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江縣

羅江縣

羅江縣,隸屬四川省德陽市,位於成都平原東北邊緣,是成德綿經濟帶的重要走廊,東接中江縣,南連德陽市旌陽區,西北靠安縣,北與中國科技城-綿陽相鄰。寶成鐵路、成綿樂城際鐵路、川陝公路(108國道)、成綿(京昆高速)高速公路縱貫全縣。2011年全縣總人口25萬人。2006年4月17日羅江縣鄉鎮行政區劃建制由原來的14個鎮、1個鄉調整為10個鎮。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60.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2009年增長15.6%。201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5億元,比2003年增長14.5%。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6.9億元,增長70.67%。羅江縣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生態示範縣。三國遺址白馬關、龐統祠墓、諸葛點將台、換馬溝、落鳳坡、血墳、古驛道、到灣礫石,大霍山佛教文化萬佛寺、寶鏡寺、南塔寺、李調元故里醒園、雲龍山李氏宗祠遺址、李調元讀書台、奎星閣、景樂宮、李調元紀念館、文昌宮、張任墓、潺廟遺址等旅遊景點。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羅江縣羅江縣
羅江縣以羅江而得名。已有1700多年歷史。

羅江是先作為江河名而見於隋朝,作為縣名則始於唐朝。

西晉時期設萬安縣於梓潼水尾萬安故城,唐朝天寶元年(742年),改萬安縣為羅江縣。

此後1000多年,羅江縣管轄範圍都在金山、羅江、湔水一帶。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羅江併入德陽縣,雍正七年(1729年)復置羅江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羅江縣再次裁撤,嘉慶七年(1802年)又恢復羅江縣。

民國時期羅江縣疆域沿襲清代,無甚變動。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全縣轄1個鎮14個鄉,即:萬安鎮(今羅江鎮和萬安鄉)、蟠龍鄉、御營鄉、文星鄉、鄢家鄉、新盛鄉、回龍鄉、金山鄉、大井鄉、慧覺鄉、河清鄉、寶林鄉、略坪鄉、白馬關鄉,直至民國38年(1949年)。

1950年至1984年管轄和隸屬關係均有變動,1952年萬安鎮分置萬安鄉,從蟠龍鄉分置通江鄉,從金山鄉分置馬馳鄉和獅子鄉,雖其管轄鄉鎮增多,但範圍不變。

1959年,羅江和德陽並縣後,又將所轄的河清、寶林兩個鄉劃給安縣,其餘鄉鎮均併入德陽縣。

1984年,撤銷德陽縣建立德陽市市中區;1996年8月,國務院批准,撤德陽市市中區,建立羅江縣和德陽市旌陽區;1996年12月10日,羅江縣正式掛牌建縣。

1997年,由羅江鎮析出萬安鄉。

2000年,羅江縣轄14個鎮、1個鄉。

2004年,羅江縣轄14個鎮(羅江、略坪、金山、鄢家、蟠龍、德安、新盛、慧覺、御營、文星、大井、回龍、廣富、白馬關)、1個鄉(萬安)。

區劃詳情

2006年4月17日羅江縣為10個鎮(羅江、略坪、金山、鄢家、蟠龍、新盛、慧覺、御營、文星、白馬關)。

一、撤銷萬安鄉和大井、廣富、回龍、德安4個鎮。

二、擴大5個鄉鎮的行政區域。

將原萬安鄉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羅江鎮。羅江鎮政府駐羅江縣城。

將原大井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金山鎮。金山鎮政府駐金山場。

將原廣富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略坪鎮。略坪鎮政府駐略坪場。

將原回龍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鄢家鎮。鄢家鎮政府駐鄢家場。

將原德安鎮所屬行政區域併入新盛鎮。新盛鎮政府駐新盛場。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羅江縣北緯:31.31度,東經:104.514度,位於成都平原北部邊緣,東接中江縣,南連德陽市旌陽區,西北靠安縣,

北與中國科技城-綿陽相鄰,距德陽市區23公里,北離綿陽市區28公里,面積447.8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羅江縣地勢總趨勢是西高東低。最高點位於西南部白馬關鎮與蟠龍鎮交界的天台山村毛耳頂,高程0.715公里。最低點位於東南部德安鎮鳥魚橋溝谷,高程0.477公里,相對高差0.238公里,區內大部分地區海拔高程在0.5一0.58公里之間,相對高差在0.03~0.05公里之間,溝谷寬緩,縱坡小。

羅江縣位於四川盆地紅層丘陵區的西北部邊緣,按相對切割深度可分為平壩(I)和低山(II)兩大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態可分為河谷平壩、淺切割丘狀低山、中切割丘狀低山和深切割丘狀低山四種地貌亞類。

水文

羅江縣羅江縣

羅江縣的江河縱橫,水源豐富,發源於安縣鹿巴山的凱江由北向南縱貫文星、羅

江縣城;流經蟠龍,德陽市旌陽區的通江經中江縣、三台縣後匯入涪江支流。

氣候

羅江縣氣候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18℃,最高氣溫36.6℃,最低氣溫-6.7℃;年均降水量813毫米;年無霜期271天;年均日照時數1260小時。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冰雹、低溫、霜凍等。

自然資源

能源

羅江能源供應充足,淺層天然氣蘊藏豐富,總儲藏量上百億立方,年采輸量5000餘萬立方,有8個鄉鎮通天然氣。

水資源

羅江縣水源豐富,發源於安縣鹿巴山的凱江由北向南縱貫文星、羅江縣城;流經蟠龍,德陽市旌陽區的通江經中江縣、三台縣後匯入涪江支流。凱江上游紋江縱貫全縣48.9公里,綿遠河流經全境12.38公里。水源豐富,有利農灌和水產養殖基地的建立。

人口民族

2011年全縣總人口2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1.6萬人,占總人口的89.7%,城鎮人口2.3754萬人,以漢族人口為主。

經濟概況

2010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8.5億元,比上年增長14.5%。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6.9億元,增長70.6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21億元,增長99.98%;一般預算收入1.63億元,增長44.64%。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5.1億元,下降27.7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11億元,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7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761元,分別增加602元和1530元。

按照災後重建總體要求,科學組織,分類指導,嚴格執行重建資金專戶存儲、專帳管理,狠抓審計監督、工程質量、安全監管,切實加快建設進度,三年任務兩年基本完成。全縣累計開工項目454個,占規劃的99%;竣工423個,占規劃的93%;完成投資96.67億元,占規劃的95%。

