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達縣

色達縣

色達縣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下轄的一個縣。位於甘孜州東北部。地處四川省、青海省以及阿壩州、甘孜州、青海省果洛州相交處,以及壤塘縣、甘孜縣、爐霍縣、石渠縣、達日縣、班瑪縣的結合部,東鄰阿壩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北與青海省班瑪、達日兩縣接壤,西、南分別與甘孜州的甘孜、爐霍兩縣毗鄰。2011年色達縣轄區面積9338.98平方公里,轄2鎮、15鄉和134個行政村,年末總人口45661人,人口出生率11.09‰,人口自然增長率6.19‰。2011年,色達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82億元,比2010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7億元,比2010年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5萬元,比2010年增長14.6%;第三產業增加值1.51億元。色達縣城面積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02人,多年流動人口平均為8000人,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縣城由“井”字形道路組成“三縱六橫”街道,色達縣是甘孜州海拔最高、氣候最寒冷、自然條件最差的以藏民族為主的民族聚居。 色達縣名由來,經考證,主要因早年曾在色塘發現一馬形黃金而得名,故有“金馬”之稱。

基本信息

概況

色達縣色達縣

全縣平均海拔3893米,幅員面積9338.98平方公里,南部色爾壩區地屬河谷台地,分布有少量耕地,宜農宜牧,余區皆為純牧業區。全縣2002年7960戶,36167人, 其中: 藏族34513人, 占95.7%,其餘有漢、回、羌、蒙等民族。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確定為全國592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之一,是甘孜州海拔最高、氣候最寒冷、自然條件最差的以藏民族為主的民族聚居的純牧業縣之一,也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的川西北牧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確定的120個重點牧業縣和全省十大純牧業縣之一。色達縣城海拔3893.9米,距康定444公里,經馬爾康到省會成都666公里。色達在藏語裡的意思是“金馬”,因歷史上曾在色達境內出土了一塊馬形的金塊而得名。現在,色達還是一個盛產黃金的地方。由於特定的歷史原因,色達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2002年以前,這裡公路不暢通,所以這裡一直保留著原始的生活狀態。

色達縣城的海拔較高,氣候嚴寒.年平均氣溫在0℃以下。色達縣是一個比較一般的高原小鎮,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色達最有名的還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五明佛學院。佛學院在距離色達縣城30公里左右的山谷里,風景優美,不時能看到猴子出沒。

色達縣是個藏傳佛教寺廟比較集中的地方,全部為紅教(寧瑪派)寺廟,除了著名的五明佛學院,還有花數千萬元才最後完工的吉祥藏經院、歌樂它鄉的勒窮寺、甲學鄉的拉則寺、納折貢巴寺以及打隆寺、色拉寺、和3000多年前的石棺墓、塘亞溝、哈青溝古建築遺蹟等等,讓人讚嘆不已。

歷史沿革

色達縣歷史悠久。早在3000年前已有人類繁衍生息於此,古藏族六大氏族之一的董氏族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當地人稱“阿嘎洛麥”即猿人之意。

色達縣古為羌地。

唐、宋屬吐蕃

元屬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明為烏斯藏據,屬朵甘行都指揮使司轄區。明末,瓦修骨系一部遷於色達杜柯,遊牧於色柯上游。

清代康區改土歸流,趙爾豐多次札諭色達歸誠未遂。

清為“政力未逮”之地,民國時期無變化。

1952年8月,色達和平解放,西康省政府建色達縣,屬四川甘孜州。195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治縣。

行政區劃

2000年,色達縣轄2個鎮、15個鄉:色柯鎮、翁達鎮、洛若鄉、霍西鄉、年龍鄉、大則鄉、塔子鄉、大章鄉、亞龍鄉、克果鄉、泥朵鄉、然充鄉、康勒鄉、旭日鄉、歌樂沱鄉、甲學鄉、楊各鄉。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41450人,其中:色柯鎮5936、翁達鎮1842、泥朵鄉2683、克果鄉1638、然充鄉2142、康勒鄉1639、大章鄉1922、大則鄉1961、亞龍鄉1846、塔子鄉2068、年龍鄉1755、洛若鄉7394、霍西鄉3107、旭日鄉1933、楊各鄉1751、甲學鄉1165、歌樂沱鄉668。2000年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色達縣轄2個鎮(色柯、翁達)、15個鄉(洛若、霍西、年龍、大則、塔子、亞龍、大章、克果、泥朵、然充、康勒、旭日、甲學、楊各、歌樂沱)。2004年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滿族、瑤族、侗族、納西族、布依族、白族、壯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色達縣總人口41450人。

