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落坡鄉

水落坡鄉

水落坡鄉是山東省濱州市陽信縣轄鄉。全鄉面積130.756平方千米,人口57441人。轄125個村委會,123個自然村。鄉政府駐水落坡村。

基本信息

歷史

1945年前,該鄉屬陽信縣第三區管轄,1947年建立水落坡區,下設14個鄉。1956年12月水落坡區劃為欽八、皮店和水落坡3個鄉。1958年9月,水落坡鄉與皮店鄉合併為水落坡公社。1964年4月,水落坡與欽八公社合併為水落坡區,下設7個小公社。1971年1月,水落坡區又分成水落坡和欽八兩個公社。1984年改稱水落坡鄉。2001年鄉鎮區劃調整,雷家鄉(即原欽八公社)併入該鄉。

撤鄉設鎮

2011年,經省人民政府批准,水落坡鄉撤鄉設鎮,改為水落坡鎮,鎮政府駐地不變。

自然資源

水落坡鎮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有高速公路或國道與北京、天津、濟南、青島、黃驊相連,乘機、貨物出港十分便捷,廣州至山海關的205國道從水落坡鎮境內穿過,擁有連線陽信的濱博高速公路在陽信境內的唯一出入口,鎮級公路形成了五縱七橫的交通網路,與國道、省道相通。水落坡鎮境內地勢平坦,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盛產小麥、棉花、玉米、果品等農作物;黃河水及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引黃乾渠小開河縱貫全鎮,自然條件非常優越。對廣大勞動力進行了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了就業能力,勞動者有技術、素質高、易管理,為廣大投資創業者提供了人力保障。

工業發展

榆木樑 榆木樑

水落坡鎮是古家具和榆木樑行銷集散地,全鎮從事該項產業的專業村達20個,抽紗、化工、食品、製衣等成為該鎮的優勢產業,華藝地毯公司、怡雲抽紗公司連年被評為市級明星企業。目前山東鼎龍民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落戶在我鎮,該公司由美國麥瑞公司與北京魯藝文君古家具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註冊資金2000萬人民幣。計占地1000畝,總投資3億元人民幣,其中一期占地480畝,投資1.5億元,是集古家具、古玩收集整理、觀賞、展銷、仿古家具製作、民俗文化研究開發等為一體的大型市場項目,也是目前國內個體最大的古家具市場。該項目建成後,對周邊地區古家具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增加農民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經濟狀況

鴨梨 鴨梨

鎮黨委政府按照“兩高一優”農業和市場農業的要求,不斷最佳化農業種植結構,形成了以李截半為中心的蔬菜生產基地,以鴨梨、冬棗、蘋果為重點的林果基地,以“三魏”為中心的牲畜行銷、屠宰基地;以舊家具行銷、屠宰、地毯、抽紗等為主的傳統優勢產業得到了迅速膨脹和發展,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商業、金融業活躍,擁有金融分支機構2處,全鄉現已建成工貿小區兩個,區內實現了“四通四化”(即通水、通電、通路、通訊和硬化、美化、淨化、亮化),為外商投資辦廠、商業貿易創造了一個良好環境。

特色產業

學校老師 學校老師

水落坡鎮吳坊村沒有礦產,沒有森林,資源匱乏。村里村外到處是牛糞、豬屎,家家燒草做飯煙燻火燎。2006年,該村20戶村民建起了沼氣池,改了廚房、豬圈、廁所,生活環境大變樣。在技術人員指導下,該村民眾將豬、牛、人糞引入沼氣池中產生沼氣,然後用沼氣照明燒飯,用沼液養魚、植桑養蠶,形成了“豬—沼—魚”、“豬—沼—蠶”的高效立體生態農業模式,收入成倍增長,生活一天比一天過得好。吳家坊村20個沼氣池,每年每戶節約能源支出800多元,全村一年就節約資金1.6萬元,節約薪材2萬多公斤。同時,全村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利用沼渣種植桑樹500多畝,年收益每畝增加60多元。

