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洲

滄洲

滄州市總面積13419平方千米。總人口680萬人(2004年)。市人民政府駐運河區。郵編:061001。代碼:130900。區號:0317。拼音:Cangzhou Shi。

滄州

滄洲滄洲

河北省滄州市

地 理 位 置

滄州地處河北省東南,東臨渤海,北靠京津,與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隔海相望。距首都北京24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省會石家莊221公里。滄州地處環渤海中心地帶,是河北省確定的“兩環” (環京津、環渤海)開放一線地區,也是京津通往東部沿海地區的交通要衝。京滬(北京-上海)鐵路、朔黃鐵路(朔州-黃驊港)和京滬(北京-上海)高速、石黃(石家莊-黃驊)高速公路在滄州交匯。京九(北京-九龍)、朔黃鐵路(朔州-黃驊港)在我市肅寧縣交匯,並建有編組站。國家“九五”重點工程黃驊大港和朔黃鐵路(朔州-黃驊港)的建成, 滄州成為西煤東運新通道的出海口和冀中南、魯西北以及晉陝和內蒙古等西部地區對外開放的橋頭堡,區位優勢將日趨明顯。

歷 史 沿 革

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滄州部分地區在上古時期幽州兗州,西周時屬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秦朝時屬巨鹿郡和洛北郡,漢代屬冀州和幽州,三國時屬魏國,南北朝時屬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

滄洲滄洲
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設立滄州,轄浮陽、樂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廢浮陽郡,後分屬河間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屬河北道,宋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屬北直隸省河間府,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部分縣屬天津府,中華民國初屬直隸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廢道府制,改屬河北省。 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晉察冀邊區冀中、津南行署和山東渤海區行署轄,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設滄縣專區,專署駐滄縣鎮,轄11個縣。
1958年6月,天津市歸屬河北省後,滄縣專區與天津專區合併,稱天津專區,專署駐天津市,同年9月滄縣鎮改設滄州市(縣級),隨後撤消併入滄縣。
1959年初撤天津專區併入天津市。1961年6月1日,恢復滄州專區,並恢復滄州市(縣級),專署駐滄州市。1967年12月,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1983年12月,滄州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駐滄州市。1993年7月,地、市合併,成立現在的滄州市,市政府駐運河區。

行 政 區 劃

滄州市設新華區、運河區2個區,轄泊頭市任丘市黃驊市、河間市等4個市,滄縣、青縣、東光縣、海興縣、鹽山縣、肅寧縣、南皮縣、吳橋縣、獻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等10個縣,滄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黃驊港開發區、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原中捷友誼農場)、滄州市南大港管理區(原南大港農場)等4個管理區。
滄州市共有有鄉鎮167個,其中鎮73個,街道辦事處20個。全市總人口680萬人。

  2005年,滄州市轄2個市轄區、9個縣、1個自治縣,代管4個縣級市。

滄州市 面積13419平方千米,人口680萬人(2004年)。
運河區 面積 138平方千米,人口27萬人。郵政編碼061000。
新華區 面積 89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郵政編碼061000。
泊頭市 面積 977平方千米,人口55萬人。郵政編碼062150。
任丘市 面積1023平方千米,人口77萬人。郵政編碼062550。
黃驊市 面積1545平方千米,人口49萬人。郵政編碼061100。市人民政府駐黃驊鎮。
河間市 面積1333平方千米,人口77萬人。郵政編碼062450。市人民政府駐瀛州鎮
滄 縣 面積1527平方千米,人口66萬人。郵政編碼061000。縣人民政府駐滄州市新華區。
青 縣 面積 968平方千米,人口39萬人。郵政編碼062650。縣人民政府駐清州鎮
東光縣 面積 710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郵政編碼061600。縣人民政府駐東光鎮。
海興縣 面積 836平方千米,人口22萬人。郵政編碼061200。縣人民政府駐蘇基鎮。
鹽山縣 面積 795平方千米,人口40萬人。郵政編碼061300。縣人民政府駐鹽山鎮
肅寧縣 面積 497平方千米,人口33萬人。郵政編碼062350。縣人民政府駐肅寧鎮。
南皮縣 面積 794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郵政編碼061500。縣人民政府駐南皮鎮
吳橋縣 面積 603平方千米,人口28萬人。郵政編碼061800。縣人民政府駐桑園鎮。
獻 縣 面積1191平方千米,人口57萬人。郵政編碼062250。縣人民政府駐樂壽鎮。
孟村回族自治縣 面積 393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郵政編碼061400。自治縣人民政府駐孟村鎮。