民生設施全面升級。城鄉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發放維修加固和重建補助資金5.78億元,建成廉租房、安居住房10.3萬平方米;26所學校重建竣工23所,深雪堂國中、深雪堂國小開工建設;建成縣醫院門診大樓、縣中醫院康復中心和9所鎮衛生院、6個計生服務指導站、73個村衛生站;建成縣社會綜合福利中心、殘疾人康復中心和10個鎮敬老院;完成7個鎮“七位一體”公共服務設施、86個村級組織陣地和縣職工“三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廣電重建任務;民生事業取得突破性進步,公共服務和綜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現代農業快速推進。“中國幸福家園”試點示範村、精品村(社區)建設和整縣推進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首批11個試點示範村、精品村(社區)建設示範效應初步顯現。承辦全省新農村建設成片推進工作現場會,啟動新農村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新農村建設年度考核獲全省一等獎。新發展梨、棗、核桃等特色產業1.7萬畝。建成國家、省級糧油高產示範片1.2萬畝。大力推進現代畜牧業“6115”工程,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5個,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戶456家,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53%。新組建專合社15個、龍頭企業4家。完成訂單農業12.7萬畝。“羅江貴妃棗”被農業部評定為原產地標識。完成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縣申報工作。大力推廣先進實用農業科技,啟動略坪省級循環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打造省級精品農業標準化示範區1個。加快新村建設,完成新民居建設2.2萬戶,建成新型社區和集中居住點54處。5個新村扶貧工程和1個貧困村災後重建試點工程順利實施。轉移輸出農村剩餘勞動力5.5萬人,實現勞務收入5.2億元。強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農民利益得到切實保障。全年實現農業增加值12.5億元,增長3.7%。

一、綜合

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60.14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5.6%。在GDP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82億元,增長4.0%;第二產業增加值34.41億元,增長22.7 %;第三產業增加值10.91億元,增長11.1 %。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24.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57.2%,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18.1%,即GDP的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4.7:57.2:18.1。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6.6%、79.5%和13.9%。GDP的增長仍然是工業的拉動力最大,工業對GDP增速的貢獻率達到76.01%,即GDP增長15.6%中11.86個百分點是由工業貢獻的。

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37.46億元,占GDP比重62.3%(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按可比價計算民營經濟比上年增長18.1%,高於GDP年增速2.5個百分點。年末,註冊登記個體工商戶為7532戶,比上年減少28戶;私營企業856戶,比上年增加93戶。個體工商戶登記從業人員1.01萬人,與上年持平;私營企業登記從業人員0.92萬人,比上年增加0.06萬人。

年末全縣就業人員18.5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6.1萬人。全年城鎮新增就業0.14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比上年下降0.09個百分點。全年農民工總量為13.2萬人,比上年下降0.8%。農民工中外出農民工達5萬人。

全年公共財政收入21097萬元,比上年增加4776元,增長29.3%;其中稅收收入15944萬元,增加4192萬元,增長35.7%。

二、農業

年末實有耕地面積16855公頃,與上年持平。耕地保有量24500公頃,基本農田保護面積22391公頃。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9665公頃,比上年減少323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3115公頃,增加812公頃;糖料種植面積39公頃,減少32公頃;蔬菜面積3912公頃,減少469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13.7萬噸,比上年增加0.14萬噸,增產0.8%。其中,夏糧產量1.93萬噸,減產17.2%;秋糧產量11.7萬噸,增產4.2%;稻穀產量9.31萬噸,增產2.65%。

全年油料產量3.13萬噸,增產9.4%。糖料產量0.13萬噸,下降92.0%。蔬菜產量11.76萬噸,減產6.7%。水果產量4.78萬噸,增產2.1%。

全年肉類總產量4.64萬噸,比上年下降0.9%。其中,豬肉產量2.58萬噸,下降2.6%;牛肉產量0.15萬噸,增長0.6%;羊肉產量0.01萬噸,與上年持平。年末生豬存欄24.17萬頭,增長3.7%;生豬出欄40.8萬頭,下降2.4%;出欄小家禽779萬隻,增長0.8%。禽蛋產量0.85萬噸,增長6.25%。牛奶產量0.03萬噸,增長1.56%。

全年水產品產量1萬噸,比上年下降13.8%。

全年有效灌溉面積1.11萬公頃。

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5.21億元,現價同比增長15.2%。畜牧業總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53%(比上年上升1.16個百分點)。

全年完成新造林7025畝,其中8個鎮成片發展核桃主導產業3400畝;實施核桃技改1000畝;補植補造5200畝,林木撫育3.2萬畝,封山育林1.23萬畝;義務植樹55萬株;新植調元棗600餘畝;發展以巨桉、楊樹為主的工業原料林2000餘畝;落實森林資源管護8.67萬畝;天保工程幼林補植400餘畝,撫育1500畝;退耕還林通過國家年度階段驗收。全縣新增林下養殖專合社7家,年產值20萬元以上的種植、養殖場達135個;培育亦農亦游生態農家樂6家,新增從業人員40人。林業安全生產,森林火災損失率為0,森林病蟲害成災率低於3‰,查處涉林案件24起,年末森林復蓋率達36.87%。

新增和恢復蓄引提能力151萬方,;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數2.1萬人;治理水土流失15萬畝;新增和硬化鄉村機耕道56公里。培訓農民工2.8萬人次;輸出勞動力5.2萬人;發展壯大龍頭企業17個。新發展優質水果7200畝;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23個,適度規模養殖達2445戶,新村聚居點7處。兌現各種惠農政策3869萬元,其中:糧食直補257萬元、農資綜合補貼1685萬元、油菜補貼184萬元、水稻小麥良種補貼371萬元、農機購置補貼900萬元、退耕還林補貼472萬元。優質雜交油菜、雜交水稻制種面積達3.56萬畝,其中:雜交水稻種植生產基地1.76萬畝,雜交油菜種子生產基地1.8萬畝;實施水稻、油菜高產創建工程各1萬餘畝。渠系整治245公里,新增年節水能力336萬立方米,改造末級渠系30公里,整治山坪塘149口,改善灌溉面積0.46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5萬畝;實施土地整理 3.5萬畝,新增土地3727畝,改造中低產田4000畝,新建和硬化鄉村機耕道56公里。新建農村戶用沼氣池 2000口,新建居民小區及養殖小區沼氣工程 1處。

