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陽縣

寧陽縣

寧陽縣,是山東省泰安市的一個下轄縣。西漢時漢高祖於寧山(今伏山村南)之南置縣,因山南為陽,故名寧陽。寧陽縣位於山東省中部,北依五嶽之尊泰山,南臨孔子故里曲阜,西與水泊梁山[山東省濟寧市梁山縣風景區]相望,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轄2街道9鎮2鄉,2012年人口82萬。寧陽縣境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多為低山、丘陵,西部多為平原。寧陽縣主要地貌類型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水面。寧陽縣屬暖溫帶濕潤季節性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

基本信息

遠古歷史

五帝時期,縣境屬少昊之墟。
夏,縣境屬徐州之域。禹分天下為“九州”。
商,縣境仍屬徐州之域。
西周,縣境屬於魯國。
春秋時期,縣境屬魯國,北部是齊魯爭奪的要地。境內有郕、郕(盛)、曲池(毆蛇)、闡、洮、遂。
戰國末期,秦滅楚國,縣境歸屬秦。境內有剛、成(郕)。
秦,縣境屬薛郡。此時開始設定縣。境內有剛、成。

地理環境

寧陽縣寧陽縣
寧陽縣位於山東省中部,北依五嶽之尊泰山,南臨孔子故里曲阜,西與水泊梁山相望,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轄3鄉9鎮,567個行政村。

寧陽縣初步形成了以化工、煤炭、機械、輕紡、建材、農副產品加工為支柱,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工業體系。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57家。山東華陽農藥化工集團2萬噸/年神農丹(涕滅威)生產裝置世界第二、亞洲唯一;山東海化魁星化工公司三聚氰胺年生產規模3.2萬噸,是全國最大的生產基地,產品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寧陽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大縣、油料生產大縣、平原綠化先進縣,並先後被國家和省、市列為糧食、棉花、花生、蔬菜、農作物良種、桑蠶、大棗、魯西黃牛八大商品生產基地。蔬菜總產50萬噸,蔬菜制種50多個品種,其中黃瓜制種占全國總需求量的70%;寧陽大棗歷史悠久,馳名中外,年產量1000多萬公斤,被國家衛生部定為“保健用棗”。

寧陽縣交通發達,京滬、磁萊鐵路在境內交軌,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濟微公路縱橫南北,蒙館公路橫跨東西,京滬高速鐵路穿過縣境東部;縣鄉公路四通八達,公路里程614.5公里。縣城和鄉鎮已全部開通光纖通訊,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到11.75萬門。全縣建有坑口電廠1處、熱電廠2處,城區供水公司2處;電網已全部完成改造任務,可滿足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的需要。

寧陽縣有耕地面積6.03萬公頃,是黃淮海平原主要的糧、棉、油集中產區;全縣初步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30多種,其中優質煤儲量5億噸以上,花崗岩儲量5000萬立方米以上,鉀長石儲量860萬噸以上,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境內磁窯鎮有著名的大汶口文化遺址

為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寧陽縣規劃建設了占地10平方公里的縣城八仙橋和占地20平方公里的磁窯兩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八仙橋經濟技術開發區地處縣城,磁窯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京福高速公路兩側,交通便利,水、電等基礎設施和商業、醫療、教育、娛樂等服務設施配套,為中外客商投資和生產、生活提供了便利條件。

伴隨著祖國前進的步伐,寧陽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縣經濟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通過不斷加大改革和結構調整力度,全縣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社會各項事業全面進步,寧陽縣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此外,寧陽的蟋蟀產業在整個東亞有很重要的地位,被譽為“中華蟋蟀第一鎮”。每年夏秋季節都吸引國內外眾多的蟋蟀買家前來淘寶。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寧陽縣位於魯中偏西,泰安市南部。寧陽縣的境域範圍是東經116°36’—117°38’,北緯35°40’—35°37’。寧陽縣東鄰新泰市,西連汶上縣,南與兗州市交界,東南與曲阜市、泗水縣接壤,北以大汶河為界與岱嶽區、肥城市相望,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縣城距泰山56公里、曲阜25公里、水泊梁山40公里,處於泰山、曲阜、水泊梁山旅遊三角中心。

地形地貌

境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多為低山、丘陵,西部多為平原。主要地貌類型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水面。境內最高峰為東部鳳仙山,海拔608米;最低處為東疏鎮胡茂南窪,海拔46米。大小山峰146座,面積138平方公里;丘陵多分布於低山周圍,海拔70—200米,面積432平方公里;較大河流15條,總長204.6公里,流域面積1021.3平方公里,屬黃河、淮河流域水系。

氣候

寧陽縣屬暖溫帶濕潤季節性氣候區,一年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3.4°C,1月份平均氣溫-2.1°C,7月份平均氣溫26.8°C;極端最低氣溫為—19°C,極端最高氣溫為40.7°C。年日照時數2679.3小時,年無霜期199天,平均降水量689.6毫米。春、夏季多東南風,秋、冬季東南風和
北風較多。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寧陽縣地壤普查總面積1687847.2畝,其中可利用面積1394542.5畝,占總面積的82.6%。可耕地1075735.5畝,占總面積的63.73%。

水資源

全縣年平均地上、地下水資源總量為38047萬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66.13萬立方米(包括引汶河水),地下水2143萬立方米。可利用水資源28031萬立方米。抽樣化驗,寧陽地下水礦化指標在0.4克/升以下,總硬度為10—20德度,PH值在6.7—7.3之間,絕大多數為中性水。

礦藏資源

境內初步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藏有30多種,主要有煤、鐵、金、石英石、鉀長石、水晶石、雲田、鋁土、矽石、石膏、花崗岩、石灰岩、硫磺、陶土、耐火土、砂子等。其中優質煤儲量達5億噸以上,花崗岩儲量5000萬立方米以上、鉀長石儲量860萬噸以上,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

人口民族

2012年年末總戶數25.2萬戶,戶籍總人口81.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7萬人。2012年人口出生率為14.45‰,死亡率6.27‰,人口自然增長率8.18‰。
寧陽縣有漢族、回族、藏族、苗族、壯族、滿族水族、朝鮮族等8個民族,以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

經濟概況

2012年寧陽縣實現生產總值281.4億元,比2011年增長11.6%,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實現增加值44.8億元、131.2億元和105.3億元,依次增長4.4%、16%和9.3%,三次產業結構由2011年的17.2:4寧陽城區6.1:36.7調整為15.94:46.63:37.43,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72萬元、增長11.5%。
2012年,“一城一園”規模工業企業達到278家,占寧陽縣規模工業企業總數的81.8%;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分別占寧陽縣工業總量的83.96%、83.36%和81.97%。2012年招商引資項目到位資金145.5億元,增長19.9%。
2012年完成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238.5
億元、增長22.8%,其中城鎮、房地產、農村投資分別為176億元、4.4億元和58億元,分別增長25.5%、-24.2%和20.7%。分產業看,
三次產業分別完成投資11.5億元、143.9億元和83.1億元,分別增長8.1%、22.3%和26.1%,第三產業投資比例達到34.8%,同比提高7.4個百分點,投資結構進一步最佳化。
2012年,寧陽縣實現國地稅收入16.8億元、增長17.8%,其中國稅地稅收入分別達到9.5億元和7.8億元,分別增長15.9%、22.9%。

第一產業

2012年實現農業總產值75.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4.6%。實現農業增加值44.8億元、增長4.4%,其中,種植業實現增加值28.2億
元、增長3.2%,林業0.97億元、增長4.7%,牧業13.98億元、增長6.3%,漁業0.12億元、增長4.9%,農林牧漁服務業1.67億元、
增長8.4%。

第二產業

2012年,寧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340家,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26.2%,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16.8億元、利潤77.3億元、利稅115億元,分別增
長44.7%、45.6%、41.6%。主營業務收入過億元企業213家、比2011年增加68家,利稅過千萬元企業259家、增加72家。寧陽縣27個
行業中有26個行業產值實現增長;六大主導產業增勢良好,煤炭開採和洗選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紡織業、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和通用
設備製造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別增長了16.9%、41.4%、36.3%、37%、44.3%和53.4%。
2012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16.2億元,按可比價增長5.3%,資質建築企業發展到39家,完成建築業總產值
49.92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8.52%和57.9%。2012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4.4億元、同比下降24.2%,商品房屋施工面積
51.5萬平方米,竣工面積32.7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面積達到14.5萬平方米,實現銷售額4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2.4%、31.9%。