計生工作

水落坡鄉孩子們 水落坡鄉孩子們

水落坡鎮在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中,堅持“五個明確”,以確保層層責任落實,推動工作健康發展。

一是明確工作目標。從鎮黨委政府“兩個一把手”,到一般工作人員做到明確全鎮全年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總的工作目標和自己的具體工作目標,每一個人都要圍繞這兩個目標做工作。

二是明確任務。每一個人圍繞全鎮總的工作目標的具體工作任務是什麼達到明確,使每一個人能夠圍繞完成自己的任務指標,自覺地去開展工作。

三是明確分工。那項工作誰去落實,那裡的工作由誰去負責明細到人。

四是明確責任。誰承擔的工作,達到什麼樣的標準要求清楚。同時,達不到目標要求,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也非常明確。

五是明確獎懲。鎮黨委政府根據《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關於計生責任制考核獎懲的意見》,決定對年終考核成績突出的工作片、村和先進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在幹部提拔上優先錄用;對因工作不利,沒有完成責任目標,影響全鎮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成績的給予行政和經濟的處罰。

該鎮實行“五個明確”以來,村幹部反映各級幹部下村指導工作的多了,抓落實的多了。民眾反映計生工作人員的工作細了,服務態度更好了。

水利工作

為推動小開河引黃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暨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工程的順利實施,陽信縣水務局邀請了省水利廳的兩位專家,在項目所在地水落坡鎮舉辦了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培訓班,縣水務局、水落坡鎮部分幹部職工,項目區內全體辦事處人員、村幹部總計120餘人參加了培訓。陽信縣政府副縣長馮一江主持了培訓班。兩位專家分別以《農業水價綜合改革總體思路和主要內容》、《農民用水戶協會規範化建設》和《灌區末級渠系改造工程設計及投資測算》為題做了報告,從工程的背景、重大意義、內容、效益及實施步驟等多個層面作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從而大大提高了與會人員重視、支持、參與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小開河引黃灌區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暨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工程,是經陽信縣水務局積極爭取的國家首批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暨末級渠系改造試點項目之一。工程選定在水落坡鎮境內,規劃面積2.2萬畝,總投資1000萬元。工程的實施,對於加強項目區內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建立農村水利良性運行機制,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衛生工作

文藝活動 文藝活動

以前水落坡鎮和其他地方一樣,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一直是政府十分關注、廣大農民議論的話題。高興的是他們看到了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之路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他們認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一方面能有效保障廣大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矛盾,另一方面能使農村基層衛生組織的衛生資源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保障鄉村衛生組織的生存和發展。可以說,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和有力舉措,通過實踐也證明了他們的看法。該鄉在試點的基礎上,於2006年底2007年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在全鄉全面展開。

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看病能報銷制度,鎮衛生院也由過去的“死氣沉沉”變的“門庭若市”起來,使有些“小病不治,大病等死”的農民積極的到醫院就診,也使有些圖省錢亂求醫求“神”醫的農民減少,促使他們也到正規醫院治病。有利的保障了農民的身體健康,增加了鄉衛生院的病人,拓寬了醫院的收入渠道,為醫院的發展提供了經濟保障。

水落坡鄉 水落坡鄉

到目前,該鎮農村參合率達到100%,參合人數44878人,參合率達到93%。截至2007年5月底,全鎮門診報銷總額達到391566元,住院報銷總額達到224216.1元,民眾受益總額為615782.1元。鄉衛生院2007年1-4月份總收入達到217428元,同比增長191%。有了資金就再發展,他們開始動工興建起了總投資75萬元,建築面積1147平方米的醫保大樓。現在地基工程已完工,預計門診樓主體工程9月底建設完工,2008年2月正式投入使用。