新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3家,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73家,入社農戶5460戶,帶動農戶11600戶。其中爭創國家級示範性專業合作社和全國環保綠色養殖示範合作社各1個;新增省級示範性專業合作社2個;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兩個帶動”先進單位2個;新增市級示範社5個;新增市級優秀社1個。發展各類經營服務網點97個;培訓莊稼醫生30人,改建和新建莊稼醫院54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社37個。供銷社系統出售農業生產資料2.48萬噸。改造縣級具有儲存、交易、分揀、集散、初加工功能的再生資源集散中心(市場)1個(轄分揀場2個);組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分公司1個;標準、規範化的鎮資源回收筒16個;村級(社區)固定回收點97個。簽訂羅江特色農產品銷售契約8份,契約交易額884萬元;展團1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11個企業參評的39個產品被評為“消費者喜愛產品”。銷售羅江農產品200萬公斤,年進出水果(蔬菜)批發市場農產品數量1.08萬噸,保鮮庫年儲存農產品達到0.3萬噸。

三、工業和建築業

全年規模上工業企業達到78家,比年初增加9戶。全部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2.5億元,工業增加值27.3億元,同比增長27.1%;主營業務收入101.6億元,增長45.4%;利潤總額1.27億元,下降16.6%;利稅總額3.56億元,增長4.3%。在規模以上工業中,股份制企業增長5.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增長48.4%;私營企業增長77.8%。輕工業增長64.0%,重工業增長67.6%。在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6戶,實現工業總產值72.95億元,現價同比增長70.6%;主營業務收入72.27億元, 增長73.6%;利潤總額2.01億元,增長69.8%;利稅總額3.65億元,增長63.2%。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中,農副食品加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9.4%,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42.5%,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373.7%,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107.7%,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0.1%,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增長66.2%。在行業中: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51.7%,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10.5%,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7.7%。

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總產值超5000萬元企業63家(比去年增加33家),實現總產值97.1億元(所占比重94.7 %),增長45.1%,其中億元企業25家,比去年增加5家。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59,比上年提高49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106.9%,比上年上升4.2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10.9%,與上年持平;成本費用利潤率1.3%,比上年下降0.9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4.9次,比上年提高1.2次。全縣勞動生產率262291元/人,比上年增加67444元。

全年投入技改資金16.59億元,同比增長17.2%。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為39.01萬噸標準煤,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為2.368噸標準煤/萬元,比上年下降11.2%。單位GDP能耗1.481噸標準煤/萬元,下降4.18%。

主要產品產量,PVC樹脂32萬噸,同比下降2.5%;配混合飼料5.9萬噸,同比增長34.3%;水泥169.7萬噸,同比增長37.6%;紙製品2.9萬噸,同比增長37.3%;大米17.6萬噸,同比增長3.3%;朔料製品4.5萬噸,同比增長51.4%;玻璃纖維紗1.7萬噸,同比增長25%。

全年全社會建築業增加值1.01億元,比上年增長24.3%。房屋建築施工面積8.94萬平方米(貪上年未完工程),竣工面積7.91萬平方米。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6個,比上年增加2個,實現利潤509.5萬元,增長44.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完成82.02億元,同比增長26.1%。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71.02億元,增長25.4%;農戶投資11億元,增長182.05%。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基本建設投資額49.63億元,增長21.9%;更新改造投資額16.59億元,增長17.2%。在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中,二、三產業投資分別為21.85億元和49.12億元,第二產業下降19.0%,第三產業增長69.3%。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4.1億元,比上年增長182.6%。其中,住宅投資3.18億元,增長147.3%;辦公樓投資0.33億元,增長100.0%;商業營業用房投資0.47億元,增長16.8%。

全年新開工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0.32萬套(戶),基本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0.28萬套。

五、災後恢復重建

截止2011年9月底,全縣災後恢復重建任務全面完成。全縣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共456個,計畫總投資額97.45億元。實際完成重建項目456個,完成率100%;實際完成投資額105.41億元,完成率108.2%,即在投資額上超額完成了重建任務。在災後重建完成投資額中:城鄉住房30.22億元,占28.7%;城鎮體系24.88億元,占23.6%;農村建設8.79億元,占8.3%;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10.2億元,占9.7%;基礎設施6.92億元,占6.6%;生產力布局和產業調整19.95億元,占18.9%,這六項完成額共占95.8%。

六、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35億元,比上年增長17.1%。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7.12億元,增長20.3%;鄉村消費品零售額6.23億元,增長13.6%。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額10.03億元,增長14.89%;餐飲收入額3.32億元,增長23.88%。分行業中,批發業、零售業、住宿餐飲業和其他行業分別增長53.7%、14.5和23.1%。同時,商貿限額以上實現零售額6377萬元,同比增長100.3%。

七、招商引資與對外經濟

全年全縣共引進新項目60個,協定資金70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重大項目5個(5億元以上項目2個)。全年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44.7億元,比上年增長17.3%,其中引進省外項目資金30.76億元,增長4.2%。納入省政府督辦項目10個,省政府督辦項目履約率達100%;開工項目8個,開工率80%,履約項目累計到位資金9.93億元,資金到位率達41.47%。外資到位資金1200萬美元,與上年持平;外貿出口額530萬美元,下降61%。

八、交通、郵電

2011年末,全縣公路總里程568公里,其中:等級公路498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87.7%,等級公路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6個百分點。公路總里程中,國道49公里,縣道146公里,鄉道222公里,村道151公里。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21公里,年均公路綜合好路率達86%。亞行貸款項目有33條道路共134.4公里,到2011年底所有道路主體工程已全面完工。文星大橋加固維修、成什綿複線金山連線線建設、綿羅公路羅江段安保和萬佛寺、倒灣兩個歐式招呼站建設完工。金山幹道、慧覺幹道、略坪幹道等幹線公路場鎮過境段進行了重建。維修路面6500平方米。各類路政案件結案率為100%。超限、超載和拋灑滴漏的專項治理行動,共查處超限超載和不按規定裝載車輛4590餘輛。全年輸送旅客40萬人次。計程車全部安裝了GPS,統一更換使用帶有LED電子顯示屏頂燈。檢查非法營運車輛1600餘輛,查處違章59次。整修道路12000平方米,新栽植行道樹2500株,清掃、保潔公路160萬平方米,清理、疏通公路邊溝110公里,涵洞清淤58道,清理公路邊坡、路肩雜草8400平方米,清掃路面堆積物700方。建組道24.55公里。實施G108國道局部改善,路面使用指數達86%。四條村道維修整治。譚秀路、成綿複線至工業園區段改建路基2.8公里。

