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信縣

陽信縣

陽信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徒駭河與馬頰河之間。總面積793平方千米。總人口43萬人(2003年)。陽信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因漢代名將韓信自燕伐齊屯兵古篤河之陽而得名。陽信是全國第一批綜合改革試點縣,是山東改革開放試驗區。陽信是全國優質麥生產基地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畜牧百強縣,全國不鏽鋼生產基地縣。陽信縣轄6個鎮、3個鄉:陽信鎮、商店鎮、溫店鎮、河流鎮、翟王鎮、流坡塢鎮、勞店鄉、水落坡鄉、洋湖鄉。縣人民政府駐陽信鎮陽城四路665號,郵編:251800。行政區劃代碼:371622。區號:0543。拼音:Yangxin Xian。

基本信息

歷史

陽信縣陽信縣

早在六、七千年前陽信縣境內就有人居住。陽信縣始建於公元前202年(西漢高祖五年)。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駐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西漢,陽信縣屬幽州刺史渤海郡;東漢初屬冀州刺史部渤海郡。公元202年(延康元年)改屬樂陵郡,曹魏時沿之。隋屬渤海郡,586年(隋開皇六年)改渤海郡為棣州;唐屬河北道棣州;宋屬河北東路棣州;南宋屬山東東路棣州;元屬中書省濟南路棣州;明屬山東省承宣布政司濟南府武定州;清屬山東省武定府。中華民國初屬岱北道。1914年屬濟南道,1926年改屬武定道,1928年廢道制直隸于山東省,1935年屬山東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後改屬魯北行政區。1939年,陽信縣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屬冀魯邊區。1944年改為渤海行政區,陽信縣隨屬渤海行政區第四專區。1947年7月渤海區第四專區改稱墾利專區,陽信縣屬墾利專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初期屬墾利專區,1950年5月,改為惠民專區。1958年9月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陽信縣屬淄博專區,同年陽信縣併入無棣縣。1961年復置惠民專區,陽信縣隨之復置,隸屬惠民專區。1992年3月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隨屬濱州地區。2003年12月,撤濱州地區設立濱州市,隨屬濱州市。

行政區劃

陽信縣行政區劃
陽信縣總面積798平方千米,總人口436564人。轄6個鎮、3個鄉,5個居委會、854個村委會,866個自然村。
陽信鎮 面積100.433平方千米,人口82081人。轄5個居委會、138個村委會,14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幸福一路878號,郵編251801。
溫店鎮面積78.516平方千米,人口39133人。轄72個村委會,69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溫店村,郵編251811。
河流鎮 面積62.267平方千米,人口39205人。轄78個村委會,81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河流店村,郵編251807。
商店鎮面積92.663平方千米,人口46316人。轄96個村委會,9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商店村,郵編251806。
翟王鎮 面積66.78平方千米,人口39032人。轄89個村委會,9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翟王村,郵編251808。
流坡塢鎮 面積71.316平方千米,人口40625人。轄73個村委會,74個自然村。鎮政府駐流坡塢村,郵編251809。
勞店鄉 面積94.86平方千米,人口42468人。轄86個村委會,80個自然村。鄉政府駐勞店村,郵編251802。
水落坡鄉 面積130.756平方千米,人口57441人。轄125個村委會,123個自然村。鄉政府駐水落坡村,郵編251803。
洋湖鄉 面積100.115平方千米,人口50262人。轄97個村委會,107個自然村。鄉政府駐洋湖村,郵編251812。
(根據“濱州市地名網”資料整理。估計為2004年統計資料)
歷史沿革:漢置陽信縣。據《太平寰宇記》:“縣在河曲之中。”據《武定府志》:“信水之陽也,鉤盤河,徑縣境。至城南十里為信河。”按古為信水之名,且漢陽信故城,在今無棣縣境,並無今縣治,似有誤。據《清史稿》:“縣西南鈞盤自惠民縣入,逕紅廟莊,一曰信河,縣氏焉。”
1994年9月20日撤銷河流鄉翟王鄉,設立河流鎮、翟王鎮。1994年12月29日,撤銷流坡塢鄉,設立流坡塢鎮。
?年,陽信縣轄:陽信鎮 溫店鎮 商店鎮 河流鎮 翟王鎮 流坡塢鎮 小桑堡 落墅鄉 銀高鄉 勞店鄉 水落坡鄉 鵓鴿李鄉 洋湖鄉 雷家鄉
2000年,陽信縣轄6個鎮、7個鄉。總人口419591人,各鄉鎮人口: 陽信鎮 57750 商店鎮 24420 溫店鎮 35954 河流鎮 37710 翟王鎮 37526 流坡塢鎮 38340 勞店鄉 40993 雷家鄉 23364 水落坡鄉 31398 小桑鄉 20951 銀高鄉 21459 洋湖鄉 27257 鵓鴿李鄉 22469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陽信縣轄6個鎮、3個鄉:陽信鎮、溫店鎮、商店鎮、流坡塢鎮、翟王鎮、河流鎮、勞店鄉、水落坡鄉、洋湖鄉。