* 此處區劃地名資料截至2005年12月;面積、人口數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06)》,人口截至2004年底。*

基 礎 設 施

滄州市距北京24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自古有水旱碼頭之稱,京杭大運河縱貫全境。京滬鐵路(北京-上海),京九鐵路(北京-九龍),朔黃鐵路(朔州-黃驊港),京滬高速(北京-上海)、石黃高速(石家莊-黃驊),還有

滄洲朔黃鐵路
北京-福州、北京-廣州、山海關-深圳、黃驊-銀川等國家級公路以及正在建設或將開工建設的天津-汕頭高速公路、阿榮旗-深圳高速公路和北京-上海高速鐵路在滄州境內通過,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
中國特大跨世紀工程――黃驊大港,距日本九州港900海里,距韓國仁川港480海里,是一個多功能、現代化、綜合性的國際港口,也是中國目前港口建設中一次性投資最多、工程規模最大的項目。工程全部建成運營後,將形成煤炭1億噸,雜貨5000萬噸的年吞吐能力,居全國沿海港口前列,成為集煤炭原油成品油、雜貨、化工、客運、貨櫃為一體的中國北方綜合性樞紐大港。
滄州通訊設施完善。本地現有固定電話交換機容量776.5萬門,長途業務電路(8)萬個路端。數據通信連線埠24724個,數據多媒體用戶達15萬戶。各種網路功能和通信手段日臻完善。可提供六大類五十餘種業務服務。全市行動電話交換機容量達149萬門,與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和世界100個國家及港澳170多個運營商實現了自動聯網漫遊。
滄州市區南部建有蓄水量1億多立方米的大浪淀水庫。隨著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縱貫滄州南北的大運河將作為重要的輸水通道,可為滄州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滄州受華北電網和京津唐電網覆蓋,本市擁有裝機容量為6.2萬千瓦和3×1.2萬千瓦熱電機組的發電廠。滄州電網現有500KV變電站1座,220KV變電站8座。正在興建的黃驊電廠,將為滄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加充裕的電力。

資 源 優 勢

文化旅遊資源

滄州鐵獅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體現了滄州古老“鑄造之鄉”鑄造藝術的神韻。滄州境內有滄州鐵獅子、獻縣漢墓群、泊頭清真寺、海豐鎮遺址、紀曉嵐墓地、獻縣單橋、黃驊古貢棗園等七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1個,2A級景區4個,景點88處。海興小山火山遺蹟、東光鐵佛寺、滄州清真北大寺、泰山行宮武帝台、莫阝州廟、盤古廟等古蹟獨具風姿,“華北明珠”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淡水湖泊。滄州市現有濕地19萬公頃, 各種鳥類270餘種,101種受國家保護的候鳥。滄州的吳橋縣是世界著名的雜技之鄉。“中國吳橋國際雜技節”已被國家文化部確定為國際賽場,“吳橋雜技大世界”為國家4A級風景區,被國家旅遊局列入民俗旅遊景點,每年吸引大批遊客參觀遊覽。

農業資源

滄州有耕地1241.4萬畝,草地60萬畝,是河北省糧、棉、油集中產區之一,京津無公害蔬菜主要供應基地和中國北方知名的優質牧草基地、畜牧生產基地。滄州是著名的“鴨梨之鄉”和“金絲小棗”之鄉。金絲小棗、冬棗、鴨梨等土特產以其優良的品質馳名中外,是傳統的出口創匯產品,全市年產紅棗近43.5萬噸,鴨梨46.5萬噸。滄州還有待開發利用的荒鹼地200多萬畝、沿海灘涂52.7萬畝,低產鹽田40萬畝,可全部轉化為建設用地。

