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會理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示範區腹心地帶,地理坐標為:東經101°52′~102°38′,北緯26°5′~27°12′,縣城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東部和北部分別與會東、寧南、德昌縣相鄰;西與攀枝花市仁和區及鹽邊縣、米易縣接壤;南與楚雄州元謀縣、武定縣,昆明市祿勸縣隔金沙江相望,轄元面積4527.73平方公里,共有人口43.91萬(2012年)。 會理縣,因“川原並會、政平頌理”而得名,歷來是川滇兩省交界的軍事和經濟重鎮,是川滇兩省商旅物資的集散地,古代南方絲綢之路從縣境南北貫通達100多公里,途經44個鄉鎮,會理縣城是這條古道的重要驛站,素有“川滇鎖鑰”的美譽。 2011年11月2日國務院正式批覆,將會理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11年,會理縣成為中國第118個、四川省第8個、涼山彝族自治州第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15年12月,四川省旅遊標準評定委員會發出通知,會理古城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至此,會理古城成為涼山州第5個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同時也是全州首次憑藉古城創建的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商周至戰國之時,為西南夷邛都國地。

古城 古城

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境內建會無、三絳2縣,隸屬越嶲郡。

晉武帝太康二年(公元前281年),移越琅郡治會無縣,裁三絳縣併入會無縣。

劉宋之時,郡治移還邛都,其後會無縣廢治。

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前634年)在境內設和集縣。高宗上元二年又於會無縣故治設會川縣,玄宗天寶初又於縣側設會同軍。至德元年,會川為南詔蒙氏所據,設會川都督府,轄清寧郡。大理時期改會川府,下轄有瀘州、隆州、黎溪、永昌、會理5州。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會川路總管府,轄黎溪、姜州、通安、永昌、武安、隆州、會理、麻龍8管民千戶。至元十七年在會川歸依城設永昌州、改龍泥千戶為武安州、改麻龍千戶為麻龍州。至元二十七年(1275年)後,會川路領武安、永昌、麻龍、黎溪、會理5州。

會理風光 會理風光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會川路設會川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廢府,改設會川軍民宋御千戶所,隸建昌衛,洪武二十七年改設會川衛民軍指揮使司。

清康熙元年(1662年)改設會川衛軍民守備,隸屬建昌監理廳,康熙二十九年於衛東大橋復置會理州。雍正六年,裁會川衛守備,移會理州治衛所,隸屬寧遠府。宣統元年,境內披砂、苦竹、者保、通安、會理村5土司改土歸流。

民國二年(1913年)會理州改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隸屬第十八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八(1939年)年劃屬西康省。1950年3月23日會理解放後,成立會理縣臨時工作委員會,對國民黨舊政權進行軍事接管。西昌專區成立後,會理屬西昌專區。1978年隨西昌地區建制撤銷劃入涼山州。

行政區劃

2014年會理縣轄3個街道、9個鎮、40個鄉、1個民族鄉:北街街道、南街街道、北關街道、城關鎮、鹿廠鎮、黎溪鎮、通安鎮、太平鎮、益門鎮、綠水鎮、新發鎮、雲甸鎮、老街鄉、果元鄉、南閣鄉、內東鄉、外北鄉、彰冠鄉、愛民鄉、愛國鄉、鳳營鄉、白雞鄉、矮郎鄉、小黑箐鄉、河口鄉、中廠鄉、關河鄉、魚鮓鄉、黎洪鄉、金雨鄉、樹堡鄉、江竹鄉、新安傣族鄉、普隆鄉、竹箐鄉、楊家壩鄉、江普鄉、木古鄉、富樂鄉、海潮鄉、芭蕉鄉、橫山鄉、馬宗鄉、法坪鄉、槽元鄉、黃柏鄉、倉田鄉、白果灣鄉、下村鄉、龍泉鄉、六華鄉、三地鄉、六民鄉。  

交通運輸

截止2012年,會理縣魚鮓大橋,108國道、310省道、會太路、城河大橋等改造工程竣工通車,2015年前龍泉、馬宗、倉田、法坪、六民78公里通鄉通暢公路完工。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會理縣地處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最南端,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示範區腹心地帶,坐標東經101°52′~102°38′,北緯26°5′~27°12′,會理縣縣城距州府所在地西昌市180公里。東部和北部分別與會東、寧南、德昌縣相鄰;西與攀枝花市仁和區及鹽邊縣、米易縣接壤,縣城距攀枝花市區102公里;南與楚雄州元謀縣、武定縣,昆明市祿勸縣隔金沙江相望,縣城距昆明市區300公里。

