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硯

易水硯

易水硯又稱易水古硯,是漢族傳統名硯。產於河北易州(今易縣),故名。相傳始於唐代。硯石取自易水河畔一種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天然點綴有碧色、黃色斑紋,石質細膩,柔堅適中,色澤鮮明。雕山的硯台精美古樸,保潮耐固,易於發墨,宜書宜畫,書寫流利。易硯因材造型,以型定名,藝人因材施藝,精心設計,巧用硯石,刀法精湛。千百年來,易硯以其悠久的歷史、天賦的優等石料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名揚天下,在中國博深精美的硯文化藝術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水硯”是易硯的傑出代表和當家品牌。

基本信息

易硯與易水硯的區別

易水硯易水硯

河北傳統名硯。產於易州(今易縣),故名。也稱“易水古硯”,相傳始於唐代。硯石取自易水河畔一種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天然點綴有碧色、黃色斑紋,石質細膩,柔堅適中,色澤鮮明。雕山的硯台精美古樸,保潮耐固,易於發墨,宜書宜畫,書寫流利。易硯因材造型,以型定名,藝人因材施藝,精心設計,巧用硯石,刀法精湛。千百年來,易硯以其悠久的歷史、天賦的優等石料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名揚天下,在中國博深精美的硯文化藝術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水硯”是易硯的傑出代表和當家品牌,由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獨家註冊經營。

2008年易水硯製作技藝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易水硯被國家商標總局評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易水硯先後榮獲國之寶—中國十大名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手工藝品徽章,中國民族文化優秀品牌,保定金三寶等上百種獎項,受到國家領導人以及海內外社會名流、工商業巨子的讚賞和珍愛。易水硯成為用之如意,賞之高雅,陳之吉祥,藏之升值,鎮宅鎮殿的高檔藝術珍品。產品被人民大會堂、中華世紀壇、北京園博園、軍事博物館等國家機關、大型公共場所、重點大學、大型企業、著名風景旅遊區等場所收藏,並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外國總統和友人。

易水硯易水硯

1987年,全國人大委員長彭真為易水硯題詞:“易水古硯”;

全國政協副主席周鐵家為易水硯題:“易水寶硯”;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王光英題詞:“中華奇觀”;

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啟功為易水硯題詞:“易水精舍”;

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為易水硯題詞:“寶硯齋”;

著名書畫家寒石為易水硯題詞:“中華硯王”;

著名書法家馬千里為易水硯題:“南端北易”

易水硯易水硯

易水硯製作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易水硯製作技藝)、中國文房四寶首屆制硯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民間工藝美術家鄒洪利帶領近三十餘位榮獲省級資質的制硯大師如張剛、王海洋、李小豐等共同設計雕刻,在繼承古代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融入現代科技,保證和提升了硯台的品質。得到客戶和業界同仁的廣泛認可。

易水古硯

在我國古代,筆、墨、紙、硯有“文房四寶”的稱譽。而河北省易水產的易水古硯,則是“文房四寶”中的精品。易水古硯1978年被評為全國三大高檔名硯之一;1981年易水古硯榮獲河北省工藝品評比第一名;易水製作古硯有上千年的歷史。易水古硯是由當地黃龍崗出產的色彩柔和的紫翠石製成。易水古硯紫翠石呈紫灰色,石上有天然點綴的碧綠色或淡黃色的斑紋。易水古硯石質細膩,柔堅適中,色澤鮮艷。用它制出的硯台易研墨,不傷筆毫,台面潮潤,宜書宜畫。

易縣制硯藝人們,繼承和發揚傳統的雕刻技法,用平雕、浮雕、陽雕、陰刻等各種技法,巧妙利用石料上的天然花紋,雕出飾有人物、花草、龍鳳、鳥獸的硯台。易水古硯如“二龍戲珠”、“松鶴望月”、“八仙過海”、“丹鳳朝陽”、“五龍鬧易水古硯石質細膩,易於發墨,工藝精湛,雕刻古樸。為世代書法家和收藏家所珍愛。易水古硯1978年被評為全國三大高檔名硯之一,與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齊名。易水古硯始於唐代興盛時期。據有關文獻記載,易縣產佳墨與名硯,墨稱“易水法”,硯為“易水硯”。據民間傳說:南唐時,易縣奚家父子制墨、硯極精,其後代自易縣遷居歙中(今安徽歙縣),以制墨、硯為生。因其所制墨、硯精美耐用,而被南唐皇帝所垂青,故賜姓李氏。今易縣所產易水古硯也為李氏祖輩所傳。

