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坡塢鎮

流坡塢鎮

流坡塢鎮位於陽信縣城西14公里處,246省道及317省道在境內交匯,北距“威烏高速”公路3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全鎮轄7個工作片,73個行政村4萬餘人口,其中回民村1個2200餘人,全鎮耕地6.9萬畝,轄區總面積72.6平方公里,為陽信城西重鎮,歷史名鎮。

基本信息

流坡塢探源

流坡塢鎮流坡塢鎮
流坡塢的“塢”字《詞源》上是這樣解釋的:“塢,小障也。村落之外築土為堡,藉以保障守衛也。”《新華字典》上解釋為:“塢,古城堡也。”《新華字典》上解釋為:“塢,古城堡也。”由此看來,古時候流坡塢地處戰略要地,很可能是一個大軍營,故築塢為障。又因為古時候,流坡塢東門外一華里處有一條河,河水順坡而下,至今這條古河道尚存,流坡塢就因此而得名。

流坡塢是陽信的重鎮之一,向有東坡西塢之稱,地處惠民至滄洲和霑化至德州官道的交叉點,有四門四關,十字街比四周高出四五米,村落周圍築有八米多高的土圍子,圍子外是十米多寬的“城壕”,四門上都建有石橋。1996年,小城鎮建設時,因十字街太高向下削平了兩米多,在地下約1.7米處發現了很多碎磚爛瓦和一些破碎的罈罈罐罐,這是古時人群居住的見證,但無法考證是哪個時期留下來的。直到清朝末年,大街兩旁還保留著原來的前出廈的建築風格,廈院的立柱排列整齊,好像兩列整裝待發的士兵。解放時這些建築還比較完整,刻有“紫氣東來”的大匾,還高高懸掛在東大門的門洞裡。可惜的是在那個敢想敢幹的“大躍進”年代裡,絕大部分建築已是蕩然無存,惟有西門上的石橋僥倖保存下來。

這座石橋名曰“長安橋”,橋兩旁的石欄桿上刻有兩首絕句,沒有題目沒有寫作年代,作者署名是“竹軒山人”。石欄受風化作用,字跡模糊且殘缺不全。

經濟狀況

流坡塢鎮流坡塢鎮
流坡塢鎮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速,全鎮工商業戶達1000餘家,塑膠化工業是全鎮個體私營經濟的主導產業,主要是生產橡膠顆粒、塑膠鞋底、增塑劑、塑膠輸水管、聚丙條、珊貝盤等十多個品種,是黃河以北最大的廢舊品加工基地,產品遠銷北京、天津、青島、聊城、上海等全國各地。

畜牧業發展尤為迅猛。目前,全鎮大牲畜存欄1萬頭,豬3萬頭,羊2萬隻,養殖大戶、專業村不斷增加,南街回民村日宰殺流通產牛羊50餘噸,銷往天津、北京、濟南等多個城市。

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05億元,預計2005年實現3.7億元;04年財政收入793.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7.4萬元,預計05年地方財政收入完成201萬元。“十五”期間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2億元,04年人均純收入3189元,比2000年增長1200元。

工業發展

流坡塢鎮流坡塢鎮
流坡塢鎮是黃河以北最大的廢舊塑膠加工及再生膠加工基地,主要生產橡膠粉粒、塑膠顆粒、增塑劑、塑膠輸水管、聚丙條、扇貝盤等十多個品種。全鎮共有此類加工企業70餘家,從業人員近萬人,年創社會效益3000多萬元,產品遠銷北京、上海、天津、青島、聊城等全國各地。畜牧業發展尤為迅猛,是陽信縣有名的肉牛養殖示範基地及牛羊肉加工基地。年產高檔清真牛羊肉5萬噸、牛皮20萬張,銷往天津、北京、濟南等多個城市。目前該鎮圍繞洪家窪工業園建設清真生態食品開發園及畜牧產品、皮革工業園,開發高檔牛羊肉加工、皮革加工、牛血牛骨等化工產品。總投資1300餘萬元的陽信福利皮革廠及投資500萬元的利強皮革有限公司發展迅速、效益良好、規模不斷壯大,產業鏈得到不斷延伸。該鎮先後被濱州市委、市政府授予“濱州市城鎮建設試點鎮”、“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先進鄉鎮”、“全市信訪工作先進鄉鎮”等榮譽稱號。南街少數民族村被省五廳辦授予“民族團結先進村”榮譽稱號。目前全鎮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諧文明,全鎮上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加快招商引資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步伐,幹部民眾正以飽滿的熱情、高昂的鬥志幹事創業,促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又快又好發展。
流坡塢鎮流坡塢鎮
魯北朝陽農機公司

該公司是濱州、聊城、德洲三地區中規模最大的農機商之一。也是魯北最大的和營農機公司。位於陽信縣流坡塢鎮中心地帶,其面積之,職工之多,貨物之全,質量之高,價格之低,服務之周到,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該公司已建立18年之久,主要生產電瓶(蓄電池)等產品,重點批發、銷售萊動、揚動、揚柴、常柴、錫柴、全柴、成都、雲內、朝柴、福田、輕騎、凱馬等多缸主機原車原廠配件,及時風、五征、巨力、福田、雙力等三輪、五輪底橋配件及單缸165-1138柴油機全機配件。該公司代理鞍山鞍輪輪胎。本公司生產的電瓶銷往東北、華北、西北等全國各地。

