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非

陳曉非

陳曉非,1958年2月出生於遼寧省本溪市,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 ,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地球與空間科學系系主任 。 2000年獲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15年1月,當選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首批會士。 2015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 陳曉非長期從事地震波傳播和震源破裂動力學理論與數值模擬研究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91年,美國南加州大學,地球科學系,地球物理學,博士。 (師從國際著名地震學家KeiitiAki )

•1985年,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學,碩士。

•1982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地球物理學,學士。

工作經歷

•2017-至今,南方科技大學,地球及空間科學系,講座教授。

•2008.06-至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執行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996.09-2008.05,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此間歷任:地球物理教研室主任,地球物理學系副主任,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副院長兼地球物理系主任,北京大學校學術委員會委員,理學部學術委員會委員)

•1996.08-1996.08,美國史丹福大學,地球物理學系,Visiting Scholar。

•1996.03-1996.05,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Visiting Assistant Researcher。

•1996.01-1996.03,日本廣島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系,JSPS博士後。

•1991.01-1996.08,美國南加州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後、Research Associate。

•1986.06-1991.12,美國南加州大學,地球科學系,研究助理。

•1985.02-1985.12,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實習研究員。

研究方向

地震學的基本理論與計算方法及其在地球內部結構成像、防震減災工作及資源勘探領域的套用。

複雜地球介質中地震波傳播及結構成像

震源破裂動力學及地震物理學

震源破裂過程的成像反演

近場強地面震動定量模擬及震害預測

1.

複雜地球介質中地震波傳播及結構成像

2.

震源破裂動力學及地震物理學

3.

震源破裂過程的成像反演

4.

近場強地面震動定量模擬及震害預測

主要貢獻

學術成果

提出了計算地震波在不規則(二維)層狀地球介質中的激發與傳播問題的系統的方法;該方法突破了基於瑞利假設的Aki-Larner方法對界面彎曲幅度的限制,也適用於界面彎曲幅度較大的問題。

系統地研究了橫向非均勻地球介質中勒夫波(Love面波)的激發與傳播的理論問題,提出了存在於橫向非均勻地球介質中的變形振型及頻散曲面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精確地描述橫向非均勻地球介質中地震面波的激發與傳播的理論公式。

提出了一種系統簡潔、高效而精確的計算平行層狀地球介質中面波頻散及簡正振型的理論方法,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了經典Haskell矩陣算法中的高頻精度丟失問題。

改進與完善了經典的計算平行層狀介質中理論地震圖的算法理論。

1.

提出了計算地震波在不規則(二維)層狀地球介質中的激發與傳播問題的系統的方法;該方法突破了基於瑞利假設的Aki-Larner方法對界面彎曲幅度的限制,也適用於界面彎曲幅度較大的問題。

2.

系統地研究了橫向非均勻地球介質中勒夫波(Love面波)的激發與傳播的理論問題,提出了存在於橫向非均勻地球介質中的變形振型及頻散曲面的概念,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精確地描述橫向非均勻地球介質中地震面波的激發與傳播的理論公式。

3.

提出了一種系統簡潔、高效而精確的計算平行層狀地球介質中面波頻散及簡正振型的理論方法,從根本上徹底解決了經典Haskell矩陣算法中的高頻精度丟失問題。

4.

改進與完善了經典的計算平行層狀介質中理論地震圖的算法理論。

期刊論文

在地震波和震源破裂動力學等理論與計算地震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系統性的重要研究成果,並在震害防禦與地球資源勘探研究領域獲得套用。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共發表論文120篇。

Rupture phase diagrams for a planar fault in 3-D full-space and half-space,Geophys. J. Int., 2015, 202, 2194-2206

Elastic wave finite-difference simulation using discontinuous curvilinear grid with non-uniform time step: two- dimensional case,Geophys. J. Int., 2015, 202, 102–118

Electrokinetic effect combined with surf ace-charge assumption: a possibl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co-seismic EM signals,Geophys. J. Int., 2015, 200: 837–850

3-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in sedimentary basins: testing accuracy through stringent models,Geophys. J. Int., 2015, 201, 90–111

Complex frequency-shifted multi-axial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for elastic wave modelling on curvilinear grids,Geophys. J. Int.,2014, 198 (1): 140-153

The scale-dependent slip pattern for a uniform fault model obeying the rate- and state-dependent friction law,J. Geophys. Res., 2014, 119: 4890-4906