“易水古硯”取料於太行山區的西峪山上。這種石料是色彩柔和的天藍色水成岩,有的還天然地點綴著碧綠色或淡黃色的斑紋。石面光澤,細潤如玉,質剛而柔,是制硯的最佳石料。易縣工藝美術廠的藝人們,繼承我國傳統的平雕、浮雕技法,依據石料的形體及紋飾,雕出人物、花草、龍鳳、蟲鳥等。其中有二龍戲珠、松鶴望月、八仙下棋、桑蠶吞葉、龍鳳朝陽、哪咤鬧海、水漫金山、明月松前照,犀牛望月、金龜獻壽、百鳥朝鳳、天女散花、嫦娥奔月等具有民族色彩和風格的畫面。細看這些畫面,都是隨料定型,順理成章,刀法精細,形態逼真。例如那“嫦娥奔月”硯上,嫦娥的姣妙姿影雲里藏,雲外舞,衣帶飄飄,帶得那一片雲錦也飛動起來,構成一派“我欲乘風歸去”的生動氣海”、“喜鵲登梅”、“天女散花”、“金龜獻壽”等80多種硯台。這些硯台的裝飾畫面構思精巧,形態逼真,刀法細緻。易水古硯以石質細膩、工藝精湛、宜書宜畫、造型典雅美觀和古色古香,而受到歷代書畫家的珍愛。易水古硯不僅暢銷國內,而且銷往國外,尤其是深受日本、香港、東南亞各地客商的歡迎。

易硯歷史

據史料記載,易硯始於春秋時代的燕國下都。到唐晚期,易州的奚超父子繼承松煙 制墨的技藝,並在易水河畔的津水峪創製了“易水硯”。後來奚超之子奚庭圭受到南 唐李後主的常識,被授予“墨官”,並賜姓李,後因避亂,移居安徽歙州,成為“微墨”、“歙硯”的開山祖。然而易水古硯亦久盛不衰,名揚中外。

易水古硯的造型分魚、龜、龍、蠶、蟬、琴、棋七大類,共有一百二十多種雕圖。 其雕花圖案古雅大方,多以吉祥幸福、神話傳說為題材,如龍鳳祥雲、丹鳳朝陽、百鳥朝鳳、天女散花、二龍戲珠等。雕刻出的人物、花卉、魚蟲、山水、禽獸無不 栩栩如生,維肖維妙,耐人尋味。

易水古硯的石料取材於太行山區的西峪山上。這種石料是藍灰色或帶有紫、碧、黑、 灰等顏色的水成岩,有的石料上還生著天然的碧綠色、淡黃色或白色的斑紋或“石 眼”。石質細膩如脂,光潤如玉,堅柔適中,易於發墨,是制硯的上乘石料。制硯的工匠根據石料的不同形狀和奇紋異理因材雕刻出精美硯台。

易縣發現漢代石黛板古易硯 易硯歷史前推至東漢

日前,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易硯製作技藝傳承人、中國制硯藝術大師、易硯文化研究會會長鄒洪利等專家學者再次專程趕赴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對南水北調文物保護工程中易縣東漢墓發掘出土的漢代石黛板硯台研究鑑定,認定為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古代易硯。這一發現將易硯歷史由唐代至少前推到東漢,早於“四大名硯”五六百年,並印證了史料記載的易硯為中國石質書寫硯的先驅地位,為我國“文房四寶”文化領域中的重大發現。

2006年4月至6月,為了配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文物保護施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易縣旅遊文物局對易縣南北林墓區進行考古發掘施工,出土了一組石黛板。日前,鄒洪利在省文物保護中心經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斷定:出土石黛板石質為玉黛石,與采於易縣和徐水交界處的西峪的硯石相同,與現代玉黛石的石品花紋完全吻合,並與貴州紫袍玉帶石、賀蘭石、苴卻石及端石有著明顯的區別。出土墓地距離古易硯產地台壇村僅4公里,從石黛板的石品和地域上完全排除了外來硯石的可能性。之前,北京著名古硯收藏家、鑑賞家閻家憲先生也專程來到河北,對出土石黛板硯研究鑑定,認定該硯為古易水特有的玉黛石漢代

黛板石硯。石質細膩,易於發墨,雕刻古樸,為各代書法家和收藏家所珍愛。現在易水古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收藏熱潮。

