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偉[著名物理學家、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潘建偉[著名物理學家、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潘建偉,男,漢族,1970年3月生,浙江東陽人,物理學家,教授,博士生導師,2005年8月加入九三學社。現任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奧地利科學院外籍院士,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安徽省第十一屆委員會主委。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潘建偉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量子信息研究的創新者。2018年12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

基本信息

人物履歷

潘建偉潘建偉

1987年至1995年就讀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先後獲學士、碩士學位;

1995年至1996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助教;

1996年至1999年赴奧地利留學,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

1999年至2001年曆任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實驗物理所博士後研究員、高級研究員;

2001年至今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教授。2005年至今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其間,2002年至2007年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3年至2008年兼任德國海德堡大學瑪麗·居里講席教授。2008年至今任德國海德堡大學物理所榮譽教授。2012年至今歷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助理、副校長、常務副校長。2017年任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

2017年7月,當選為九三學社安徽省第十一屆委員會主任委員。

2017年12月,當選為九三學社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2018年4月,任西湖大學創校校董會成員。

擔任職務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委員 ,九三學社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九三學社安徽省第九、十屆委員會副主委,安徽省第十屆、十一屆政協常委,第十一屆全國青聯副主席,第九屆中國科協副主席,第五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

人物經歷

潘建偉潘建偉

1970年3月11日,潘建偉出生於浙江東陽,先後畢業於馬宅鎮雅坑國小,吳寧鎮中學。

1987年,從浙江省東陽中學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代物理系。

1996年,碩士畢業,經導師推薦,潘建偉赴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量子實驗研究的世界級大師蔡林格。

1997年開始,潘建偉每年都利用假期回到中國科技大學講學,為中國在量子信息領域的發展提出建議,並帶動一批研究人員進入該領域。

1998年,作為學生參加了他的奧地利老師Anton Zeilinger教授(奧地利科學院院長) 成功實現糾纏態交換(1998)。

1999年,潘建偉作為第二作者的量子態隱形傳輸實驗取得“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突破性進展”,這個實驗被公認為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歐洲物理學會將其評為世界物理學的年度十大進展,美國《科學》雜誌將其列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

潘建偉[著名物理學家、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潘建偉[著名物理學家、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

2001年,潘建偉入選“中科院引進國外傑出人才”,並獲得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項目的支持,在科大組建了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實驗室。

2003年,首次實現糾纏態純化以及量子中繼器的成功實驗;首次成功地實現了自由量子態隱形傳輸。

2005年,潘建偉與楊濤、彭承志等同事們發表了題為“13公里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朝向基於人造衛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的研究論文後,13公里-這個目前國際上自由空間糾纏光子分發的最遠距離,其糾纏的特性仍然能夠保持的實驗結果。

2006年夏,中國潘建偉小組、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歐洲慕尼黑大學-維也納大學聯合研究小組各自獨立實現了誘騙態方案,同時實現了超過100公里的量子保密通信實驗,其中,潘建偉小組在2009年進行的實驗又將絕對安全通信距離延長到200公里。

2008年,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儲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具有存儲和讀出功能的糾纏交換,建立了由300米光纖連線的兩個冷原子系綜之間的量子糾纏。同年在上海浦東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工程中心。

2012年,潘建偉團隊建成了國際上規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網路“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試驗示範網路”,標誌著大容量的城域量子通信網路技術已經成熟。

2012年,在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是為數不多在該雜誌發文的大陸學者。

2013年,潘建偉小組和加拿大一研究組分別在國際上首次實驗實現了測量器件無關的量子密鑰分發,完美解決了所有針對探測系統的攻擊。 論文《利用測量器件無關量子密鑰分發解決量子黑客隱患》發表在2013年9月24日出版的國際權威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並且得到美國《科學》雜誌、美國物理學會《物理》雜誌和英國著名新聞刊物《經濟學人》等多家刊物專題報導。

工作中的潘建偉工作中的潘建偉

2014年11月,潘建偉及其同事張強、陳騰雲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所、清華大學的科研人員合作,通過發展高速獨立雷射干涉技術,結合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自主研發的高效率、低噪聲超導納米線單光子探測器,將可以抵禦黑客攻擊的遠程量子密鑰分發系統的安全距離擴展至200公里,並將成碼率提高了3個數量級,創下新的世界紀錄,該成果發表在物理學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2014年,潘建偉團隊建成了“濟南量子通信試驗網”。

2014年11月,作為項目首席科學家,44歲的他宣布“京滬幹線”量子保密通信工程和“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工程進展順利,中國將在2030年率先建成全球化量子通信衛星網路。

2015年2月26日,國際頂級科學期刊《自然》(Nature)以封面標題的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等人的文章《單個光子的多個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Quantum teleportation of multiple degrees of freedom of a single photon)。 6月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

2016年,即可以實現京滬廣域量子保密通信。潘建偉是該項目首席科學家。6月,潘建偉當選中國科協第九屆副主席,同12月29日潘建偉入選“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人物榮譽