鄉鎮簡介:部分鄉鎮簡介 根據“陽信縣地名網

陽信縣翟王鎮
”資料整理

溫店鎮 位於黃河三角洲開發區北端,全鎮總面積78.51平方千米,72個自然村,3.7萬人。

翟王鎮 位於陽信縣中南部,南與惠民縣接壤,總面積66.8平方千米,總人口3.8萬人,轄89個行政村。

流坡塢鎮 位於陽信縣城西4千米處,全鎮轄7個工作片,73個行政村,4萬人口,總面積72.6平方千米。

河流鎮 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首批中心鎮之一,位於黃河三角洲開發區,全鎮總面積57.5平方千米,轄79個行政村,3.9萬人,其中回民人口6000餘人,是魯北最大的回民聚居地。

自然村:祁家、耿斗、後張、西四廟、牛騰雨、沙呂、王姑庵、栗家、史家、崔家、前張、中四廟、張古風、封家、凌家、崔廟、田家、馮家、前馬、小耿、沈家、高家、呂家、河北宋、韓榜、帽李、後劉、劉家、張集、沙王、趙家、陳寺林、南曹、丁家、白家、河流街、小李、王下馬、趙伍、趙宋、於家、劉同智、王鴻道、大耿、紅廟、東孟、東周、汪家、尚家、北曹、徐大、高池、中孟、西周、張井楊、劉廟街、東馬、郭家、董家、南萬、東寺楊、毛馬、張三川、東七里坦、豆腐店、大寺楊、馬英房、位家、西七里坦、邢塢、後寺楊、朱家、王大、北萬、南宋、西寺楊、西孟、戶李、煙花陳。

商店鎮 位於黃河三角洲開發區,總面積91平方千米,轄98個行政村,總人口4.8萬人。

洋湖鄉 位於濱州市最西端,與惠民、商河、樂陵三縣接壤。轄9個工作片,97個行政村,5萬人口,面積99平方千米。

勞店鄉 位於陽信縣東北部,東接霑化、西鄰無棣,轄86個行政村,4.2萬人,面積94.6平方千米。

勞店鄉 行政村:福盛莊、皂楊、歐李、司家、毛寨馬牌、毛寨鄭牌、毛寨王牌、毛寨張牌、東楊、前張、夏廟、東風、張廚、後周、南朱、雙堂、窪李、迷羊孫、孫家圍子、陳樓、小代、代鎮、抱王、大杜、楊家、曹王牌、小杜、西何、曹李牌、全福、南潘、宋集、宋王、南劉、劉洪路、潘家、東紀、東禿李、鞭子侯、西紀、西禿李、坡牛李、東王、郭王、小曹、西王、付家、河王、西姚、果劉、河北辛、東姚、前周、香坊、東官、崔寨、田張、西官、張喬、街後王、玉皇廟、荀河、王生務、解家、邱孫、東街、陳家、雙井張、西街、東陳王、雙井王、北朱、大王、薛家、皂李、張善、東於、三台張、棘林、斜莊、五龍堂、鐵匠、路家、棗呂、東何、崔家。

地理

陽信處於黃河三角洲平原開發中心地帶,處於山東半島和京津兩大經濟地區的連線地帶。總面積793平方公里,人口43萬。陽信東距青島360公里,南距濟南120公里,北距黃驊港60公里,天津200公里,北京350公里,濱州大高航空城30公里。

地形土壤:陽信縣屬於黃河沖積平原。縣境西東低,南高北低,由西南向東北呈現傾斜,微坡起伏,形成了緩崗,微坡平地和淺平窪地相間的地貌特徵。縣城內土地以輕、中壤為主,且土層深厚(8米左右)。全縣土地總面積為118.87萬畝,其中可利用面積為89萬畝,耕地面積70.6萬畝。境內土壤分為潮土和鹽土兩大類。境內耕地4.67萬公頃,全部由潮土類土壤所構成。其中潮土有3.07萬公頃,主要分布於緩崗及微坡平地,保水保肥性能好,適種小麥、玉米、果樹等。褐土化潮土有3033公頃,分散於緩崗之間,其性能好於潮土,適種棉花糧食等作物。