至2011年底,色達縣總人口45661人,人口出生率11.09‰,人口自然增長率6.19‰。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色達縣位於中國西南,青藏高原東南緣,四川省西北部,甘孜藏族自治州東

北部,北緯31°38′-33°20′,東經98°48′-101°00′。地處四川、青海以及阿壩州、甘孜州、青海的果洛州;壤塘縣、甘孜縣、爐霍縣、石渠縣,果洛州的達日縣、班瑪縣的結合部,東鄰阿壩藏羌族自治州壤塘縣,北與青海省班瑪、達日兩縣接壤,西、南分別與甘孜州的甘孜縣、爐霍縣毗鄰,總面積9338.9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色達縣行政地圖色達縣行政地圖

色達縣境內地形複雜。地處巴顏喀拉山南麓,大地構造屬川西地槽系巴顏喀拉山褶皺帶,全

境海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整個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高,東南低。

色達縣全境大部分為典型的丘狀高原,西北部溪河密布,排水不暢,沼澤發育。級差小於30度,少數山峰凸出於高原面700-900米,海拔4000米以上為典型的丘原地貌,相對高度500-1000米;海拔3500以下的巴爾壩河谷地帶,河流深切,流水浸蝕嚴重,為高原山原地貌。總面積中高原面積約占84%;山原占15%;平壩占1%。

色達縣全境為三斷層所切,呈西北或西向,屬金湯弧西翼。色達斷層沿歌樂沱--洛若--色達一線斜穿泥曲(河)上紅科;康勒斷層沿塔子--康勒一線穿泥曲(河)流域;鮮水河斷層,僅在達曲(河)右側出現。三斷層除歌樂沱--洛若--色達斷層,相對穩定外,其餘斷層均處於活動狀態。

水文

色達縣有4條大河流,河谷寬淺,多支叉和心灘,一級階地發育,形成高原平壩。達曲河、泥曲河系雅礱江水系,泥曲(河)發源於巴顏喀拉山南麓,流長約230公里,杜曲河、色曲河為大渡河水系,色曲河源於境內拖汝溝等地,流長144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總量為49.36億立方米,水能蘊藏63.479萬千瓦,僅色曲河、泥曲河水能蘊藏量就在26萬千瓦以上。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的支流達18條。

氣候

色達縣色達縣

色達縣氣候屬大陸性高原季風型,年平均氣溫-0.16℃,1月平均氣溫-11.1℃,7月均溫9.9℃,極端最低氣溫-36.3℃,極端最高氣溫23.7℃,長冬無夏,4季均可出現霜、雪,大氣含氧量不足標準的60%。日均溫≥3℃,年太陽總輻射為80—200千卡/cm。

色達縣年平均日照時數2451.1小時。平均降水量65L4毫米,多集中6-9月,全境多年平均無霜期為21天,海拔3700米以下地區稍長,高海拔區無絕對無霜期。

資源

(一)牧業資源。色達是國務院列120個重點牧業縣之一,也是四川西北重點牧業縣之一。全境草原面積寬廣,有6653.73平方公里,占地總面積的71.2%,牧草以莎草科、禾本科、菊科和薔薇科等科組成,約56科、259種,能作飼料的達100餘種,是牧業生產得天獨厚的特大優勢。畜種資源以氂牛為主犏牛、馬、草地型藏羊和山羊組合,氂牛為高原優勢品種,能耐寒、而粗飼、抗病性能強,可在海拔4000米以上草地、零下40度以上環境中照常覓食,生長發育,享有“高原之舟”的美稱。2002年全縣各類牲畜441134(只匹),其中氂牛:274818頭,馬18711匹,綿羊和山羊147605隻。牲畜出欄86178頭,出欄率占19.8%,商品畜51726頭(只匹),占11.9%。