石料的靈性

易水硯石料是名為“紫翠石”、“玉黛石”的紫色、灰色水成岩,石質優良,堪比端歙。石料上往往點綴著天然的黃色、白色、綠色等顏色的斑點、紋理,質地細密柔膩,堅韌皆備,硬度適中,渾然天成。所制硯台發墨快,不傷毫,墨汁流潤而不易蒸發,具備了發墨、貯墨、潤筆、勵毫的優良特性。正如《易州志》記載:“石質不亞端溪”。“硯石有紫、綠白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

易水硯因取石於易水河畔的鐘南山的古黃伯陽洞而得名,而易水之名,則源於約5000年前居住在河兩岸的商族有易氏部落。《山海經·大荒東經》:"王亥托於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仆"字即"卜",意為占卜。古時占卜用龜甲和牛胛骨作工具,上面刻上文字叫"甲骨文",殷商民族和有易氏部落善占卜,用於占卜用的牛叫仆牛。由此可見,有易氏之易字應源於《易經》的易字。易水河靜水流深,水質清澈,與兩岸之秀山合抱有情,"萬年龍虎抱,夜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的"風水寶地"清西陵就建於易水河北岸的雲蒙山下,故知,易水硯產於易水河畔,從"根"上便秉承了天地之靈氣,作為吉祥用品及風水鎮物更是憑添了一份神力。

製作工序

採石採石

1、採石因硯石珍貴怕震,古今均禁止人工爆破,要人工開採,費時艱辛,來之不易。

2、選石礦山開採的石料不一定都適合制硯,石料也分極、特、好、中、差等級別之分,極品硯石百年一遇,特級硯石千里挑一。制硯師選料除注重硯石材質、形狀、顏色外,還注重石品花紋、石眼、石膽、石暈等,所以挑選硯石經驗很重要。

3、設計設計就是硯雕的構圖構想和主題立意。制硯師以料構思、因石定型,巧妙利用硯石上的天然石眼和俏色,把硯的藍圖勾勒出來。除了傳統硯形硯式外,還要充分利用天然石皮,匯集文學、歷史、繪畫、書法、金石於一體,可以說是將硯升華為一種綜合性藝術品的重要環節。

4、雕刻:易水硯的雕刻是硯製作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塊天然樸實的硯石,成為一件精美的工藝品,就需要創作設計和雕刻的過程。這個過程處理得當是錦上添花,處理不當就會畫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所以雕刻匠人要對硯質因材施藝,因石構圖,還要根據硯質的石品,去粗存精,認真構思,並考慮題材、立意、構圖、形制以及雕刻技法如刀法、刀路。雕刻易水硯要總體布局,主題突出,有條不紊。易水硯雕刻技法和刀法要靈活運用,

選石選石

多以深刀雕刻為主,適當穿插淺雕和細雕,對比鮮明,效果明顯。有時深、淺、陰、陽、透、鏤等雕刻技法綜合運用,力求畫面更豐富生動、主題鮮明深刻。

5、磨光:磨光也是硯雕很重要的一道工序,直接關係到硯台的視覺效果和質量品位。硯台雕刻完工後,師傅們一般先用粗砂紙或油石打磨,磨去鑿口、刀路、凸茬等,然後再用滑石、細砂紙打磨,最好是一千目以上的水砂紙反覆磨光,知道手感光滑、光潔如鏡,最後還要根據需要“浸墨潤石”“蒸硯潤蠟”,經過這幾道工序後,一塊完整的成硯就會呈現出來,不僅利用觀賞,而且利用使用和收藏。

6、銘金敷彩:隨著人們文化交流的深入發展和品牌意識的增強,易水硯完工後往往還要刻寫硯名、詩文、商標等,而且這道工序對師傅的專業技能要求很高。制硯師先完成成品,然後將銘文刻寫於硯底、硯側或硯背、刻寫完成後還要燙金、敷彩、封蠟等。名人所擬的銘文鐫刻於名硯之上,可大幅度提高硯的品位和價值,收藏的升值潛力亦會與日俱增。

選石選石

7、裝幀:易硯雕刻製作完畢後,塑封包裝後,還要配上漂亮的盒子、中密度板錦盒、布制或紙質提袋。這就是裝幀。裝幀不僅對硯台有保護防塵作用,而且是一門藝術。珍貴的易硯通常選用紫檀、花梨、楠木等名貴木材製作的精美木盒裝幀,木盒根據硯台量身定做,使硯秀外慧中,身價倍增。一般硯也採用中密度板外襯絲布製作的精美盒裝幀,外加華美布袋包裝,便於攜帶運輸。精美的裝幀使寶硯著錦衣,良駒配好鞍,收藏觀賞價值俱增。

具體介紹

史料記載,易硯制硯大師名為奚鼐,五代時因戰亂死在易州。其子奚廷圭南逃至安徽歙縣,采當地龍尾山石制硯,即後來的...易州被遼國占領後,易硯受到遼國器重,名列宮中貢品之首。隨後的朝代更替中,易州又多次成為戰火紛飛的地帶,易硯...