水文:境內河流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排灌體系。主要排澇河道是縣境南部的鉤盤河和北部的白楊河。兩河橫貫縣境東西,東流入海。灌溉河道主要是幸福河(二乾) 和縣境西部的一乾,兩條引黃乾渠縱穿縣境南北。兩條引黃乾渠從惠民縣引黃河水入境,再由溫水線乾渠將黃河水引向縣境東部和西部。
鉤盤河,西由本縣勃李鄉德惠新 河後王涵洞發源,由西向東流經陽信縣境,繼續向東流入霑化縣,境內流長44公里, 流域面積499平方公里,可供20萬公頃耕地灌溉或排澇。幸福河(二乾) 是1958年人工 開挖的簸箕李引黃總乾渠的第二條支幹,起源於惠民縣皂戶李鄉大朱家村的引黃總乾, 由南向北流經陽信縣境, 境內總長15公里, 引黃能力35立方米/秒, 有效灌溉面積 1.87萬公頃。

氣候:陽信縣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歷年年均氣溫12.3℃,極端最高氣溫40.1℃,極端最低氣溫-21.5℃,最冷月1月,最熱月7月。年均日照時數為2704.2小時,年均日照百分率為65%,光照充足。陽信縣境年降水量較少,且不穩定不均勻,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67.7毫米,1月最少約為3.8毫米,7月最多約為191.6毫米。

人口民族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0.29‰,人口死亡率5.69‰,人口自然增長率4.6‰。年末公安戶籍總人口440601人,比上年增加1064人。全縣男女性別比例為103.1:100, 人口出生率10.29 ‰,少數民族10個,10602人。非農業人口3.53萬人。
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顯著提高。年末全縣城鎮在崗職工16290人,比上年末增加181人;全年城鎮在崗職工平均工資9941元,比上年增加1280元,增長14.8%。

農村居民收入有較大增長,生活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

據抽樣調查,全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780元,比上年增加410元,增長12.2%。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969元,增長18.0%。每百戶農民家庭平均擁有電視機114台,機車54輛,電話 95 部,洗衣機37台,電冰櫃4台。

資源

陽信縣幸福水庫
水資源:陽信水資源主要分地表水地下水兩類。地表水除大氣降水外,過境容水主要有引黃、德惠新河商東河等;地下淺層淡水一般在50米左右:勞店鄉東部屬鹹水區,地下水礦化度大於5.0克/升,不宜飲用;深層地下水(400米左右)氯、氟化物嚴重超標,亦不適於飲用。幸福水庫水源來自引黃,蓄水量250萬立方米,主要供應全縣生產和生活用淡水。
礦產資源:陽信已探明的地下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甲烷二氧化碳等。石油和煤炭開採難度較大,是潛在資源。天然氣等資源開發前景廣闊。
土地資源:土地總面積7.92萬公頃,其中耕地面積4.67萬公頃,尚待開發土地8046.67公頃。

縣境土地平坦,土層深厚,適作性強,開發潛力很大。
生物資源:有木本植物33科,90多個品種,草本植物有52科265種;動物類20餘種,昆蟲類30餘種,魚類8種。

經濟

2000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5.5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達8.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達12.5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達4.9元,三次產業在整個國民生產總值中的結構比例為32∶49∶19。
工業:工業生產高速增長。2006年完成工業總產值91.21億元,比上年增長31.09%;完成工業增加值24.38億元 ,比上年增長28%。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達113家,比上年增加14家,增長14.1%。主要指標完成情況為:工業總產值55.21億元,增長65%;工業增加值14.08億元,增長53.12%;主營業務收入46.76億元,增長63.18%;實現利稅1.78億元,增長64.37%;實現利潤總額6932萬元,增長63.1%;工業產品銷售率為100.74%,比上年提高1.49個百分點。

農業: 農業生產穩定增長。2006年,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9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1%。其中,農業總產值9.86億元,增長6.6%;牧業總產值5.22億元,增長11.1% 林業生產較快發展。全年人工造林518.9公頃,其中,用材林241公頃、經濟林239.2公頃、防護林38.7公頃。零星植樹110萬株。育苗面積133.6公頃。全年完成林業投資2608萬元。全縣各主要公路幹線已形成林木生態綠化帶。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已達到村村通郵、通電、通車、通電話。自來水受益村數達到743個,占全部行政村的86.7%。 農業機械化程度穩步提高。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達55.86萬千瓦,比上年增長0.5%。全年機耕作業面積5萬公頃,機播面積6.8萬公頃,機收面積3.62萬公頃。 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工作紮實推進。全縣市級重點龍頭企業達到12家。全縣市級標準化生產基地面積達到30萬畝。無公害、綠色和有機產品認證5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99%以上。

建築業:陽信縣建築業生產穩步發展,經濟效益不斷好轉。2006年末,全縣資質建築企業(三級及以上)10家,平均從業人員達到1507人。完成施工產值9562萬元, 比上年增長104.9%;竣工產值7140萬元,比上年增長42.17%;實現增加值2075萬元,比上年增長85.8%;利稅549萬元,其中利潤211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29141平方米,峻工面積85202平方米。全員勞動生產率為13769元/人。