Induc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by seismic waves in Earth’s magnetic field,J. Geophys. Res,2014, 119: 5651-5685

Construction of equivalent single planar fault model for strike-slip step-overs,Tectonophysics, 2014, 632: 244-249

Three dimensional curved grid finite-difference modelling for non-planar rupture dynamics,Geophys. J. Int.,2014, 199(2): 860-879

Numerical Tests on Generalized Diffraction Tomography,Tectonophysics, 2014, 610: 74-90

Stable discontinuous grid implementation for collocated-grid finite-difference seismic wave modeling,Geophys. J. Int., 2013, 192(3), 1179–1188

Early electromagnetic waves from earthquake rupturing: I.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Geophys. J. Int., 2013, 192(3): 1288-1307

Early electromagnetic waves from earthquake rupturing: II. validation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Geophys. J. Int., 2013,192(3): 1308-1323

Preliminary Result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for the Lushan Earthquake of 20 April 2013, China,Earthq. Sci., 2013, 26(3/4): 191-197

fmax and fault zone property of Lushan earthquake of 20 April 2013, Sichuan, China,Earthq. Sci., 2013, 26(3/4): 179-183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seismic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ssociated with seismic waves due to finite faulting in porous media,Geophys. J. Int., 2012, 188(3): 925–944.

Variations in fmax along the ruptured fault during the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 of 12 May 2008,Bull Seism Soc Am, 2012, 102(3): 991-998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Wave Numerical Modeling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e Topography by a Collocated-Grid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on Curvilinear Grids,Geophys. J. Int., 2012, 190: 358-378

Fault Geometry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s Inferred from InSAR Measurement,Bull Seism Soc Am,2011, 101(4): 1951–1958

3-D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southern Tibet from Rayleigh-wave tomography with a 2-D seismic array,Geophys. J. Int., 2011,185(2): 593-608

1.

Rupture phase diagrams for a planar fault in 3-D full-space and half-space,Geophys. J. Int., 2015, 202, 2194-2206

2.

Elastic wave finite-difference simulation using discontinuous curvilinear grid with non-uniform time step: two- dimensional case,Geophys. J. Int., 2015, 202, 102–118

3.

Electrokinetic effect combined with surf ace-charge assumption: a possibl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co-seismic EM signals,Geophys. J. Int., 2015, 200: 837–850

4.

3-D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 in sedimentary basins: testing accuracy through stringent models,Geophys. J. Int., 2015, 201, 90–111

5.

Complex frequency-shifted multi-axial perfectly matched layer for elastic wave modelling on curvilinear grids,Geophys. J. Int.,2014, 198 (1): 140-153

6.

The scale-dependent slip pattern for a uniform fault model obeying the rate- and state-dependent friction law,J. Geophys. Res., 2014, 119: 4890-4906

7.

Induced electromagnetic field by seismic waves in Earth’s magnetic field,J. Geophys. Res,2014, 119: 5651-5685

8.

Construction of equivalent single planar fault model for strike-slip step-overs,Tectonophysics, 2014, 632: 244-249

9.

Three dimensional curved grid finite-difference modelling for non-planar rupture dynamics,Geophys. J. Int.,2014, 199(2): 860-879

10.

Numerical Tests on Generalized Diffraction Tomography,Tectonophysics, 2014, 610: 74-90

11.

Stable discontinuous grid implementation for collocated-grid finite-difference seismic wave modeling,Geophys. J. Int., 2013, 192(3), 1179–1188

12.

Early electromagnetic waves from earthquake rupturing: I.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Geophys. J. Int., 2013, 192(3): 1288-1307

13.

Early electromagnetic waves from earthquake rupturing: II. validation and numerical experiments,Geophys. J. Int., 2013,192(3): 1308-1323

14.

Preliminary Results of Strong Ground Motion Simulation for the Lushan Earthquake of 20 April 2013, China,Earthq. Sci., 2013, 26(3/4): 191-197

15.

fmax and fault zone property of Lushan earthquake of 20 April 2013, Sichuan, China,Earthq. Sci., 2013, 26(3/4): 179-183

16.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coseismic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ssociated with seismic waves due to finite faulting in porous media,Geophys. J. Int., 2012, 188(3): 925–944.

17.