色達縣色達縣

(二)林業資源。縣境有林地面積201.44萬畝,占總土地面積的14.94%,森林復蓋率2.67%,活立木總蓄積807.5萬立方米。

(三)礦業資源。境內礦藏有、泥炭、大理石等21處,黃金蘊藏量達10噸以上,4大河流均分布砂金。

(四)農業資源。2002年色達縣糧食播種面積為720公頃,其它作物播面15公頃,糧食總產1880噸。主產小麥、青稞、豌豆、胡豆、土豆等一年一熟作物。

經濟

綜述

2010年,色達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99億元,比2009年增長12.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3億元,同比增長1.8%;第二產業增加值2754萬元,同比增長38.6%;第三產業增加值1.3億元,同比增長13.2%。人均生產總值達6663元,同比增長12.2%。

2011年,色達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82億元,比2010年增長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7億元,比2010年增長6.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5萬元,比2010年增長14.6%;第三產業增加值1.51億元。

第一產業

2002年色達縣糧食播種面積為720公頃,其它作物播面15公頃,糧食總產1880噸。主產小麥、青稞、豌豆、胡豆、土豆等一年一熟作物。

色達縣色爾壩藏寨色達縣色爾壩藏寨

2007年色達縣牲畜總增率、出欄率、商品率分別為23.98%、23.25%、13.84%,2077年末各類牲畜存欄43.167

萬頭;全年累計生產氂牛分割肉75噸,各種風味氂牛肉干6噸,實現產值72.7萬元。

2007年色達縣示範種植“康青六號”20畝,建成青稞良種繁育基地1000畝,推廣良種9500畝,建成藥材基地4畝,良種復蓋率達到86%;實現產值45萬元。二是發放脫粒機、收割機等農業機具180台。

2010年色達縣農作物總播面888.13公頃,其中糧食播面866.67公頃,糧食產量2176噸。

2011年色達縣實現農業總產值2.54億元。完成農作物總播面888.13公頃,糧食產量2357噸。各類牲畜存欄42.11萬頭,肉類總產量7631噸,比上年增長4.73%;牲畜出欄89105頭,出欄率20.84%;商品55093頭,商品率12.88%;牲畜總增84049頭,總增率19.65%。

第二產業

2007年,色達縣研製、開發藏藥製劑,新研製沙貝止咳膏、八味虎耳草兩種藏藥,生產240公斤,包裝“仁青芒覺”、“珊瑚二十五味”等藏藥2322盒投放市場。

2011年色達縣有工業企業13個,主要從事水電和肉製品產業,從業人數141人,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237萬元。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2.12億元,比2010年增長13.6%。

第三產業

2007年,民居接待初具規模,帳篷接待4戶,民居接待5戶。共接待遊客44000人,實現旅遊收入3300萬元,其中外匯收入47萬美元。旅遊業逐步成長為新的產業支柱。

2010年色達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020.9萬元,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7395.1萬元,住宿餐飲業零售額625.8萬元,與2009年同比分別增長2.87%和124.46%。

2011年色達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31.13億元,各項貸款1.8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160.2萬元,比2010年增長10%;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9086元,比2010年增長14%。

社會

教育

至2007年底色達縣共有鄉鎮國小16所,縣幼稚園1所,縣城國小2所,縣中學1所和縣城重點寄宿制學校。

2011年色達縣教育工作全面完成“兩基”攻堅目標任務,順利通過四川省政府教育督導評估。有各類在校學生達到4961名,選送245名學生就讀“9+3” 免費職業教育。資助650名貧困學生資金84萬元,獎勵完成國中以上學業的純農牧民子女家庭506戶資金58.7萬元,資助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268名資金46萬元。

城鄉建設

2010年10月色達縣廉租房二期項目通過檢查驗收。7月,色達縣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開工建設,建成後日處理垃圾13噸,填埋庫容13.3萬立方米。投入資金350萬元,實施色爾壩5鄉鎮5個村的整村推進試點工作。