海洋石油資源

滄州境內有華北、大港兩大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5億噸,天然氣儲量282億立方米,開發潛力非常可觀;滄州是全國四大產鹽基地之一,鹽田面積達45萬畝,年產量達200萬噸,是全國四大產鹽基地之一;滄州擁有129.7公里海岸線,海洋捕撈、海水養殖已具規模,海洋生物1000餘種,盛產貝類等海產品,其中“渤海對蝦”、“梭子蟹”享譽海內外。

雜 技 之 鄉

中國的雜技藝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珍貴的優秀文化遺產。中國的雜技之鄉有多個,像山東的聊城、江蘇的鹽城、河南的濮陽、湖北的天門、安徽的廣德、天津的武清、河北的滄州吳橋、肅寧、霸州等。但是,就歷史悠久、民眾基礎雄厚和在海內外的影響而言,最著名的要數滄州吳橋了。據滄州吳橋縣誌記載,在滄州吳橋,每逢佳節“掌燈三日,放煙火,演雜技,士女喧闐,官不禁夜”。1958年,滄州吳橋縣小馬廠村出土的距今約1500年前南北朝東魏時期的古墓壁畫上,就描繪著倒立、肚頂、轉碟、馬術等雜技表演形象。但是,滄州吳橋雜技在全國享有盛譽則在元朝以後。在這之前,河南的雜技比較有影響,元朝建立後,首都由河南開封遷至北京,河北滄州吳橋雜技開始繁榮起來,影響越來越大,延續至今,已成為國內外公認的著名“雜技之鄉”。
滄州吳橋位於中國河北省東南端,共有449個自然村,雜技藝術在滄州吳橋有著廣泛的民眾基礎,幾乎村村都有雜技藝人。有一首歌謠唱道:“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滄州吳橋耍雜技,人人有一手” 。目前,世界上至少有近20個國家的雜技團體裡有滄州吳橋籍雜技藝人。另外,滄州吳橋還創辦了我國第一所專門培育雜技人才的中等藝術學校——滄州吳橋雜技學校,該校是我國唯一加入世界馬戲學校聯合會的成員。
1999年,滄州吳橋雜技學校由國家文化部批准成為滄州吳橋國際雜技藝術培訓中心,可以向全世界招收留學生,承擔起了為國內外培育雜技人才的任務。1993年11月,滄州吳橋建成了國內獨一無二的雜技民俗旅遊度假區——中國滄州吳橋雜技大世界,景區集遊樂、觀賞、參與、表演等多功能於一體,既有鄉土氣息濃郁的民間絕活,也有高雅美觀的舞台表演。該景區現已被國家旅遊局列為國際旅遊定點景點。如今,滄州吳橋還建立了“吳橋信息港”、“吳橋雜技大世界”等網站,通過網際網路全面展示著當代“雜技之鄉”的嶄新風貌。