全年郵電業務收入11322萬元,增長12.1%。其中:郵政業務收入1686萬元,增長2.2%;移動業務收入6600萬元,增長24.5%;電信業務收入1900萬元,增長17.9%;聯通業務收入1076萬元,增長27.3%。年末全縣固定電話20312部,增長1.6%。其中:電信19130部,增長8.2%;聯通382部,增長5.5%。公話727部,下降4.8%;村通658部,下降76.4%;大靈通121部,下降31.3%;小靈通1400部,下降30.1%。行動電話用戶189172戶,增長10.9%。其中:移動公司用戶138000戶,增長7.0%;電信用戶20700戶,增長58.0%;聯通用戶30472戶,增長6.9%。國際網際網路用戶達到15307戶,增長11.4%。其中:電信用戶10370戶,增長9.4%;聯通用戶30472戶,增長6.9%;鐵通用戶1100戶,增長37.5%。

九、旅遊業

全年接待遊客11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7億元。培訓旅遊從業人員630餘人次。全縣有12家星級農家樂,其中有兩家被評為四星級農家樂。倒灣古鎮、芒江村、五丁谷等“亦農亦游”的鄉村旅遊成為旅遊新亮點。白馬關鎮榮獲全國特色景觀名鎮;白馬關鳳雛村和蟠龍鎮寶峰村被評為全市十大美麗鄉村。

十、財政、金融和保險

2011年,全口徑財政收入64409萬元,下降6.72%;實現地方財政收入43445萬元,下降16.64%。在地方財政收入中,一般預算收入21096萬元,增長29.26%。全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財政收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受國家巨觀調控政策影響,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大幅下降。全年財政總支出119252萬元,下降38.35%;其中一般預算支出93971萬元,下降38.54%,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上級補助的災後恢復重建支出比上年減少81960萬元,扣除災後重建支出後,同比增長40.14%。財政一般預算支出中:地震災後恢復重建支出13558萬元,下降85.81%,一般公務服務支出8829萬元,增長30.20%、公共安全支出5216萬元,增長42.16%、教育支出12757萬元,增長26.08%、科學技術支出570萬元,增長59.22%、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960萬元,增長70.2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9535萬元,增長14.82%、醫療衛生支出9711萬元,增長48.01%、環境保護支出2784萬元,下降12.12 %、城鄉社區事務支出1681萬元,增長142.92 %、農林水事務支出14117萬元,增長103.36%。

國地兩稅總收入37682萬元,同比增長31.05%,其中:國稅收入14518萬元,增長29.13%;地稅收入23164萬元,增長34.71%。

國地兩稅縣級收入17172萬元,增長34.24%。其中:國稅收入2464萬元,增長31.91%;地稅收入14708萬元,增長34.64%。

年末,各項存款餘額達到48.57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5.2億元,同比增長18.0%。銀行貸款餘額29.1億元,同比增長16.3%;其中工業貸款10.2億元,同比下降10.9%;農業貸款12.2億元,同比增長31.0%。

年末有各類保險機構12家。其中:人保公司財產險保費收入2969萬元,增長10.0%;處理賠款及給付金額1338萬元,下降10.8%。人壽公司人壽險保費收入6800萬元,增長15.4%;處理賠款及給付金額496萬元,下降11.7%。

交通

2011年末,全縣公路總里程568公里,其中:等級公路498公里占公路總里程的87.7%,等級公路比重比2010年提高了4.6個百分點。公路總里程中,國道49公里,縣道146公里,鄉道222公里,村道151公里。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21公里,年均公路綜合好路率達86%。亞行貸款項目有33條道路共134.4公里,到2011年底所有道路主體工程已全面完工。文星大橋加固維修、成什綿複線金山連線線建設、綿羅公路羅江段安保和萬佛寺、倒灣兩個歐式招呼站建設完工。金山幹道、慧覺幹道、略坪幹道等幹線公路場鎮過境段進行了重建。維修路面6500平方米。各類路政案件結案率為100%。超限、超載和拋灑滴漏的專項治理行動,共查處超限超載和不按規定裝載車輛4590餘輛。全年輸送旅客40萬人次。計程車全部安裝了GPS,統一更換使用帶有LED電子顯示屏頂燈。檢查非法營運車輛1600餘輛,查處違章59次。整修道路12000平方米,新栽植行道樹2500株,清掃、保潔公路160萬平方米,清理、疏通公路邊溝110公里,涵洞清淤58道,清理公路邊坡、路肩雜草8400平方米,清掃路面堆積物700方。建組道24.55公里。實施G108國道局部改善,路面使用指數達86%。四條村道維修整治。譚秀路、成綿複線至工業園區段改建路基2.8公里。
新建秋水伊人路工程2.7公里道路,新建筒車渡路工程1公里道路,新建翰林路工程1.8公里道路。完成市政工程羅蟠路、濱河路、鳳雛路和白馬關景區主環線一期道路改造、城際鐵路羅江站至縣城快速通道、安平橋、城南體育公園城市廣場綠地及城市油路改造建設。

公路

縣境內有京昆高速、成綿高速公路複線、川陝公路、羅桂公路、譚秀公路等數條國道、省道,此外還有127條鄉村公路。

鐵路

寶成鐵路過境,從羅江站可到達北京、西安、鄭州、成都等地。
成綿樂城際鐵路在此設站有羅江東站,進一步拉近了羅江同成都、綿陽的時空距離。

社會事業

教育

2011年全縣有國小校13所,在校學生9064人,比2010年減少481人;普通中學校12所(含九年一貫制學校5所),在校學生9433人,比2010年減少427人;中等職業學校1所,在校學生5897人;幼稚園11所,在園兒童數5558人。羅江縣全縣1010位考生參考,上本科線516人,本科上線率51.09%,列全市第一。安排義務教育公用經費1091.38萬元,寄宿生貧困學生生活補助資金321.55萬元,普通高中助學金129.45萬元,中職業學生助學金381.05萬元,減免中職業學生學費資金達162.6萬元,各項資金達2086.03萬元。
依託四川工業科技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羅江校區、德陽通用電子科技學校,打造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區,每年為企業培養和輸送優秀的技能人才達3萬人。

