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信縣誌

1985年屬山東省惠民地區。 陽信鴨梨中外馳名,是山東省和全國農牧業生產基地縣。 新編《陽信縣誌》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陽信漢初建縣。編修縣誌始於明代,至今共編修過8次。現有3個版本《陽信縣誌》存世。分別為: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版,縣知事周虔森主持編修並作序,10卷刊刻印刷本,國家圖書館存膠片;乾隆二十四年(1759)版,縣知事王允森設立志院並主持編修,山東省圖書館、濟南市圖書館、山東大學圖書館等有藏;民國15年(1926)版,為交通部次長勞之常倡導並作序,國家、省地圖書館、檔案館均有存書。本志起步於1982年,蒐集各類資料約2000萬字。內容因事溯源,下限至1985年底,圖片及其他部分史事延至成書。除序、概述、大事記、附錄、後記外,全書共設26編:行政區域、地理環境、人口、農業、林業、水利、工業、交通運輸、郵電、商業、城鄉建設、財稅·金融、經濟管理、黨派群團、政權·政協、公安·司法、軍事、民政、勞動人事、科技、文化、教育、衛生醫藥、體育、風俗·宗教·方言、人物。編下設章、節、目,計107章、342節。
陽信縣位於山東省北部。西漢高祖五年(前202) ,因韓信駐軍於古篤馬河之陽而得名。兩千年來隸屬關係多次變更,曾先後屬渤海郡、樂陵郡、滄州郡、河北道棣州、山東省武定府。 1985年屬山東省惠民地區。縣域面積792.49平方千米。縣轄3鎮、10鄉、58個辦事處,814個行政村、879個自然村。人口38.93萬人,民族6個,其中漢族人口占總人口98.41%。 縣境為魯北平原,地勢構造屬華北地台下坳部分,接近渤海凹陷中心。地勢由西向東北呈現傾斜,形成緩崗、淺窪、微坡相向三大地貌類型。屬東亞季風區域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地質和氣候條件構成了農作物良好的生長環境。陽信鴨梨中外馳名,是山東省和全國農牧業生產基地縣。所產果體大、糖分高、脆而不膩、汁多無渣、味清香、 耐貯運。 1985年,被評為山東省和全國優質水果,獲國家農牧漁業部頒發的“金杯獎” 。野生資源和礦藏資源豐富。野生草甸植物、鹽生植物、水生植物共265種。野生動物有獸類、鳥類、爬行類、昆蟲類、浮游類共75種。已經探明礦藏資源有石油、天然氣、煤炭,20世紀80年代初已探明和發現工業油氣流。 陽信縣是農業縣,80%的勞動力從事農業生產。1949年農民人均收入僅21元。新中國成立後,農村經濟曾出現過良好的發展勢頭,但由於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經濟滯後,民眾溫飽仍未得到保證。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實行經濟體制改革,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1985年,農業產值達1.66億元,比1949年增長9倍;人均純收入357元,增長了16倍,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交通、教育、文化、科技、衛生等事業原有基礎薄弱,新中國成立後,中共地方黨委、 政府加大對各項事業的投入,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成效較為顯著。至1985年, 有205國道穿境而過,省道濟埕路貫穿南北,另有修建瀝青幹線公路5條,鄉鎮瀝青公路6條。總計145.3千米。隨著教育體制的改革,調動了教學與辦校的積極性,國小發展到775所、 中學41所。建有文化館、文化站、圖書館、廣播電台、電視台、影劇院、呂劇團、雜技團等,形成了覆蓋全縣的教育、文化網路體系。 陽信人才輩出,明代進士董琦、董邦政父子,現代戲曲教育家、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史若虛,國畫家陳維信,樂隊指揮家趙河,皆陽信籍人。 本志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時代特點。陽信自1945年解放建立人民政權,解放戰爭期間一直是後方根據地。 陽信人民為新中國建立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僅1946年至1948年,全縣就有1.1萬名青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全縣共有革命烈士1600多名。針對這一特點,志書加強了軍事、民政部分的記述,把陽信人民的革命精神和無私奉獻留於青史,以諭後人。
新編《陽信縣誌》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