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描寫了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朱德總司令率領八路軍主力部隊開赴抗日前線,與日寇浴血奮戰的英雄業績,集中表現了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間,從平型關大捷、陽明堡戰役到擊斃日酋阿部規秀中將的黃土嶺戰役等幾次重大戰役,正面歌頌了我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確,表現了八路軍與人民民眾的血肉聯繫,成功的塑造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形象。

基本信息

演員表

局中人    扮演者

毛澤東   飾唐國強(中共中央居委主席)

劉少奇   飾郭連文   (中共中原局書記)

周恩來   飾劉勁(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

朱德     飾王伍福(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八路軍總司令)

彭德懷   飾姚居德(八路軍副總司令)

鄧小平   飾楊俊勇  (八路軍129師政委,繼張浩之後的政委)

劉伯承   飾張再新(八路軍129師師長)

陳賡     飾李曉楓(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

徐向前   飾任明生(八路軍129師副師長)

李達     飾樊曉洋   (八路軍129師參謀處長)

陳再道   飾馬曉雲(八路軍129師386旅副旅長)

陳錫聯   飾姜瑒濤|(八路軍129師386旅769團團長)

江君玉   飾羅憶楠

羅亦     飾馮藝

卓琳     飾向秋卓瑪

段方升   飾許鉑岑

王根英   飾孫悅菡

汪榮華   飾徐瑒

左權     飾張日輝(八路軍總部副總參謀長,犧牲)

張浩     飾李新華(八路軍129師政訓處主任)

宋任窮   飾黃繼鵬  (八路軍129師政治部副主任)

聶榮臻   飾趙凱(八路軍115師副師長)

王稼祥   飾張琳   (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兼八路軍總政治部代主任)

張聞天   飾鄭強(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

王新亭   飾郭東嶽

周希漢   飾董海松

耿富貴   飾董濤

王近山   飾樊營(八路軍129師386旅772團副團長)

劉志堅   飾倪帆

許世友   飾張如意

楊秀峰   飾馬文波

羅瑞卿   飾賀強

秦虎     飾楊裴然

李才清   飾劉隆菲

英子     飾於典

山口秀麗子   飾賈媛媛

李聚奎    飾單陽光

徐祿謙    飾陳國棟

廖金安    飾徐蓮順

張子衡    飾鐘山  

徐璞玉     飾柳婷婷

蘭英       飾李曉秋

蔣介石     飾馬曉偉(國民政府委員長,特級上將)

閻錫山     飾張秋歌(第2戰區司令長官,二級上將)

鹿鍾麟      飾吳京安

衛立煌       飾張春林(國民黨第2戰區副司令兼忻口前敵總指揮,二級上將)

何應欽       飾孫學增(國民黨第4戰區司令長官,二級上將)

朱懷冰      飾宋乃剛

高樹勛       飾田小冰

史澤波      飾王剛

郭寄嶠      飾孫磊岩(國民黨第2戰區前敵總司令部參謀長,中將)

胡三餘     飾陸相國

孫殿英     飾蘇茂

石友三     飾張浩

楊愛源     飾王國剛(第2戰區副司令長官,二級上將)

曾萬鍾     飾羅蓬(國民黨第3軍軍長,中將)

馬法五     飾周旭奇

王靖國     飾劉伯英(剛買的19軍軍長,中將)

喬明禮     飾姜世鷺

李家鈺     飾張建峰

劉戡      飾李興

毓彭斌    飾馬回春

黃紹竑    飾大康

續汝輯   飾李朵

梁化之   飾宋波(閻錫山秘書,少將)

土肥原賢二:日軍14師團是團長,大將

板垣征四郎:日軍第5師團是團長,大將

郝夢齡:國民黨第2戰區第9軍軍長,中將,犧牲

趙崇德: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3營營長,犧牲

徐深吉  :八路軍129師386旅771團團長

影視劇情

《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宣傳海報

《太行山上》主要講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開闢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演員陣容除了匯集以往革命歷史題材影片中熟悉的臉孔———扮演朱德的王伍福、扮演鄧小平的盧奇等特型演員,片方還斥巨資邀請多位日本、法國演員加盟。

1937年7月,平津失陷、華北危機。在中華民族處於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利益為重,再度與國民黨攜手合作,將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由朱德任總指揮,率林彪115師、賀龍120師、劉伯承129師和彭德懷的八路軍總部,東渡黃河日夜兼程,奔赴山西,和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回合,共舉抗日大旗。

《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角色演員

面對日本華北方面軍板垣師團迂迴山西、吞併中國的囂張氣焰,朱德在閻錫山錯誤地奉行“守土抗戰”的與此同時,部署和指揮了115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精銳板垣師團,第一次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平型關大捷,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正當朱德派遣129師先遣團夜襲日軍陽明堡機場,催毀日軍空軍優勢;調動120師伏擊雁門關,切斷日軍補給線,為國民黨守衛忻口的衛立煌部解燃眉之急的時候,國民黨據守的娘子關失守,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郝夢齡英勇殉職,八路軍120師716團“獨臂團長”賀炳炎奉命撤出雁門關。按照中央的指示,朱德下令八路軍撤出雁門關向南轉移,分別建立晉東北、晉東南、晉西北、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後,太原城在日軍土肥原師團和東條英機的增援下失守。

