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

《中國周刊》是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華兒女報刊社主辦的綜合性新聞周刊,旨在報導中國、反映國情、引領輿論、重塑價值。

基本信息

期刊簡介

《中國周刊》2011年2月號《中國周刊》2011年2月號
《中國周刊》推崇獨家的報導、獨到的視野、獨立的觀點和獨特的報導風格,強調原創性、權威性和可讀性。堅持國家利益至上原
則,記錄變革的中國社會,鼓勵和推動社會各領域的創新行為,關注和體察社會各階層的生存狀態,觀察和分析社會各層面的流變
異動,成為社會各界人士了解中國的最佳讀本。

主要欄目

速覽:風雲在握,一覽無遺。以簡潔明快的編輯手法,整合梳理雙周內國內國際發生的重要新聞
重點:當期最引人關注的重大事件和話題的深度解讀。
創造:《中國周刊》顯著區別於同類刊物的核心欄目,通過對社會各領域創新故事的深度報導,鼓勵創新實踐,推動社會進步。
人物:政要、名流、巨子競相亮相的舞台。只要是人物,無論正反,都是《中國周刊》報導的對象。通過各階層成功人士的榮辱沉浮,反映中國社會的深刻變化。
影像:中國社會變遷和人物命運的縮影,以紀實鏡頭予以直觀呈現。
調查:通過《中國周刊》職業新聞記者堅持不懈的採訪追蹤,不斷接近事實的真相,還原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的本來面目。
紀事:高度文學性的新聞故事,記錄社會的歷史變遷,反映平凡人物不平凡的經歷和社會各階層的心路歷程。
觀察:站在國家利益至上的高度,以全球視野觀察和分析國內國際重大事件的發展趨勢。

讀者定位

《中國周刊》的目標讀者高端人群。
他們有社會影響力,是有話語權的治國階層,是這個社會的“意見領袖”。
他們是品位生活產品、新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的最先嘗試者,品位和品質生活者和追求者、創造者,時尚的追求者和打造者。

品牌口號

世界角度中國深度
2009,中國崛起元年
經過30年風雷激盪的改革開放,百年強國之夢正在走進現實。強大而自信的中國日益為世界所矚目,成為歷史追光燈下活力四射生機勃勃的新主角。在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全世界風雲變色、舉世人心惶惶的今天,一個聲音仍溫暖著我們:相信中國。
相信中國,不僅是相信中國綜合國力一定會蒸蒸日上,更是相信中國文化軟實力正蓄勢待發。中國製造不過是其信心的經濟基礎,中國創造才是信心的文化源泉。風雨兼程30年,中國真正實現了鳳凰涅磐,站在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
從今天開始,讓我們繼續專注於經濟建設的同時,全力以赴去促進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我們不僅要讓國人聽到我們的聲音,我們還要讓世界尊重我們的聲音。這就是我們再造《中國周刊》的初衷。因中國的崛起而新生,為民族的復興而命筆。
“機遇和挑戰考驗著我們,使命和責任召喚著我們”。歷史告訴我們,“這一次,時間真的開始了”。
《中國周刊》後來居上,與眾不同,一切為了更優秀。

發行策略

《中國周刊》2011年第1期《中國周刊》2011年第1期
面向主流人群的有效發行,科學的發行渠道管理。
獨有創新的發行優勢,打造出強大的精準發行展示網路

發行渠道

零售:各大城市機場書店,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天津瀋陽大連長春武漢杭州寧波南京西安
等為重點的全國二級以上城市的書報亭、便利店、書店、大學
展示: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長春、武漢等重點城市建立最大規模的高端人群展示網路,覆蓋以上城市800家四
、五星級酒店、3000間銀行、600家證券公司、800棟甲級寫字樓、450間高檔會所、3000家公司以及大學圖書館、活動中心、學術交
流中心等場所,每天500萬左右人次接觸到《中國周刊》。包括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南方航空公司東方航空公司海南航空公司
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美國西北航空公司法國航空公司新加坡航空公司在內的各大航空公司在中國各大城市機場得商務艙、頭
等艙候機室和重要航線航班的頭等艙、商務艙座位。
推廣贈閱人群:2009年內,分批向重點地區的政界、學界、商界和國外政府、大企業駐華機構的近10萬優秀人群贈閱《中國周刊》。
他們中有國家部委的部長、司局長和處長,有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全國青聯委員,有省市部委辦的廳長、處長和縣(市、區
)縣(市、區)委書記、縣(市、區)長,有包括媒介公司在內的知名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大學尤其是商學院的管理者和教授