國內貿易:消費品市場繁榮活躍。2006年,全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1億元,比上年增長15.55%。分城鄉看,城鎮市場、農村市場共同發展。縣以上城鎮市場實現零售額6.41億元,增長16.39%;縣以下農村市場實現零售額7.5億元,增長14.83%。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穩定增長,住宿、餐飲業增長較快。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11.97億元,增長15.48%;住宿業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41億元,增長17.2%。分經濟類型看,各種經濟類型零售額呈不同的發展態勢。國有及國有控股單位實現零售額3.55億元,增長14.89%;個體私營經濟實現零售額9.83億元,增長15.9%;其他經濟實現零售額0.53億元,增長14.18%。
對外經濟貿易:對外貿易實現新跨越。全年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13069萬美元,增長32.72%。其中,出口10310萬美元,增長45.87%。 利用外資實現新突破。2006年,全縣共批准成立外資企業8家。全縣契約利用外資1647.55萬美元,同比增長4.57%;實際外商直接投資1258萬美元,同比增長36.59%。

陽信工業園:規劃面積達20平方公里的陽信工業園,基礎設施更為完善,招商引資政策更為優惠,環境更為最佳化,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客商前來投資興業。經過多年發展,如今的陽信經濟,已逐步形成了“三大特色”(特色農業日漸鮮明、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充滿活力)、“六大優勢”(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環境優勢、政策優勢、外企優勢、政治優勢)和“八大主導產業”(家紡不鏽鋼電子家具化工食品、皮革、工藝品)。

優勢

陽信縣鴨梨
資源優勢:陽信人傑地靈,物產富庶。優質糧棉、鴨梨蔬菜,這裡應有盡有。陽信地處黃河沖積平原勝利油田採油區,地下擁有石油甲烷二氧化碳氣資源。陽信擁有高素質的農村勞動力18.5萬人,陽信擁有非基本農田10萬畝。
區位優勢:陽信地理位置優越,地處充滿活力的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位置,位於京津唐青煙威的軸心地帶,濟南、淄博、東營、德州等大中城市群星環繞。

環境優勢:陽信綠樹成蔭,湖光蕩漾,生態型園林式的城鄉環境已見雛型,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完善。陽信人親商、愛商蔚然成風。創建了“一站式”服務中心,設立了外商投訴“110”,為外商提供全方位、全過程、全天侯快捷高效的服務。

政策優勢:陽信招商引資堅持算大帳、看長遠。在誠信和“雙贏”的前提下,外商在陽信投資興業除可以享受國家、省、市規定的一切優惠政策外,他們還按照“陽信以外都是外”、“政策跟著項目走”、“圍繞項目定政策”的原則,制定了一系列更加優惠的政策,保證外資項目在陽信能夠引得來、安得下、賺得多、膨得快。

外企優勢:豐富的資源,優越的區位,寬鬆的環境,優惠的政策,構成了一個強大的磁場,吸引了美國日本韓國比利時馬來西亞香港台灣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94家外資企業到陽信安家落戶。

政治優勢:陽信 “團結、務實、高效、廉政”的思想和工作作風,辦事效率正與國際接軌。目前,全縣上下政治安定,社會穩定,民族團結,經濟發展,人心思上,正值幹事創業的最佳時期。

交通

陽信縣交通運輸業繼續保持穩步增長。我縣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156公里,其中,國省道96.5公里,縣道120.9公里,鄉村道938.6公里。 道路運輸快速發展。全年實現客運量111.4萬人,增長16.2%,客運周轉量10603萬人公里,增長23.8%;貨運量201.7萬噸,增長31.1%,貨運周轉量14405萬噸公里,增長18.6%。

通訊

濱州市具有較強的綜合通訊能力,交換機總容量達到82萬線,光纖接入網點達到了960個,在實現村村通電話的基礎上,城鄉電話用戶總數達到了61萬戶,平均每百人擁有電話16.92部。本地骨幹傳輸網光纜總長度達到1.1萬公里,通信電纜達到2.20萬皮長公里,DNN數字數據網進行了第四期擴容工程建設,全市IC卡電話總數達到1688部,電信電話用戶總數突破50萬大關,中國電信寬頻網在濱州市全線開通,引發了新的上網高潮,也標誌著濱州市信息化普及已達到了一個新的層次。一個以環形高速光纖網為主,數字微波為輔,多種傳輸手段並存的網路已經形成,為推動全市國民經濟和信息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網路基礎。
在硬體建設上,加快了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進行了168信息台的擴容改造、計費帳務系統改造,對外開通了“經理服務熱線”(8008600001)和1000號電信客戶服務電話,與市電台共同開闢了“行風熱線”和“消費熱線”等欄目;在視窗營業方面,全面推行“首問負責制”和“一站式”服務制度,努力實現由“微笑服務”向“品牌服務”的轉變。