第三產業

2012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5.9億元,增長14.8%。限額以上企業達到152家,實現零售額62.5億元、增長21%,其中城鎮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41.6億元、增長19%,鄉村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21億元、增長25%。
寧陽縣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7169萬美元、增長10.2%,其中進口467萬美元、增長10.1%,出口6702萬美元、增長10.2%。外貿依存度(進出口占GDP的比重)為1.6%。實際利用外資4163萬美元、增長26%。
2012年底,寧陽縣公路通車裡程1635.6公里,其中國道32公里,省道116.8公里,縣道272公里,鄉道193.8公里,村道1021公里。
2012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6349.66萬元、增長21%,電信業務總量12817.8萬元、增長28.19%。
2012年共接待遊客200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3.9億元。
2012年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38.8億元,較上2012年年末增加24.8億元;其中單位存款31億元,較年初增加3.2億元,居民儲蓄存款106.9億元,較年初增加22.1億元、占全部新增額的88.9%。
2012年保費收入16484萬元、增長1.8%,其中財險收入2705萬元、下降1.07%,壽險收入13779萬元、增長2.81%。2012年保費支出8023萬元、下降1.1%,其中財險支出1490萬元、下降6.7%,壽險支出6533萬元、增長0.33%。

社會事業

科技教育

學校學校
2012年,寧陽縣共有各級各類學校137所,其中幼稚園43所(不含國小附設園56所),國小70所(不含17處教學點),國中17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普通高中4所(其中完全中學1所),職業學校2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鄉鎮成人教育中心學校12所。省級實驗園、省級示範園24所,市級規範化幼稚園45所。總在校學生107011人,其中幼稚園18541人,國小47925人,國中22859人,普通高中9369人,職業教育8152人(含寧陽衛校135人),特殊教育165人(含隨班就讀34人)。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6家,寧陽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41.73億元,同比增長45.84%,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17.27%,比年初增1.83個百分點。2012年申請專利1183件,其中發明專利351件;授權專利285件。取得各類科技成果100多項,獲省科技進步獎2項,市科技進步獎5項。2012年對上爭取各級各類科技計畫項目20餘項,省級創新型企業4家,省級創新型試點企業2家,省級國際科技合作研究中心1家,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4家,市級9家,院士工作站達到2家。

文化事業

2012年,寧陽縣擁有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劇院各1處,藝術表演場館1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3個,村級文化大院261個。
拉魂腔又名柳琴戲,俗稱拉魂腔,因其曲調優美,演唱時尾音翻高或有幫和,故叫“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後腔等名稱,1953年正式定名為柳琴戲。
伏山剪紙是在紙上鏤空剪刻,使其呈現出所要表現的形象,形成了以剪刻鏤空為主的多種技法。其不同形式可貼上擺襯,亦可懸空吊掛。由於剪紙的工具材料簡便普及,技法易於掌握,有其他藝術門類不可替代的特性。
2008年8月,鄉飲粉皮被列入《泰安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寧陽弦子戲唱腔突出“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哎嗨”,唱腔有時洪亮、有時圓潤、有時柔美,鏇律動人,並按劇情需要巧用“花腔”和“變調”,突出人物性格。
寧陽漁鼓,已有100餘年歷史。寧陽坡莊人翟教寅十分熱愛漁鼓藝術。
寧陽木偶是由全國唯一四根棍發展為三根棍的杖頭木偶,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歷史,號稱“江北第一木偶”。

醫療衛生

2012年,寧陽縣擁有醫療衛生機構22處,其中縣直院、所、中心6處,醫療集團1處,新農合醫療管理辦公室1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處,鄉鎮衛生院11處,礦醫院1處。設鄉鎮防保站13處,農村公共衛生綜合監測點55個,村級衛生所495處,社區衛生服務站22處。擁有衛生技術人員3747人,其中執業醫師1114人,執業助理醫師411人,註冊護士1082人。寧陽縣配備萬元以上大中型醫療設備1086件,開放床位3490張。寧陽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62.65萬人。

城市建設

2012年,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1.17億元。縣城新增城市道路面積14萬平方米,鋪設供水管網10公里,新增綠化面積17公頃。2012年寧陽縣農房危房改造9334戶。

居民生活

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496元、增長15%,其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為5045元和3918.6元,分別增長16.9%和13.4%。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5166元、增長14.98%。農村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8.9%。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91元、增長15.2%。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3809元,增長21.5%。
城鎮居民人均總收入23288元,其中人均經營性收入1296.88元、人均工薪收入20087元、人均轉移性收入1528.99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888元,增長16.6%。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為39.3%。

社會保障

2012年,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3%以內,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66萬人。寧陽縣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10.18萬人,2012年發放養老金
4.19億元;城鎮失業、醫療、工傷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5.85萬人、18.05萬人、8.95萬人、7.04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參保人數32.42萬人。
2012年年末,城市和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戶數分別為1.3萬戶和17.2萬戶,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數分別達到2.3萬人和32.8萬人,分別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560.6萬元和4484.94萬元。寧陽縣12處敬老院,集中收養2816人,社會福利企業5家,安置殘疾職工人數180人

交通

寧陽縣交通發達,京滬山西中南部鐵路專線、磁萊鐵路在境內交軌,京滬高鐵、京福高速公路、104國道、濟微公路縱橫南北,蒙館公路橫跨東西,京滬高速鐵路穿過縣境東部,晉豫魯鐵路運煤專線自西向東橫穿寧陽縣6個鄉鎮和1個經濟開發區,寧陽縣境內鐵路里程達85.14公里。2012年底,寧陽縣公路通車裡程1635.6公里。

旅遊

神童山風景區現被評為山東省生態農業旅遊示範點、國家AA級旅遊風景區、山東省森林公園,萬畝梨園位於神童山下至山腰環山四十里。2002年3月,神童山萬畝梨園民俗游被國家旅遊局、山東省旅遊局納入華東省市民俗文化游。

顏廟顏林 琵琶山汶河旅遊景區
靈山寺 文廟
彩山 錦華度假村
禹王廟 鶴山
神童山

行政區劃

寧陽縣轄9個鎮、3個鄉。(下列區劃地名根據“寧陽縣地名網”資料整理)
寧陽鎮

轄6個社區、35個行政村:東關社區(東關、羅家樓、杏崗村)、西關社區、南關社區(南關、八仙橋、河套園、周公台)、北關社區、連橋社區(連家橋、郁家莊、童家莊、新安村)、邢家莊社區(邢家莊、張家樓)、泥家村、石橋、關王廟、小吳家村、郭家臨邑、徐馬高臨邑、廟東、廟西、周家臨邑、王家臨邑、張陳臨邑、路家臨邑、沙嶺店、紅廟、楊家集、任家村(任家村、小河東)、青川中(青川中、青川後)、青川寺(青川寺、顏家莊)、青川圍子(青川圍子、青川站、田家堂)、大屯、李家樓、楊家莊、許家莊、李家莊、花石橋、吳家東和(吳家東和、小吳家東和)、廖家橋(廖家橋、南許家莊)、鞏家堂(鞏家堂、郭家莊)、杜家村(杜家村、東李家莊)、張家莊(張家莊、喬家莊)、象到莊、南滿莊、北滿莊、西滿莊、北許家莊。