武 術 之 鄉

滄州武林,根深葉茂;滄州武傑,名揚八方;滄州武術,遍及華夏,遠涉亞、歐、美、非一些國家和地區。滄州“武術之鄉”之譽,宏揚中外。
滄州人民,自古以淳樸、剛直、勤勞、勇敢著稱。由於地理、歷史條件關係,強悍之武風,歷年久遠,素有“武建泱泱乎有表海雄風”之說。據史籍載,滄州民間武術,興於明,盛於清,至乾隆時,武術之鄉已形成,至清末,則聲揚海外。
今滄州“武術之鄉”,含滄州市所轄縣、市。歷史上人民為了反對封建盤剝和壓榨,滄州民間武風益盛。中華人共和國成立後,滄州武術得以復興與發展。
自古燕國至明清,多代王朝建都於幽燕,滄州乃畿輔重地,為歷代兵家必爭。據史籍載,自桓公二十二年(664)桓公援燕山戎以來,各朝各代均有多次戰爭發生於滄州一帶。頻繁之戰事,民遭塗炭,民生維艱,故須掌握攻防格鬥之技方能自救圖存。滄州,古有“遠惡郡州”之稱,明時有“小梁山”之號,可見滄州武風之盛和武術之發展,與特定地理環境關係甚密。
古之滄州,沿渤海方圓百餘里,均系蘆盪荒灘,人煙稀少,既是犯軍發配之地,又是叛將蔽身良所。明清時,一些受朝廷緝拿之叛將,尋滄州民眾強悍喜武之俗以蔽其身。他等隱姓埋名,化裝僧道遊俠,傳藝維生。
滄州,地處“九河下梢”,土地瘠薄,旱、澇、蟲災不時降監。正常年景,許多人家糠菜半年糧。重災之年,流浪乞討,賣兒鬻女者不鮮。民謠云:“拋棄黃口兒,一乳恩情盡;但恨生不辰,莫怨父母忍。”許多壯丁,以販鹽維生,而官府緝拿甚嚴。民求生不得,必然反抗,反抗則必習武事。乾隆《滄州志》載:“滄邑俗勁武尚氣力,輕生死,自古以氣節著聞。承平之世,家給人足,趾高氣揚,泱泱乎表海之雄風。一旦有事,披肝膽,出死力,以捍衛鄉間,雖捐棄頂踵而不恤,”說明了滄州人民自古就尚義任俠。
京杭大運河縱穿滄境,京濟、京大要道貫通南北。滄州、泊頭、莫州、河間、獻縣均為南北水旱交通要衝,為京、津、冀、魯、豫商品流通必經之地或商品集散中心,亦為官府巨富走鏢要道,故滄州鏢行、旅店、裝運等行業興盛。各業相爭,必握高強武技才可立足。清末,“鏢不喊滄州”,已為南北鏢行同遵之常規。
滄州系多民族地區。由於歷史原因,漢與滿、蒙古、回等少數民族曾發生過隔膜與誤解,但不快之事,逐漸融洽。民族之間的不快,促武術發展;民族融洽,又相互交流技藝,更推動武術之發展。
  唐建科舉制,延續多代。至明中期,建武鄉試、武會試之制,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才行廢止。明清武科,對滄州武術發展亦有促進。此時武舉人、進士達1800餘人。民國七年(1918),直隸督軍曹錕為擴充其勢力,在滄招募武士數十名到其武術營任教或當兵。此舉,對滄州武術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民國十七年(1928),滄籍國民軍陸軍上將張之江任中央國術館館長,大力提倡強身御海,強種救國,滄州入館任教或深造者近百人。同時,省、縣建國術館或民眾教育館,倡導武術,“八式房”遍及滄境城鄉,習武者甚眾。 滄州武林人士,一向注重內外交流。來滄授藝者,熱情款待。又有不少人週遊祖國南北,或設鏢局,或任鏢師,或於民間教徒,或入軍旅授藝,或尋師放友學技,或參加擂台比武。霍殿閣被清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聘為武師;王正誼助譚嗣同變法聲震京城;王子平屢勝外國大力士於擂台之上;馬鳳圖、馬英圖傳藝於西北五省、區;佟存、佟忠義、張占魁、孫文勃、楊積善、劉振山、張殿奎、吳秀峰、盧振鐸、賈耀亭等授徒不下數萬,遍及十餘省、市。同時,又能吸取各地武技精華,充實滄州武林。因而,滄州武林門類和獨立之拳械技藝愈加豐富,許多拳械套路,經過提煉、改進、創新,獨具滄州特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視中華武術為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納入民族體育項目,滄州武術得到復興。自1953年11月,天津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大會以後,王子平、佟忠義、王金聲等被選入赴京表演團,在中南海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賀龍等國家領導人表演,受很高評價。1956年,毛澤東主席接見。1960年,王子平及其女兒王菊蓉隨周恩來總理率領之國家代表團訪問緬甸。同時,滄州武術運動員在滄州各級武術比賽及省和全國武術比賽中多人多次獲獎,對滄州武術之再興,均具巨大推動力。
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些武林人士某些原因受到衝擊,一些拳譜和歷史文物被銷毀,滄州武術發展暫時受挫,而習武之風始終未息,有些佼佼者即功成於此刻。1979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滄州武術再次振興。地、市及各縣相繼建立武術協會,建立、恢復、充實業餘體校武術隊,配備領導和
教練人員,增添武術訓練設施。一些中國小開設武術課,編排武術操,民辦武術館、社,如雨後春筍,迅速蓬勃發展。同時,地、市、縣每年舉辦武術比賽,鼓勵先進,擴大傳播和交流。1983年,全面進行傳統武術挖掘整理的工作,獲得豐收。從而,傳統武術得以繼承和發揚,國家規定套路得以廣泛傳播。滄州武術運動員參加省和國家級比賽,多次名列榜首,有些被選入省和國家武術組織或高等院校。滄州武林人士,還有的擔任省和國家武術組織領導職務,有的為武術教授或高級教練。在滄州境內,習武者數十萬人,滄州“武術之鄉”名聲再振,1985年,河北省體委正式命名。
滄州武術,一向被稱為“開放型”。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滄州武術,不僅愈來愈受國人喜愛,亦愈來愈受國際重視。在國內,邀滄籍武師前去授藝講學和派員來滄考察和習藝者,涉及20多個國家和地區。
滄州武林門類及獨立之拳、械,除失傳者外,計50餘種,有六合、八極、秘宗、功力、太祖、通臂、劈掛、唐拳、螳螂、崑崙、飛虎、太平、八盤掌、地躺、青萍劍、昆吾劍、闖王刀、瘋魔棍、二郎、苗刀、燕青,形意、戳腳、翻子、少林、埋伏、花拳、勉張、短拳、陰手槍、楊家槍、太極、八卦遍布各地。
滄州武術,流傳年深,支系日繁,又在不斷改進或創新,故雖一門類,而各支系套路多寡不一,拳械動作招式數量不一,演練速度亦不盡相同。但同一門者,其風格特點仍保留不變。

