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硯

遼硯

遼硯興於遼金時代,距今有上千年的歷史,相傳遼硯深得蕭太后的厚愛,並被封為御硯。遼硯,興於遼代,產於遼寧本溪,從歷史上的挖掘,從她的出身名貴,到她的歷史價值並不亞於四大名硯。遼硯第四代傳承人章永軍,漢族,生於遼寧昌圖,畢業於中國書畫大學書法專業。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全集遼寧卷》學術委員會委員,遼寧省經濟幹部管理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文聯民間技藝委員會會員,本溪遼硯藝術協會會長,本溪市書畫研究會理事、工藝家協會理事,本溪市政協委員、民建會員。

基本信息

概述

遼硯遼硯

遼硯,興於遼代,產於遼寧本溪,從歷史上的挖掘,從她的出身名貴,到她的歷史價值並不亞於四大名硯。在《河北宣化遼張文藻壁畫墓發掘簡報》中透露出了遼硯的最早信息。發展到了清代,遼硯的製造達到了鼎盛時期,搶去了端硯和歙硯的風頭,成為了宮廷御用硯,名居首位。本溪橋頭石所制的硯稱為遼硯,在清初可說是名動天下,清朝康熙年間,皇宮開始用吉林所產松花石和本溪橋頭所產橋頭山制硯。到乾隆朝時,吉林的松花石不易採得,故大量用橋頭石代之。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橋頭石所制硯和吉林松花石所制硯被用來賞賜臣工,僅在康熙41年至57年間,共賞賜8l人,其中有明珠、鰲拜,吏部尚書陳廷敬等。

發展

興於遼金時代,距今有上於年的歷史,相傳遼硯深得蕭太后的厚愛,並被封為御硯。
發展到清朝,此奇石已不只是局限於雕刻硯台,還用來雕制屏風,煙盒、坐屏等欣賞和實用品,相傳到清代始祖努爾哈赤在一次遊獵時不小心迷了路,遇到一村看到青紅相間的奇石鋪地、圍成院落頗有一番世外桃源之感,便令隨從請來當地一位知名老者,才知這就是流傳久遠的遼硯硯石,恰好此老者,擅長雕刻,家藏有幾方寶硯,既送於老漢王,這位馬上皇帝愛不釋手,此後,遼硯一度傳開、在努爾哈赤的號令下,老者又雕琢了一座山水座屏,現藏於瀋陽故宮內。
1929年,張學良將軍下令徵集遼硯,參加全國首屆西湖博覽會。當時遼硯名揚遐邇,與端硯齊名,並有“南為端硯北為遼硯”的稱謂。
1978年鄧小平出訪日本時,帶去四方遼硯,以作饋贈,被日本友人稱作是中國的“國寶”,小平高興地說“遼硯是中國友好的特殊使者”。
1998年初沉睡在瓦房店市地下五、六百年的一處明代貴族棺墓,被發掘出土。在大量的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兩方雕飾槽美的龍鳳硯。令人拍案驚奇的是,揭開硯蓋,當年盛葬池間的墨汁依然能濡濕毛筆筆尖。硯底底款均刻有“自雲塞制硯”五個字洋,據專家考證,這個“白雲墓”即為今天本溪橋頭矚明代時的舊稱。
遼硯獨產於中國遼寧本溪,其特有的地質地貌經上億年演變,形成褐石紅和石青綠兩種奇石,即紫雲石和青雲石,此硯石素有“滑而不流墨,澀而不磨筆,養墨為群硯之首”的雅譽。這為遼硯的創作和雕刻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天然資源。青藍色的石材上,生有凡纓紫紅色的紋理,似藍天紅霞凝於硯台之中,望去令人浮想聯翩,文思泉湧,倍受歷代文人雅士的珍愛。當年張學良將軍與其蒙師白永禎和贊遼硯的絕句為:“關東山里奇寶開,藍天紅霞凝石材。能工巧匠雕遼硯,珍品獨秀四寶齋”。
為弘揚民族文化。進一步發掘和發展遼硯這獨具特色的地方產品,本溪市遼硯廠精選上佳石料,廣集天下雕刻、設計人才,請專家指導,開始系列的遼硯雕刻,並在製作過程中將傳統的手工藝與現代設計、古老的圖案與現代科技創意相結合,使雕、鏤、剔、透工藝精湛,即不失傳統美,又具有現代氣息,使遼硯這一中華瑰寶再度大放異彩!