區域劃分區域劃分
東疏鎮轄49個行政村:東疏前村、東疏後村、馬廟(馬廟、沙莊)、小屯、老王莊、小王莊、王樓集、花園、劉家廟(劉家廟、龐家廟、張家莊)、王家莊(王家莊、高家莊、岔河嶺)、鄭莊、沙窩、耿莊(耿莊、祝家莊)、孫村集、西河、小伯、范家莊、大伯集、胡家大伯(胡家大伯、鵓鴿樓、孫莊)、張家大伯、趙劉大伯、柳園、侯家樓(侯家樓、張村寺)、馮張村(馮張村、徐家村)、劉張村、前張村、灘頭、疏里、疏外(西疏、杜家莊)、義和莊、郭家村(郭家村、榮家村)、圍子裡、興隆莊、龐莊(龐莊、黃家莊)、後張莊、前張莊、西張莊、寺頭(寺頭、朱家莊)、劉家黃茂、朱家黃茂(朱家黃茂、韓家橋)、吳家黃茂、陳家黃茂、好家黃茂(好家黃茂、辛莊)、胡家黃茂、趙家黃茂、杜家黃茂(杜家黃茂、高家黃茂)、潘家黃茂、前學、後學(後學、孫家莊)。
堽城鎮轄63個行政村:仁賢莊、志強莊、許家莊(許家莊、離山莊)、堽城西、堽城裡、堽城南、潘辛莊、商莊、南落星(南落星、西南莊)、所里、星泉(星泉、大寺、東南莊)、陳家店、高橋(高橋、小高橋、辛莊)、北落星(北落星、小東莊)、堽城屯東村、堽城屯西村、堽城屯南村、堽城屯北村、楊李莊、王家莊、袁家莊、趙家堂(趙家堂、趙堂新村)、班家堂、東孫家灘、西孫家灘、韓家店(韓家店、韓店新村、韓家林)、樊家營、伏家廟(伏家廟、海子)、辛朱李、住山莊、楊家莊、劉伶墓(劉伶墓、韓家溝)、東沙崗(東沙崗、西沙崗、馮家莊)、張家店、邵家廟(邵家廟、朱家莊)、平家莊、大孔家莊(大孔家莊、泉頭)、大張家莊、殷官堂、侯家莊、小張家莊、劉家莊、茅莊橋南、茅莊橋北、前茅莊、保全、大安(大安、官房、小河西)、東台里、苑家莊、西台里、八里廟、台北嶺、前望峰、後望峰(後望峰、後望新村)、小孔家莊、果莊(果莊、小果莊)、南寧家莊、辛安店(辛安店、吳家林)、西寧家莊、蘇家莊、良村(良村、小良村)、天兵店、得時村。
磁窯鎮轄81個行政村:磁窯東村、磁窯西村、磁窯南村、磁窯北村、前丁家廟、後丁家廟、西太平、齊家莊(齊家莊、齊家莊新村)、前海子、後海子、堡頭(堡頭、茶棚、東棧)、鄭家莊、齊家嶺、程家花觀、路家花觀(路家花觀、李家花觀、程家莊)、大周村、尹家寨、官家莊、廟西、周家莊、臧家莊、王家莊(王家莊、李家莊)、盧家寨(盧家寨、小武家莊)、逯家樓(逯家樓、李村莊)、劉家窪、老王莊、韓家莊、魏家莊(魏家莊、西魏家莊)、彩山莊、顏家莊、朴家宅、大旺、南驛、孔家村、李家院、鎮武廟、前李家村、中李家村、後李家村、澇坡、姬家莊(姬家莊、謝家莊)、大磨莊(大磨莊、金磨莊、鳳凰莊)、東磨莊(東磨莊、東磨莊新村)、興隆莊、水泉莊、青后庄、高家店、石屋(前石屋、後石屋)、棗莊、石鼓莊、黃家莊、前石橋、後石橋、河窪、賀家莊(賀家莊、趙家村、清河峪)、趙家壩(趙家壩、陳家莊、楊家莊)、王府(王府、小王府)、茂義莊、安子溝、尹家窪、宿家莊、南王家莊、紅水灣、高家村、范家園、李家莊、岳家莊、近河莊、南賢村、前泗望、東泗望(東泗望、胡家崖)、泗望集(泗望集、東關山口、西關山口)、後泗望、西劉家莊、(西劉家莊、傅家莊)、郭家莊、北劉家莊、澇窪、金家嶺、周家莊、東賢村、西賢村。
華豐鎮轄62個行政村:東磁東村、東磁西村、新街、白土廠、井泉莊、田家院、西磁窯、歇息鋪、南高村、北高村、西高村、泊家莊、國家莊、張家寨、任家街、北馬家寨(北馬家寨、西北莊)、永安寨、東北莊(東北莊、侯家寨)、石家門(石家門、於家莊)、南梁父、小河西、喬家莊、勝天莊、東爵山、西爵山、紅旗、馬梁(馬家莊、梁家莊)、塘坊、成功莊、張家村、梅家莊、湖村、高莊、永義莊、西故城、北故城、進糧莊、滿家村、東營、西營、順義莊、梧桐峪(梧桐峪、孫家峪、李家峪)、孔家莊、胡家莊、潘家莊、鳳山峪、翟家莊(翟家莊、新莊)、朱家窪、埠南、前呂觀、後呂觀、沈家莊(沈家莊、大石橋)、大王家莊、韓家嶺、南馬家寨、楊家莊(楊家莊、王家莊)、上陡溝、下陡溝、東范家莊、西范家莊、南王家莊、門家莊。
蔣集鎮轄40個行政村:蔣集(蔣家集、劉家莊)、趙家莊(趙家莊、於家莊)、郭家莊、王家院、馬家院、張家營、張家圩子(張家圩子、前集、杜家院)、添福莊東南、添福莊西南、添福莊西北、黃家庵、張家龍泉(張家龍泉、曹家龍泉、顧家龍泉)、鄭家龍泉、蘇家龍泉、崗子(崗子、小崗子、衡家莊)、守安莊(守安莊、順河莊)、大胡莊、小胡莊(小胡莊、殷家莊)、西周村、邢家莊、尚家莊、枕河莊(枕河莊、石門莊)、羊欄莊、彩石莊、八大莊(張家八大莊、侯家八大莊、肖家八大莊)、大槐樹、栗家樓(栗家樓、潘上崖)、三井(三井、南王家八大莊)、馬家莊(馬家莊、北王家八大莊)、肖付(肖家莊、付家窪)、東彭家莊(澇灘莊、東彭家莊)、大安莊(大安莊、臥龍莊)、寧家莊(寧家莊、小寧家莊)、呂家莊、何家堂、中河、前彭家莊(前彭家莊、後彭家莊)、前蔡家窪(前蔡家窪、後蔡家窪、黑石灣、杏山頭)、西蔡家窪、杏山後。