科技

1999年4月,開始執行濱州地區行署制定並印發的《關於加速科學技術發展的若干規定》,把科技進步作為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加以強化。當月,陽信縣洋湖鄉被評為濱州地區科技示範鄉鎮。
2000年2月,貫徹執行濱州地區科委下發的“優質服務年”活動實施方案,在我縣“科技優質服務工程”建設中,突出發展主題,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同年12月,“陽信縣鴨梨醋研究所”經縣科委審查成立。
2002年9月,根據陽信縣委、縣人民政府下發的《關於加快快實施“科教興陽”戰略的意見》,著重實施了“農業科技革命”和“工業科技創新”,農業方面突出了鴨梨冬棗桑蠶蔬菜等產業的科研工作,工業科研圍繞電子、皮革等項目進行,提升了產品的質量檔次和技術附加值。
2004年7月,陽信縣科技局、科協農業局、林業局、畜牧局、水產局、農機局聯合下發了《陽信縣科學技術進村行動實施方案》並得到深入貫徹,加速了農業科技進步,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2006年,全縣共申報專利11項。申報市級以上項目9項,落實項目2項,資金25萬元。引進轉化或推廣成果20項,組織5項成果申報市科技進步獎,被授予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我縣已被列入全省科技特派員工程示範縣,積極開展科技進村行動,共組織出動技術人員1000多人次,依託10個示範基地進行冬棗、優質梨冬季管理等方面的技術培訓100多期。 信息化建設成效顯著。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2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6708萬元,增長34%;實現利潤、利稅791萬元和806萬元,分別增長240.9%和212.4%。陽信縣政府公文網運行良好。全縣鄉鎮政府、縣直部門共106個單位實現了電子公文收發,節約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2006年,東進餐具(陽信)有限公司被命名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成為我縣第一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家,比年初增加6家,實現總產值6.97億元,增長70.97%,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2.62%,比年初提高2.15個百分點。 名牌戰略取得新進展。全年新增1個山東名牌產品,是濱州裕陽鋁業有限公司生產的“裕陽牌鋁合金建築型材”。新增山東名牌農產品2個,分別是陽信縣金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生產的“陽信鴨梨”牌陽信鴨梨和陽信縣鑫悅實業有限公司生產的“鑫悅牌”陽信鴨梨。新增1個山東省著名商標,是陽信縣恆慶堂鴨梨釀造有限公司生產的“恆慶堂牌”鴨梨醋、醬油。 氣象技術服務水平逐步提高。全年發布重大天氣預警信號20次,為領導提供重大預警信息15次,提供決策服務情報61餘次。積極開展增雨防雹工作。全年共進行防雹作業7次,增雨作業5次,共發射炮彈1284發,為新農村建設、農業豐產豐收保駕護航。

教育

陽信縣陽信第一中學
各項教育事業協調迅速發展。高中教育蓬勃發展。2006年末,高中2處,在校學生6807人, 2006年聯考本科一榜上線582人,上線率為25.5%,萬人比13.3。我縣聯考本科一榜上線率連續五年居全市第一位,一榜上線萬人比連續三年居全市第一位。年末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處,在校學生3831人。高水平、高質量“普九”步伐加快。國中18處,在校學生16770人,國中學齡人口入學率100%,在校生鞏固率99.8%,畢業生升學率70%;普通國小80處,在校生28748人,國小學齡兒童入學率、在校生鞏固率、國小升學率均達到100%。學前教育、特殊教育也有較大發展。年末幼稚園120處,在園幼兒6388人,3-5周歲幼兒入園率達到89%,學前一年幼兒入園率達到97%;年末特殊教育學校1處,在校學生81人。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顯著提高。2006年末,各級各類學校教職工3932人,其中專任教師3508人,國小國中高中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達到98.85%、96.47%和94.91%。

風土人情

鼓子秧歌是濱州民間的傳統舞蹈,起源於陽信、惠民一帶,居今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在濱州民間流傳甚廣,惠民縣更是將 其發揚光大,創造出了 “大鼓子秧歌”。鼓子秧歌的主要伴奏樂器是大鼓和大鑼。主要以大鼓的節奏劃分為“三點子”、“五點子”、“七點子”秧歌。舞姿粗獷豪放,節奏強勁,場面宏偉壯觀。充分表現了濱州勞動人民強健的體魄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堪稱民間藝苑的奇葩。