地貌

會理縣位於西南橫斷山脈東北部,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形輪廓南北狹長,地勢北高南低;境內山巒起伏,溝谷相間,地形以山地、丘陵、平壩為主,其中山地約占幅員面積的40%、丘陵約占50%、平壩約占10%。境內山脈均為北南走向,分屬螺髻山和氂牛山的余脈,縣東北部與寧南縣交界處的貝母山主峰,海拔3920米,為縣境內最高峰;最低海拔為金沙江畔的濛沽村839米;全境相對高差在800~1000米之間,最大相對高差3081米,一般海拔高度約2000米左右。

氣候

會理屬中亞熱帶西部半濕潤氣候區,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和宜人的氣候條件。北部高寒山區年均氣溫7℃,極端最低氣溫-23℃;中部溫和山丘區年均氣溫15.3℃;南部乾熱河谷區年均氣溫23℃以上,極端最高氣溫達43℃。全縣1月份平均氣溫7℃,7月份平均氣溫21℃;年極端最高氣溫34.9℃,極端最低氣溫-5.8℃。

降雨量受地形影響,不同地區不同季節極不均勻,從北向南逐漸減少;北部山區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以上,中部平壩地區降雨量在1158.7毫米左右,南部河谷地區降雨量在800毫米左右;全縣一月份平均降雨7毫米,七月份平均降雨266毫米;年平均降雨量1211.7毫米,降雨量90%以上集中在6—10月。全縣乾濕季節明顯,日照充足;一月份平均日照時數237小時,七月份平均日照時數152小時,全年達2421.5小時;無霜期250天左右。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0年,會理縣全縣可使用土地面積44萬公頃,規劃中工業用地0.3萬公頃,商業用地0.2萬公頃,住宅用地0.5萬公頃,農業用地3.3萬公頃,林地及其它用地14.8萬公頃。

礦產資源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縣礦產資源富集,品種多,儲量大,埋藏淺,易開採。已探明的礦藏60多種,300多處。這些礦主要以鐵銅鉛鋅為主,鐵礦石保有儲量3.5億噸;其中釩鈦磁礦2.8億噸;銅金屬量117萬噸;鉛鋅金屬量112萬噸;錫金屬量6萬噸;鎳金屬量3萬噸;黃金金屬量6560公斤。此外,煤、高磷土、石英岩等非金屬礦的儲量也十分豐富。

森林資源

會理縣屬於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的西南緣台地乾性常綠松、櫟亞區。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有森林面積257.7萬畝,森林覆蓋率37.4%。境內木本、草本、藤本和栽培植物105科,450餘種,其中木本81科,372種。  

水資源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縣境內水系發達,積水面積2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有42條,總積水面積4244平方公里,長999公里,出境流量75立方米/秒,河網密度22公里/百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量1212毫米,徑流深518毫米,年徑流總量23億立方米,地下水6億立方米。

會理縣境內河流流量穩定,天然落差大。全縣水能理論蘊藏量達55.4萬千瓦,人均1.38萬千瓦,是世界人均的3.5倍,全國人均的4倍。

人口民族

2016年全縣年末人口總數為46.38萬人。出生人口5092人,出生率10.96‰,同比上升3.86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985人,死亡率6.43‰,同比下降1.02個千分點;自然增長率4.54‰,同比上升4.9個千分點。

2016年年末常住人口44.2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8.48萬人,城鎮化率41.75%,比上年提高0.59個百分點。  

會理縣內有漢、彝、傣、傈僳、回、苗、白等27個民族,其中,漢族36.53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83.2%;彝族6.99萬人,占15.92%;傣族2513人,占0.57%;傈僳族561人,占0.13%;回族214人,占0.05%;白族166人,占0.04%;苗族149人,占0.03%。此外,黎、蒙古、藏等20種少數民族主要是因工作調動、大中專畢業生分配、民間婚姻嫁娶等因素遷入。縣境內歷三代以上的世居民族主要有漢、彝、傣、傈僳族、回、白等6種民族。

經濟概況

綜合

2016年,會理縣GDP總量達219.0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0%。其中:第一產業40.96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126.13億元,增長9.8%;第三產業51.94億元,增長2.4%。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1.2%、80.6%和8.2%,拉動經濟成長0.8個、5.6個、0.6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9522元,同比增加2906元,增長6.2%。