生態建設

2010年,色達縣投入資金269萬元,聘用34名城鄉環境保潔員,建成6個鄉鎮垃圾焚燒爐。繼續實施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工程,全年鞏固退耕還林成果266.67公頃,人工造林533.33公頃,封山育林3133.33公頃,森林復蓋率達22.2%。

醫療衛生

至2011年底,色達縣衛生部門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80個,其中縣級醫療衛生機構5個、鄉鎮中心衛生院4個、鄉衛生院13個、村衛生室58個。各醫療衛生單位人員編制總數210人,現有158人,現有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50人,占總數的93.75%。專業技術人員中有副高級職稱9人,有中級職稱27人,初級及以下職稱104人。

文化

色達縣色達縣

色達縣歷史悠久。民族民間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加之是《格薩爾王傳》的發祥地之一,以格薩爾文化、寺廟宗教文化為代表的民族民間文化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但是色達縣文化建設投入較少,發展緩慢,全縣沒有一所大型的綜合文化娛樂場館,電影業名存實亡,電視普及率不到20%。

2013年色達縣文化產業收入達到121萬元;色爾壩格薩爾藏寨等6個申報項目獲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色達藏戲”等兩項目編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人榮獲省級優秀文化傳承藝人稱號,色達縣並榮獲“中國民族民間特色文化藝術之鄉”稱號;引導和扶持格薩爾藏劇團開展對外文化藝術交流,藏劇團赴英國商業演出取得成功,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製作完成並即將發行電視劇《志美更登》和本土音樂專輯《金色故鄉》。

水電利用

到2002年為止,色達縣僅有色曲河上開發利用2360千瓦,利用率僅為0.37%。到目前為止,全縣共有小型水電站3座,裝機5台,裝機總容量2360千瓦,其中國營電站1座,裝機2台,裝機容量320千瓦。年發電量680千瓦時。

交通

經濟經濟

2002年全縣擁有各類機動車232輛,其中民用汽車130餘輛,客運計程車20輛,短途客運麵包車16輛,中短途中大型客運車20餘輛。

2011年色達縣交通建設投入資金6100餘萬元,新建村道385.12公里。新建豆扎橋、洞青橋2座,完成泥朵鄉格則村、康勒鄉翁扎村、克戈鄉吉日過瓦村、霍西鄉一村4座鋼架橋建設任務。投入資金20萬元,完成泥朵鄉農村客運站點建設;投資1620萬元,完成14條51公里牧民定居點內道路及連線路建設任務。

2011年色達縣新建通鄉、通村公路1183.2公里,各類橋樑34座,農村客運站7個,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1448.72公里。

截止2013年底,色達縣共有爐色、色色、翁達、色鑼、色班、亞然、泥然、色大八條縣鄉公路,總里程623.5公里,其中縣鄉道公路530.5公里,油路247公里,等外級公路142公里,簡易公路141.5公里,礦山、林區簡易公路93公里,真正意義上的村道公路為零,除縣鄉公路復蓋了6個行政村委會外,其餘的60個行政村村委會均未通公路。

風土人情

色達民風淳厚,禮俗古樸,許多風俗至今沿襲,人文景觀獨特。

服飾

衣藏族服裝主要有藏袍、藏衣、襯衣。具有袖長、腰寬、襟大的特點,衣料顏色以白、大紅、蔚藍、粉紅、桔黃等色為主,藏袍一般用氆氌、毛呢等作料,並以虎皮、豹皮、水獺皮鑲邊。

帽分兩大類:一類是僧人帽。在佛事活動時,活佛帶巴亞帽,堪布和其它僧人戴亞帽,在通常情況下,喇嘛戴呷亞帽,堪布以上戴金帽。另一類是俗人帽,有猞猁帽、狐皮帽、羊羔皮圓帽、禮帽、羊毛氆氌帽,男女帽製作方式有別,一般在生產勞動中戴。