太原失守後,閻錫山和傅作義分別撤至陝西秋林和河南洛陽,朱德則堅持在太行一帶與日軍展開游擊戰爭。在中央和朱德總指揮的部署下,八路軍在晉東南發動民眾,建立敵後根據地。在主力部隊跳到外線打擊敵人的與此同時,朱德、彭德懷、左權僅帶三個警衛連隊與敵人周旋,幾遇險境都化險為夷。就在板垣師團窮凶極惡地尋找八路軍主力部隊作戰時,朱德在敵人後方召開了由國共高級將領出席的高級軍事會議

在不同的戰略意識和主張面前,朱德總指揮的幽默睿智和寬宏大度不僅贏得了國民黨大多數將領的心悅誠服,還不失時機地打擊了國民革命軍第97軍軍長朱懷兵。板垣師團在太行一帶沒占到什麼便宜,不甘失敗的日本華北方面軍就從塞外張家口調來“山地戰專家”阿部規秀。誰料想,背付重任、氣焰囂張的阿部規秀寸功未建就被八路軍擊斃在黃土嶺上。至此,八路軍在從1937年7月到1940年5月的時間裡,在整個華北地區和日軍打出了一個相持的局面,為中國軍民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勝利的基礎。

影視背景

電影《太行山上》以抗日戰爭為背景,講述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挺進抗日前線,建立太行山根據地的光輝歷程。

特殊意義:除為2005年的重大紀念之外,本片也是眾多革命歷史電影中首部以朱德同志為主角的作品,因此在中國電影故事片人物長廊中具有補白的作用。

《太行山上》

動感視覺:本片大量運用運動鏡頭表現場面的動盪,數碼科技呈現出千軍萬馬、土石流等宏大場面,更有肩扛攝影機增強戰火紛飛的真實感。足具動感的戰爭影象為觀眾打造出一流的視覺享受。

全新角度:本片以濃墨重彩的筆觸刻畫了林彪閻錫山郝夢麟阿部規秀板垣征四郎等眾多歷史人物鮮明的形象,客觀地描寫了喜烽口、平型關等眾多著名戰役。

影視看點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以及中國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大慶,投資400多萬元打造的戰爭史詩巨片《太行山上》,被中共中央有關檔案指定為全國唯一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影片、以及“紀念中國電影百年活動”“二戰經典戰爭巨片選映”的主打影片

這部抗日巨片濃墨重彩的表現了1937年至1940年期間的中國軍民浴血奮戰,第一次出現八路軍所有將領的形象,也是第一次在電影裡集中表現了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陽明堡戰役、擊斃日酋“軍國之花”阿部規秀中將的黃土嶺戰役等大型抗日戰役以及日軍的“鐵壁合圍”等。

《太行山上》

為體現更有質感的戰爭場面,影片動用了60餘噸炸藥,直升機50餘次,更是前所未有過的動用了武行人員138人,並成為最多數字特技戰爭場面的國產戰爭大片,誓要將《太行山上》媲美美國戰爭巨片《珍珠港》。比如電影裡有坦克正面壓過日本鬼子的全過程鏡頭,也有良心發現的日軍高喊“軍國必敗”,縱身跳下火海焚身的場面,慘烈而逼真。

戰爭對峙場面也是《太行山上》賣點之一,除了常規與超常規的戰爭場面外,《太行山上》更注重真實感與震撼感處理,比如戰役中日軍衝到我方戰壕,而八路軍已彈盡糧絕,唯有用大刀拚死相抗保衛領土。此時日寇見狀也齊刷刷的換上刺刀,紅著眼與八路軍拚死一戰,場面非常震撼

影視花絮

劇組開拍本片時,本來構思是日本軍隊全部請日本演員扮演,國民黨軍隊則請台灣演員扮演。結果香港影帝梁家輝要求一定要演八路軍將領,而且以不計一分片酬為條件。梁影帝出演的八路軍獨臂團長作戰時一臂當關、萬寇莫敵,陣地失手時眼噙淚花無語問蒼天,悲壯之情足以感動所有觀眾,是片中的一個最大賣點之一。

《太行山上》

而劉德凱則出演國民黨軍長郝夢齡,在英勇抗日不幸以身殉國,也是片中另一個感人至深的軍人形象。劉德凱與2000軍人一同演戰爭戲,全力投入搏到盡,結果還被炸傷眼睛,令其他演員為之欽佩。內地演員王伍福扮演的朱德總司令大智大勇,在抗日戰爭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在黨中央的領導下,率領八路軍主力部隊開赴抗日前線,是一位成功感人的老一輩革命家光輝銀幕形象。