易水硯取石於易縣中南山的黃伯陽洞,石料是色彩柔和的紫灰色水成岩,有的還點綴著天然碧綠或淡黃色斑紋,甚至暗紫、碧綠等不同色彩呈頁狀疊積,俗稱“紫翠石”、“石帶石”,制硯師們就是利用不同色彩頁層、斑紋巧為雕琢,猶如玉翠工藝品的“巧雕”,製成美輪美奐的藝術品。

易水硯質地細膩,硬度適中,發墨快,不傷筆毫,墨汁滋潤而不易蒸發乾涸,具備硯石所要求的發墨、儲墨、潤筆、勵毫四大條件。

《易州志》載:“硯台,產於台壇村”,“石質不亞端溪”,“硯石有紫、綠、白諸色,質細而硬。為硯頗佳。”唐朝曾賜易州制硯大師奚朝以國姓,改名“李朝”,其子李廷圭充任墨官,隨後李廷圭又將技藝傳到安徽歙州,再第入廣東端西,出現了歙硯和端硯,成為我國制硯的鼻祖,而易硯也久盛不衰,故世有“北易南端”之說。到了宋代易水硯更為趙氏皇族所垂青,名列宮庭貢品中名硯之首。鑑賞家贊易水硯:“質地堅潤而剛,顏色嫩而純,滑中有澀,澀中不滯筆,澀而易發墨,其色尤艷”。明代鑑賞家贊易水硯:“質之堅潤,琢之圓滑,色之光彩,聲之清冷,體之厚重,藏之完整,為硯中之首”。唐詩讚曰:“南山飄素練,曉望玉嶙峋,適憶最深處,應名著石人”。這是古人讚美易水硯石像玉一樣晶瑩和人民精心雕刻石硯的綺麗詩篇。

易水硯領軍人物

鄒洪利

鄒洪利鄒洪利

鄒洪利:出生於易水河畔,從小喜愛書畫,愛讀書,喜歡聽父親講述易墨和易硯的故事。國小時就懂得硯文化在中國東方文明大國中的地位,大學時他仍眷戀著家鄉的易水硯,查名硯資料,訪雕刻名師。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工作之餘經常研究考察易水硯,心繫易硯的振興和崛起。

1992年,鄒洪利與妻子張淑芬創辦了燕下都易水古硯廠(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的前身)。為了傳承發展易水硯,再現易硯輝煌,他們建起了易縣首家集培訓、生產、展銷於一體的燕下都易水古硯技校,邀請中央美術學院及全國著名雕塑家、書畫家來校授課傳藝,將現代雕塑書畫藝術融入傳統的易水硯雕刻,為易水古硯注入新活力。經過十幾年的磨礪鑽研,鄒洪利和張淑芬成為行家裡手、制硯名師。根據硯台實用性淡化,觀賞性加強的情況,鄒洪利改革創新,易水硯設計雕刻突出藝術性、觀賞性、收藏性,使易水硯向系列化多品種方向發展,產品由單一的龍鳳硯發展為山水風光、名勝古蹟、英雄人物、鳥獸蟲魚、花果樹木等數十個系列上百個品種,使易水硯走出低谷,發展壯大。

鄒洪利鄒洪利

為提高易水硯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鄒洪利開中華巨硯製作之先河,利用易水獨有的巨型硯料和技術力量開發製作出一方方前無古人的硯雕作品——1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製作的6噸巨硯《歸硯》,現在作為國寶收藏於北京人民大會堂。

1999年,為迎接新中國50年大慶,他設計製作重30噸的《中華九龍巨硯》陳列於北京中華世紀壇。

2004年中法文化年之際,鄒洪利精心設計製作了一方精美絕倫的《乾坤朝陽硯》,於10月10日贈送給來華訪問的法國總統席哈克。易水硯精品《雙龍聚寶》被韓國總統李明博收藏。鄒洪利先生設計製作的巨硯傑作——《中華騰龍硯》已在他領導的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雕刻完工,體積、重量、工藝為世界之最,現在已申報吉尼斯紀錄。從設計構思、開採石料到巨硯竣工歷時3年,堪稱世界奇硯。它的誕生,標誌著易水硯的雕刻技藝達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為華夏制硯藝術錦上添花。

