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亞秋

金亞秋

金亞秋,1946年出生,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在電磁波物理與空間微波遙感研究領域的著名科學家。長期從事電磁波散射輻射傳輸與傳播、空間微波遙感與對地觀測信息技術等研究,推動我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與套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16年,獲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爭先獎。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1946年9月18日生於上海,1970年北京大學畢業。

金亞秋 金亞秋

1978年為中國科學院首批公派出國研究生、分別於1982、1983、1985年2月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EECS)科學碩士(MS)、電氣工程師(EE)、博士(Ph.D)學位。

曾任職於美國AER研究公司、美國紐約城市大學、英國約克大學、美國國家海洋大氣局、香港城市大學、日本東北大學。現任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導,復旦大學波散射與遙感信息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信息與電氣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他是中國遙感領域第一個IEEE FELLOW(會士),國家人事部批准的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家、首次十位CNSF優秀人才基金(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前身)獲得者、上海市勞動模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2001CB309400)“複雜自然環境時空定量信息獲取與融合處理的理論與套用”首席科學家、IEEE GRSS北京支會創始主席(1998 -2003),中國電子學會微波遙感與無線電遙感、中國計算物理學會計算電磁三個專業委員會創始主席。

2011年12月 ,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2年當選開發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

金亞秋教授於2008年正式出任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學報》(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TGRS)副主編,負責微波遙感方面工作。 IEEE(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學會)是世界上最大的學術團體之一,由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和無線電工程師學會於1963年合併而成。 《地球科學與遙感學報》是IEEE地球科學與遙感學會主辦的學術月刊,自上世紀60年代創刊以來已出版44卷。該刊物內容涵蓋可見光、紅外、微波(包括毫米波)遙感領域,從主動遙感的雷達、極化合成孔徑雷達到被動遙感輻射計,從遙感系統、空間遙感計畫到電磁散射與輻射傳輸、圖像處理分析、數據融合與同化、電磁計算,對象從大氣到地表、次地表等。該刊物每年約發表280~300篇論文,集中反映了當代空間遙感與對地觀測的最新進展,是國際上該領域最有影響力的學術刊物之一。

金亞秋教授還於2008年當選IEEE GRSS AdCom(地球科學與遙感學會行政委員會)委員。IEEE是世界上最大的學術團體,IEEE GRSS成立於1962年,當時稱為“地學電子學”,上世紀70年代改名為 “地球科學與遙感”。近幾十年來,衛星遙感與對地觀測技術的迅速發展、學科的綜合交叉、高科技新生長點的不斷產生、從研究到套用的迅速轉化,GRSS已成為IEEE中發展最快、十分活躍的學術團體之一,成為地球科學、空間科學、電子學、信息科學、計算機科學、圖像處理與人工智慧等十分廣泛的綜合性學術團體。IEEE GRSS AdCom作為該學會的領導機構,對國際學術會議、學術刊物、成就獎勵、學會活動等事務,及其世界各分支團體的學術活動進行管理和有關問題的決策。2007年,IEEE在北京成立了北京辦公室。 金亞秋的當選不僅是我國科學家首次進入該委員會,而且是開發中國家科學家第一次進入該委員會

2009年底,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金亞秋教授接到IEEE GRSS(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地球科學與遙感學分會)的聘書,任命他為GRSS的IEEE Fellow評選委員會主席,正式行使職責。金亞秋教授是中國在IEEEGRSS的第一個fellow(會士)。

2010年7月26日,金亞秋教授榮獲IEEE GRSS Education Award in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IGARSS2010 in Honolulu, Hawaii, 這是迄今為止唯一中國科學家在國際GRSS領域獲此殊榮。

2015年7月,在義大利米蘭召開的電器和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國際地球科學與遙感分會(GRSS)年會上,GRSS主席、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Sarabandi向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金亞秋頒發了IEEE GRSS傑出成就獎,以表彰其在“自然介質極化電磁散射與輻射傳輸及其空間微波遙感套用”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金亞秋是該獎設立50年來首位獲獎的非歐美科學家。