旅遊

陽信縣博物館:陽信縣博物館時建於1996年,坐落於縣城梨園公園內,為磚木結構硬山式建築。座北朝南,一棟七間,建築面積200平方米,高九米,青瓦覆頂,高檐脊,飛檐高翅,腰檐內收,檐下正中懸有“陽信縣博物館”匾額,頂為四角攢頭,脊飾鴟吻垂獸,繪聲繪色,形象逼真,獨具風格。館內設庫房、展廳、值班室等。
陽信縣歷史悠久,經專家從小韓遺址紙坊遺址霧宿窪遺址等十幾處遺址出土的小口雙耳罐,紅陶缽,罐、夾砂灰陶鬲口沿殘片考證,屬大汶口前期文化,證明早在七千多年以前,就有人在陽信這塊土地上居住生活,繁衍生息,辛勤勞動,遺留下了無數的珍貴遺產。其中既有先輩們留下的生活用品、勞動器械,如石刃、石鐮、打擊石、穿孔石、黑陶片、蚌鐮、骨針(系新石器時代遺物)鑒、雙耳環銅壺、陶馬、陶俑、漁、豬、春米陶俑等,也有先輩們留下的宗教信仰、文化等方面的物品,如編鐘、編磬(經專家鑑定為戰國時期樂器,其音階有十三個,音質清晰),石造像、玉石佛像、石造像、銅佛(為北魏時期張顯珍石造像,造像美觀,石刻精巧;玉石彌陀佛像,形象逼真,證明當時文化藝術的發展和佛教的興盛)、五彩人物畫壇、茶葉末梅瓶、大明通行寶鈔、名人字畫[展子虔《迎春圖》(複製品,正品藏於故宮);李閣老南征圖(組圖,長九米的橫幅);清光緒皇帝畫像;清代“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手寫書畫題詞木刻本;乾隆皇帝御筆;清代著名書法家劉石庵親筆字跡橫批等,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也是陽信人的驕傲。建國以來,經過幾代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保護、挖掘、收集、整理了一部分具有極其珍貴的研究歷史、珍藏的寶貴价值的物品。

陽信縣梨園公園

梨園公園:現在的梨園公園原是一片梨園,梨園公園由此而得名。公園位於陽信縣城西側,緊靠幸福四路,總面積為60000多平方米。公園的東面是廣場,面積為4400平方米,每天清晨,老人們在這裡習武練劍,青年人在這裡翩翩起舞。公園的中心有一個固定的舞台,經常有各方藝術團體匯聚這裡,舉行文藝演出。公園的北面停放著一架殲擊機,它是1997年秋由北海艦隊航空兵贈送的,曾在朝鮮戰場上服役過,為朝鮮的解放立下過汗馬功勞。公園的南面建有花壇、旱冰場、娛樂場和陽信縣博物館。公園的西面有石雕的十二屬像靜立在玉帶溪西岸,十二屬相的背面是一片梨園,每當四月中旬到來,站在觀花亭上,映入眼帘的是潔白如玉的梨花,使人仿佛置身於仙境之中。公園的西南方建有一座假山,站在山頂,整個公園全景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另外,公園內還建有樓台亭閣,小橋流水等。這裡是人們活動、遊玩、健身的理想場所。

觀花台:觀花台位於陽信鎮4萬畝梨園的中心,占地5餘畝,台高5米,亭台面

陽信縣觀花台
積110平方米,可容納百餘人。亭台中心是有5塊半圓的漢白玉構成的梨花圖案。梨樹先開花,後長葉,梨花呈五瓣形,潔白淡雅;花蕊嫩黃,幽香撲鼻;一枝枝、一樹樹,你擁我擠,綴滿枝頭。在梨花盛開的時節,在這美麗動人的四月,站在觀花台上,放眼四顧,一片梨花的海洋。此時,你仿佛置身於天宮仙境。近看,那梨花如漫天大雪紛飛;遠望,似片片白雲飄遊,令人飄飄欲仙,如痴如醉。

小劉天主教堂:小劉天主教堂建於1916年,分路南、路北兩個院落。路北院間隔為東西兩院,西院有禮堂一座,瓦房38間,為教士專用房。東院有房40間,後20間為職工和貞女宿舍,前20間為女子學校。路南院為修女院和經言學校,有修女樓兩座,經言堂17間。
1925年,教會開設教會學校,初設兩個班,以宗教課為主,外加算術國文。1934年改稱道德學校,全部招收女生,設高級班10個,初級班1個,每班學生定額50名。2名修女講宗教課,5名教師分講國文、算術、歷史、地埋、自然、公民等。

1935年,高神甫創辦磐石學校,設高級班2個,初級班1個,全部招收黃河以北各縣的男生,兩學校分別於1939年、1940年停辦。
1935年,開設教會醫院門診,由3名美國籍修女為主治醫生,全部為西藥,一年後改換中國籍修女為主治醫生,1941年停診。