葛石鎮轄27個行政村:葛石村(葛石店、柴家莊)、東雲崗、官莊(大官莊、小官莊、錢家莊、徐家窪、河西)、澗西、沙埠(後沙埠、前沙埠、中沙埠、顧家村、興龍莊、吳家樓、朱馬莊、杜家院)、黑石村(黑石鋪、澇灘、馬家莊、富家窪、周家莊、黃家峪、程家莊)、張家崖(張家崖、北楊家莊)、柳溝村(柳溝、黑山頭、上黑山頭)、寧家莊村(寧家莊、朝東莊)、北莊、鹿家崖、石碣集、茌莊村(茌家莊、石碣屯)、北韋村(北韋周、西楊家莊、孫家莊)、夏莊(大夏莊、譚家廠、西關莊、古彭莊、小夏莊)、亂石崖(亂石崖西村、亂石崖東村、亂石崖前村)、曹家寨、三埠村、山前村、古樹口村(中古樹口、前古樹口、後古樹口、東古樹口)、下代堂(下代堂、馬家下代、楊家下代)、杏山莊(杏山莊、河窪)、寶泉(李家下代、陳家下代、王家下代、馬山口)、虎城村(虎城村、老黃崖)、徐家營、陳家店、劉家莊。
泗店鎮轄36個行政村:泗店、南王村(南王村、十里舖)、薛家村(薛家村、北王村)、紙紡、桃園、胡東(紀家街、安家街、柳家街)、胡西(潘家街、孔家街、陳家街、張家街、西北角、喬家莊)、前許家橋、後許家橋(後許家橋、吳家行)、肖家村(肖家村、馬家村、五里舖)、鐵佛寺(鐵佛寺、薛家廟、魏家莊)、楊家村(楊家莊、邵家莊)岳家莊、泗莊(泗莊、胡家莊)、徐家行(徐家行、周家行)、張家行、大孟集(大孟集、陳大孟)、海子崖(海子崖、王家行、翟大孟)、石大孟、徐大孟、夏大孟、西大孟、前辛莊、後辛莊、柳家樓、劉家莊、沙莊、曹家村、古城(古城、小古城)、佘莊(佘莊、毛家樓)、柳溝廠(柳溝廠、西毛家坡、東毛家坡)、羅河廠(羅河廠、鞏家廠)牛家村、高家莊、馬家村、王家院(王家院、朱王院、陳王院)。
鄉飲鄉轄15個行政村:鄉飲村(鄉飲村、鄉飲集村、大趙莊、小趙莊、王家窪、寧家莊、小孔家莊)、常家屯(常家屯、二郎廟、苑家莊、楊家莊)、南趙村(南趙東村、南趙西村、香寺、後寺)、金馬村(東金馬、中金馬、西金馬、沈家屯)、龍堂村(中龍堂、西龍堂、東龍堂、彭王院、張王院)、滿營村(大滿營、袁莊集)、郭家溝(郭家溝、小郭家溝、東南龍堂、斗虎屯、馬家廟)、八官莊(八官莊、小酒店、邱家莊、孫家廠)、五廠村(趙家廠、胡家莊、陳家廠、蔣家廠、姜家廠)、柳雲村(西雲崗、荷柳村)、韋周村(萬家村、南韋周東街、南韋周西街、南韋周南街)、崇化村(崇化東村、崇化北村、崇化南村)、保全店村(保全店、薛家莊、西郭家莊、東郭家莊)、沙河莊村(沙河莊、龍王廟、張家樓、雲谷莊)、漢馬河村(漢馬河、孟家廟、宮家村、梁家莊、范家莊)。
鶴山鄉轄49個行政村:路家莊、黃山莊、前鶴山、後鶴山、史家莊、桃園、泗皋東南、泗皋東北、泗皋西北、杏山莊、大辛莊、小辛莊(小辛莊、青龍背)、雷家莊、安家莊(安家莊、劉家莊)、桑家莊(桑家莊、小桑莊)、大中皋(大中皋、王家圈)、東皋(東皋、東皋新村、劉家海、桑家海、安家海)、趙家莊(趙家莊、小中皋)、王家西皋、劉家西皋、沈家西皋(沈家西皋、黃家西皋)、劉樓、徐家平(徐家平、李家平、魏家平、鋪上街、張家廟、方家平、束家平、八大荒)、王家平郭家平、牌坊街、孔家廟(孔家廟、楊家樓、張家樓)、汪泉屯、白塔寺、王卞東、王卞西、東王卞(東王卞、前橋村)、山窪(山窪、小山窪)、東山前(東山前、北靈莊)、西山前(西山前、魏家莊)、山後、邵家莊、鵝鴨廠(鵝鴨廠、趙家莊)、大莊、侯家莊、王卡寨(王卡寨、王家莊)東羅山、中羅山、西羅山、前羅山、周家莊、坡莊、崔家河。
東莊鄉轄45個行政村:東莊、北鄙、南故城、西張家莊、大張家莊(大張家莊、大張新村)、杏花村(杏花村、杏花新村)、中韓家莊、西韓家莊、東韓家莊(東韓家莊、東韓新村)、坡里、北石崮、大石崮、南石崮(南石崮、南石崮新村)、西直界、東直界、南山陰(南山陰、南嶺)、東山陰、西山陰(西山陰、幸福村)、北葛家圈、任門、官莊金家莊、解家莊、東崔家莊、南鄙東、南鄙西、南鄙南、葛家莊、周家泉(周家泉、石橋莊)、路家莊、劉家屋、鍾家莊、王家莊、東谷堆、西谷堆、中谷堆、南葛家圈、南陳村、北陳村(北陳村、北陳新村)、西崔家莊、陳美莊、崗良莊、石門、孔家莊、老莊子。