身份認證

遼硯遼硯
本溪製作遼硯的歷史應始於明末清初,大約370、380年左右。
遼硯之名有文字記載為1929年,遼東名士白永貞曾為橋頭制硯題詩:“關東山里奇寶開,藍天紅霞凝石材。能工巧匠雕遼硯,真品獨秀四寶齋。”
遼硯定名應於其它石硯一樣承以地定名傳統,橋頭鎮地處遼東,故稱遼硯。這一冠名與遼代無關。
遼硯用石為青紫雲石,紫雲石(俗稱線石)乃紫色石中夾約一公分綠色石層,傳統中以一石中有4道線為上乘,紫色為基,綠色為飾。青石以蛋青色石為佳,石質鮮嫩,色彩可人。清末以青石仿古硯居多,民國後紫石用量增大。遼硯的藝術風格粗獷古樸,極具地方特色。其雕飾題材取於民間喜慶理念,以花鳥、果蔬、走獸為主。如喜鵲登梅;鯉魚跳龍門;龍鳳呈祥;二龍戲珠;鶴鹿同春;教子升天;福祿壽禧;松鼠收葡萄、甜瓜等等。清末民初,青石仿古硯多取青銅紋飾。遼硯少有銘文,至民國時,紀念性吉語出現不少。遼硯無論形制如何變化,均為一石雕成,與清官御用松花石硯制式大不相同,雕飾集中於硯體之上,硯背無雕飾。
遼硯之青紫雲石其質稍軟於綠松花石和木紋石,易於雕作。其硯質易於發墨,不遜端歙。
遼硯
由於橋頭鎮地處關東深山之中,其文氣無法於江南相提並論,故遼硯在清與清之前少有人知,從未有同“四大名硯”(端、歙、紅絲、洮河)比肩的機會。直到1929年,張學良將軍將遼硯攜於中國第一次博覽會上,外界方曉遼硯之名,並為遼硯帶來了歷史上第一次發展機遇,整個橋頭鎮雕作石硯之聲此起彼伏,終日不絕。
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後,橋頭的制硯業受到了嚴重摧殘,直到解放前夕,遼硯作坊已瀕臨倒閉之境。
解放後,遼硯雕作得以復甦,當代遼硯雕制代表人物——曲廣勛先生,以一方獨具風格的“蒼龍教子”硯,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省級大展中,獲得極高讚譽,曲廣勛先生亦成為遼寧工藝美術界的代表、本溪市唯一的遼寧省美協理事。
改革開放以來,遼硯發展進入飛躍時期。石硯因時代發展其工具功能萎縮,觀賞性迅速膨脹,遼硯雕飾手法已由傳統的淺浮雕和深浮雕,變為深浮雕、鏤空雕相結合。其硯形體如目前諸石硯一樣越制越大,而硯池越來越小,相當部分石硯為純粹藝術觀賞品。現在,遼硯已成為本溪地方工藝品的知名品牌。清宮御用松花石硯及遼硯源流研究課題組對紫霞堂的遼硯雕制給予這樣的評價:紫霞堂制遼硯為本溪市制硯的引領者。