劉廟南清真寺:劉廟南清真寺座落於陽信城東南六公里處,回族同胞聚居的劉廟村南。該寺建於1495年,由明弘治皇帝賜銀,朝廷命官楊修真監造,占地面積3600平方米,建築面積840平方米。院落正方形,正門朝東。寺內主體建築清真寺,又稱大殿,座西面東,由前殿、中殿、後殿三部分組成。前殿為亭閣式結構,中殿、後殿為殿堂式建造,三殿依次連線,首尾相顧,渾然一體。前殿正面高懸“清真寺”楷書,兩旁綴於阿拉伯文字對聯。大殿前有對廳和南北講堂9間,西南角有沐浴室6間,整個建築群體布局嚴謹,錯落有致。

古家具市場水落坡地處陽信縣東部,由於地勢低洼,水澇災害時有發生,為求生路,他們就到外地打工過活。隨著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城鎮居民都紛紛搬遷新居,這樣,他們的破舊家具便低價處理,聰明的水落坡人就做起了買賣古舊家具的生意。他們將舊家具買回家之後,將斷腿的接上,將少撐的換上,楔個釘子,加個榫,再用亮油一刷,舊家具就跟新的一般結實,老百姓圖個實惠,很快古舊家具市場就發展起來,先由大張、小張、何家、趙吳,再擴展到大蔣、段馬、孟家,連綿幾十個村,成為當地民眾的熱門產業。
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市場的深化,水落坡古舊家具市場又在向高檔古式家具和仿古製作方面發展,使古舊家具增加含金量和文化品位,市場正由本地向外地擴張,形成“購買→修復→仿製→銷售”兩頭在外的聯動模式,產品已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並經過外貿系統遠銷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受到廣大客戶的歡迎。特別是那些仿明清的傳統工藝家具,倍受人們的青睞,產品供不應求,促進了當地加工業的興起。
水落坡古舊家具市場還派生出許多專業戶,有的常年到外地購買,有的在家從事維修、仿作,有的在大城市設門店銷售;有的專事古舊家具,有的著手木杈、石槽等農具,有的專門收購老式木板門,有的購買老房梁。在收買家具的過程中,有人從牆上扯下幅舊字畫做墊襯,回來後被慧眼人識破,這是一幅清朝的墨跡,給1000元買去。於是,有人便著意搗鼓起古董生意,由此衍生出來的餐飲業和運輸個體戶更是不勝枚舉。
水落坡古舊家具市場象一個雪球越滾越大、越來越火爆,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規模宏大的固定市場,但它的雛形正在顯現,四面八方的客人正走向那裡去參觀、去購買、去淘金,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

荷花灣廣場:荷花灣廣場它占地面積3.2萬平方米,緊靠城區主幹道陽城三路,四周用青石鋪裝,廣場燈高聳挺拔,燈光舞池音響設備齊全,可同時容納百餘人翩翩起舞。荷花灣水面寬廣,微風吹來,灣面盪起不盡的漣漪。荷花灣水體沿岸有大塊料石襯砌而成,配建有石級看台、回型園路、綠帶圍欄、龍首噴泉、古井幽潭等景點,清新奪目而質樸典雅,是陽城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此廣場鋪建以來,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遊人接踵而至,觀賞景點,盡興遊玩;也常有藝術團體在這裡進行文藝演出,以飽觀眾眼福。隨著陽信縣城的不斷開發和建設,荷花灣廣場將變得柳暗花明,美麗無比。荷花灣廣場是一首優美的詩,是一幅動人的畫。