景點

富平故城遺址

富平故城遺址(又稱邵城遺址)位於邵城窪。邵城是秦朝厭次縣、西漢富平縣治所,晉屬樂陵郡。東鄰渤海,西向黃河,是南通登、萊、青各府,北達幽燕的交通要道,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這座古城方圓10華里,城高牆固,上設雄偉的城樓,堅實的圍牆垛口,氣勢異常壯觀。西晉末年,中國北方和西部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族(史稱“五胡”)先後崛起,爭鼎中原。羯人石勒,擁兵十萬,攻州陷陣,所向披靡,是一支驍勇剽悍的軍隊。到晉愍帝建安二年(314年),西晉北方的一百多個郡縣壁壘幾乎被其消滅殆盡。地勢險要、通往南北要塞的富平城,成為當時西晉北方唯一的屏障,最後的一個郡縣壁壘。能否守住富平城,事關大局。危難時刻,樂陵太守邵續受命出師,屯兵富平,抵禦石勒的進犯。邵續到任不久,設防備戰剛剛就緒,石勒就率八千騎兵將富平城團團包圍。邵續四面無援,毫無懼色,親登城樓,日夜督戰。石勒見無機可乘,悻悻而退。不久,石勒的從子石虎(字季龍)挑選一萬六千餘剽悍騎士,再次圍困富平城,雙方鏖戰數日,互有傷亡。石虎利用邵續愛民如子之心,虜掠百姓,肆意凌辱殺害。邵續愛民心切,遂率師出戰,誤中敵軍奸計,不幸為石虎所獲。石虎將邵續押至城下,命其勸降。邵續大義凜然,昂首挺胸,向子侄及守城將士高呼,要其誓保富平,志雪國恥。悲壯有力的呼聲,激勵著全城軍民固守國土的決心。堅強的厭次,英雄的富平,固守了十七年之後,於東晉元帝太興四年(321年)終被後趙石虎所破。邵續被送往襄國(後趙國都,今河北省邢台市),石勒愛其忠勇,百般敬重,奉若上賓,但邵續始終穿著晉朝服飾,堅守晉朝禮儀,忠貞不渝,至死不降,後終為石勒殺害。富平人民為紀念這位忠勇的民族英雄,緬懷其抗擊外敵侵略的悲壯歷史,故將富平城改稱邵城。時至今日,邵續的事跡和這座英雄古城的名字仍為當地民眾廣為流傳。該遺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先後挖掘出匾額、石碾底、石墩子、銅錢及漢代陶片、銅器等珍貴文物。

秦台遺址

秦台遺址(又稱秦家遺址)坐落於秦家村。該遺址呈漫坡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為60000平方米。遺址中有一台,高6米,長約50米,寬約40米,俗稱秦台。此遺址面積大,地域廣,堆積厚,器物多,時代明顯,器物典型。出土文物有:紅、灰夾砂陶鬲,豆口沿殘片,鬲足、鹿耳等標本。經鑑定,為商周遺址。秦台是建築在遺址之上的一座古墓,夯土層明顯。此冢傳說紛紜,一曰:商丘冢,二曰:梁王冢。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棒槌劉遺址

棒槌劉遺址位於棒槌劉村,1983年興修水利時被發現。此遺址呈漫坡狀,南高北低,土質褐黑,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60000平方米。出土文物以石器、骨器、蚌器為主,兼有部分灰、紅、夾砂鬲足,鬲口沿、豆把、豆盤、盆、罐之類。1988年普查時,在此採集到蚌刀、穿孔石鏟、石鐮、骨針、骨簇、蚌飾等。該遺址石、骨、蚌器繁多,磨製精細,質地優良,在魯北地區前所未有。經鑑定,為一商周早期文化遺存,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該遺址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屋遺址

李屋遺址位於李屋村西南1公里,東距現海岸40餘公里,現為鹽鹼荒地。修建的濱大高速公路穿過遺址西側。該遺址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200米,總面積約50000平方米。遺址中部有兩片緩坡台,頂面高出周圍平地近1米,北台地面積較大,約為3500平方米,南台地約為2000平方米,二者相距40米,共發現52座墓葬,48個灰坑,為商、周、西漢、宋元時期墓葬,2003年挖掘發現大量盔形器,初步斷定為製鹽工具,同年被確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