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時

張新時

張新時,生態學家。原籍山東高唐,1934年6月生於河南開封。1955年畢業於北京林學院森林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植被生態學研究:(1)揭示了我國荒漠區植被地帶性分布規律;(2)提出關於青藏高原植被在“高原地帶性”與高原對中國植被地帶分布作用的重要論點;(3)提出了較完善與規律性的中國山地植被垂直帶系統與類型;(4)發展群落生態分析系統並提出了信息生態學的概念與結構,對現代生態學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5)採用信息科學先進手段與理論將中國“氣候―植被關係”與全球生態學的研究推進到國際先進水平。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張新時生於1934年6月,山東省高唐縣人。1955年畢業於北京林學院森林系,1985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生態學與系統學系博士學位。現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生態資產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資源學院學術委員會名譽主任,北京生態學會理事長,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常務理事,IGBP中國委員會常務理事,GCTE中國委員會委員,IUBS中國委員會委員。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所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環境保護委員會科學顧問,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常委、副主任,中國植物學會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國際生態學會INTECOL計畫委員會委員、國際科聯環境問題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編委、《科學通報》編委,《植物生態學報》常務編委、《中國植被圖》第一副主編。

人物評價

張新時院士是國際著名的生態學家,長期以來主要從事我國高山、高原、荒漠與草原植被地理研究。主持了中國高山植被垂直帶系統、中國西部沙漠-綠洲生態系統、內蒙古半乾旱地區荒漠化控制和中國 SCOPE-ENUWAR 項目專題等數十項國家重大科研課題和國際合作項目。

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專著34部。他主持和合作主持的《中國植被》、《青藏高原植被研究》、《毛烏素沙地喬灌木沙地質量評價》、《新疆植被及其利用》等項目分別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劇著和科學指導的科教片“西藏的高山植物”獲貝爾格勒國際大眾科教片金獎。他提出了高原地帶性的新論點、青藏高原對中國植被作用、中國氣候-植被相互作用、中國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回響機理、格局與動態等一系列新理論,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對國際生態學經典理論進行了重要的補充與完善,受到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重視,而且為中國生態環境建設和資源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許多研究成果已成為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科學決策依據。

學術領域

近20年來張新時院士他還致力於信息生態學、全球生態學研究與發展。他是我國數量植被生態學和國際信息生態學研究的創始人,80年代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植被數量開放實驗室,開發了計算機應用程式用於生物和環境數據的多元分析和模擬,在生態信息系統、退化草原生態系統恢復、荒漠化治理和全球環境變化等領域取得了重大進展,使中國生態學研究領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並使我國在這一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在他的領導和組織下,構建了覆蓋中國關鍵生態區的兩條陸地生態樣帶,這兩條樣帶已成為國際全球變化研究的核心樣帶,獲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推動了國際全球變化與陸地生態系統(GCTE)和陸地樣帶(NECT)研究。現任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973)“草地與農牧交錯帶生態系統重建機理及最佳化生態-生產範式”(G2000018600)首席科學家。

獲獎成果

《中國植被》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青藏高原植被研究》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三等獎

《毛烏素沙地喬灌木沙地質量評價》林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新疆植被及其利用》中科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學術地位

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生態學會常務理事,植物學報常務編委,植物生態學報常務編委,中國科技大學研究生院客座教授。

中外著名的生態學家

生態學家是指從事生態學研究的專家學者。生態科學家們的任務就是研究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等幾大問題。本期任務讓我們走近中外致力於動植物,海洋,社會生態學研究的生態學家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