傳承問題

遼硯遼硯
遼硯一度被列為瀕危民族產品,屬於失傳民族工藝。隨著社會文化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對石硯的使用觀賞、收藏興趣與日俱增,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和隨著旅遊業的發展,硯更受國內外人士和遊客的喜愛,並作為贈予佳品。各大歷史名硯如枯木逢春、重換新顏,硯台以其獨到的中國傳統文化及悠久的歷史內涵,成為國外友人、社會名流和文人志士喜聞樂見之物,成為社會各界對特別尊貴客人、摯友贈予的理想佳物。
遼硯在歷史的復甦中一軍突起。近些年來,本溪遼硯雕刻廠家開始興起,紫霞堂在眾多遼硯雕刻廠家中志力於傳統與創新,發揚民族工藝之精粹,塑造華夏文明之未來,不斷改革與創新,賦予了嶄新的雕刻藝術及文化內涵。他們通過加強質量管理,使遼硯的雕刻製作有了較大的突破,但在規模上、工藝上、技術上、設備上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對歷史名硯的時代要求,難以形成規模,技術也不夠成熟,工業化程度也不夠高。特別是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比較零亂和隨意,造成資源的破壞和浪費,以及加工廠點的分散和製造工藝的落後,影響了遼硯的質量與聲譽。
在十五期間,華廈集團擴建改造紫霞堂為華廈遼硯城,總投資4800萬元,加強科技項目及人才管理,以科技為先導,在技術方案的選擇上,則本著慎重選項,精心設計,採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大膽嘗試的原則,將目前國內石硯雕刻體系中較成熟的技術加以集成利用,提高硯石文化的內涵,提高硯台的設計和雕刻水平,實施人才戰略,保持人才的合理結構,加大高層次人才的引進力度,人才有序流動,遼硯城的全體工作人員平均學歷達到大專以上,擁有工種齊全,技術過硬,結構合理,設計雕刻水平高的隊伍。同時他們還重視信息工作,加強資產管理。完善企業資產保值增值機制,每年資產增值率要達到5%,尋求合資合作夥伴,對現有資產進行開發利用,加強硯台文化信息的收集與利用,通過計算機聯網與國內科研美術院校合作,掌握市場動態,合作開發遼硯極品,為遼硯城的發展開拓思路,加快產業技術進步掌握先進雕刻技術,使硯台生產形成機械化、規模化、產業化,提高硯台的設計水平和雕刻質量。統籌開發現有硯石資源,增加營業面積1.2萬平方米,集全市雕刻、銷售於一城,形成前館後廠格局。組建雲石開採專業隊伍,成立雕刻設計一流院所,培養雕刻藝術專家,弘揚中國歷史名牌,創造遼硯時代極品,引導商務旅遊贈品潮流,展示遼寧名優特產時代風貌,使之成為本溪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特殊使者。目前“十五”改造工程正在緊張進行,工期預計一年,將於2003年6月底前投入使用。
但是由於以往缺乏對資源的保護意識及科學的管理方法,資源的開採處於無政府狀態,加之當地居民及個體戶無組織無計畫的隨意開採,使得原本極其珍貴有限及稀缺的礦藏資源遭到了極度的破壞和浪費。本溪原有幾家遼硯雕刻廠由於設備沉舊、工藝落後、長期缺乏新產品,已難已滿足現有市場的需求,使得一些粗製濫造的遼硯產品充斥市場,降低了遼硯的聲譽從而影響了銷售。
面對以上存在的問題,華廈集團對遼硯這一地方精品實施戰略保護措施。按照資源有償開採方針,組織專業的雲石開採隊伍,科學合理的獨家開採雲石資源,以保證資源得到最大限度的開發和利用。加強質量管理,提高硯石文化的內涵,提高硯台的設計和雕刻水平,實施人才戰略,引進與培養人才相結合,提高設計雕刻隊伍的總體水平。在紫霞堂的基礎上建設遼硯城1.2萬平方米,集全市的能工巧匠於一體,提升旅遊參觀的內容與品位。形成前館後廠的良性格局。嚴把產品檢驗關,成立專門機構對產品統一鑑定,並加蓋紫霞堂品牌的印章。成立設計雕刻一流院所,研製開發雲石系列製品,如筆筒、筆洗、菸灰缸、石凳、掛盤、胸墜等各種裝飾品等,充分利用雲石資源,擴大經營領域增加銷售收入,全方位推進本溪旅遊產品的開發進程。
樹立和提高遼硯產品的品牌影響,不斷地開拓地方精品市場。實施對遼硯石資源及地方精品遼硯的保護工作,這是一項功在千秋,利在當代的功績,華廈人以自己的努力,將華廈人的風采銘刻在一方方精美絕倫的遼硯上,他們創造著遼寧乃至中華民族的歷史與輝煌。