金絲小棗之鄉

  一代文宗紀曉嵐的故鄉--滄縣崔爾莊鎮,近幾年車水馬龍,客商雲集,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原因是這裡建起了全國唯一也是最大的滄州紅棗專業批發市場。
滄州紅棗又稱金絲小棗,歷史悠久,馳名中外,滄縣、獻縣交界處及其周圍是金絲小棗生產地,種植面積近百萬畝,年產量達10萬多噸。位於產區中心的滄縣崔爾莊是滄州紅棗的正宗代表,不僅棗質好、產量高,且以棗品經營為主導產業,紅棗蜜棗烏棗醉棗脆棗保鮮棗無核紅棗無核蜜棗棗茶棗醬棗汁等應有盡有,產品不斷向深加工、系列化發展。紅棗及其製成品已成為當地農民生存乃至翻番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生計。然而,銷售難卻一直困擾當地經濟發展。多年經營紅棗,飽嘗其中酸甜苦辣並決心帶領村民致富的東崔爾莊黨支部書記張振中,經過較長時間觀察思索,作為一種嘗試,於1996年11月向村班子成員提出,在村北劃出一塊地用於紅棗集中交易。這一提議不僅得到村班子成員一致贊同,鎮黨委、鎮政府也全力支持。說乾就乾,僅用了3天時間,一座簡易市場就建成了。崔爾莊有了棗市,這訊息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周圍村鎮,連獻縣、河間一代的棗農棗商也來此交易。2006年高峰期,市場日交易車輛達2500輛次,日上市量1800 噸,成交量900噸,成交額400萬元。

滄 州 名 人

 滄州轄境古屬燕齊,民風以醇厚勤勞、尚義任俠著稱。遠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武建泱泱”之譽。歷代薪火相傳,武風沿襲不衰,到清末民初,達於鼎盛,有“小梁山”之稱。據志書記載,僅明、清兩代滄州就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丁發祥、竇爾敦即為清初武功蓋世的武術名師。
  近代,列強侵凌,為驅寇報國,維護主權,滄州傳藝習武風靡城鄉:眾多武林精英傳德授藝。張之江任館長的南京國術館,曾有52位滄州拳師先後在館任教。霍元甲、霍殿閣、王子平、佟忠義、王正誼大刀王五)李鳳山(燕子李三)等名師豪傑,即為滄州在南北鏢行贏得“鏢不喊滄州”的威名,又為御辱鎮邪、弘揚國威、光大中華武術作出突出貢獻,被譽為武林師表和民族的驕傲。
 