非公有制經濟持續快速增長。2016年全縣新增各類企業373戶,新增個體工商戶1418戶。2016年年末會理縣全縣在冊市場主體合計17333戶,其中個體企業13657戶,各類企業3676戶。非公有制經濟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62.5%。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30.20億元,增長7.3%,比GDP的增速高0.3個百分點。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62.5%。

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工作再上新台階。2016年,簽署協定6份,引進資金53.2億元,外來投資履約項目36個,到位資金39.02億元。  

第一產業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41.62億元,增長4.4%。其中:農業25億元,同比增長4.6%。

會理縣2016年種植業主要農產品產量表

品 名 2016年(噸) 比2015年±%
糧食 279389 1.59
其中:小麥 46297 1.25
水稻 81380 0.18
玉米 114843 1.7
豆類 10677 1.24
油料 4653 1.93
甘蔗 38090 0.37
烤菸 31195 1.45
水果 540690 13.54
其中:石榴 450000 12.

畜牧業增加值13億元,同比增加6.0%。

會理縣2016年畜牧業主要產品產量表

項 目 2016年 比2015年±%
肉類總產量 7.82萬噸 0.28
其中:豬、牛、羊肉 7.48萬噸 0
大牲畜存欄 25.13萬頭 -3.18
其中:牛 21.77萬頭 -1.14
生豬存欄 62.64萬頭 -0.95
羊子存欄 69.92萬隻 -1.36

林業增加值2.54億元,增加4.5%。全年受理查處涉林刑事案2件,林政案件21件,查處率95%,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60萬元,有效遏制涉林違法犯罪行為。

漁業增加值4300萬元,下降5.7%。

2016年農林牧漁業增加值中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達60.1%,畜牧業增加值比重達31.2%。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全年農村用電量6312萬千瓦時。  

第二產業

2016年,會理縣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100.5億元,增長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3%,拉動GDP增長2.3個百分點。工業實現總產值252.1億元,增長2.7%。主營業務收入237.6億元,增長3.7%;實現銷售產值236.5億元,增長2.7%;產品銷售率為93.8%。實現利稅總額8.6億元;盈虧相抵後利潤總額3.7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4%。

會理縣2016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表

品 名 2016年 比2015年±%
鐵礦石(成品礦) 4851.3萬噸 6.3
原 煤 53.1萬噸 11.2
銅選礦含銅 4.5萬噸 -11.8
鉛選礦含鉛 0.3萬噸 50
鋅選礦含鋅 1.8萬噸 12.5
發電量 4.5億度 -7.4

建築業。2016年新增2戶建築企業。全年實現建築業增加值32.40億元,比上年增長8.8%。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4.77億元,增長101.4%。  

第三產業

消費品市場購銷兩旺。在一系列消費政策和商家靈活多樣的促銷活動的推動下,居民潛在消費需求得到有效釋放,支撐市場持續繁榮。2016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5.2億元,增長11%。其中:批發業、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增加值分別為4.27億元、38.68億元、0.42億元、11.88億元,分別增6.4%、11.4%、9.2%、11.3%。城鎮、鄉村的零售額分別增長10.9%、11.3%。  

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為94.03億元,增長10.5%。其中:第一產業投資完成額為5.37億元,第二產業投資完成額為36.77億元,第三產業投資完成額為51.89億元。本年施工項目127個,增長5.8%,新開工項目82個,增長46.4%。本年新增固定資產89.5億元。  

財政、金融

財政。2016年公共財政總收入11.61億元,增長15.3%。其中,地方公共財政收入7.85億元,增長13.6%。公共預算總支出26.93億元,增長5.4%

金融。2016年12月末,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138.64億元、81.53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88.78億元,分別增長14.4%、26.1%、10.6%。深化州農商行農戶小額扶貧信用貸款“整村推進”模式,對會理縣農戶授信28億元。擴大信用評定工作。全年新申報評定了2個州級信用村;複評了2個州級信用鄉(鎮),以及7個州級信用村。  

城鄉建設

2005年,會理縣城規劃控制區域達到18平方公里,建成新區面積6.5平方公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1.12平方公里;完成7個集鎮、9個新農村建設規劃。城市建設相繼完成濱河風景園林路、文化廣場、濱河園等21個市政基礎設施工程,保護和維修了鐘鼓樓、北門城樓、白馬寺等25個歷史文化名城古建築,建成金葉大廈、匯元大廈、元天街等3個大型標誌性工程。城市道路總長達到15公里,城市道路鋪裝率達90%;自來水普及率達96%,城區自來水日供應能力1.5萬噸。