遼硯-遼硯傳人

為了進一步開發豐富的遼硯資源,使古老的遼硯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重新煥發青春,華廈人為之付出了不懈地努力。

大師簡介

遼硯遼硯

遼硯第四代傳承人章永軍,漢族,生於遼寧昌圖,畢業於中國書畫大學書法專業。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全集遼寧卷》學術委員會委員,遼寧省經濟幹部管理學院客座教授,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副秘書長、書畫研究會副秘書長、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工藝美術行業協會常務理事,遼寧省文聯民間技藝委員會會員,本溪遼硯藝術協會會長,本溪市書畫研究會理事、工藝家協會理事,本溪市政協委員、民建會員。著名書法家,國家一級工藝技師,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遼寧省玉石、硯石鑑賞大師。

章永軍出身書香門第,自幼酷愛民族文化,尤擅書法。受其家庭影響,還在童年時期,就經常纏著爺爺教他練字,他一邊幫爺爺磨墨,一邊琢磨提腕、運筆,一有空閒時間總要練上幾筆。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次參加書法比賽,他用楷書撰寫的總理詩詞“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便獲得頭等獎,成為全校臨摹的範本。2006年5月,在全國書畫大賽中獲金獎,並獲得“十佳”榮譽稱號。

1988年,他到山城本溪創業,從寫字作畫逐步涉足遼硯,後拜遼硯名宿袁斌先生為師,自此專注於遼硯的創作和研究工作,並取得了豐碩成果。1998年以來,先後創辦本溪市遼硯廠、本溪遼硯研究所、本溪宏達雕刻藝校、本溪遼硯藝術館、本溪遼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遼寧省華寶遼硯博物館,其名下還有雕刻中心4個、銷售中心10個,共有雕刻技師及員工60多人。已被公認為遼硯第四代傳人,遼硯產業領軍人物。

多年來,他傳承遼硯技藝,博採眾家之長,大膽創新,開創遼硯獨特的線雕、鏤雕、半圓雕等技法,石上飛刀絕技令人嘆服,使遼硯石雕藝術更具衝擊力,極大地提升遼硯實用性、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經過多年發掘研究,遼硯外觀設計及中華板扇設計各一項獲國家專利。首家倡導並創立《遼硯遼寧省地方標準》,編撰出版《國寶遼硯》一書。

其“紫雲堂”系列遼硯作品,被遼寧省、本溪市評為“十大名牌產品”之一;以遼硯為代表的本溪橋頭石雕技藝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0年,為迎接澳門回歸,設計創作的巨型遼硯“萬眾一心”,被遼寧省博物館收作鎮館之寶;2001年3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遼硯藝術作品展,受到各界人士普遍讚譽。北京畫院院長劉春華、中國書協副主席佟偉、台灣著名教育家高振東等鑑賞遼硯後,稱其為“硯林珍品”。中國書協副主席佟偉觀賞後讚不絕口,當場題字祝賀。2005年5月,遼硯“楓葉情”被瀋陽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2006年3月,遼硯“丹鳳朝陽”被國家文化部典藏。2008年,汶川地震舉世悲痛,全軍官兵聞令而動,為此而創作的石刻屏風“眾志成城”被中央軍委珍藏。2010年,巨硯“錦繡中華”和“世博之光”,在上海世博會廣受好評。為本溪廣電大廈創作的16米長的紫雲石立體石雕“清明上河圖”,創造了遼硯史上的奇蹟。其書法作品也倍受喜愛,並被廣為收藏。