潘建偉潘建偉

2017年12月21日,潘建偉入選“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

2017年9月9日,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中,潘建偉榮獲“物質科學獎”和100萬美元。

2017年12月19日,潘建偉入選《自然》2017十大科學人物、獲稱“量子之父”。

2018年4月,獲《時代周刊》2018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榮譽。

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潘建偉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並獲評量子信息研究的創新者。

2018年12月22日,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

2019年1月31日,美國科學促進會宣布,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領銜的“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科研團隊被授予2018年度克利夫蘭獎,以表彰該團隊通過實現千公里級星地雙向量子糾纏分發推動大尺度量子通信實驗研究做出的貢獻。這是克利夫蘭獎設立90餘年來,中國科學家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獲得這一榮譽。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潘建偉潘建偉

潘建偉主要從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等方面的研究。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開拓者之一,他是該領域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家,取得了一系列有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首次實驗實現量子隱形傳態及糾纏交換、終端開放的量子隱形傳態、複合系統量子隱形傳態、16公里自由空間量子隱形傳態。首次實現三、四、五、六、八光子糾纏。首次實驗驗證GHZ定理。提出利用現有技術可實現的量子糾纏純化方案,並完成實驗實現。實現突破大氣等效厚度的量子糾纏和量子密鑰分發。先後實現絕對安全距離超過100公里和200公里的量子密鑰分發及全通型量子通信網路。提出基於冷原子量子存儲的高效量子中繼器方案,並完成實驗實現。利用冷原子系綜實現高品質的單光子和糾纏光子的量子存儲。利用多光子糾纏實現重要的量子算法和突破經典極限的高精度測量。實現任意子分數統計的量子模擬。

2003年,潘建偉所在的實驗室實現了自由傳播光子的隱形傳態,使得量子隱形傳態能套用在更加廣泛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中;2004年,在首次實現五光子糾纏的基礎上,實現了一種更新穎的量子隱形傳態,即終端開放的量子隱形傳態,為奠定分散式量子信息處理的基礎作出了貢獻;2006年,首次實現了兩光子複合系統量子隱形傳態;2008年,首次實現了光子比特與原子比特間的量子隱形傳態。潘建偉和其他量子物理學家一起,為人類一點點開啟量子世界之窗。

利用冷原子系綜實現高品質的單光子和糾纏光子的量子存儲。利用多光子糾纏實現重要的量子算法和突破經典極限的高精度測量。實現任意子分數統計的量子模擬。

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基於半導體量子點的高效率和高全同性的單光子源,綜合性能達到國際最優,為實現基於固態體系的大規模光子糾纏和量子信息技術奠定了科學基礎。《物理評論快報》日前以“編輯推薦”的形式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並在美國物理學會的Physics網站專門撰文介紹。

潘建偉潘建偉

由於潘建偉及其同事在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系統性工作,他分別被重要綜述雜誌Phys. Rep.和Rev. Mod. Phys.邀請撰寫有關量子通信和多光子糾纏操縱的實驗綜述論文,其中後者是中國大陸科學家在該刊發表的第一篇實驗綜述論文。

潘建偉等採用冷原子系綜成功研製出百毫秒級高效量子存儲器,為遠距離量子中繼系統的構建奠定了堅實基礎。該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

中國量子計算機誕生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陸朝陽、朱曉波等,聯合浙江大學王浩華教授研究組,在基於光子和超導體系的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突破性進展。2017年5月3日,該研究團隊在上海正式發布了這一系列研究成果。潘建偉教授在現場宣布,在光學體系,研究團隊在去年首次實現十光子糾纏操縱的基礎上,利用高品質量子點單光子源構建了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單光子量子計算機。在光子體系,潘建偉團隊在多光子糾纏領域始終保持著國際領先水平,並於2016年底把紀錄刷新至十光子糾纏。在此基礎上,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量子點單光子源,通過電控可程式的光量子線路,構建了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實現基於冷原子的多節點量子存儲網路

2019年1月25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包小輝等在量子網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功地利用多光子干涉將分離的三個冷原子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為構建多節點、遠距離的量子網路奠定了基礎。

與經典網路相對應,量子網路指的是遠程量子處理器間的互聯互通。按照其發展程度可分為量子密鑰網路、量子存儲網路、量子計算網路三個階段。量子存儲網路是量子密鑰網路的下一階段。在每個節點,量子態存儲在量子存儲器內,能夠在適當的時候按需讀出。因此基於量子存儲網路可以進行更為高級的量子信息任務,如進行量子態隱形傳輸、分散式量子計算等。
以高亮度光與原子糾纏為基礎,該研究組通過製備多對糾纏,並通過三光子干涉成功地將三個原子系綜量子存儲器糾纏起來。實驗中,三個量子存儲器位於兩間獨立實驗室內,二者間由18米單模光纖相連。研究人員表示,進一步結合該團隊之前實現的相關存儲和糾纏技術,將有望對節點數目進一步拓展;採用量子頻率轉換技術將原子波長轉換至通信波段,也將有望對節點間的距離進行大幅拓展。
該成果1月21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上,被審稿人稱讚為“多節點量子網路的里程碑”。

主要著作

1:JWPan,ZBChen,MZukowski,HWeinfurter,AZeilinger, Multi-photon Entanglement and Interferometry,Reviews of Modern Physics 2012.