易水硯以鄒洪利為首的設計雕刻團隊:

李小峰

李小峰李小峰

李小峰-河北省工藝美術設計大師、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一級雕刻師。擅長龍硯雕刻。

王海洋

王海洋王海洋

王海洋-河北省工藝美術設計大師、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一級雕刻師。擅長山水人物雕刻。

崔文龍

崔文龍崔文龍

崔文龍:河北省工藝美術設計大師、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一級雕刻師。擅長花鳥雕刻。

等30餘位設計雕刻大師,名師薈萃、大師雲集、硯石優良雕刻出一方方精美絕倫的易水硯精品。

易水硯歌

易水千秋碧,狼牙萬古雄。國士英魂在,豪氣貫長虹。燕昭築金台,樂毅建殊功。感慨悲歌地,青史盪高風。山河今一統,偉烈化文明。

正氣潤山水,人傑地亦靈。古洞藏紫翠,玉黛鑒石精。奚超發妍質,寶硯始顯名。悠悠歷千歲,聲譽久未隆。惜哉和氏玉,誰識價連城。

一朝春風暖,古木亦滋榮。萬業競蓬勃,江山百廢興。伉儷懷高志,卓然國士風。相偕耕硯田,比翼奮雲程。豈為圖洪利,欲揚淑芬名。

古往今來事,萬象與千形。收我襟懷裡,俱入方寸中。巧思爭霞綺,絕藝奪天工。驅山來五嶽,走海泛東溟。花鳥蟲魚態,騷人墨客情。三教三源流,一硯一池同。蘇子泛舟樂,漁翁釣絲輕。荷塘初夏月,豆棚晚秋風。龜賀千年壽,雲卷一天星。林下疑蟬噪,松間似鶴鳴。高原馳駿馬,滄海蜿蛟龍。雅韻迷勝友,名貴動高朋。廟堂陳國器,草廬挹清風。奇瑰難名狀,徒此羨飛鴻。太白道不得,詩鬼嘆詞窮。季子觀止矣,流連晚霞紅。不斷創新活動載體,強化創建特色,堅持文明育人,踐行“誠信、責任、創新、奉獻”的核心價值觀,弘揚“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企業精神。

價格因素

製做材料

易硯材料選自易水(河北保定易縣)兩岸岩石。經年易水衝擊,並當地特有氣候滋潤方成其獨特風格:灰色轉褐,間以各層淺綠,是稱玉帶石。制硯之妙,全在匠人對石材的理解。荒料從外表觀看是看不到其內部顏層所在。匠人在破料時的戰兢心理可想而知。所以,製作30x20x2-3(單位:厘米,下同)近似於一本雜誌大小]的成本頗高。待到破料之後,即可得到角料,精打細算,又可製成20x10x2-3之硯。此時石料真相已現,故成本相對就可低些,也就是我們可以買到相對的低價易硯,不是石材質次,而是開荒料之風險已過。又有細心匠人,更是在處理20x29x2-3硯料時,心中預作打算,留下10x10x2-3料再制小硯(有稱掌硯),價格自然再低一層。

人文環境

當今,我們身處都市,早已習慣人際間的頻繁交往,殊不知易水之畔,人跡稀少如故,若君親往彼處,必然可以感覺到時光仿佛停滯不前,呼吸到的是古人所一直描述的蒼涼悲壯。匠人們地處閉塞,一般不與外人溝通,常懷警惕,所以,愈往深處,愈可覓得價廉物優之硯;但也可能不得而歸,因為封閉的匠人可能壓根兒就不接受你,就不賣給你!