近年來,隨著產業規模逐步擴大和社會影響力逐步增大,遼硯第四代傳人章永軍創立的本溪遼硯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目前是本溪市制硯規模最大、機制最全,制硯數量、從業員工、銷售中心最多的單位,並在本溪市第一個成立遼硯研究所、第一個建立遼硯博物館。總經理章永軍是本溪第一個國家一級工藝技師,第一個遼寧省工藝美術大師。由於他的傑出貢獻,先後獲得本溪市優秀政協委員、民建優秀會員、本溪市擁軍先進個人、本溪市最具影響力的十大新聞人物、本溪市非公有制企業先進個人、本溪市第三屆、第四屆學科帶頭人等榮譽。

大師合影

章永軍與與原遼寧省長陳政高合影章永軍與與原遼寧省長陳政高合影

大師書法作品

章永軍大師書法作品章永軍大師書法作品

亮相世博會

“遼硯能在世博會上展出,毫無疑問它就是本溪、遼寧的寶。”8月12日,正在本溪市遼硯廠製圖的遼硯傳人章永軍無比自豪地說。人們說起本溪,就能提到遼硯,遼硯是本溪的文化“符號”,而現在,隨著遼硯產業的發展,生產基地、研究所、藝術館、遼硯市場的逐步建立和完善,遼硯這個“符號”也正逐漸升華為文化品牌。產業化發展
2008年,本溪市出台了《關於加快遼硯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中明確了遼硯產業的發展重點:發揮遼硯的品牌效應,著眼旅遊市場、工藝品市場,以發展文化旅遊業和民間藝術品業為重點,著力延伸遼硯文化產品產業鏈,引領帶動發展文房四寶、國畫、書法藝術等相關文化產品專業市場,形成產業集群。
同時,本溪市還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遼硯產業發展的政策:遼硯基地的建設可同時享受國家(省)給予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相關現行稅收政策;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企業納稅年度發生的虧損,準予向以後年度結轉,用以後年度的所得彌補;對被評為市級遼硯優秀企業者,政府給予10萬元的獎勵;對被評為省級遼硯優秀企業者,給予50萬元的獎勵;對被評為國家級遼硯優秀企業者,給予100萬元的獎勵等。
品牌的建立和政策的扶持讓本溪遼硯產業蓬勃發展。目前,本溪市現有制硯廠家12家,其中本溪遼硯廠、紫霞堂、乾聖遼硯廠生產規模較大。該市遼硯生產品種達100餘種,全市遼硯年生產總值達5000多萬元,年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利稅200多萬元,部分產品還遠銷東南亞地區。

標誌

遼硯製作的歷史比較久遠,清康熙帝就以產自本溪橋頭地區的石材做硯賞賜群臣。上世紀30年代,遼硯進入盛產時期,本溪橋頭地區有石硯作坊十餘家,產品供不應求。改革開放以後,遼硯的生產製作經營業戶如雨後春筍般迅速發展壯大起來,不僅在繼承傳統制硯基礎上有新的發展,製作的品種和數量與過去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語。2006年遼硯以橋頭石雕為名被批准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可爭議地成為本溪的文化“符號”。

價值

遼硯不能只作為研墨的文房四寶工具出現,而是要以遼硯的文化形式出現。在一方硯上根據石材的天然紋理,在內容、意象、志趣上保留傳統,又不拘泥於傳統,其氣勢雄渾,大起大落,變化明顯,色澤鮮明,突出了其觀賞性、實用性。藝術誇張性及收藏性。每一方硯都是一個故事、一首詩、一幅畫,文房四寶的精巧奇妙聚攏在方寸尺掌之間,玲找外見精奇,起伏迭盪蘊涵調細緻處的精雕細刻,又注重整體的節奏感和氣勢,故做工考究又給人以做烈的審美撞擊力。傳承和弘揚遼硯的事業任重而道遠,需要更多的人去關注,去身體力行。希望還硯的所有後人都能有一種緊迫感,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也能會關注遼硯及給予支持、幫助,共同保護和利用好我們的文化遺產,只有靠眾人的力量才能把遼硯這個大旗高高舉起,長盛不衰。

遼寧省特產

遼寧省簡稱遼,號稱共和國長子,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本期任務將盤點遼寧省土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