精武會創始人“霍元甲”  武術大師“王子平”  武術大師“佟忠義
新中國成立以後,滄州武術如古樹逢春,老將寶刀不老,新秀層出不窮,枝繁葉茂碩果纍纍。
滄州武術拳種流派眾多,特色鮮明,源起或流傳於滄州的有八極、劈掛、六合、燕青(迷蹤)、明堂、太祖、功力、螳螂、等52種,占全國拳種的40%。滄州武術既有大開大合的勇猛氣勢,又有推撥擒拿的絕技巧招,講究實戰,具有鋼猛驃悍、力度豐滿、長短兼備、朴中寓鮮的風格特點。

 
原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 之江委員:惠書早已收到,本想約談,因循為果。近日查詢,知先生已返上海,只好留待將來了。先生熱忱愛國,如有所見,尚望隨時賜教。順致敬意。
毛澤東
 一九五五年二月十一日

武術大師

“郭長生” 劈掛通臂拳大師
韓俊元” 北京亞運會銀牌得主
劉振嶺” 中華武林百傑
劉述來

漫畫家 趙文彬,1940年生於瀋陽,祖籍河北省辛集市圈頭村。1966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漫畫研究會顧問,滄州市畫院專業畫家,一級美術師。曾任河北省第五屆政協委員。
出版有《趙文彬漫畫選》、《漫畫魯迅作品故事新編》。作品《榮與辱》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牌獎。在全國各級報刊發表國畫、漫畫、雜文作品3000餘篇,並多次獲獎。
篆刻家 李永安,一九四八年生,河北河間人。
自幼喜好書畫篆刻,猶擅長竹刻。曾得到我國著名刻字藝術家權希軍、孫鐵寶先生的言傳心授。他在繼承了我國傳統的刻字技術外,又不斷自出機杼、獨創新意,使其竹刻作品首次參賽,即入選河北省第二屆刻字展。之後,其竹刻技藝日益精湛與完善,作品又於一九九七年榮獲“全國第三屆刻字展入選作品”之美譽。《滄州晚報》和滄州電台等媒體曾多次對其進行採訪和報導。
除竹刻之外,李永安的根雕作品亦不同凡響。其根雕或怪離奇異,或簡易直觀,所有作品均突出“神”、“韻”二字,正如李君所言,“根雕貴在:形靠神顯,韻於神中。如此方可栩栩如生。”
李君淡泊名利,一心痴迷於喜好之中。十餘年的藝術之路上,廣交藝友,相互切磋,以期進取,誠望同道多行賜教,將不勝感激。電話:86-0317-2012834或2034393

滄州畫家滄州現有全國美協會員14人省美協會員132人市級會員150人具有正高級職稱的畫家7人副高職畫家14人。
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建有專職美術創作研究機構-“滄州畫院”和“滄州市美術家協會”負責全市的美術創作和組織工作,滄州的美術創作蓬勃開展碩果纍纍。近年來曾有45幅作品在全國獲獎,210幅作品在國際展覽及省展獲獎,出版畫集16部,滄州畫家已逐漸成為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創作群體。

丁寶中工筆畫家) 馬剛
油畫家) 馬洪彥(油畫家) 王玉池(山水畫家) 王國棟(國畫家) 尹默
(國畫家)田雲鵬(工筆畫家) 田玉洲(國畫家) 葉洪峰(油畫家) 米春茂
(工筆畫家) 劉春龍(油畫家) 蘇錫超(山水畫家) 李維學(國畫家) 林鴿
(油畫家) 楊洪英(油畫家)黃玉忠插圖連環畫康連順(油畫家) 廉寬宏山水畫家)

滄州電子地圖

http://cangzhou.8684.cn/map.htm
http://www.tripway.cn/html/2006-06/26407.html
http://www.aitrip.net/map/33/46845881307.htm
http://www.laitour.com/n53590c47.aspx
http://www.souditu.com/html/132.html
http://sc303net.bokee.com/4617435.html(這個是下載)
http://www.66china.com.cn/n26408c140.aspx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