交通狀況

中國出了個李白,名句寫在那裡: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千百年來大家都知道四川交通之不便。老夢比不上李白的萬分之一,不過還是要說:即使在社會比較發達的今天,從上海去易水也是件足以讓人不寒而慄的任務!過了石家莊就象回到了抗日戰爭年代。穿過冀中平原時竟能斷言日本鬼子對冀中的掃蕩簡直是白痴之舉。收購石硯並帶出不諦為一次探險行動。

品評易硯

易縣人把自己生活的地方形象地喻為“一分水二分田七分山”。不用多說,在他們生活的這方水土上,山占了絕對的多數。但山多也為這個縣的50多萬人口造了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水土能養人,山亦同樣能養人。

易縣人常自豪於身前身後的歷史故事、風水寶地和名山秀水。在中國的古代史上,敢面對秦王舉起利劍的荊軻,即是這方水土養育出的大英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絕唱,得益於這裡的水和土。在中國的近代史上,為了保護家鄉的父老鄉親免遭強虜的屠戮而引敵走上懸崖的五壯士所留下的悲壯故事,則緣於這裡的山。還有因山水相合而讓大清皇帝垂青的永寧山水,更以令人嘆為觀止的清西陵,而走進世界文化遺產之列。當然還有遠近聞名的雲蒙山、千佛山……其實,易縣人不僅僅是自豪,他們還繼承了一大筆用數字和金錢無法來衡量的千年萬年享用不盡的來自歷史、自然和非物質文化的遺產。

易硯便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寶。

筆墨紙硯,文房四寶。書畫界的人要是說起硯台,都知道“南有端北有易”。當你走進我國硯雕界唯一一家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看著那或碩大或端莊或纖秀的一方方硯台,體驗那來自指端的潤潤感覺和品味大書畫家啟功、劉炳森等人的讚美之詞時,你會覺得,“北有易”絕不是浪得其名。

既是公司總經理又是易水硯設計雕刻名家的鄒洪利告訴我們,他們生產的易水硯所用的石材,全部採集於易縣的狼牙山。而雕刻則全部是用傳統的手工作業來完成的。

在制硯車間,我們見到了一個戴眼鏡的制硯師傅,在他眼前放著一塊一尺見方的原石,原石上剛剛落下幾刀刻痕,還看不出來刻的是什麼圖案。當我們問他怎么沒見石頭上有先畫出來的什麼圖案時,他拍拍自己的腦袋說:“都在這裡吶!”

其實,外行人不知道,成硯是要經過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的。首先是選材。山有的是,石頭也有的是,但並不是所有的山都產能制硯的石,而能制硯的石又有三六九等,你絕對不能拿一塊很一般的石料去雕刻一方有很複雜圖案做工又很精細的硯台。一般的硯台用材都是看上去很普通的片石,而售價能標上10萬元的硯,選用的基本都是上好的大塊料石。

車間主任的辦公桌上放著3塊巴掌大的已基本製作完成的樣品硯。主任說,這是北京一個中學百年校慶想做的紀念硯。在設計時,學校只給提供了一張學校的代表性建築照片,他們在設計時聯想到了“桃李滿天下”,於是便將兩者結合到了一起,很快便完成了帶有結滿桃李的樹木與代表性建築渾然一體的校園圖案的樣品的製作,選用的石料便是能製作一般硯的一種片石。

在一個很大的庫房裡,我們見到了一個長5米多、寬2米多、高1米多的《九龍合壁》硯,便是一大整塊石料雕刻出來的。主人指著盤鏇翻騰的九龍告訴我們說:“這么大的上好硯料本身就不多,發現了並把它設計製作成什麼樣的硯,是一個很不好下決心的事。設計不錯,雕刻也不錯,但石頭裡面的質地怎么樣,能不能與你的付出成正比,都有很多未知數。現在這個硯讓我們很欣慰,因為在雕刻後發現的“石膽”和我們對料的判斷很吻合。”順著主人的手指,我們看到最中間的大龍吐出的舌尖上,托著的便是那個硯的魂——“石膽”。

在眾多名家留下的墨寶中,大畫家吳作人題寫的是“東方龍硯”。應該說這是一幅名副其實的題字。因為“龍”是這個公司在制硯時首選的題材,無論是數米大的硯,還是巴掌大的硯,都有很多龍的圖案。這些圖案或“龍騰盛世”,或“雙龍捧壽”、“龍鳳古琴”,無不寄寓著希望、吉祥、祝福、天人合一之情。中華世紀壇收藏的巨硯《中華九龍》,更是對中華民族新世紀的騰飛寄予了無限的期望,而製作這方巨硯,數十名雕刻師整整用了3年的時間。

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

易水硯易水硯

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創建於2004年,公司獨家註冊“易水”牌商標。被命名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易水硯製作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易水硯先後榮獲國之寶—中國十大名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傑出手工藝品徽章等數十種獎項,產品被國家機關、企業等收藏,並多次作為國禮贈送外國總統和友人。

詳細 >>

本詞條全部內容由詞條認領機構及智願者共同編輯,互動百科權威評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