社會

教育事業

2016年,全縣有各級各類學校239所,其中國小49所(教學點135個),國中12所,普通高中4所,職業高中1所,教師進修校1所,幼稚園36所(其中民辦32所),特教中心1個。有中國小、幼稚園在校學生68378人,其中,國小29838人,國中14881人,普通高中7401人,職業高中3335人,幼兒學生12909人,特殊教育學生14人。有教職工4081人,其中專任教師3709人。“一村一幼”工程順利推進,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十五年免費教育順利實施。  

科技事業

1家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報州級科技項目24個,11個項目得到立項,支持額157萬元。建成會理縣創業創新孵化中心、電子商務園、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入孵企業43家。全縣申請專利34件,獲專利授權24件。獲省科技進步獎1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衛生事業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2016年,全縣共有391567人參合,參合率達99.92%,基本實現農村居民全覆蓋;2016年全縣擁有衛生機構80個,其中醫院、衛生院50個;全縣擁有床位1923張,全縣醫院、衛生院技術人員1476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688人。  

體育事業

2016年組織開展了“走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會理2016系列體育競技活動” ,參與人數近12萬人。全年爭取35處的農民體育健身場地建設項目,總計154萬資金,現全部完成,並通過驗收,並撥付場地建設資金。堅持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全年體育中心兩場兩館共接納各種大小型體育競賽健身鍛鍊活動,參與40餘萬人次,基本做到了體育場地設施為舉辦重大文體活動和為廣大民眾開展健身鍛鍊提供良好的服務。  

文化事業

在全縣303個行政村實施(任務場次3636場),完成惠民電影放映4000場,超任務364場,觀眾達48萬人次,圓滿完成放映任務。我縣40個社區書屋已全部建設完成。  

宗教信仰

會理縣境內現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四種宗教,已開放活動場所13處,宗教教職人員13人,信教公民2萬餘人,現保存較為完整的有白馬寺、報恩寺、文塔寺、飛來寺、白雲寺等寺廟,教職人員7人,信教公民有6千多人。道教。清道光初年傳入會理縣,現有白雲庵、老君廟2處活動場所,教職人員2人,信教公民600多人。天主教,1863年傳入會理縣,現有天主教堂2座,教職人員3人,信教公民6千餘人。基督教,光緒三十年(1904年)傳入會理縣,現有活動場所4處,教職人員3人,信教公民8千餘人。

社會保障

社會保障更加全面。2016年社會保障全面有力,新農合、城鎮基本醫療保險覆蓋44.3萬人。養老保險覆蓋21.8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4.4萬人,新農合參合率達99.9%。  

民生事業

城鄉居民收入。居民收入穩步增加。2016全縣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6265元,增長7.9%;城鎮居民消費性支出16745元,增長4.8%。農民人均純收入14425元,增長9.7%;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9.26萬人,勞務收入18.83億元。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均儲蓄存款餘額19139元,增長1.4%。

民生工程。2016年有城市低保對象6328人,農村低保對象15599人。城市醫療救助累計發放救助資金110.9萬元,救助395人次;農村醫療救助累計支出473.5萬元,累計救助6520人次。2016年下撥專項建設資金47.25萬元,建成3個城市社區日間照料中心、2個農村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同時,下撥專項資金165萬元,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方式為我縣5500名困難家庭的失能老人和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居家養老服務。  

環境保護

環境監測、監察“兩個能力”建設不斷增強,環境監管成效顯著。2016年對2家企業立案處罰,共處罰金額4萬元。2016年,督促自來水廠投入15萬元,對紅旗水庫、羊木兩個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點環境保護工作進行整治,設定隔離網,消除飲用水安全隱患,保障城區民眾飲水安全。鼓勵企業充分利用節水技術,加大技改力度,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工業企業用水量大幅下降。全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達到0.72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3.7%。單位GDP能耗0.68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1.6%。  

安全生產

大力開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共檢查企業157家次,查出安全隱患982條,發出了限期責令整改指令書98份、整改複查意見書34份,罰款77.6萬元。2016年,全縣共發生各類安全事故3起,較上年相比下降50%;死亡2人,受傷9人,較上年相比下降70 %;直接經濟損失86.1萬元。  

