水利部長汪恕誠、自由撰稿人方舟子、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汪永晨、生態學家劉建國、植物學家蔣高明、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文章作者:子曰)。

我和劉建國出現在所謂“風雲人物”中,是因為劉教授“在世界最頂級的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對中國環境的整體評價,蔣高明這個植物學家深度參與到評論水電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中。對他們的參與,可以總結為;外來的外行劉建國和隔行的外行蔣高明”。

子曰寫到,“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蔣高明研究員,參與到怒江水電開發中的環境影響爭論中,與劉建國的情況還不太一樣——他們的錯誤是相似的,他們的動機是不同的。劉建國介入中國巨觀環境研究領域,動機是顯然的——這一領域很熱,藉此揚名後會拿到更多項目;而蔣高明進入非專業領域,我想還是他的公益心,因為他無利可圖。但他們的錯誤的確也是類似的——蔣高明沒有起碼的水電技術常識,甚至像汪永晨一樣分不清基本的電力計量單位。所以,儘管他以學者身份嚴謹介入爭論,但屢屢讓方舟子陣營的若干人士當眾揭穿其外行身份。”

這話說來話長。參與怒江水電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是2004年9月的事情,我參加了由北京水電科學院委託的項目“怒江中下游水電規劃陸地生態影響評價”,項目主持單位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主持人為中心副主任歐陽志雲博士,本人負責陸地植物部分。我承擔的項目費用是8萬元,是屬於“使了人家的錢”的那類專家,業主也希望我們為他們多“美言”。我帶領植物所的兩名助理研究員,和生態環境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中國水利水電科學院、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單位專家20多人沿怒江峽谷進行了為期2周的地面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本人提出了怒江開發將會“造成200平方公里陡坡上的土壤連同上面的生態系統出現不可挽回的損失”的核心觀點。

這個觀點於2005年2月22日以《環評風暴風否救怒江》為題發表在《中華讀書報》上。文章發表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首先對這篇文章做出反應的是清華大學的趙南元先生,次日一大早他 發表文章反駁。文章據趙自己稱是“趕緊闢謠”,是在網路上發表的。趙使用的題目是《“高明”的糊塗》,火藥味很濃,大有先生訓小學生之意。趙抓住我的一個主要破綻就是我不懂水電上的千瓦時。

後來,一個叫水博的變本加厲,以“學術腐敗”和懷疑有沒有“首席研究員”等為由進行人身攻擊。在後來,著名人士方舟子在回答《紐約時報》記者提問時說,“該環評報告無法公示純屬法律原因。那些公開信簽名者應該知道這個法律問題,因為他們中的有些人(例如蔣高明研究員)參與了環評,手中應該有該環評報告”。捎帶上了蔣高明,意思蔣泄漏了“國家機密”。如果罪狀成立,我夠坐牢的份了。

網友質疑

劉建國在世界最頂級的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對中國環境的整體評價,蔣高明這個植物學家深度參與到評論水電開發對環境的影響中。對他們的參與,可以總結為;外來的外行劉建國和隔行的外行蔣高明。

美籍華裔生態學家、密西根州立大學教授劉建國在《Nature》雜誌上發表長文《全球化下的中國環境:中國與世界各地如何相互影響》。其主要觀點是:

——中國高速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老舊、低效、污染環境的技術與設備,這些技術被中國的採煤產業、水泥廠、造紙廠、化工廠廣為使用。中國工業能量利用率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的水平。

——中國幾乎所有的近海都被污染。

——淡水漁業資源因受到污染和過度捕撈的影響而消耗殆盡。品質退化。

——由於環境破壞造成了經濟損失,社會衝突,和對人民健康造成危害。

不必說劉建國的文章第一句話就出錯:“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國土面積居世界第四”,也不必說這些內容在中國只是老生常談,“地球人都知道”,單說劉建國在發表後接受的採訪中宣稱的中國對策:“要買就要買先進的技術,不能買已經過時的產品。雖然買先進技術比較貴,但是從長遠來說,污染小,能源利用率高,從經濟學角度來說,也是比較有利的”。這種對策比劉建國在文章中的跨行——從生態技術領域到巨觀環境領域——還遠。懂一點經濟學的人都知道其實技術進步是相對的,而環境容量是不一樣的,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這是經濟產出與環境容量的消費者支付意願的比值。中國的很多地方還處在溫飽階段,環境消費者支付意願不可能高,而且先進技術要發揮比較優勢必須要求上下游產業、人力資源等配套,這種情況下盲目引進所謂先進技術,很可能又搞成大躍進。就這篇文章來看,生態學家劉建國研究中國巨觀環境,頗有點“毛主席抓經濟”的味道。

劉建國自稱因為“對中國的環境及其對社會、經濟和人類健康的影響以及與世界各國的關係有全面的認識,但從來沒有見到過這樣綜合性的文章”。然而,由這樣中國的門外漢來完成這種文章,確實有點“志大才疏”的嫌疑。將這種文章發到頂級學術期刊上,則更加說明“外來的和尚只會念無用的經”。

中外著名的生態學家

生態學家是指從事生態學研究的專家學者。生態科學家們的任務就是研究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本期任務讓我們走近中外致力於動植物,海洋,社會生態學研究的生態學家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