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貝雕畫

大連貝雕畫

大連貝雕畫是我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支奇葩,是遼寧首創的特種工藝品。遼寧沿海的貝類資源相當豐富,色彩美麗,形態各異。大連貝雕畫構圖完美,色彩絢麗,形態逼真,栩栩如生,題材為花鳥、山水和人物三大類。

簡介

大連貝雕畫大連貝雕

大連是我國貝雕畫的發源地。系採用松花江的粉紅色江貝、長沙的桔白色佛耳貝大連貝雕畫 、海南島的金色的黃廣螺和當地沿海茵綠色綠銀蛤等上百種貝殼作原料,根據每種貝殼的色澤和形狀特點,運用中國傳統的雕刻手法和傳統的國畫構圖形式,精製成半立體浮雕的花鳥、山水、人物等貝雕,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貝雕,就是以它為原料,經過藝人的精巧加工而創作的工藝品。廣泛利用各種貝殼,製成獨具一格的貝雕工藝品,還是解放以後才發展起來的。貝雕畫是巧用各種貝殼的自然顏色和形狀,經過設計圖稿,精心選料,雕刻琢磨,堆貼組裝等工序加工創作而成的。通過雕磨和化學處理,貝殼具有十分豐富的潛伏色。在潛伏色的運用上,可以採用一層色,也可以同時彩多層色,製做出瑰麗的動人畫面來。藝人們吸取了國畫的概括的傳統,雕塑造型技巧和刺繡技法的精華,再根據貝殼的特性創造出畫面簡潔凝重,清秀富麗,風格獨特的貝雕工藝品。

貝雕歷史

大連貝雕畫大連貝雕畫

貝殼遠在五萬年前山頂洞人時期,就被穿成串鏈作為裝飾。5000~6000年前,我國沿海地區及其附近島嶼,生活著眾多的原始人群,他們依靠海洋生活,他們居住的地方現在都堆積有大量的貝丘,貝丘中有蛤蜊、鮑魚、海螺、長蠣、玉螺等20餘種貝類化石,還有許多貝殼上有鑽孔,顯然曾經作為裝飾品使用。1987年在河南濮陽西水坡發現的有關巫覡的墓葬,還發現有三組用蚌殼擺塑的動物形象。

商代到秦代,貝類中的一種,被打磨穿孔後,長期當作貨幣使用,這就是貝幣。春秋戰國時期,貝殼被普遍製成項鍊、臂飾、腰飾、服飾等,甚至還出現了馬飾、車飾。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三成將士都用紅線穿貝殼作墜飾,以壯軍威。

秦漢時期,冶煉技術的提高和普及為貝殼的雕琢開闢了新途徑。藝人們利用貝殼的色澤,將一種較平整的貝殼磨成薄片,再雕出簡單的鳥獸紋圖樣,鑲嵌在銅器、鏡子、屏風和桌椅上作裝飾,俗稱“螺甸”,這種工藝目前不少地區仍然保留著。

宋、元前後,中國民間的螺鈿鑲嵌和貝貼等工藝已經十分流行。品種有各種人物、動物、花卉、掛屏等陳設品;各種文具、菸具、檯燈等生活用品。色彩絢麗,形狀奇異,自然美觀。

解放後到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各地貝雕工人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注意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國畫等眾家之長,結合螺鈿鑲嵌工藝特點,研究成功了浮雕形式的貝雕畫和多種實用工藝品,從而揭開了貝雕工藝史嶄新的一頁,產品大量出口創匯,暢銷國內外市場。

而今天,由於貝雕製作十分工藝複雜,培養一名貝雕工人又需要很長時間,年輕人普遍對這門傳統手藝失去了興趣。貝雕的手藝逐漸失傳,致使人才青黃不接,許多貝雕廠紛紛破產,老藝人紛紛改行,貝雕這項工藝也陷入低迷。國家已經開始著手拯救包括貝雕在內的一批傳統手工藝品,改善貝雕技藝的傳承延續狀況。

大連貝雕特色

大連貝雕畫大連貝雕畫

傳統的螺鈿鑲嵌等貝殼裝飾工藝,給大連貝雕藝人以啟示。他們在研究中發現,貝殼不僅有表皮的顏色,而且還有各種各樣的奇麗的潛伏色。這樣,就可以利用貝殼的多種自然色澤和彎度,雕磨成各種山水、花鳥、人物畫。因為這種貝雕畫區別於用單一的貝殼製作的螺鈿鑲嵌和用貝殼原形組配的貝雕,所以被稱為新興工藝。近幾年來,許多取材於神話故事、古典文學作品和歷史人物的貝雕畫相繼問世,如“龍鳳呈祥”、“百鳥朝鳳”、“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蘇小妹三難新郎”等許多傳統題材的貝雕畫,受到國內外賓客的歡迎;不少作品還被當作珍品收藏。許多優秀作品,曾在國際博覽會上展出並獲大獎。在全國舉辦的同行業評比中,大連貝雕廠的貝雕畫,多次名列前茅。

遼寧省特產

遼寧省簡稱遼,號稱共和國長子,位於中國東北地區的南部,是中國東北經濟區和環渤海經濟區的重要結合部。本期任務將盤點遼寧省土特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