科技

2011年羅江縣申報“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四川省新農村建設農業科技園”、國家級科技富民強縣“優質獺兔標準化基地建設示範”、“循環流化床工業鍋爐FBM耐壓模式冷渣排渣系統研究與開發”、“重型工業鍋爐U型吊夾產業化開發”等18項國家、省和市級科技項目,爭取項目資金197萬元。對銷售假冒、仿冒商品和否侵犯著作權行為等進行專項檢查,繳獲複製VCD、DVD音像製品8500盤(張)及盜版書籍100餘本。
組織實施“金橋工程”項目20項,其中市級立項6項,發放科技資料書籍3.5萬餘冊,現場諮詢280人次,義診義檢870人次。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120餘期、培訓1.3萬人次。青少年科技創新作品參加省、市競賽,獲優秀科技項目三等獎以上17個;少人繪畫三等獎以上11,科技科教作品、科教方案三等獎以上7個。編印農村防震減災知識讀本3000冊。開展防震減災科普示範學校4所、創建縣級防震減災科普示範鎮1個。新建蟠龍鎮林木種植協會,鄢家鎮養蜂協會,鄢家鎮養鴨協會、白馬關鎮大霍山棗子技術協會、鄢家創益核桃協會5個。創建市級示範農技協會2個。徵集科技集論文19篇,上報6篇,縣醫院《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病並發急性呼吸衰竭的套用研究》、農業局《立足優勢資源發展特色產業》獲德陽市第十三屆優秀科技論文三等獎。

文體

羅江縣征訂雜誌146種,報紙17種,累計接待讀者3000餘人,圖書流動冊次達2000餘次,辦理借書證1238個。縣文化館、圖書館實現免費開放。109個農家書屋規範管理。完成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參加市第二屆運動會,參賽運動員達450餘名,獲得青少年組團體總分第6名。青少年組蹂道隊、皮划艇、賽艇隊,選拔出30餘名隊員備戰省“十二運會”。
2011年末,有廣播電台1座,節目1套,廣播人口覆蓋率100%;有電視轉播台2座,節目2套,電視人口覆蓋率100%。2011年播發電視新聞258期,用稿1553條,占全年任務數的100%。播出電台新聞288期,用稿1742條,占全年任務數的100%。播出《走進鄉村》136期、行風熱線42期、電視專題59期、《紋江音樂》專題節目152期。36件作品獲得國家、省、市獎項。八景苑廣場建立LED公共應急視聽載體投入使用。“十一五”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驗收,全面啟動廣播電視“組組通”通過省級,全面恢復農村廣播的暢響,農村公益電影放映1913場次。

醫療衛生

2010年末羅江縣共有醫療衛生機構184個,其中:縣級醫療機構3個、社區服務中心(站)4個、鄉鎮中心衛生院10個、村衛生室98個、門診部2個、診所64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3個;病床數720張,醫療衛生專業技術人員932人,全年門診人次679229人次,住院人次28533人次,病床使用率77%。建立電子居民健康檔案208569份,建檔率86.9%;兒童防疫建證率100%,建卡率100%;農村合作醫療人均籌資標準230元,參合人數179357人,參合率95.13%,全年住院、門診補償451328人次,補償金額3800萬元。

城建環保

2011年城市綠化綠地面積23.75萬平方米,其中公共綠地面積365000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6.26平方米/人。年末實有出租汽車數42輛,煤氣(人工、天然氣)供氣總量2710萬立方米,家庭用量達485萬立方米;液化石油供氣總量115.6噸,其中:家庭用量108.9噸,家庭用液化氣人口2150人。
城鄉居民住房重建全面完成,發放維修加固和重建補助資金5.78億元,建成廉租房、安居住房10.3萬平方米;26所學校重建竣工23所,深雪堂國中、深雪堂國小開工建設;建成縣醫院門診大樓、縣中醫院康復中心和9所鎮衛生院、6個計生服務指導站、73個村衛生站;建成縣社會綜合福利中心、殘疾人康復中心和10個鎮敬老院;完成7個鎮“七位一體”公共服務設施、86個村級組織陣地和縣職工“三中心”建設;基本完成廣電重建任務;民生事業取得突破性進步,公共服務和綜合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縣域內供水基礎設施(三期)縣城濱河東路管道完成93%,(四期)城南新區供水管道工程完工。市政基礎設施災後重建項目、供水設施及管網DB承包項目、白馬關供水管網、秀水河水源地取水井及輸水管線安裝、城市供水管網等完成30%。
城市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完工並交付使用。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一期項目主體工程基本建成,項目配套截污乾管鋪設完成2.7公里,日處理城市生活污水1.0萬平方米。實施高速路出口站前改造等7項污水管網建設,污水管網總長19公里。BT項目26個,其中統建安置房項目7個,市政基礎設施項目19個。
房地產業管理辦理初始登記39宗,建築面積9.7萬平方米。辦理轉移登記691宗,建築面積7.63萬平方米。辦理抵押登記974宗,建築面積27.16萬平方米。辦理商品房預售許可證4宗,建築面積7.95萬平方米;辦理預售備案住宅573套,面積6.1萬平方米。
2011全年減排項目有金路樹脂公司循環流化床鍋爐改造、略坪場鎮污水處理站、新盛場鎮污水處理站、白馬關場鎮污水處理站,COD減排34.4噸,二氧化硫減排166噸、氮氧化物減排20.5噸。辦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審批事項55件,環評制度執行率達100%。否決5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建設項目。環境監測空氣品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地表水達到國家三類水質標準。區域噪聲達到國家城市一類標準。成功創建省級生態縣,成為全市第一個通過省級生態縣驗收的(市、區)縣。