鞋主要有藏片製成的細呢子長統靴,紅黑牛皮製成的長統牛皮靴,花氆氌及牛皮合成的長統靴,長統氈鞋,小孩一般穿小牛皮製成的長統鞋。

裝飾本地藏民注重對自我形象的修飾和塑造,各類裝飾品綴其全身。男子除僧人外,—般梳留長獨辮,並將象牙圈套於發間,束其不散且美觀。耳懸金質或銀質耳環,頸系各種寶石項鍊,腕佩鐲,指戴戒,腰間別有或長或短腰刀,火鏈,錢包等物,肩背戴呷嗚(護身佛),充分顯示其強悍、剛毅的民族性格。女性除覺母及老嫗外,善梳長小髮辮,細辮少則30條,多則50條以上,套入“扎吉”,“扎吉”尖上還系有若干彩色絲線,以珠寶、玉器點綴。項鍊、耳環、手鐲、戒指是女性的慣用飾品。腰間佩牛皮腰帶、針線包等飾物,大胯部吊鍍金或銀質“洛絨”,腰側掛小腰刀,體現藏民族女性對美的獨到追求和詮釋。

飲食

色達藏族以糌粑、麵粉、牛羊肉、酥油、奶汁品為主食,糌粑系將青稞糧食炒熟後磨成粉,大都呈白色,香味撲鼻。其吃法通常有兩種,—是“團糌粑”,即在糌粑中摻茶,放少許酥油、奶渣用手拌勻捏成坨而食,其二是“舔卡提”,即將糌粑和酥油拌勻後緊按碗中,斟入少量清茶,喝完茶後,用舌舔食,舔完一層後,又斟清茶,喝之,舔之,反覆如是。

居住

牧區牧民長期過著逐水草、居帳蓬的遊牧生活。牧民大興三配套建設熱潮,傳統的生活方式正被定居點所取代。農區的居住環境頗有特色,為防災防盜,農區的住房多建於山崗或山樑上,修房前,須請喇嘛占卜、擇地、選時。房屋一般坐北向南,藏式樓房,石木結構,呈倒“品”字形。住房少則一層,多則幾層,一般三層。底層四周有似槍眼的小孔,二層的東南西三方有走廊,用高原柳編成欄桿,既可晾曬農作物,也可防風止雨,底層圈牲畜,積糞便,二層為寢室、廚房,三層為經堂、客房,臥具為藏式床。

旅遊

色達縣高原風光秀麗也是藏傳佛教寺廟比較集中的地方,全部為紅教寺廟,除了著名的五明佛學院,還有吉祥藏經院、甲學鄉的拉則寺、納折貢巴寺以及打龍寺、色拉寺等等,除此之外主要景點有:霍西野生動物保護區、、色達五色海、泥拉湖、色達縣色爾壩藏寨等。

降魔塔

位於色達縣的色柯鎮,距縣城1.5公里。該塔始建於藏曆鐵豬年(1913年),塔基包括外圍經房100米,高52米,共9層,石木結構。主體建築內圓外方、外圓內方、交錯層疊,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宗教色彩及獨特的藝術風格。

色達金馬節

泥拉湖泥拉湖

金馬節是牛月初四(即藏曆五月初四)色達牧民祭神的大節。祭神,是藏民族古老的原始宗

教——苯教祭祀活動。苯教信奉萬物有靈。

泥拉湖

位於色達縣城西北部的泥朵鄉境內,距色達縣城240公里,湖寬1華里,深約5米,系淡水湖,夏季湖水墨藍如鏡,四周花草簇擁,雲蒸霞蔚,各種鳥禽包括從印度遷徙來的大群灰鶴在此棲息,繁衍後代。

名優特產

特色小吃

色達縣藏族以糌粑、麵粉、牛羊肉、酥油、奶製品為主食。

羊肚菌

又稱羊肚磨、羊肚菜,屬盤菌目,羊肚菌科,羊肚菌屬,春末夏初單或群生於色達縣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地上或林緣空地,產菇期短,產量低少。羊肚菌含有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蛋氨酸等7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並富含蛋白質。

蟲草

蟲草蟲草

又名冬蟲夏草,是菌和蟲的複合體,蟲草味香,富含蛋白質、蟲草酸和多種胺基酸。有保肺、益腎、補精

髓、化痰、降血壓、明目開竅等功效。尤對遺精、陽萎、肺結核、咳嗽、虛喘、盜汗有效。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