歷史文化

概況

會理古代為邛都國地,據清《會理州志》記載:“會理州在唐虞時荒遠難稽,禹貢為梁州之城,至周末秦惠文王派司馬錯伐蜀,始有其地”。秦滅蜀後,會理實際已置縣,西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遣司馬相如開靈關道,通西南夷,建會無縣屬越嶲郡,是會理有文字記載的建制之始,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

1992年,會理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保護好一個古城,建設好一個新城。”會理縣委書記李寧一告訴記者,“十二五”,會理計畫圍繞打造南部區域中心城市、南部區域金融中心和南部區域物流中心三大中心,推進縣城+黎溪等9個重點集鎮建設,修繕古城風貌,建設南北新城,實現城市改版升級,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把會理縣城建成國家生態文化名城。

國務院於2011年11月2日正式批覆、11月8日正式發布公告,將會理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會理縣成為中國第118個、四川省第8個、涼山彝族自治州第1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四川省的8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成都、閬中、宜賓、自貢、瀘州、樂山、都江堰、會理)中,會理縣是獲此殊榮的唯一縣城。

古法造紙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雲甸的古法造紙以其悠久的歷史、古老的技藝,向人們講述著一段歷史和文化。古法造紙在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偏僻之地還有,但是規模小;而在交通比較方便的會理縣雲甸鄉卻極多。

據會理縣誌記載:“土紙分為草紙、綿紙,原為農家副業,產地主要分布在北部摩挲營、下村和太平場等地。民國九年(1920),全縣有土紙生產戶39家,86人,年產值銀洋2.17萬元。至1949年,尚有10餘家,從業者60餘人,產值約法幣5萬。到1980年產量高達2913擔。1985年,雲甸、太平共有土紙作坊30餘座,生產人員126人,年產值6.6萬元。”雲甸鄉政府所在地被稱作摩挲營,鄉境內最高海拔3002.5米,最低海拔1263米,有山有水,竹資源豐富。因為人均土地面積少,村民致富無門,只有繼續用老祖先傳下來的技術生產著草紙。古法造紙主要集中在該鄉的雲興、巴松、沙元、雲橘等行政村的眾多的村莊裡,其中以雲興為最多,雲興村幾乎家家戶戶在造紙,整個雲甸鄉有數百個作坊三四百戶近千人在從事這個行業,和其他地方不同,雲甸的古法造紙更多了,可謂是興盛時期。這裡的作坊唯在乾旱的五六月因水碾無法使用而停止一段時間,其餘時間大多都在進行。

綠釉陶

從考古資料了解到:位於會理縣老街鄉石廠村五組地處長山樑子南坡的碗廠灣瓷窯遺址,總面積9311平方米。在長山樑子的三條山脊上分別建有窯子,窯爐為龍窯。器型有碗、盤、杯、碟、飾件等。經初步確認該窯遺址的燒制應始於南宋晚期,鼎盛於元、明,屬南方龍泉窯系。

會理鹿廠鎮的鹿廠瓷廠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而聞名。《會理州志.山川》(清同治本)即有“白泥山,三十里在鹿廠”的記載。廠後山的白泥山陶土儲量約455萬噸,廠址附近老拱山的孔雀石、沙河鋪的方解石、明星村的白矽石、鳳山營的赤鐵礦以及紅泥、白泥等輔助資源也極其豐足。據舊檔案記:“民國三十八年有陶業48戶,工人127人,年產值48500元”。產品以綠陶為主,年產日用陶器三十餘萬件,產品除供應本地外,還遠銷元謀、永仁、祿勸、西昌、德昌、寧南等地。解放後陶瓷產業得到進一步發展,購置了球磨機、練泥機、壓濾機等機械代替人力畜力,生產效率大為提高,經解放前夕陶瓷專家向建三和四川美術學院師生的技術指導,藝術陶瓷產品質量有大幅度提高。

1949年至1952年,窯子先後停燒。1953年政府著手恢復生產,組建鹿廠碗業生產合社。在以後的20年間,繼“大躍進”後的三年困難時期,生產已停滯不前;“文革”中受鹿廠地區武鬥的影響,曾一度停產。