Variations in fmax along the ruptured fault during the Mw7.9 Wenchuan earthquake of 12 May 2008,Bull Seism Soc Am, 2012, 102(3): 991-998

18.

Three-dimensional Elastic Wave Numerical Modeling in the Presence of Surface Topography by a Collocated-Grid Finite-Difference Method on Curvilinear Grids,Geophys. J. Int., 2012, 190: 358-378

19.

Fault Geometry and Slip Distribution of the 2010 Yushu Earthquakes Inferred from InSAR Measurement,Bull Seism Soc Am,2011, 101(4): 1951–1958

20.

3-D lithospheric structure beneath southern Tibet from Rayleigh-wave tomography with a 2-D seismic array,Geophys. J. Int., 2011,185(2): 593-608

獲獎記錄

•2015年1月,當選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聯合會(IUGG)首批會士並獲銀質獎章(Silver Medal)。

•2009年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地球科學獎。

•2007年被中國地震局、科技部、國防科工委、中國科學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聯合授予“全國地震科技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2006年獲政府特殊津貼。

•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創新群體”學術帶頭人。

•2000年獲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1999年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

•199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社會任職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Editor(2008年-至今) ;

•《Earthquake Science》, Associate Editor-in-Chief (2009年-至今);

•國際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聯合會(IUGG),中國委員會,委員 ;

•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會(IASPEI),地震波傳播分委會,委員;

•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會 (IASPEI),中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1年-至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八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15年-至今,第七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

•2009年- 2013年,第六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地球物理學與地質學學科評議組,委員 ;

•2013年-至今,教育部地球物理與地質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

•2006年-2010年,教育部地球物理與地質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會第七、八、十一屆評審;

•國家科技獎勵評審委員會 委員;

•2001年-至今,《地球物理學報》 編委 ;

•2002年-至今,《地震學報》 副主編 ;

•中國地震局,第七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

•2012年-至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

•中國地震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 ;

•中國地震學會,第六、七屆理事會, 常務理事 ;

•中國地震學會,第五屆理事會, 理事 ;

•中國地震學會,第五屆《地震學報》編輯委員會,副主編 ;

•中國地震學會,第六、七、八屆國際交流委員會,委員 ;

•中國地震學會,第五、六、七、八屆地殼深部探測專業委員會,委員 ;

•中國地震學會,第八屆地震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

•中國地震學會,第六、七屆地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

•中國地震學會,第五屆地震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

•中國地震學會,副理事長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李建平[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進才
侯雪龍
王椿鏞
賴遠明
彭練矛
岳建民
景益鵬
王二七
黃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俞大鵬
鄭 平
鄭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秀榮[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鄂維南
李應紅
李行偉
李東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洪傑[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向濤
嚴純華
朱荻
劉維民
安立佳
莫毅明
葉友達
王漢功
黃維[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
梅宏
錢前
徐秋霞
劉忠范
郝躍
劉雲圻
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繼宗[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李景鎮
李樹深
趙玉沛
田禾[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武向平
方維海
尹浩
歐陽頎
李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岩
張學敏[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龔健雅
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崔鵬[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張旭[同濟大學教授]
朱玉賢
朱軍[浙江大學教授]
王海燕[腎內科醫生]
王松靈
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韓布興
王順金
席振峰
楊樹峰
李獻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員]
何滿潮
郭烈錦
徐宗本
陳永川
曹一家
張俐娜
滕錦光
雒建斌
翟婉明
楊學明
南策文
郭亞軍
徐安龍
張統一
吳學仁
張明傑
郝芳
侯增謙
曹希仁
金亞秋
鄭建華
黎志康
周成虎
應明生
韓家淮
葛均波
舒紅兵
孫世剛
魏炳波
崔福齋
陳孝平
李國英[水利部副部長]
張肇西
楊柏
盧天健
王成善
張書練
李亞棟
張富春
馬龍生
瞿佳
黃路生
王利祥
馬大為
于吉紅
王廣厚
陳曄光
陳曉非
陳發虎
沈保根
劉治國
葉志鎮
王會軍
萬衛星
潘建偉
舒德乾
焦念志
高福
袁亞湘
趙政國
郭華東
謝作偉
劉育
劉叢強
石廣玉
楊學軍
陳十一
康樂[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
傅伯傑
張繼平
高山
哈木拉提·吾甫爾
田捷
王飛躍
黃潤秋
周忠和
陳駿
施一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