2:ZSYuan,XHBao,CYLu,JZhang,CZPeng,JW Pan,Entangled Photons and Quantum Communication,Physics Reports,2010,497:1.

3:ZSYuan,YAChen,BZhao,SChen,JSchmiedmayer,JWPan,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a BDCZ Quantum Repeater Node,Nature,2008,454:1098.

4:YAChen,SChen,ZSYuan,BZhao,CSChu,JSchmiedmayer ,JWPan ,Memory-built-in Quantum Teleportation with Photonic and Atomic Qubits,Nature Physics,2008,4:103~107.

5:ZZhao,YAChen,ANZhang,TYang,HBriegel,JW Pan,Experimental Demonstration of Five-photon Entanglement and Open- destination Quantum Teleportation,Nature,2004,430:54.

6:DBouwmeester,JWPan,KMattle,MEibl,HWeinfurter,AZeilinger,Experi mental Quantum Teleportation,Nature,1997,390:575.

7:JWPan,DBouwmeester,HWeinfurter,AZeilinger,Experimental Entanglement Swapping: Entangling Photons that Never Interacted,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98,80:3891.

8:JWPan,DBouwmeester,MDaniell,HWeinfurter,AZeilinger, Experimental Test of Quantum Nonlocality in Three-Photon Greenberger-Horne- Zeilinger Entanglement,Nature,2000,403:515.

9:JWPan,CSimon,CBrukner,AZeilinger,Entanglement Purification for Quantum Communication,Nature,2001,410:1067.

10:JWPan,SGasparoni,MAspelmeyer,TJennwein,AZeilinger, Experimental Realization of Freely Propagating Teleported Qubits, Nature,2003,421:721.

11:JWPan,SGasparoni,RUrsin,GWeihs,AZeilinger,Experimental Entanglement Purification of Arbitrary Unknown States,Nature,2003,423:417.

12:WPhilip,JWPan,MAspelmayer,RUrsin,SGasparoni,AZeilinger,A four-photon Young s Double-slit Experiment,Nature,2004,429:158.

人才培養

潘建偉院士指導的博士生金賢敏所撰寫的論文《遠程量子通信的實驗研究》,獲“2013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論文通過大量詳實的數據證明了所闡述的論點,行文嚴謹。

社會任職

2005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

2015年07月,第十二屆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

2014年,第五屆中國青年科技工作者協會,會長。

2014年01月,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主任。

2013年12月-2015年06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

2012年07月,教育部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2012年06月-2013年12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助理。

2012年,九三學社,第十三屆中央委員會,常委。

2011年-2016年,《物理學報》,編審委員會,編輯委員。

2011年,任中國科學院量子技術與套用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任中國科學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戰略性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

2010年12月-至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國際合作交流推進委員會,主任。

2008年,歐洲研究委員會資助(ERC ResearchGrant)。

2005年-至今,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研究部,主任。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七屆學科評議組,物理、天文學科評議組,成員。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屆安徽省委員會,委員

合併圖冊合併圖冊

中國科學院青年聯合會,第三屆委員會,副主席。

曾任歐盟研究基金會(European Research Council)專家評審組成員。

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中科院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先導專項首席科學家,教育部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協同創新中心主任,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主任。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榮譽稱號
  • ▪2018 中國僑界傑出人物 (獲獎)
  • 2018入選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獲獎)
  • ▪2017 2017感動上海年度人物 (獲獎)
  • ▪2017 《自然》年度十大人物 (獲獎)
  • ▪2015 被評為“2015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 (獲獎)
  • ▪2012 當選為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獲獎)
  • ▪2010 全球青年領袖(獲獎)
  • ▪2004 第十五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 (獲獎)
  • ▪2004 第八屆“中國科學院傑出青年” (獲獎)

人物評價

潘建偉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以及多光子糾纏操縱等量子信息實驗領域中做出的傑出貢獻( 九三學社評)

英國著名的科學新聞雜誌《新科學家》以封面標題的形式,對潘建偉科大團隊進行這樣的評價:“中國科大-因而也是整箇中國-已經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嗅每一片落葉的味道,對世界保持著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學糾纏,保持與名利的距離。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對話,以先賢的名義,做前無古人的事業。( 感動中國頒獎)

作為國際上量子信息實驗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潘建偉系統性創新工作贏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率先突破量子信息處理關鍵技術,全面解決了量子保密通信在現實條件下的安全性問題。牽頭研製成功國際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建成國際上首條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構建了首個空地一體的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路雛形,使我國量子保密通信的實驗研究和套用研究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