文物古蹟

古遺址

寧陽縣寧陽縣
寧陽縣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文物古蹟遍布境內,有全國、省級、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多處。寧陽縣的歷史上曾發生多次軍事戰役,也出現了許多著名的人物,因而寧陽縣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
寧陽境內自然條件優越,人類起源早,文物豐富。迄今發現重要古遺址有143處。其中,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20處,商周遺址42處,春秋和漢代城址8處,漢代遺址37處,隋到宋元古瓷窯址36處。
(1)堡頭遺址大汶口遺址寧陽部分,位於磁窯鎮堡頭村,現存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6米,距今約四、五千年,是大汶口文化最典型、最豐富的遺存。堡頭遺址共發掘墓葬133座,陶窯1座,出土文物1800餘件,另有大量動物骨骼。
在堡頭遺址發掘的陶窯為馬蹄形,門略向西南,有亂石封嚴,窯鼻以上殘碎,頂部距現在地表約1米左右。窯身三分之二在遺址原來地面以下,徑1.83米。窯鼻局部殘塌,僅存西北一角,上面遺存一些陶器,均為掛紅衣的細泥紅陶。鼻上有圓形火眼,徑0.1米。窯底前低後高,呈斜坡形,正中3條火道,中間1條直通總火道,左右兩條回曲為“弓”形,火道與總火道相通。窯膛前有一燃火洞,高0.9米,前寬後窄,洞門高0.5米,寬0.4米。
墓葬形制為長方豎穴土墳,一般四壁較為整齊,除一座墓葬為南北向外,其餘全部為東西向。最大墓長4米多,寬3米多,小的僅1米左右,寬不到半米。在133座墓中,128座有人體骨架,單人仰身直肢葬最普遍,亦有側身葬,偶見有俯身葬和曲肢葬。主要是男女單獨埋葬墓。在成對成年男女合葬墓中,為男左女右。其中晚期的一座墓,男性骨骼居正中,女性骨骼則居正穴一側。
隨葬陶器的墓占發掘墓數的96%。早、中期為手制,晚期出現輪制。器形美觀,有鼎、豆、壺、背壺、罐、杯、(此處一字見傳真件)、尊、盆、瓶、缽、盉、匝、盔等。陶色紅、白、灰、黑共存。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白、黑陶大量發現,兼有精美的彩陶。隨葬石骨器,以石器居多。一般製作精細,稜角整齊,通體光滑,刃口鋒利。農業生產工具有扁平長方形琢穿或管穿有孔石鏟、剖面橢圓形石斧、斷面近方形或長方形石錛和石鑿、石刀、石矛、石錘、石磨棒、礪石;漁獵工具有骨矛、骨鏢、魚鉤、骨鏃;紡織和縫紉工具有石紡輪、陶紡輪、骨棱形器、骨針、骨錐、角錐,骨針最長的17.2厘米,最細直徑1毫米,且一端有穿線孔;裝飾品、雕刻工藝品有白色大理石、翠綠色玉石、綠松石製品、月牙形束髮器、象牙梳、臂環、指環、骨牙雕刻物等。一件用松綠石鑲嵌的呈三角形骨雕筒,是我國迄今發現最早的松綠石鑲嵌工藝品。各墓隨葬品數量極不平衡,多寡懸殊,質量優劣差別大。少的只有1件簡陋器物,多的達180餘件,製作精緻,質料貴重。個別墓中有極貴重的玉石和象牙製品。男性工具較多,女性有紡輪和裝飾品。成對成年男女合葬墓中,隨葬品的安置偏於男性一側。在隨葬品中,還有數量不等的大量家養豬骨。少的有半個豬頭骨,多的達14個完整豬頭骨。
1974年,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和濟南市博物館發表的《大汶口新石器時代墓葬發掘報告》內稱:“堡頭遺址的發現,為我國原始社會晚期歷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墓群揭示的材料表明,母權制日益崩潰,父權制逐步確立,貧富分化,財產私有的跡象已很明顯。氏族社會這種新的矛盾出現,透露出一個強烈信號,即建立在財產公有基礎上的氏族社會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階級社會將逐步到來。”堡頭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古城遺址,位於泗店鎮古城村東南和畲莊西一帶。遺址東西約320米,南北450米。中間有寧陽溝穿過。溝兩岸暴露出豐富的紅陶、夾沙黃褐陶片、紅燒土堆和人骨、鹿骨、豬骨及石鏟、石斧、石錘、石網墜多件。1977年秋,在溝西岸1.5米深處發現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單人豎穴土坑墓葬兩座,均為頭東腳西仰身直肢葬。清理出夾沙黃褐陶鼎、灰陶圓腹鼎各1件,灰陶鐲7支。頭骨旁發現用豬燎牙劈成的束髮器1對和用松綠石磨成的耳墜1隻,還有骨管、骨匕、石紡輪、石鏟、紅陶觚形器、紅陶白彩器、玉石鐲等。1978年出土屬北辛文化晚期內夾雜貝殼末的黃褐陶鼎足,是境內發現時代最早的原始人類聚居點,其上疊壓漢寧陽故城址。古城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官莊遺址,位於縣城東14公里葛石鎮官莊村南的狹長高地上,屬新石器時代遺址。台地高出周圍1-3米,面積約2萬平方米,文化層最厚處約兩米。採集到飾凸弦紋夾沙黃陶?、夾沙黃褐陶鼎、灰陶杯殘片、表里透黑的夾沙陶、漆黑光亮的泥質陶、白陶、紅陶片以及新石器時代陶器中的藝術珍品蛋殼陶,厚度僅1毫米。該遺址器物種類繁多,陶色豐富,造形規整,屬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龍山文化時期遺址。官莊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許家莊遺址,許家莊遺址位於縣城西約3公里的許家莊東南崗子頂上,屬新石器時代遺址。地處平原,遺址高出周圍耕地1-2米。長寬均在300米左右。1977年,在1.5米深處出土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墓葬和灰土坑,並蒐集到磨光石鏟、紅陶雙鼻壺、磨光黑陶觚形器和夾沙黃褐色陶鼎等器物。遺址上層有漢代磚瓦、高柄豆和陶井圈。許家莊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黃家西皋遺址,黃家西皋遺址位於縣城西北25公里的琵琶山東麓大汶河南岸的台階地上,屬新石器時代遺址。世稱“灰包地”。遺址高出大汶河河道六、七米,東南、西北狹長,面積約1.4萬平方米。斷崖上暴露出直徑1-15米的灰坑10多個,最深約5米。出土龍山文化的黑陶杯和灰褐陶紡輪,另有商周時期的灰褐陶、紅褐陶鬲、灰陶盆、灰陶豆、灰褐夾沙陶鼎等。遺址瀕臨大汶河,已為河水浸蝕10多米,損毀比較嚴重。黃家西皋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河窪遺址,河窪遺址位於葛石鎮河窪村北的台階地上,屬商周遺址。南北狹長,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國前後,曾出土銅、陶器。1975年出土青銅鼎、爵、觚各一件,並有灰土、朽骨痕跡。後又出土西周銅戈兩件,陶鬲、陶罐各一件。遺址北部暴露出紅燒土和較豐富的夾沙黃褐陶片。該遺址出土的銅器製作莊重。鼎為柱足、立耳,腹飾饕餮紋。爵為深腹環底,腹飾連珠紋、雲雷紋,觚飾饕餮紋。戈刃部較直,系二穿式。河窪遺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還有新石器時代至漢代遺址94處,其中較重要的有50處。
(7)成城故城址,該故城址為春秋時魯國孟氏成邑。《春秋》載“襄公十六年秋,齊侯伐我北鄙,圍城。”《左傳》云:“齊師圍城,成人伐齊師飲馬於淄者。”“淄水出泰山樑父縣西,北入汶。”淄水即境內故城河。《讀史方輿紀要》亦云:“成,魯地應在寧陽東北45公里。”據此,成城故址在華豐鎮北故城、西故城和東莊鄉南故城三村之間,西臨故城河。城址東西約630米,南北約850米,四周城牆唯東北角保存較好,最高處12米,北牆、東牆殘長百米以上,西南角僅存轉彎輪廓。城牆為黃土築成,夯層厚約20厘米。平夯,夯窩徑4厘米,顯露出一排夾棍眼。西城牆北半部被河水沖毀,牆的地下部分寬10多米。城西南部今田家林一帶為中心建築區,暴露磚瓦等建築材料豐富,有多眼陶圈水井和回形紋、幾何紋、乳丁紋鋪地磚及雲紋圓瓦當、“長樂未央”文字圓瓦當、樹木雙獸紋半瓦當等周代、漢代遺物。該城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8)堽城故城址,該故城址始建無考。戰國時齊之剛邑,公元前269年(周赧王四十六年)秦使客卿灶伐齊取剛。剛之名始見於此。漢置剛縣,晉稱剛平,南朝宋省,北魏復置。“剛”後改為“堽城”。故城址位於縣城東北約17公里的堽城裡村。東西約1000米,南北約800米,東、南、西三面城垣清晰可見,不少地段仍聳立於地面,城東南角最高處有10多米。大部分為黃土夯築,唯東南部牆身以土夾碎石夯築,夯層厚16-20厘米,有一排排徑約12厘米的夾棍眼。東城牆有兩個高10多米突出牆外的城台,俗稱“炮台”。城中部有一高10多米,徑約40米的夯土台基,傳為釣魚台或梳妝樓。城台、釣魚台均在“文化大革命”中毀掉。該城址內遺蹟、遺物豐富,除頹垣斷壁外,還暴露有基石、石柱礎和豐富的磚瓦等建築材料及春秋陶鼎漢代半兩石范等。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當地民眾立“禁止毀壞古蹟”石碑一通。該故城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9)漢寧陽故城址,該故城址在今縣城南8.5公里古城村。故城址有漢代瓦片散布,東西約600米,南北約1000米。村內、村南瓦片集中。村東北約1公里處,漢墓成群。村南文化層厚1-2米。地面已不見城垣痕跡。原圍牆東西長約320米,南北長約450米,牆寬10多米。村內西南部有一直徑30米、高約5米的夯土台,俗稱“吉寶山”,1948年寧陽解放後平掉。1971年在村東寧陽溝內暴露大批徑約80厘米的陶圈井。1974年春,在村東南、寧陽溝西岸漢代水井內,清理出1件西漢五銖銅母範。該故城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0)鉅平故城址,漢高祖時置鉅平縣,屬泰山郡。後漢為侯國,晉仍為縣,北齊省。故城址距縣城東北35公里,屬於磁窯鎮西太平、前丁家廟兩村。東西約400米,南北約450米。城牆僅存東北、西北兩角,用黃土夯築。城東北角高6.5米,徑50米,世稱“烽火台”。西北城角殘高3米,東西長約37米,顯露出直徑9-13厘米的夾棍眼。東南城角地面以下,夯層明顯,夯築堅實,夯層厚7-15厘米,夯窩圓形平底,窩徑3.5厘米,深0.3厘米,窩距3-4厘米不等。城內出土豐富的漢代板、筒瓦片等建築材料。該故城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1)龔邱故城址,該故城址位於鄉飲鄉沉家屯村東,世稱“半城”。原系北齊文宣帝移平原縣於漢寧陽城北8.5公里,隋朝因平原縣城東南10公里有古龔邱城,遂改平原縣為龔邱縣。故城垣隱約可見,有東西長100餘米、寬34米、高約6米的夯土台聳立於地面。黃褐土夯築,夯層34厘米,夯窩徑4厘米。夯土台南和城東北部有豐富的漢代磚瓦殘片。城西南約百米的土崗上為墓葬區,出土有漢畫像石、銅鏡、鐵劍、陶鼎、陶壺等。該故城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其他故城址3處。
寧陽縣寧陽縣