社會保障

2011年實現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776元,增加2354元,增長16.3%;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7106元,增加1227元,增長20.9%。
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13116元,增長16.3%;經營淨收入718元,增長13.0%;財產性純收入138元,增長41.8%;轉移性收入4053元,增長14.0%。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389元,增長14.4%,其中:食品消費支出5441元,增長17.1%,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率(恩格爾係數)為43.9%,比上年上升1個百分點;居住支出691元,增長25.4%;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970元,增長3.8%;醫療健康支出539元,增長21.3%;教育文化娛樂支出1285元,增長2.0%,交通和通訊支出1484元,增長30.7%。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工資性收入3612元,增長22.9%;家庭經營收入2758元,增長22.5%;財產性收入109元,增長4.1%;轉移性收入627元,增長7.3%。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455元,增長19.2%,其中食品消費支出2241元,增長32.6%,食品消費支出占生活消費支出的比重為50.3%(即恩格爾係數),比上年降低1個百分點。衣著消費支出317元,增長19.6%;居住支出409元,下降27.9%,交通通訊支出613元,增長62.9%,教育文化娛樂及服務支出184元,增長81.9%。年末城市低保戶4281戶9161人,保障標準為240元/月/人,累計月人均補助152元,累計保障人數為109992人,累計支出保障資金1871.8萬元;農村低保戶5916戶9306人,保障標準為100元/月/人,累計月人均補助61元,累計保障人數為111816人,累計支出保障資金852.7萬元。
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1410人,其中1010名失業人員和失地無業農民實現了再就業,無“零就業家庭”,城鎮登記失業率3.2%。開展各類培訓2000餘人次,直接組織勞務輸出450人。
吸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的企業辦理社保補貼和崗位補貼80人;為100餘名大齡特困人員辦理了社會保險補貼,為900餘名持《就業失業登記證》的就業困難人員辦理了靈活就業社保補貼。按時足額支付失業人員各項失業保險待遇。
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參保21948人,支付各項社會保險待遇1.2億元,其中8972名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都保證了按時足額發放。1.1萬餘征地農轉非參保工作順利開展,辦理超齡人員參保1078人。處理拖欠農民工工資投訴30餘起,幫助農民工追討工資200萬餘元。受理人事勞動爭議案件93起,結案93起,為企業與勞動者挽回經濟損失300萬餘元。工傷認定50起,傷殘鑑定16起。高校畢業生到羅江縣人才交流中心報到325人(其中:研究生學歷3人,本科學歷157人)。
救助符合條件的城鄉貧困患者17828人,支出救助資金320萬元。按月足額發放孤兒10人基本生活養育金9萬元。五保供養對象總計1779人,集中供養率達61.7%。新建“愛心慈善超市”4個,募集捐贈資金194萬元。符合救助條件的169人次受助,發放救助經費5.19萬元。其中:省外受助人員67人次、省內受助人員102人次。
2011年末有各類保險機構12家。其中:人保公司財產險保費收入2969萬元,增長10.0%;處理賠款及給付金額1338萬元,下降10.8%。人壽公司人壽險保費收入6800萬元,增長15.4%;處理賠款及給付金額496萬元,下降11.7%。

風土人情

拉寶寶是一種漢族的生育習俗,又稱拉保爺、拜乾爹、闖拜、寄拜等,流行於四川各地。舊社會,人們迷信命運,為兒女求神問卦,看自己的兒女好不好帶,尤獨子者更怕夭折,一定要拜個乾爹,按小兒的生辰年月日時同、金、木、水、火、土,找算命先生算算命上相合相剋的關係,如果命上缺木,拜乾爹取名字時就要帶木字,才能保險兒子長命百歲。此舉一年復一年,久而盛開一方之俗,傳承至今更名“拉寶寶”。

詩歌節

中國羅江詩歌節,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 、四川省作家協會《星星》詩刊社 、中共德陽市委宣傳部 、中共羅江縣委 、羅江縣人民政府創立於2006年3月 。定為每兩年一屆,時間為逢雙年的國曆3月中下旬 。

2006中國·羅江詩歌節歷時4天,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劉曉峰 、省政協副主席楊海清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陳建功 、《詩刊》雜誌社主編葉延濱 、《星星》詩刊主編梁平以及國內著名詩人 、作家 、表演藝術家蘇叔陽 、牛漢 、舒婷 、白航 、瞿弦和等100餘人出席 。期間,舉辦了詩歌節開幕式暨詩歌朗誦音樂會 、詩歌朗誦比賽 、“詩歌的現實關注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 、“相約羅江”詩人座談會 、中國羅江詩歌博物館簽字儀式 、“印象羅江”詩歌創作採風等系列活動 。

2008中國羅江詩歌節以“詩意新農村”位主題 。國家文化部 、中國文聯 、中國作協 、四川省政府 、省委宣傳部 、四川省作家協會等的領導及海內外著名詩人200多人出席 。期間,舉辦開幕式大型文藝演出 、詩歌朗誦比賽 、“影子”專場演出 、中國·羅江現代詩歌博物館落成典禮 、作家詩人論壇、“詩意新農村”創作採風等活動,在全國及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2010中國羅江詩歌節是繼2006年、2008年後羅江縣舉辦的第三屆詩歌節。作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人文資源,羅江縣在復縣後堅持“文化立縣”的發展道路,不斷拓展地方文化內涵,不斷促進文化事業發展。2009年,羅江不斷探尋有特色的統籌城鄉發展之路,經過縝密思考,響亮地提出了建設“中國幸福家園”的遠大目標,以此作為羅江未來10年加快城鄉統籌步伐、提升縣域發展水平、融入德綿、接軌成都、連線國際的總綱,傾力構建經濟發達、人民富裕、環境優美、社會和諧的新羅江。

開幕式上還公布了羅江縣中國幸福家園主題標誌、標語、歌曲徵集評選情況,揭曉了羅江縣中國幸福家園標誌、標語和歌曲,並對最佳的設計作品進行了頒獎。浙江溫州蘇志懷創作的主題標誌《幸福之家》,河南新鄉許滬新創作的主題標語“心聚羅江,福達天下”。

同時,開幕式上還對首屆全國十大農民詩人進行了頒獎。代表羅江參加全國十大農民詩人評選的楊俊富與其餘9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詩人分獲殊榮。

土特產

羅江作為省級文化名城,三國文化重要區域。有著很多著名的特產,並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貴妃棗:產於羅江東南境的一種優質棗。因其細、脆、甜,非一般棗類能比,故名“貴妃棗”。具有極大的養身價值,今人則稱大棗為“果中之王”、“天然維生素丸”。上市時間一般為九月左右,產地為萬佛寺、寶峰山一帶。

花生:羅江縣出產的天府花生果外形有如鷹嘴、身瘦、羅鍋腰,其顆粒均勻、香味濃郁可口、久吃不油膩,有助於延年益壽,所以民間又稱之為“長生果”。

羅江豆雞:通過現代科學方法的測試分析,羅江豆雞的營養成份中富含人體不可缺少的植物蛋白、鐵及20多種胺基酸,其中含鈣量是豬肉的33倍,含磷量是豬肉的3倍。長期食用能強化人體心臟造血功能,調劑大腦神經系統,增強食慾。羅江豆雞不僅是素食者、佛教徒的高級菜餚,還是人們旅遊、佐酒、饋贈親友的地方特色休閒食品。

羅江青椒:羅江青椒是由道家傳人朱業和先生博採傳統青椒製作工藝,多年研製技術配方,選用上等青椒、姜、中藥材、調味品、經傳統工藝精製而成。羅江青椒食脆清香、色澤亮麗、具有開胃健脾、增進食慾、逐寒、逐燥、逐濕、殺蟲、提高人體免疫等功能,使佐餐美食、居家旅遊、饋贈的佳品。