所獲榮譽

•IEEE GRSS 傑出成就獎 (Distinguished Achievement Award)(2015)

•IEEE GRS 教育獎(Education Award) (2010)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1)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1993)

•全國首屆創新爭先獎(2017)

•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2016)

•國家圖書獎(1997)

•光華科技基金獎一等獎(1993)

•上海市科技功臣獎 (2016)

•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三次:2009, 1996, 1992)

•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一等獎(1997)

•寶鋼教育基金會全國優秀教師特等獎(1997)

•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994)

•國家973計畫先進個人(2004)

•國家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9)

•上海市科學進步獎二等獎(2001)

•復旦大學校長獎 (2004)

•上海國際科學與藝術展科學與藝術優秀作品獎(2012)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複雜自然環境中電磁波散射輻射傳輸與傳播、空間遙感與對地監測信息理論與技術、複雜系統中計算電磁學等。他在國內外已發表750篇學術論文 、9本中英文專著與文集、中美發明專利共5項。

最近10年,隨著我國在空間科學和空間遙感技術的長足進展,特別是在神舟四號、嫦娥探月一號、風雲3號氣象衛星、海洋2號衛星等都載有微波遙感器,金亞秋為此都做出過貢獻。依據他建立的月層輻射模型,從嫦娥一號微波輻射觀測數據,在世界上第一次獲得了全月球的月壤厚度和月球氮3估算等。

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選候選人

2011年8月,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1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初步候選人名單。145位科技工作者入圍,其中數學物理學部21人,化學部23人,生命科學和醫學學部30人,地學部25人,信息技術科學部18人,技術科學部28人。
李建平[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進才
侯雪龍
王椿鏞
賴遠明
彭練矛
岳建民
景益鵬
王二七
黃濤[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
俞大鵬
鄭 平
鄭平[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楊秀榮[中國科學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鄂維南
李應紅
李行偉
李東旭[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教授]
張洪傑[中科院長春套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向濤
嚴純華
朱荻
劉維民
安立佳
莫毅明
葉友達
王漢功
黃維[南京郵電大學副校長]
梅宏
錢前
徐秋霞
劉忠范
郝躍
劉雲圻
徐濤[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趙繼宗[首都醫科大學教授]
李景鎮
李樹深
趙玉沛
田禾[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武向平
方維海
尹浩
歐陽頎
李林[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張維岩
張學敏[軍事醫學科學院研究員]
龔健雅
張學軍[皮膚病學專家]
崔鵬[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張旭[同濟大學教授]
朱玉賢
朱軍[浙江大學教授]
王海燕[腎內科醫生]
王松靈
王岩[解放軍總醫院骨科專家]
韓布興
王順金
席振峰
楊樹峰
李獻華[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研究員]
何滿潮
郭烈錦
徐宗本
陳永川
曹一家
張俐娜
滕錦光
雒建斌
翟婉明
楊學明
南策文
郭亞軍
徐安龍
張統一
吳學仁
張明傑
郝芳
侯增謙
曹希仁
金亞秋
鄭建華
黎志康
周成虎
應明生
韓家淮
葛均波
舒紅兵
孫世剛
魏炳波
崔福齋
陳孝平
李國英[水利部副部長]
張肇西
楊柏
盧天健
王成善
張書練
李亞棟
張富春
馬龍生
瞿佳
黃路生
王利祥
馬大為
于吉紅
王廣厚
陳曄光
陳曉非
陳發虎
沈保根
劉治國
葉志鎮
王會軍
萬衛星
潘建偉
舒德乾
焦念志
高福
袁亞湘
趙政國
郭華東
謝作偉
劉育
劉叢強
石廣玉
楊學軍
陳十一
康樂[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研究員]
傅伯傑
張繼平
高山
哈木拉提·吾甫爾
田捷
王飛躍
黃潤秋
周忠和
陳駿
施一公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