影視獲獎

第12屆電影華表獎:《太行山上》獲優秀影片獎

第8屆中國長春電影:《太行山上》獲最佳華語故事片獎。

影視評價

《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戰爭場景

《太行山上》還原歷史真實性讓人熱血沸騰

八年抗戰,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過程中最為波瀾壯闊、同時也是最為慘烈悲壯的歷史畫卷。影片《太行山上》用飽滿的熱情、高超的技巧再現了1937年至1939年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太行山區與日寇奮勇作戰的史實,影片在歷史真實性與藝術感染力上都取得了較高成就。作為一部氣魄宏大的戰爭片,逼真再現戰爭場面是影片成功的關鍵。《太行山上》繼承了《大決戰》系列電影的傳統,在表現戰爭場面時不惜工本,常常有數千名演員在實景里進行拍攝。在一個又一個接連不斷的航拍鏡頭裡,綿亘數十里的戰場處處瀰漫硝煙、戰火,看得人幾乎透不過氣來。除了對戰爭的巨觀表現外,《太行山上》藉助先進的電腦特效,將慘烈的局部戰況以前所未有的逼真方式呈現在大銀幕上,尤其是對肉搏戰的表現,血肉橫飛、子彈嘯叫、血漿噴射,無不以極端方式刺激觀眾感官。在表現戰爭的殘酷方面,《太行山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

《太行山上》不僅僅是一部血與火的戰爭片,還是一部充滿智慧與謀略的軍事片。八路軍在山西一方面要與日寇作戰,另一方面為儘可能壯大抗日力量,還要同地方軍閥以及國民黨頑固派周旋。在與上述兩派力量既團結又鬥爭的戰爭生活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真正以祖國民族利益為重的寬廣胸懷。《太行山上》充分刻畫了八路軍軍長朱德的形象。在戰場上指揮若定用兵如神時,他是幹練、敏銳的軍人;在和外國記者、衛兵交談時,他是樸實、勤懇、體貼的農民;在和衛立煌朱懷冰交往時,他是一個氣度非凡、審時度勢、英氣逼人的政治家。如此充滿人格魅力的領導人形象是《太行山上》的又一貢獻。

角色

《太行山上》 《太行山上》日本演員

“朱德”初次當主角

《太行山上》劇組亮相上海影城,首映場觀眾爆滿,看片後的觀眾將飾演朱德的王伍福團團圍住:“從此之後,您是我們的偶像。”《太行山上》其實已經是“全國第一朱德特型”王伍福在24年裡第50次扮演朱德了,可是這么多年來,他卻是第一次當上了主角:“老是做配角,說實話我有點鬱悶,所以朱老總在觀眾眼中的形象大多只是憨厚。實際上,朱老總戎馬一生,用朱德自己的話說自己是大丈夫。我很慶幸,終於在《太行山上》還原了一個真實立體的朱德。”

首次匯聚三地演員

總導演韋廉曾因《大決戰》等片而榮獲過金雞獎的殊榮,這次拍攝《太行山上》,他坦率承認的確考慮了許多市場因素,尤其在劉德凱和梁家輝的使用上,最原始的目的就是為了票房。但影片完成後,韋廉發現了新的意義:“這是抗戰題材影片第一次集合了內地、香港、台灣的演員共同創作。可以說,這部影片從某種程度上體現出整箇中華民族面對災難時對戰爭的理解。劉德凱和梁家輝的表現很出色,如果說他們在以前的影片中只是演自己,那么在《太行山上》里,他們是在塑造人物。”

劉德凱在片中扮演國民黨高級將領郝夢麟——這是一位在抗戰中犧牲的國民黨級別最高軍官,“劉德凱本人的父親是一名國民黨軍人,所以他身上有濃厚的抗戰情結,在影片拍攝過程中,他一直很敬業。梁家輝從8年前開始,就一直跟八一廠提要求,想出演一次軍人,這次讓他在《太行山上》里扮演‘獨臂將軍’,是幫他圓了一個夢。”韋廉稱,作為對兩人“零報酬”的感謝,八一電影製片廠送給劉德凱和梁家輝各一套87式夏常服。

上海首映

首映式現場,聚集了眾多的官兵一起觀看影片,而電影的主創人員也都穿著軍裝,導致記者在最初進場的時候並沒有認出坐在第一排的主創人員中有梁家輝。直到他和大家一起上場,由主持人介紹,記者才看出台上的這位是梁家輝,而他用左手向觀眾敬了一個軍禮,才發現其實梁家輝右手的衣袖是空的。大家首先關心的就是梁家輝藏起的右手,他轉身向大家展示他背在身後藏在衣服中的右手,還頗為得意地向大家介紹他的一身軍裝。梁家輝說,“這次只是把手背在身後而已,但是在拍攝的時候我的手是被綁住的,一天下來都淤血了。”

建軍節專題

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軍節。現在,我們選了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條目,希望通過大家協作的方法,完善條目,作為獻給“八一”的禮物。 

 

紀念建黨90周年影片

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9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而不懈奮鬥,取得了新民族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在迎接中國共產黨90華誕之際,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辦、上海聯和電影院線有限責任公司、上海大光明院線有限公司舉行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0 周年電影展映活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