人員情況

社長:李而亮
執行社長:馬志良
副社長:韓孜儉、崔偉梁
總編輯:朱學東
總編輯助理:徐一龍
副總編輯:蔣晨明
編輯:陳遠、王光臻
記者:田乾峰、鄧艷玲、張卓、宋合營、李佳蔚、張友紅、余芳倩、張雄
圖片編輯&攝影記者:高鵬
美術主管:李貞
流程兼校對:楊玲

部分人員簡介

朱學東
1989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學士學位。曾供職於北京印刷學院從事教學工作。
1994年調入國家新聞出版署報紙期刊管理司,從事報紙管理工作。1997年調新聞出版署辦公室秘書處工作。曾多次參與報紙、期刊
管理有關檔案的起草及修訂工作。
2000年9月任職《信息早報》副總編輯。2003年6月調任《傳媒》雜誌常務副社長、常務副主編,主導對《傳媒》雜誌的改版工作。
2006年8月出任《南風窗》雜誌總編輯
現任:《中國周刊》執行總編輯
蔣晨明
1994年-1997年山東師範大學任教
1997年-2003年大眾報業集團生活日報總編輯助理
2003年-2009年《京華時報》社新聞中心主任
現任:《中國周刊》副總編輯
徐一龍
2000年-2002年《大河報》
2002年-2009年《京華時報》社特稿部主任
現任:《中國周刊》總編輯助理

發刊詞

相信中國
《中國周刊》2010年第12期《中國周刊》2010年第12期
又是一年紅五月。陽光燦爛,鮮花盛開,大地春意盎然。我們一如既往地對未來充滿渴望。
經過30年風雷激盪的改革開放,百年強國之夢終於走進現實。強大而自信的中國日益為世界所矚目,成為歷史追光燈下活力四射生機勃勃的新主角。在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全世界風雲變色、舉世人心惶惶的今天,一個聲音溫暖著我們:相信中國。
“中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這本身就是對全球應對金融危機的最大貢獻。”這已是全球有識之士的共識。早些時候胡錦濤主席出席倫敦二十國峰會溫家寶總理的歐洲之行,被輿論普遍視為“信心之旅”。不僅在經濟上,在更廣泛的領域,世界也開始注意傾聽中國的聲音。中國和平發展的努力正逐漸被西方傳統強國所接納,中國正在贏得應有的地位。幾乎沒有人懷疑,世界已經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相信中國,就是要從此告別妄自菲薄。明清以還,中國厲行海禁,閉關鎖國,泱泱大國的豪放與博大日漸式微,終致一蹶不振。近代以降,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救國之道,每因內憂外困,頹勢難以挽回。魯迅先生改造“國民性”的吶喊,成為百年來中國的大課題。沉疴太久,非朝夕之功可以滌新。
相信中國,就是要徹底摒棄妄自尊大。“一闊臉就變”,也是國民性頑症之一。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要警惕各種民粹主義沉渣泛起。今天中國的成就,是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的結果。其精神脈動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前賢先哲們睜開眼看世界,不斷地學習西方追趕西方,汲取人類文明共同成果的融合過程。這一過程迄今尚未停止,未來也永遠不會終結。
相信中國,不僅是相信中國綜合國力蒸蒸日上,更是相信中國文化軟實力正蓄勢待發。中國製造不過是中國崛起的物質基礎,中國創造才是中國進步的文化源泉。風雨兼程30年,中國真正實現了鳳凰涅,站在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在繼續專注於經濟建設的同時,全力以赴去促進中華文化的復興。我們不僅要讓國人聽到我們的聲音,我們還要讓世人尊重我們的聲音。
這,就是我們再造《中國周刊》的初衷:因中國崛起而新生,為民族復興而命筆。
《中國周刊》將忠實地記錄中國的光榮與夢想,堅持從世界角度來展示中國深度。在關注國家命運的同時,我們更關注個體的命運。我們相信,國家的長足發展,有賴於個體的健康成長。這一進程,你我的命運緊密關聯。
關注制度變革和創新,是《中國周刊》的核心價值所在。我們相信,制度層面的每一種質的變革和進步,不僅關乎國家的命脈,更關乎每個國民的福祉。《中國周刊》珍惜中國社會取得的每一個進步,無論大小成敗,無論榮辱沉浮,只要踐行者為國為民,我們都會積極為之鼓與呼。
激濁揚清是大眾傳媒的天職。批判假醜惡,就是為了弘揚真善美。《中國周刊》將義無反顧地履行應盡之職責,將宵小者的醜陋行徑公之於眾,讓罪惡在陽光下無所遁形。
前路或許多艱險,但只要心存理想,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正如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機遇和挑戰考驗著我們,使命和責任召喚著我們。”歷史告訴我們:時機成熟了,到我們大顯身手的時候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