(12)西磁窯瓷窯址,該遺址位於磁窯火車站東3公里處。窯址東南西北狹長2.5公里,寬約1公里。址上有西磁窯村、東磁窯村、華豐煤礦一號井、縣陶瓷廠和瓷土礦。磁窯火車站、東磁窯、西磁窯村即因古瓷窯址命名。西磁窯瓷窯址建於唐代。宋代發展為陶瓷手工業生產的中心地區之一。元代廢棄。窯址內瓷片、窯具俯拾皆是,不少古老院牆也為窯具壘砌。西磁窯村東南部瓷片堆積厚達2米以上。出土的窯具有匣缽、支燒窯棒、墊板、墊餅、點支、三角支墊;生產工具有模具、研磨器、碾槽、石臼等;生活用具以碗為主,其次是罐、盆及各種釉彩人物像、佛像和虎、馬、狗、豬、龜、蛙等10多種動物玩具,造型生動,工藝精湛。還有白瓷斜腹璧形足碗、飾綠點彩白瓷碗、白折腹圈足盤、白瓷瓜棱罐、白瓷雙系罐、淡黃釉花沿罐、黑釉鐵鏽花荷葉罐、白底黑花瓷罐、粉紅黑瓷罐、醬色釉瓷罐以及瓷鈴、攪胎瓷球等。1977年12月,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西磁窯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3)湖村瓷窯址,該窯址位於華豐鎮湖村東南和靈山以北。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隋代正式開始在村東建窯,燒制瓷器。後移村南,從唐代一直燒到宋代。在村東採集到隋代黃綠釉、青綠釉小平底碗、高柄豆、盆、器蓋和三角支墊、窯柱等支燒窯具。村南和靈山北瓷片堆積厚達1.5米以上。出土的器物有青、黃、白釉和淡黃釉碗、複式系罐和盆等。部分器物施護胎釉,釉色光亮潤澤。該窯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4)西太平瓷窯址,該窯址位於磁窯鎮西太平村周圍。窯址東西約1500米,南北約1000米,瓷片隨處可見。以村西的“窯貨頂子”、村東南的“瓦砟子地”和村東北的“窯溝”瓷片最集中,堆積厚度1-2米。瓷具以碗為主,次為罐、盆。白瓷居多,且施護胎釉,兼有醬色釉、黃綠釉等。紋飾有刻花、劃花。窯具較複雜,有方形墊板、窯柱、三角支墊、墊圈、墊餅和點支等。該窯創建於唐、盛於宋、廢於金、元。1985年秋,山東大學與寧陽縣文化館在西太平村東、北和海子河以西,進行聯合鑽探、發掘。掘出半地穴式燒柴窯爐3座,其中晚唐五代2座,北宋1座。另有作坊遺址及宋代墓葬各1處。北宋窯爐結構完整,為我國北方古瓷窯址所罕見。該窯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此外,境內還有其它32處較大的古瓷窯址。

古建築

(1)寧陽顏子廟,顏廟稱復聖祠。位於縣城西北約20公里鶴山鄉泗皋村。為顏淵五十四代孫元代泰安州太平鎮巡檢顏偉,於1275年(至元十二年)奉敕建修,原為春秋祭祀日廟祝用。顏廟坐北朝南,背倚皋山,南北長方,約占地10畝,由大門、儀門和大殿組成。大殿前有月台及元、明、清歷代修建碑刻。儀門系3開間,進深5米,面闊7米,通高4.8米,為清代民族式建築。大殿系3開間,進深5.8米,面闊10.6米,高約6.5米,灰瓦懸山頂,飾紋獸。殿頂為木結構,4架椽,前後4柱,明間平梁與4梁袱錯位,由4根扒梁支挑,具有“二梁不在大樑上”的特殊造型。前檐下斗拱,單抄單下昂,4鋪座。明間、補間斗拱各兩垛,套用柱頭斗拱。樑柱系稍加工的粗大原木,4架彎曲大梁,腰圍均在2.5米以上,檐柱徑和柱高比例為1:8.3,前檐明柱,柱頭卷殺,柱側腳明顯,具有典型的宋代建築特點。1958年,顏廟曾一度作為公社機關駐地,廟門拆除,古柏伐掉,碑刻散失。“文化大革命”開始時,大殿頂上蟠龍大脊和吻獸全被砸毀。因長期失修,樑柱龜裂,房架傾斜,主體殘破。1986年,對大殿進行整修,替換的木構件仍保持元代創造時原樣。1992年6月,顏廟公布為山東省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文廟,文廟為奉祀孔子而建。位於縣城中部,坐北朝南。建於元大德初年,至元間創建兩廡各4楹。經明、清兩代多次擴建、重修,形成一組較大建築群,占地3648平方米。主體建築大成殿5楹,單檐,歇山頂,復蓋綠色琉璃瓦,木斗拱。面闊22.6米,進深11.8米,通高11.1米。樑柱斗拱均飾彩繪。前廊懸木匾3方:中懸嘉慶三年匾刻“聖集大成”,東懸鹹豐元年匾刻“德齊幬載”,西懸同治元年匾刻“聖神天縱”。大成門5楹,為清代建築,灰瓦硬山頂,木頭拱,飾彩繪。院記憶體1036年(元大德十年)、1342年(至正二年)、1671年(清康熙十年)、民國十年修建文廟碑記。1940年又加重修。1949年,文廟尚存大成殿、東西廡、大成門、名宦祠、東左賢門、西右賢門、泮池、石橋、東華門、西華門、欞星門、金聲玉振坊等,另有古柏4株。後因年久失修,泮池、石橋、欞星門和金聲玉振坊先後毀掉。1962年,縣文化館整修大成殿、東西廡、大成門、名宦祠,並進行油飾彩繪。1967年“文化大革命”中,建築物上的吻獸全部被毀,東西廡和名宦祠相繼拆除,彩繪被塗抹。因失修,大殿漏雨,樑柱傾斜,漸趨傾圮。1981年,國家文物局撥維修費4萬元整修大成殿,部分梁枋加固,連檐、望板、椽子、老角全部更新,新置格棱門窗,門格楹柱油漆一新,殿頂新換玻璃瓦,復置綠色琉璃吻獸,恢復原建築風貌。1985年投資3萬元,重建東西兩廡14間,整修月台,鋪設行道,基本恢復原大成殿院落舊觀。文廟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境內還有較大古建築3處。

古文物

1959年,堡頭遺址發掘出土文物1000多件,分別珍藏於北京歷史博物館和山東博物館。此外出土、徵集的文物有石器、骨器、陶器、瓷器、銅器、善本書、部分工藝品、字畫等,均保藏於寧陽縣圖書館。
石器有新石器時代的13件,漢代2件。大部分是石鏟、石刀、石斧、石紡輪等生產工具,有少量松綠石頭飾玉蟬、玉石鐲等裝飾用品。骨角器7件,全為新石器時代的生活用具。有堡頭出土的骨筒、骨椎、骨棱形器、骨針及泗店鎮古城出土的骨匕、骨管、束髮器等。銅器中屬於生活用具的有商代青銅鼎、青銅爵、青銅觚3件,漢代銅車轡、銅熨斗、銅鼎、銅盉等10件。春秋戰國時代的兵器有銅劍、銅戈5件。有元代銅權和明代宣德爐。大量的銅幣中有漢、南北朝、隋、唐、宋、遼、金等七個朝代的各種銅幣59種。銅鏡15種,內有漢代飛鳥鏡、鳥獸鏡、四神鏡、連弧紋等11件、唐代海馬葡萄鏡1件,宋代菱花鏡、梅花鏡2件,元代人物鏡1件。鐵器有漢代鐵刀、鐵劍、鐵錛和金代鐵斧。陶器主要為生產生活用具,現存新石器時代的30件,內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的3件。其餘包括商、西周、春秋、戰國、漢、隋唐、五代、宋、金、元、清各代的52件,其中二級文物15件。瓷器有隋、唐至清代的生活用具176件,其中隋代的三系盤口黑瓷壺,高1.8米;唐代的黃綠釉瓷罐高0.285米;宋代的瓜棱荷葉口瓷罐高0.11米,口徑0.12米,均為二級文物;清代康熙、乾隆、道光年間的青花大碗、青釉罐、紅瓷盤及蔣集鎮添福莊黃恩彤故居出土的129件瓷餐具,尤為造型別致,工藝精湛。明、清時代的工藝品12件。其中有明代白雲大帶鉤、玉(此處一字見傳真件)、清代玉雕簪、瑪瑙鐲、木雕壽星、象牙盒等。書畫有明末清初米璁所題中堂和清初仿宋書法家米芾題字的大中堂,清光緒年間黃恩彤的畫像等。館藏善本書有經、史、子、集等類,明清各種版本60餘種。