狼丘冢狼丘廟相傳,唐太宗李世民駕前的東征大元帥薛禮率三軍與敵軍大戰,他們邊打邊追來到了陽信南邊的一片開闊地帶。這時天已近傍晚,薛禮令三軍停止追擊,紮營安歇。一連幾天的征戰使官兵勞累不堪,一會兒便東倒西歪進入了夢鄉,連守門的士兵也打起哈欠來。他們哪裡知道,一場災難將要來臨:敵軍已經決定來偷襲他們的大營了。
就在這十分危機的時刻,忽然有隻狼不知從哪兒跑了出來,一頭衝進了元帥大帳,正巧撞在薛禮身上。薛禮被驚醒了,一看是只狼,急忙拔出長劍,連聲高喊:“有狼!”幾個士兵跑進來一陣刀槍劍戟便把狼殺死了。也就在這時,突然有幾個士兵發現在遠處月光下,有一片黑影向大營這邊移動。“敵人來偷營啦”!有個士兵大喊。薛禮聞聲,急忙領兵同敵人展開了一場血戰,把敵人全部消滅了。
戰後,薛禮細思,真是萬幸!如果今夜沒有這隻狼來撞營還不知要遭多么大的損失呢,悔不該把狼打死。想到這裡,他命令三軍將士每人用頭盔挖一盔土把狼屍掩埋,以表它救主之功。由此,便築起了一座方圓幾百米,丈余高的大土台。薛禮還親自在台上立了一塊石碑,上面刻著“狼丘冢”三字。
後人建廟於上,立下了香火盛會。廟前東西橫亘一條大街,盛會來臨,紙香滿路,供品盈市,香客穿梭,遊人稠密,素有“小天街”之稱。廟門下左右兩株唐槐,蒼勁挺拔,形體古怪,枝葉繁茂,生翠藏鳳。抬頭仰望門樓兩側,分建鐘鼓於二樓。東側是鐘樓,木棍撞在鐘上即發出嗡嗡的轟鳴,聲聞數里之外;西側是鼓樓皮鼓橫懸吊梁,鼓槌是一根臂粗德木棒,稍一擂動即咚咚作響,聲似雷鳴。
沿著磚砌台階而上,直至廟門,需攀登160層階梯。門樓修得氣勢宏偉,端莊肅穆。檐下一塊鬧龍藍底木匾,雕書“輔弼滄海”四個斗大凹體金字。進了廟門,是另一番世界,門洞東西各塑一尊凶神,名曰哼哈二將。群體建築共有三進大院,從南而北院基逐步增高,殿堂布局精妙合理。過了大門洞在第一進大院內,迎門矗立著一座影壁,上面鐫刻著正楷小字,記載著廟宇的建築史。
由此升級北上,是一座全木結構的穿堂大殿,櫞檐下有塊描金盤龍匾,上題“青龍殿”三字。穿過青龍殿向後是第二進大院,院內有各個朝代碑碣環繞,聳立筆挺,青石雕成的龜座雙龍盤結的碑頂,古樸端莊,高低參差。
大院中央有一條用鵝卵石鋪築的甬道直通大殿中門。雄偉壯觀的大殿,占地約50平方米,系磚石木料結構,是狼丘冢的主體建築。正門上方懸一塊藍漆豎匾,雕刻“泰山行宮”四個凹面紅字。絳紅色的殿柱上浮雕一副花邊黃色對聯,上寫:“寶鼎通靈香結彩,銀台昭感燭生花”。推啟朱門,下面方磚鋪地,上面花簇蓋天,正面寶座上是泰山奶奶三姊妹的彩色塑像,還有一尊木雕的活動像。每逢廟會,僧侶道尼,誦經念佛,擊磬打鼓,彈琴撥瑟,木魚聲聲,古樂雅陳,爐香裊裊,彩幡繽紛。
第三進大院為南北長方形體,文昌閣位居中央,但仍顯得空曠森嚴,也許因為東西兩側建有十殿閻君之故。東西殿各有十間,通稱兩廓房,是群體建築的地獄部分,也就是人們傳說中的陰曹地府。
每年古歷四月十八日為香火盛會,會期六天,自四月十五日,廟門齊開,燒香還願者紛至沓來,絡繹不絕。自古有“天下大會數茅州,狼丘煙火萬古留”之說。

特產

陽信鴨梨:馳名中外的陽信鴨梨,外形美觀,色澤金黃,呈倒卵形,因梨梗基部突起狀似鴨頭而得名。鴨梨皮薄核小,香味濃郁,清脆爽口,酸甜適度,風味獨特,素有“天生甘露”之稱,富含糖、維生素C、鈣、磷、鐵等營養成分,具有清心潤肺、止咳定喘、潤燥利便之功效。《本草綱目》把鴨梨的功能注定為:“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鴨梨適合加工梨脯、梨糕、飲料等多種營養食品。陽信縣栽培鴨梨歷史悠久,唐、明時即有大面積栽培,現有梨園20萬畝,被譽為“鴨梨之鄉”。陽信鴨梨在全國展評中屢屢蓋壓群芳,蟬聯桂冠。

肉牛加工:陽信縣畜牧業發達,是全國畜牧百強縣之一,也是華北地區較大的牛、羊加工基地和集散地之一,陽信縣是中國魯北黃牛的重點養殖地區。當地牛體型大,因而所產皮革面積大,非常適合加工真皮沙發及坐墊等大面

陽信縣肉牛
積皮革製品。當地牛皮具有厚度均勻、無虻眼、無虱町、無棘傷、無癬斑等優點,可與義大利牛皮相媲美。
全縣有肉牛屠宰加工大型企業10家,年加工能力30萬頭。屠宰、運銷業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如皮革加工業、皮質沙發製作、手套等。

皮革業是陽信縣重點鼓勵的產業和招商引資的重點,為發展壯大這一產業,縣政府在205國道東側規劃了1.8萬畝的中國陽信綠色皮業加工貿易城。城內水、電、訊等基礎設施完善,基本實現了“五通一平”,目前已有風雷皮革加工廠、溫富皮革有限公司等12個項目落戶。

齊魯大地

這兒,誕生了影響中華千年的儒家文化;這兒,有享譽海內外的五嶽獨尊之泰山。悠久而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讓我們一起進入齊魯大地!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