會理綠陶老技師-楊國隆 會理綠陶老技師-楊國隆

1958年,會理縣政府在原陶瓷專家向建三創辦的華寧瓷廠基礎上創辦益門瓷廠,將名為陶瓷生產合作社的原鹿廠瓷廠作為車間併入,發展成為擁有三個生產基地,5個車間,740名職工的規模,後因故解體,鹿廠瓷廠為集體所有制並更名會理縣美術陶瓷廠。此外,會理農村還有生產粗陶等季節性副業的傳統手工藝,土法燒制缸、壇、缽、罐、砂鍋等數十種,其釉色棕黃,也有無釉原色土黃陶,造型古老原始,近似出土文物。  

古往今來綠陶一直沿用天然礦物作釉、原料,其中還加入植物灰等成份,經高溫燒造後緻密度高、聲音清脆、無鉛無毒、耐酸鹼,各種金屬氧化物在高溫下呈色、混熔、結晶,富於變化,可謂“入窯一色,出爐萬彩”。

“中國唯一綠陶”是《走遍中國》對“會理綠陶”的高度評價。

“國內少見的陶瓷品種!”在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當時著名文藝理論家王朝聞和漫畫家華君武對“會理綠陶”大加讚賞。

1965年在廣州中國對外貿易展覽會上會理綠陶初露頭角之後,省內外歷屆美術品展覽,都有產品銷往北京、上海、西安、哈爾濱、昆明、成都等城市。

會理綠陶作品 會理綠陶作品

1980年,參加美國展銷,曾作贈品送外國專家作紀念,被視為珍品收藏。 省工藝美術公司帶有會理綠陶工藝品千餘件赴美國費城展銷,開展幾天后全部售完。

1981年,會理美陶廠為北京人民大會堂四川廳更新陳設,全用會理綠陶大型浮雕花盆裝飾,中央及省領導甚為滿意。同年,省商品赴港展銷時,帶去的仿古陶被“宋城”一位經理看重,要求赴展方供貨作餐具,不久香港“華中行”又要求赴展方提供產品。加拿大僑商“北美洲日齋藝品公司”總經理蔡明進先生,在北京目睹鹿廠美陶後,來信讚譽:“已有很高成就,衷心欣羨不已”,後來購去陶品120件。

1982年,會理綠陶工藝品獲省旅遊品金牌;同年在北京“團城”展銷時又獲全國少數民族地區產品優質獎;

會理綠陶代表性傳承人韓進富 會理綠陶代表性傳承人韓進富

1983年,會理美陶廠先後與外國客商簽訂了供貨契約,出口產品21種,數量3.36萬件。隨之,會理綠陶工藝品先後運往美國、新加坡、黎巴嫩、日本、澳門、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1984年,獲輕工部及省政府優質產品獎。原蔣民寬省長為會理鹿廠陶瓷廠題寫“雄踞世界”四字以鼓勵。

至1985年,鹿廠瓷廠年產陶瓷157萬件,產值58萬元,其中工藝陶產值18萬元,產品銷往省內外,並漂洋過海,遠銷國際市場。

2009年,會理綠釉陶瓷(即會理綠陶)入選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同年韓進富被命名為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會理綠陶”,吸引著世人的眼球,成為了會理的一張名片。  

2015年12月,經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公告“會理綠陶”獲準中國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註冊,這標誌著“會理綠陶”有了一張標誌,其特定人文技藝和自然資源價值的獨一無二的“身份證”,對推動會理綠陶的發展具有深遠意義。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綠釉陶在會理的製造和使用歷史悠久,居家多有綠陶製的壇、罐等生活用品和花瓶、造像等工藝品,大戶人家還有以綠釉作為房脊裝飾的傳統。距會理縣城五公里的老街鄉石廠村曾發現一古窯址群,殘存陶片造型極具唐宋之風,占地約六萬平方米,其規模十分壯觀。而距縣城十三公里的鹿廠鎮古窯址更是盛極一時,在最興旺的民國時期占地達八萬平方米以上。據一百齡老人回憶:古時候鹿廠共有六個古窯,分屬鄭、周、郭、蔡、張、曾六家所有,鹿廠因“六廠”而訛為今名。據西南民族學院歷史系教授、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的唐昌朴等專家考證,會理燒制綠陶釉的歷史始於宋元而盛於明清,沿於民國直至今日,已有近八百年的悠久歷史。

端午節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在會理縣,端午節卻有著和四川其它地方不同的風俗。會理縣的端午節稱為“端陽”節,並有“一月兩端陽”的傳統習慣。除五月初五過端陽節外,還以五月十五為“大端陽”。會理縣的民眾過端午節除吃粽子、掛艾蒿和菖蒲等都和其它地方相同外,有一個最具有地方特色的習俗,就是到這一天還要吃藥膳、洗藥浴和“游百病”。