流坡塢鎮流坡塢鎮
山東省陽信縣天賀橡膠顆粒廠

本廠生產塑膠運動場地跑道專用黑色橡膠顆粒,人造草坪專用黑色橡膠顆粒,塑膠各類球場場地填充專用黑色橡膠顆粒以及防水卷材橡膠粉。從事橡膠行業20年,生產1-2毫米、2-4毫米橡膠顆粒,4-6毫米橡膠顆粒,年產量7200噸。產品行銷青島、北京、江蘇、廣東、福建、東北等全國30省市,並出口美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

特色產業

流坡塢鎮流坡塢鎮
蘑菇樹下養

流坡塢鎮呂家村呂建勝養蘑菇與眾不同,他的蘑菇養在自家4畝樹林中,僅此一項,年收入3--4萬元。呂建勝自20歲起就開始養蘑菇,至今養了十幾年,靠養蘑菇發家致富,是當地有名的“蘑菇大王”。2006年7月份,已有近13年養蘑菇經驗的呂建勝,一改多年的養蘑菇方法,投資5萬餘元,購進了棉籽皮10萬斤,在自家4畝樹下試養了蘑菇。經過近一個月的精心管理,試養成功,經濟效益明顯,第一茬蘑菇收入就達2萬餘元。經過兩年多的嘗試,呂建勝樹下養蘑菇獲成功,當地許多養菇戶紛紛效仿。

流坡塢鎮橡膠顆粒

橡膠顆粒“鋪”四海

流坡塢鎮周家村年銷售橡膠顆粒15000噸,“小顆粒”不僅遠銷日本等國家,而且還走進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場館,成為大型運動場建設的主要原料。2001年10月,該村村民周中房到北京運送廢舊輪胎,看到當地人將其加工成“橡膠顆粒”後,每噸增值幾百元。回來後,周中房和村裡的幾個小青年商量後,決定生產橡膠顆粒。在周中房的帶動及村幹部的鼓勵下,村裡的十幾位大戶紛紛“改行”,做起了“橡膠顆粒”加工生產。周家村的“橡膠顆粒”火了起來,各加工戶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產品供不應求,銷往北京等全國各大城市。產品廣泛用於國內大城市的大型運動場、飛機場。周家村成了當地規模最大的“橡膠顆粒”加工基地,提供就業崗位200個,人均年收入1萬元。為擴大知名度,拓寬銷路,該村將橡膠顆粒的有關情況上了網際網路,周家村的“橡膠顆粒”聲名大噪,各地的訂貨者紛至沓來。

古老傳說

流坡塢鎮流坡塢鎮
秦雪梅弔孝

唐朝初年,流坡塢北三里許,有一周商村。周商村有一家姓商的財主,生了一子名喚商入珥。距該村三里之遙的秦家廟村(現已不存,尚有遺址)有一家姓秦的財主,生了一女名喚雪梅,經媒人撮合,秦商兩家訂立婚盟。不久商家日子漸漸敗落,年長18歲商公子無奈就讀於秦家。有一天,商公子在秦家後花園賞花,恰遇秦小姐,雖說兩家訂婚多年,但在封建禮教的束縛下,兩個卻不曾見面。此一相遇,雙方皆萌發愛慕之情。秦小姐為測試商公子的才華,讓他賦詩一首,商公子毫不遲疑,即興命筆,一首七言絕句令秦小姐擊掌叫好,隨手將象骨絹扇丟給商公子掩面而去。自此之後,商公子晝夜思念心上人,成天拿著扇子恍恍惚惚,神不守舍,那裡還有心思讀書,最後輟學回家。

商入珥回家之後便臥床不起,身體日漸衰弱。家裡開始不知病因,後來經過查詢方才明白其中緣由。考慮入珥年齡不小,就托媒人傳信娶親,可秦家看到商家家景敗落,早無聯普之意,推託要等商公子金榜題名之時,再打發女兒上轎。聽到這些,商公子病情急劇惡化,整日昏昏沉沉,口中不斷念叨著雪梅。商家沒辦法,只好又托媒人敦促秦家送女沖喜,幸許免災去病。經過協商,決定先由秦小姐的貼身丫環愛玉暫且代替小姐,以後再作安排。吉日一到,吹吹打打,一番熱鬧,愛玉代替小姐入了洞房。合房之後,商公子覺得有詐,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不久命歸黃泉。

秦雪梅得到噩耗,頓足捶胸,痛不欲生,不顧家人阻攔,披麻裹素,只身前往商家弔孝。料理完喪事後,秦小姐誓不回家,決心為商公子守節。適逢愛玉身懷有孕,為商家留下了後代,二人相伴到老。後人為表彰秦雪梅的貞節,為她立了碑(墓碑在“文革”中被毀)。藝人將其編成戲劇《秦雪梅弔孝》流傳於世。曲藝說唱人則將其編成說唱段子到處傳唱。

民間藝術

流坡塢鎮流坡塢鎮
在陽信縣流坡塢鎮,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民間曲藝哈拉虎開始走進中國小課堂,做為陽信當地特色民間曲藝,哈拉虎已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了。在陽信縣其他地區,剪紙、毛竹板、大鼓書、捏麵人等當地特色的民間藝術也因地制宜走進當地中國小課堂,不少學校還專門聘請了當地民間藝人擔任這些特色課程的輔導老師。

這些特色地方課程的開設,一方面使這些流傳已久的民間藝術得到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另一方面更開闊了學生視野,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實踐能力,提高了學生綜合素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