古石刻

(1)宋牟山釋迦院額碑釋迦院位於縣城西北牟山之陽。1980年,於該院發現1143年(金皇統三年)石碑1通。高1.33米,寬0.76米,厚0.13米。碑額篆書,“牟山釋迦院額”碑文行書,字跡模糊,可辨字有“宣和四年五月□日”。月、日間有篆刻“襲慶府印”。1982年碑移置於文廟院內。

(2)金正唯識和尚靈骨之塔銘該塔銘位於伏山鎮高牆村西北約200米處,長形石柱塔身,四面鐫刻銘文。寬厚各0.39米,高0.99米,正面刻:“信公僧正唯識和尚靈骨之塔”。其它三面記死者生平事跡及埋葬情況。文末書:“金明昌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立石”。

(3)元重修大雄正殿龜負碑 此碑位於縣城東45公里靈山寺院內,通高4.5米,寬0.85米,碑首透雕蟠龍。為1321年(元至治元年)刻石。
除上列碑刻,還有較重要的碑刻16通以及漢畫像石、南北朝石辟邪、鳳凰山後梁石刻各一通。

古墓葬

潘茂漢墓位於縣城西南15公里潘家黃茂北。封土高約6米,直徑約30米。1954年,在墓東北約27米處挖出兩件長6.7厘米,外徑6.1厘米的精美錯金銀銅車轡和3件錯金銀銅車飾,亦有鐵器與大量子母磚。車轡及其它車飾已交北京歷史博物館珍藏。1979年山東省革命委員會公布潘茂漢墓為第一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劃定周圍60米以內為重點保護區。此外,境內還有較重要古墓葬32座(處)。

寧陽顏廟、含顏林(元—清代)

寧陽顏子廟位於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鶴山鄉泗皋村中,座北朝南,占地5000多平方米,為省級文保單位;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
據《顏氏族譜》記載:“顏氏五十二代孫顏仙、顏俊、顏和徙居寧陽泗皋村,五十四代孫元代泰安州太平鎮巡檢顏偉,於元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奉敕監修泗皋祖廟”。顏子廟原為顏子後人春秋祭祀顏子家廟。現存大殿、儀門和廟門。2007年又對廟門進行了修復。
大殿因“二梁不在大樑上”的特殊造型而文明;儀門系3間,為清代硬山穿堂式建築。
顏廟西100米處為占地110餘畝的顏林,為顏氏墓地,林內有“顏氏之門”元代石坊一座,兩柱一梁,林記憶體元代五十二代孫顏仙墓及其後裔墓碑,林內有楷樹、紅線榆等古樹名木上千株。

寧陽靈山寺(唐—清代)
寧陽縣寧陽縣

寧陽靈山寺位於華豐鎮靈山頂,海拔高度170米,唐代稱妙峰寺,金更名為壽峰寺。靈山寺不知創建於何時,清鹹豐《寧陽縣誌》載:“存唐上元元年石塔二,今名靈山寺,不知何時更為今名”。靈山寺孤峰獨峙,山上古柏參天,雲蒸霞蔚,寺院建築布局嚴謹、古樸,樹木蔥鬱,四時交翠,歷代文人騷客多賦詩文盛讚。
寺院略成長方形(橢圓形)分前、中、後三進院落,南北長約64.50米,東西寬49.50米。有盤道、石佛洞、山門、鐘樓、鼓樓、玉皇閣等建築組成。整個寺院除中院內地面平坦外,前、後兩院均有怪石高出地面,寺記憶體黃檀等稀有樹種多株。
該寺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歷史優秀建築。

寧陽禹王廟(明代)

寧陽禹王廟位於伏山鎮堽城壩村北,大汶河的南岸,座北朝南,占地16132平方米,沿中軸依次為大道、廣場、廟門、神道、正殿、假山等建築,東西兩側為掖門、東西兩廊,石碑及古柏樹十一株。
創建年代不祥,據清鹹豐元年重修《寧陽縣誌·秩祀》記載:“原名汶河神廟,在堽城壩,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員外郎張盛建壩,因立廟。”
正殿虹渚殿為穿堂式建築,殿祀禹王,門額篆“風調雨順”四字。
廟內立有龜趺螭首石碑兩通,一通為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造堽城石堰記”碑,由明代科舉考試中唯一連中三元官至兵、戶、吏三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尚輅撰文,由明代四大家之首的文徵明及名家祝允明的書法老師李應禎篆額書丹,另一通碑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同立堽城堰記”碑,由戶郭尚書萬安撰文,布政使司樊輔書丹。
廟內今存古柏11株,其中有一株被稱為大禹化身的直徑達1.52米的古檜柏,號稱“齊魯第一柏”,還有一夭嬌作龍形被譽為“虬枝歧柏”是寧陽八景之一,文人詩客多賦詩讚美。
該廟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優秀歷史建築。

歷史事件

寧陽寧陽縣
寧陽縣為南北要衝,歷來屬軍事重地,在這塊土地上發生了許多重要的歷史事件。夏末,夏商大戰於郕;春秋時,寧陽是齊魯必爭之地,魯國在成築城布兵;東晉南北朝時,南北相爭,寧陽故地先屬後趙,再屬前秦,三屬北魏;金元之交,境內戰事迭更;元末紅巾軍、明朝徐鴻儒的農民義軍、劉六農民義軍、清末義和團均活動於寧陽。1860-1865年,捻軍4次在寧陽與清兵作戰;民國年間,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中原大戰,縣境東部戰火不斷,閻軍占領寧陽50餘天。1938年1月24日,東莊一帶24名青年夜奔徂徠山,參加中國共產黨山東省委領導的徂徠山起義;1939年4月17日,獨立營在葛石店大捷中殲滅偽軍一個團,6月6日在杏山戰鬥中又殲滅偽軍300多人;1939年,冀魯豫邊區至魯中南解放區地下交通線寧陽段開闢,八路軍山東縱隊領導人徐向前、朱瑞,一一五師代師長陳光及大批軍用物資在寧陽軍民的護送下,安全來往此線;1945年10月,徹底消滅了境內的地方偽軍,寧陽第一次解放,八年抗戰共發動較大的戰鬥11次,殲滅日偽軍1000餘人;1948年8月,寧陽縣境全部解放,三年解放戰爭共發動12次較大規模的戰鬥,殲敵1300餘人;1948年9月濟南解放戰役,華東人民解放軍攻濟打援指揮部即設在東疏鎮大伯集,粟裕、張震、唐亮等首長曾駐部指揮。

歷史名人

朱蓂階(1900-1942),名相堯。寧陽縣東莊鄉人。愛國知識分子,抗日戰爭期間中共地方領導人。
朱蓂階先後就讀於寧陽第一國小和濟南正誼中學,1920年考入北京大學史學系,在大學裡,受"五四"運動的影響,他接觸許多有志向的進步青年,愛國為民的思想日漸增強。1926年大學畢業,先後在煙臺、青州任教。他在日記里告誡自己:"只有凝聚民族氣節方可除亂抗侵,國家方能安康。"
"九·一八"事變後,時任青州省立第十中學教務主任的朱蓂,毅然支持學生創立的進步文學社團,宣傳抗日,抨擊國民黨賣國行徑。常給該社作指導性的評點,以別名給該社供稿,當局得知他參與該社活動,恨之入骨,以"地下共產黨操縱學生鬧事"為由,將其逮捕入獄。在獄中他堅持鬥爭,用大量的事實揭露反動派犯下的罪行。後經校方和親朋多方營救,取保獲釋。1935年,在濟寧第七中學任英語教師。
"七·七"事變後,他棄教返鄉。以東莊為中心,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組織進步青年散發抗日的傳單,發動婦女織布、做鞋、以備軍需。1938年1月1日,他積極回響中共山東省委號召,參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把自己的家作活動點和聯絡站,讓孩子負責放哨。

