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棟

李亞棟

李亞棟,1964年11月出生於安徽宿松,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無機化學研究所所長、系學術委員會主任 。 1986年李亞棟從安徽師範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1991年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套用化學系碩士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化學系助教、講師、副教授;1998年獲得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博士學位,同年入選首批清華大學百人計畫;1999年擔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2000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01年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004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 李亞棟主要從事無機功能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性能及其套用研究,致力於挑戰金屬團簇、單原子催化劑以期實現非貴金屬替代貴金屬催化劑、探索實現催化新反應,解決催化劑均相催化異項化實驗室與工業化技術難題 。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李亞棟 李亞棟

1986年7月,李亞棟從安徽師範大學化學系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

1988年9月,李亞棟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套用化學系研究生。

1991年7月,李亞棟碩士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套用化學系助教、講師(1991年7月-1996年7月)、講師、副教授(1996年9月-1999年3月)。

1995年9月,李亞棟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98年7月畢業)。

1998年11月,李亞棟入選首批清華大學“百人計畫”。

1999年3月,李亞棟擔任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亞棟 李亞棟

2000年,李亞棟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 。

2001年,李亞棟被聘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同年,畢業論文《半導體納米材料的溶劑熱合成、結構與性能研究》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

2004年,李亞棟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11年,李亞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

2012年1月30日,李亞棟回到母校安徽省宿松中學進行考察調研 。

2014年,李亞棟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李亞棟提出了納米晶“液相-固相-溶液”界面調控機制,實現了不同類型納米晶的可控制備;將水熱、溶劑熱合成技術成功套用於新型一維納米材料的合成,實現了金屬鉍、鈦酸鹽、矽酸鹽、釩酸鹽、稀土化合物等納米線、納米管的製備,揭示了液相條件下納米晶的取向生長規律性;提出金屬間化合物、合金表觀電負性概念及其計算經驗公式,建立了比傳統高溫合成金屬間化合物、合金材料低400-500度的低溫合成方法 。

•學術論著

截至2018年10月,李亞棟在國際學術期刊包括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JACS,Angew Chem,PRL,Adv. Mater.,Nano Letters等發表學術論文300餘篇,被他引超40000次(H-index超100) 。

李亞棟組織教材的編寫、翻譯等工作,應科學出版社的邀請翻譯出版了英國牛津出版社出版的“Instant Notes in Inorganic Chemistry”(《無機化學精要速覽》)一書。李亞棟為美國Kluwer出版社負責出版的“Nanowires and Nanobelts materials, properties and devices”(Kluwer Publisher, American, 2003)一書撰寫過“Nanowires and Nanotubes of Complex Oxides (Chapter 10)”專題。李亞棟還編寫了《納米材料和器件》(第三章:功能納米結構的化學控制合成與組裝,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一書。

•承擔項目

項目名稱項目來源
新型無機單晶納米管、線的製備、結構與性能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專項項目
無機功能納米結構的化學控制合成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納米材料與納米結構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973)
金屬與金屬間化合物納米晶的可控合成與催化反應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畫

•科研成果獎勵

時間項目名稱獎勵名稱
2008年功能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性能及其套用探索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1)
2006年低維功能納米材料的合成、結構與性能研究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排名第1)
2001年納米非氧化物的溶劑熱合成與鑑定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排名第3)
2000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排名第3)

人才培養

•講授課程

李亞棟在清華大學為本科生講授基礎課:《無機化學》、《化學原理》,為研究生講授專業課程:《無機合成》、《固體化學》 。

•教育思想

李亞棟一直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他希望學生能和自己一樣,通過日常研究工作的不斷積累收穫新知、逐步成長 。他認為培養學生就像訓練獵人一樣,在掌握一些基本技術的基礎上,能敏銳觀察到獨特之處,判斷出關鍵點 。

•指導學生

截至2018年10月,李亞棟已先後培養博士生、博士後高級研究人員30餘名,1人獲國際“IUPAC青年化學家獎”(2005年),4人獲得“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人獲提名),6人已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8人獲“優秀青年基金”、或“青年千人”等人才稱號 。

榮譽表彰

時間榮譽/表彰
2002年第七屆茅以升科技技術獎-北京青年科技獎
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4年開發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社會任職

時間名稱
2013年11月19日華東理工大學名譽教授
2009年Advisory Board of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08年Associate Editor of Nano Research
2007年《科學通報》編委
2007年《中國科學B輯:化學》編委
2007年《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編委
2006年Principal Editor of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
2004年Advisory Board ofMaterial Research Bulletin
2001年《無機化學學報》編委

人物評價

做人、做事、做學問,他坦坦蕩蕩;“無私、無畏、無敵、無仇、無怨、無悔”的信條,他堅守如一,不曾背離。心 懷 “感 恩 之心、敬畏之心”,在科研的道路上繼續求索,為國家、為民族作出自己的貢獻 。 (《新清華》第1874期)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李建平[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進才
侯雪龍
王椿鏞
賴遠明
彭練矛
岳建民
景益鵬
王二七
黃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俞大鵬
鄭 平
鄭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秀榮[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鄂維南
李應紅
李行偉
李東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洪傑[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向濤
嚴純華
朱荻
劉維民
安立佳
莫毅明
葉友達
王漢功
黃維[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
梅宏
錢前
徐秋霞
劉忠范
郝躍
劉雲圻
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繼宗[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李景鎮
李樹深
趙玉沛
田禾[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武向平
方維海
尹浩
歐陽頎
李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岩
張學敏[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龔健雅
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崔鵬[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張旭[同濟大學教授]
朱玉賢
朱軍[浙江大學教授]
王海燕[腎內科醫生]
王松靈
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韓布興
王順金
席振峰
楊樹峰
李獻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員]
何滿潮
郭烈錦
徐宗本
陳永川
曹一家
張俐娜
滕錦光
雒建斌
翟婉明
楊學明
南策文
郭亞軍
徐安龍
張統一
吳學仁
張明傑
郝芳
侯增謙
曹希仁
金亞秋
鄭建華
黎志康
周成虎
應明生
韓家淮
葛均波
舒紅兵
孫世剛
魏炳波
崔福齋
陳孝平
李國英[水利部副部長]
張肇西
楊柏
盧天健
王成善
張書練
李亞棟
張富春
馬龍生
瞿佳
黃路生
王利祥
馬大為
于吉紅
王廣厚
陳曄光
陳曉非
陳發虎
沈保根
劉治國
葉志鎮
王會軍
萬衛星
潘建偉
舒德乾
焦念志
高福
袁亞湘
趙政國
郭華東
謝作偉
劉育
劉叢強
石廣玉
楊學軍
陳十一
康樂[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
傅伯傑
張繼平
高山
哈木拉提·吾甫爾
田捷
王飛躍
黃潤秋
周忠和
陳駿
施一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