“百州紅”中國紅酒:採用中國傳統紅色基調包裝,每年定額生產2000瓶。酒瓶在景德鎮精心燒制,表面融入中國祥雲元素,極具收藏價值。灌裝八年陳釀,口感濃郁醇香、柔和圓潤、醇厚悠長。

蠶豆:選用海拔3000米高地綠色、無污染蠶豆,經手工精選、獨特配方精製。產品酥脆可口、香甜怡人、久吃味香。

旅遊資源

2011全年接待遊客111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7億元。培訓旅遊從業人員630餘人次。全縣有12家星級農家樂,其中有兩家被評為四星級農家樂。倒灣古鎮、芒江村、五丁谷等“亦農亦游”的鄉村旅遊成為旅遊新亮點。白馬關鎮榮獲全國特色景觀名鎮;白馬關鳳雛村和蟠龍鎮寶峰村被評為全市十大美麗鄉村。

羅江歷史悠久,人文資源豐富。有著名的三國遺蹟落鳳坡、龐統祠墓、古蜀驛道等,有“一門四進士、叔侄三翰林”李化楠、李調元、李鼎元、李驥元的故居醒園,有川西古剎萬佛寺等,這些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到羅江來,羅江也出了不少的文人,留下了厚重的文化底蘊。“醒園(羅江李調元故居)僻在遐陬,以主人之賢,凡名流入蜀者莫不至其地,至必留詩”(祝德麟)。

博物館

羅江現有詩歌博物館——中國現代詩歌博物館

博物館的建築設計構思源於愛因斯坦--羅森橋理論,通透的外部圍合與環境交融一體,建築尺度的離奇變化造成體驗者心理上的落差。博物館的內部裝修參照了美國費城《獨立宣言紀念館》、法國《奧運博物館》等優秀作品,根據建築地處舒適優美的叢林環境、具有通透和金屬質感的特性,本著與大自然相融,簡潔、通透、時尚的理念進行設計。

博物館分為展廳、多功能廳和陳列室三部分。俯瞰展廳的形狀為一巨大的腳印,象徵詩歌在歷史長河中走過的足跡,也象徵詩歌守望者對詩歌執著追求的漫漫征塵。多功能廳的形狀為心形,象徵廣大詩歌愛好者對詩歌的熱愛之心。展廳展示的內容有現當代詩歌發展流派,詩人代表的重要手稿和書籍,名人頭像,詩人詩集、詩歌期刊400餘件,其中包括張棗親筆詩歌日記本等較為珍貴的藏品。

李調元紀念館

羅江縣羅江縣

李調元紀念館為德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為紀念清代著名文學家、戲劇家、詩人李調元,在羅江八景之一,玉京山上修建的一處仿古園林。現大殿用於展出各地書、畫名家為紀念李調元而創作的書、畫佳品供遊人觀賞,並已被羅江中學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李調元紀念館,是羅江人民為紀念清代著名的李氏一門四進士,弟兄三翰林中的佼佼者:文學家、戲劇家、詩人李調元,於1988年動工,投資60餘萬元,在東外紋江之濱,古太平橋之首的玉京山上修建的一處仿古園林。第一期工程於1989年底竣工,計有六角亭一,四方亭二、重檐廊150米;尚有始建於唐中宗神龍年間的古寺,原名寶明寺,相傳為十三尊者遊戲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又更名為景樂宮,作為道教寺院,一直延續到建國之後。現存三重殿堂和東西兩廊,是清代乾隆年間建築物,有殘碑記載清乾隆年間道士譚至正、劉虛靜師徒修繕景樂宮可考。1990年定為德陽市市中區文物保護單位,現大殿作為紀念李調元的書、畫展廳,隨時展出各地書、畫名家為紀念李調元而創作的書、畫佳品供遊人觀賞。1994年4月1日,被德陽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早在1995年,被羅江中學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學校常組織師生前來參觀學習。

李調元紀念館入口大型雕塑《文山函海》高約35米,總長約72米,黃沙岩建造,耗材3000餘方,四個頭像由上至下分別是:李調元、李鼎元、李冀元、李化楠(李調元之父)。雕塑作者是四川德陽雕塑藝術家羅平(德陽藝術牆《中華魂》作者)。

船棺墓地

2011年12月30日至2012年4月7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羅江縣文物管理所對羅江縣周家壩船棺墓地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約18000平方米,發現戰國至秦漢墓葬81座,出土器物260餘件,取得了重要的考古發掘成果。

一、 周家壩船棺墓地是近年來發掘的最大的船棺墓地

2011年12月28日晚,羅江縣文管所接村民報告,在縣鳳凰大道基建工地發現一座船棺墓。省、市、縣三級文物考古部門高度重視,從2011年12月30日開始對該墓地進行了考古發掘。截止2012年4月7日,共發掘墓葬81座,其中船棺墓70座,土坑墓11座。船棺墓分布較有規律,絕大部分坐西南向東北,沒有相互打破關係,應是進行了合理規劃。墓坑多為狹長形,四角近直,坑口和坑底大小大致相當,長多在4.5米至7米之間,棺具上下及四周均用白膏泥密封,做防腐、防水處理。其中68號墓形制較大,平面呈“T”形,東部為器物坑,西部為墓坑。通長約9.5米;器物坑長約3.6米,寬約1.6米;墓坑長約7.9米,寬約1.1米。從發掘情況判斷,該墓歷史上被擾亂破壞,僅存墓坑和少量陶器。土坑墓墓坑多為長方形,四角近直,坑口和坑底大小大致相當,長多在2米至3米之間,少數有白膏泥保護層。

二、周家壩船棺墓地出土器物種類豐富。

周家壩船棺墓地共出土器物260餘件,類型豐富,其中陶器90餘件,器形有釜、器蓋、罐、盆、陶球等;銅器163件,器形有鍪、鉞、戈、矛、劍、鐓、彎刀、箭鏃、鋸、斤、鑿、削、帶鉤、印、半兩錢等;鐵器3件,器形有斧、劍;料珠5件;玉串珠2件。部分墓葬出土有漆器(僅見有漆皮痕跡)。出土器物保存較好,從不同角度反映了戰國時期蜀國在各方面的發展狀況和文化面貌,對研究蜀國文化及船棺葬制具有重要的價值。

三、周家壩船棺墓地是蜀國考古的重大發現,豐富了德陽地區的蜀國文化研究內涵。

船棺葬是蜀國文化特有的一種葬式。羅江周家壩船棺墓地是繼巴縣冬筍壩、昭化寶輪院、什邡城關、成都商業街之後,蜀國船棺出土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