同年春節前夕,他根據共產黨的指示,帶領23人夜奔徂徠山,並發出"為國捐驅何所懼,青山處處埋忠骨"的誓言。春節後,他又動員80餘人,第二次上徂徠山,組成"八路軍山東抗日游擊第四支隊七中隊",他任中隊長。參加了寺嶺、四槐樹和第一次攻打萊蕪城的戰鬥,他率領的部隊素質高、戰鬥力強、協調靈活,大顯軍威。後來,七中隊改編為山東人民抗日獨立第一師二團一營三連,他任連長。
1938年5月,他根據中共山東省委指示,返回東莊一帶創建抗日根據地。6月,組成愛國師生、開明士紳參加的泰寧邊區自治會,他任主任委員。以"自治"為名,利用維持會,秘密建立抗日武裝泰寧五中隊,從事救亡鬥爭。當時"自治會"經費困難,槍枝少,他動員妻子賣掉部分土地購買武器。
1939年9月,朱蓂階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7月,泰寧邊區自治會公開為八路軍駐泰寧邊區辦事處,朱蓂階任主任委員兼大隊,與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公開的武裝鬥爭。

同年,他被調魯南行政專員公署任秘書主任。1942年6月調山東省戰時工作委員會教育處工作。9月,任山東公學校長。
1942年秋後,侵華日軍在魯南拉網掃蕩。朱蓂階帶領學員民眾在沂南縣馬牧池堅持反"掃蕩"。10月26日,在上岩峪掩護民眾突圍時,為保護民眾,受傷被捕。日軍認定他是共產黨八路軍幹部,當晚對他拷打審訊,他怒視敵人,閉口無言。日軍無可奈何,把他押至濟南日軍特務機關濼源公館。不久,日軍把他押進法庭,在法庭上他嚴詞斥敵:"你們是侵略者,是強盜,是中國人民的公敵,應該受審的是你們。你們作惡多端,在中國犯下了滔天大罪,受審的應該是你們!"。1942年11月8日,日軍刑訊時,他堅貞不屈,被敵人殺害。
許國(1919-1941),原名許興昆,寧陽縣南許村人。抗日戰爭時期中共地方領導人。
許國出身在貧困農家。14歲在鞏家堂國小讀書,16歲考入縣城三民國小。1935年,"一二·九運動發生後,參加青年學生抗日救亡團體。1936年,因家境困窘輟學。
1938年1月,56名寧陽鄉長集結在七區扳倒井村開會,民主選舉秘密共產黨員馬繼孔為寧陽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馬繼孔物色許國等等一批進步青年,吸納他們參加抗日游擊隊,許國成了奇襲寧陽縣城的突擊隊員,槍斃漢奸頭目張鏡湖和竇雪亞,70餘名偽軍繳械投,震懾了日偽軍。戰鬥中,許國表現出的大智大勇深得馬繼孔的信任。是年3月,他被選送到中共泰西特委訓練班學習,同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取"以身許國"之意改名為許國。之後,他回寧陽發展黨的力量,不足1月,發展5名進步青年加入黨組織。並在地方武裝朱景璜游擊隊里做統一戰線工作。7月,許國建立寧陽津浦鐵路西第一個中共黨支部,即中共高橋村支部。9月,組建三區楊家莊黨支部,為中共寧陽縣臨時工委的誕生奠定基礎。這時,許國他發現曲滋寧游擊總隊三支隊長朱景璜雖身為國民黨雜牌軍中級軍官,但品行端正,從不擾民,又與團長張子明矛盾較深。於是,千方百計地接近朱景璜做轉變工作。經過多次人情到理的教育,朱景璜決心為民族解放而奮鬥。11月,由許國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9年1月,朱景璜200人的游擊隊在葛石杏山莊改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六支隊寧陽獨立營。

到此,寧陽有了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4月,中共寧陽縣臨時工委成立,許國為工委成員,6月,中共寧陽工委成立,他任組織部長。同年秋,他組建中共高橋中心支部,鞏家堂中心支部和西賢村、中李、泗望集、大磨莊等黨支部,到年底,發展黨員240多人,建成三、七、八區委會。他還沒法將李瑞峰等幾名共產黨員打入南驛火車站,為中共寧陽縣工委提供可靠情報,確保秘密交通線的暢通無阻。徐向前同志過線時高度評價"寧陽交通線拖不垮、打不爛。"
1940年3月,許國任縣工委書記,這時,寧陽縣獨立營隨一一五師調往魯南執行任務。日寇乘機推行強化治安,寧陽工委由杏山莊轉移到寧家莊活動。寧陽縣日偽縣長王紹武手下的漢奸隊長姚學柱探知此事,帶隊包圍寧家莊,縣工委成員曹廣生、韓子安和寧家莊黨支書記寧廷顯等人被捕,寧陽形勢惡化。
1941年4月14日,許國由寧陽八區返回到肥城田家東史村。次日與寧陽的漢奸隊遭遇,隻身與群匪圍鏇戰鬥。他用手榴彈炸開敵人的包圍,迅速衝出,隱蔽在吳家店村頭柴垛旁,以柴垛為掩護,用手槍擊斃三四人。他後腿部不幸中彈,與敵人肉搏時他用手槍一連砸傷幾個敵人,還咬掉敵人一隻耳朵。終因寡不敵眾壯烈犧牲。

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今寧陽鶴山鄉人)。字子淵,亦顏淵,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讚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後歷代統治者不斷追加諡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聖”。山東曲阜還有“復聖廟”。在今寧陽鶴山有顏回廟!

疏廣(?-前45),字仲翁,祖籍東海蘭陵人。其曾祖遷於泰山郡鉅平(今寧陽縣西部)。西漢名臣。

戴封(生卒不詳),東漢濟北郡剛(今寧陽縣)人。東漢和帝時官至太常,居九卿之首。

劉楨(186-217),字公幹,東漢末東平國寧陽(今寧陽縣)人。東漢著名文學家。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

許彬(1385-1461),字道中,號養浩。明太常正卿。祖籍安徽碭山人。許彬的祖父許成為避戰亂,舉家遷居兗州寧陽縣(今寧陽縣)東莊。其父許仲德再遷至寧陽縣城居住。忠厚誠實,有堅韌不拔的個性。學館受業造就了"學痴"的雅稱,少年時與當地才子王賢齊名。明成祖永樂九年(1411)中舉,永樂十三年考中進士,次年封為翰林院庶吉士。1425年升為檢計,又升為修撰,參與編修明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兩代帝王的實錄。

吳崇禮(1552-1626),字彬卿,又字型嚴,別號節庵。明代寧陽縣城西街吳家巷人。官至兵部尚書、刑部尚書。

寧之風(1603-1681),字德九。清代寧陽縣城西街人。官至太宰太傅。
寧之風的先祖寧義,為元世祖時的千戶候。
周百順(生卒不詳),字備堂,寧陽縣石碣(今石集鄉石碣集)人。清嘉慶二十二年(1818),周百順中進士。歷任河南林縣、江蘇金山、湖南通道、耒陽縣知事,因俗施治。任河南辛巳、湖南庚子鄉試同考官,遴選人材。74歲致仕故里,研究學問,教授諸生。著有《更事良言》《從吾堂時文》。

于禁(生卒不詳),字文則,東漢泰山郡鉅平(今寧陽縣磁窯西太平)人。官至虎威大將軍。

張登雲(1553-1639),字攀龍,別字宇浩。明代寧陽縣(今寧陽縣)葛石莊人。明中期著名將領。

劉虎(?-1704),字輔臣,清初寧陽縣(今寧陽縣)泗店人。曾任拱極城游擊將軍、蔚州參將、石匣副將。

黃恩彤(1801—1883)原名丕范,字綺江,號石琴。寧陽縣蔣集添福莊人。清末大臣。15歲獲縣試第一。1822年(道光二年)中舉。1826年(道光六年)中進士。先後任刑部主事、刑部郎中、順天府鄉試同考官、廣西鄉試正考官、江南鹽法道道員、江蘇按察使。

馬良(?-1642),綽號紅鬍子。明寧陽縣古樹口村(今寧陽縣石集鄉古樹口村)人。明末起義軍首領。

趙福基(1909-1941)回族,原名趙德庭。寧陽縣白馬鎮太平莊人。

馬淑貞(1909-1946),女,回族,1927年與趙福基結為伴侶。夫妻雙烈士。

戴玉蘭(1913-1996),女,寧陽縣東疏鎮大伯集人。全國"三八紅旗手"。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