船棺墓地在蜀國地區(今四川、重慶)僅發現5處,而德陽轄區就占2處,據此可推斷德陽在一段時期內曾經是蜀國文化的腹心地帶,極大地豐富了德陽地區的蜀國文化研究內涵。同時,周家壩船棺墓地的發現和發掘,對羅江縣的地方歷史文化和地方史研究具有里程碑意義。在發掘這裡之前,羅江縣有實物可考的歷史只能追溯到東漢中晚期,此次戰國船棺的出土,又將當地的歷史推進了300年左右。

媒體採訪

“三國蜀漢古戰場,運動休閒新天地。”這就是今天的德陽市羅江縣的真實寫照。昨日,採風團來到這裡,穿越歷史回到三國,切身感受這個有著濃厚三國史文化的現代運動休閒小城。羅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唐維露熱情地向採風團介紹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等。

“我認為這次活動非常好,不僅讓我們更加了解新媒體的宣傳方式,也省下不少的功夫,達到一個很好的宣傳效果。”羅江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唐維露表示,平時接觸的大多都是傳統媒體,對新媒體知之甚少,這次由四川新聞網組織的數十家網路媒體利用新媒體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對羅江進行宣傳,相信會達到一個很好的宣傳效果,達到疊加效應。

唐維露表示,羅江想把這么多媒體聚集起來宣傳,肯定十分困難,如果每個媒體隔一天就來採訪,也會增加工作量。而四川新聞網組織採風活動恰好幫助羅江省時省力,讓羅江花小錢辦大事,同時,也讓羅江認識到了更多的新媒體,加強了與他們的交流。

榮譽成績

全國首批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社示範縣

全國首批生態示範縣

國家級平安暢通縣

國家生豬調出大縣

四川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五十百千工程”

四川擴權強縣試點縣

四川社會管理創新重點試點縣

四川省統籌城鄉示範區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環境優美示範縣

省級生態縣

省級鄉村旅遊示範縣

招商引資

隨著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天府新區和成德綿同城化速度的加快,厚積薄發的活力羅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9月24日,從第十三屆西博會傳出訊息:羅江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本次西博會簽約項目共17個,投資總額56.8億元。

羅江縣政府負責人表示,項目落戶羅江,將極大帶動相關產業,助推羅江經濟社會發展。香港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是清華同方的海外控參股公司,該公司投資15億元在羅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德陽金山工業區)建設同方3C產業園,占地1200畝,主要生產3C電子產業配套產品(電子元器件、線路板、顯示屏等),輔以電視、電腦整機組裝業務。

為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機遇,羅江縣委、縣政府提出“全域開放、全員招商”發展戰略,著力打造“產業羅江”、“文化羅江”、“生態羅江”,制定完善了產業扶持引導政策,在企業用地、技術改造、品牌打造、人力資源等方面予以大力保障,致力於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軟、硬”環境,為廣大投資者提供更加廣闊的舞台。在招商引資工作中,羅江積極研判產業招商的內在規律,把產業鏈招商作為重中之重,創新思維,務實奮進,強力推進。今年1-9月,該縣招商引資累計到位資金40.05億元,完成目標任務的89%,比去年同期增長13.71%。

四川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地級市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全省共18地級市、3自治州,14縣級市、122縣、3自治縣、41市轄區)
成都市青羊區| 錦江區| 金牛區| 武侯區| 成華區| 龍泉驛區| 青白江區| 新都區| 溫江區| 都江堰市| 彭州市| 邛崍市| 崇州市| 金堂縣| 郫縣| 新津縣| 雙流縣| 蒲江縣| 大邑縣| 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自貢市大安區| 自流井區| 貢井區| 沿灘區| 榮縣| 富順縣
攀枝花市東區|西區|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
瀘州市江陽區| 納溪區| 龍馬潭區| 瀘縣| 合江縣| 敘永縣| 古藺縣
德陽市旌陽區| 廣漢市| 什邡市| 綿竹市| 羅江縣| 中江縣
綿陽市涪城區| 遊仙區| 江油市| 鹽亭縣| 三台縣| 平武縣| 安縣| 梓潼縣| 北川羌族自治縣
廣元市利州區| 元壩區| 朝天區| 青川縣| 旺蒼縣| 劍閣縣| 蒼溪縣
遂寧市船山區| 安居區| 射洪縣| 蓬溪縣| 大英縣
內江市市中區| 東興區| 資中縣| 隆昌縣| 威遠縣
樂山市市中區| 五通橋區| 沙灣區| 金口河區| 峨眉山市| 夾江縣| 井研縣| 犍為縣| 沐川縣| 馬邊彝族自治縣|
南充市順慶區| 高坪區| 嘉陵區| 閬中市| 營山縣| 蓬安縣| 儀隴縣| 南部縣| 西充縣
眉山市東坡區| 仁壽縣| 彭山縣| 洪雅縣| 丹稜縣| 青神縣
宜賓市翠屏區| 宜賓縣| 興文縣| 南溪縣| 珙縣| 長寧縣| 高縣| 江安縣| 筠連縣| 屏山縣
廣安市廣安區| 華鎣市| 岳池縣| 鄰水縣| 武勝縣
達州市通川區| 萬源市| 達縣| 渠縣| 宣漢縣| 開江縣| 大竹縣
雅安市雨城區| 蘆山縣| 石棉縣| 名山縣| 天全縣| 滎經縣| 寶興縣| 漢源縣
巴中市巴州區| 南江縣| 平昌縣| 通江縣
資陽市雁江區| 簡陽市| 安岳縣| 樂至縣
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馬爾康縣 | 九寨溝縣| 紅原縣| 汶川縣| 阿壩縣| 理縣| 若爾蓋縣| 小金縣| 黑水縣| 金川縣| 松潘縣| 壤塘縣| 茂縣
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縣| 丹巴縣| 爐霍縣| 九龍縣| 甘孜縣| 雅江縣| 新龍縣| 道孚縣| 白玉縣| 理塘縣| 德格縣| 鄉城 | 石渠縣| 稻城縣| 色達縣| 巴塘縣| 瀘定縣| 得榮縣
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美姑縣| 昭覺縣| 金陽縣| 甘洛縣| 布拖縣| 雷波縣| 普格縣| 寧南縣| 喜德縣| 會東縣| 越西縣| 會理縣| 鹽源縣| 德昌縣| 冕寧縣| 木里藏族自治縣
備註1:成都市為副省級城市。
2:另有四川省汶川臥龍特別行政區,隸屬於四川省人民政府,由四川省林業廳代管。
3: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