會理縣城周圍的農民和彝族民眾從五月初一起,在節前紛紛上山採挖沙參、泡參、玉竹、仙茅、透骨草、牛蒡根、牛口刺等等數十種宜於燉食和洗浴的中草藥,運到縣城出售,供給端午節吃藥膳、洗藥浴的人。在節前,會理縣城真是藥香滿街,人如潮湧,形成了極有特色的端陽節藥市。

地方特產

青皮軟籽石榴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涼山州下轄縣]

會理青皮軟籽石榴屬國內“名、特、優、稀”果品。青皮軟籽石榴一般單果重400—550克,最大果900克以上,特大果超過1500克;果形呈亞(近)球形,果徑一般為9.7—11.75厘米,果皮綠黃色,陽面淡紅色,帶紅彩霞,果皮厚0.3—0.4厘米;萼片5—7裂(閉合稱撮嘴),心皮7—9個;每果籽粒約300—600粒,水紅色,馬齒狀,粒內有白色放射狀寶石花紋(俗稱松針),平均籽粒重0.51克,種子極小且軟,人可吃下胃裡,果汁多占可食部份的50.09%。香氣濃郁,尤如蜂蜜,細嫩化渣,營養價值極高,據西南農業大學化驗分析:可食部份高達55.7%,可溶性固形物15—17%,每100ml果汁中含總糖14.49克(還原糖14.36克,蔗糖0.13克)、滴定酸0.4克、抗壞血酸(Vc)5.97毫克,游離胺基酸11種,水解胺基酸17種,具有清涼、止渴、消食、止瀉、止咳、化痰、補鈣、美容等功效,除鮮食外,還可以加工製作石榴汁、石榴清涼飲料和石榴酒。青皮軟籽石榴裂果少,較耐貯藏和運輸。

特色美食

瓜果美食 瓜果美食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文化造就了會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會理也因它多種多樣的小吃名菜獲得 了“小成都”的美譽。

會理飲食,素宗川味,兼有滇風,許多食材的運用與一江之隔的雲南有異曲同工之妙,卻與毗鄰雲南口味迥異。會理人將雲南特色的食材運用川菜的調料進行烹製,把傳承於異鄉的各色吃食加以改良,將漢民族的烹調技藝和少數民族飲食習俗融匯調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飲食風格。

羊肉湯鍋

會理盛產建昌黑山羊,是獲得了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的優良品種,無膻味,肉質也特別的細嫩鮮美。據縣誌記載,以會理黑山羊為主要原料的燙皮羊火鍋、已有逾300年以上的傳統和歷史。至今,會理人還把陰曆七月半和冬至吃羊肉作為傳統風俗。

會理人吃羊肉,講究的是吃頭蹄下水,羊頭肉塊大皮薄,羊眼睛軟綿汁鮮,羊肚條脆嫩爽口,羊腸子滿口油香,從羊頭至羊尾,仿佛吃掉一隻全羊。

羊肉米粉

會理真正的當家招牌小吃,還要算遍布大街小巷的羊肉粉。會理羊肉粉在烹製方法和佐料使用上完全融合了川味麻辣鮮香的特色和當地少數民族原汁原味的豪爽風格。

會理的羊肉出名,所用米粉也特別。比昆明的尋常的米線要粗,比成都、西昌等地常見的水發細粉更是粗獷豪邁許多。有人嫌它稍稍糙硬厚實,不太容易進味道,但羊肉粉非得要用這種粗粉燙來才別有風味。肉肥粉粗,湯寬料足,潔白如玉,柔中帶剛。少了些許繁華都市婉約細膩的小資情調,更多了幾分山野古城大氣粗獷的執著與熱情。有一種原始和野性的獨特美感。

羊肉粉是許多會理人早餐的首選,它的吃法完全是自助式的,用濃墨重彩的佐料來掩蓋它那金戈鐵馬劍意縱橫的蕭蕭殺氣,海椒、豆瓣、小米辣,三種辣味的粗暴疊加,再將姜米和蔥花、芫荽鋪滿大海碗,無法無天地張揚出桀驁不馴的個性。

雞火絲餌塊

餌快是發源於雲南的一種米制方便食品,其價廉物美,吃法多樣。餌快自明朝傳入會理後,經長期結合南北烹調風格加以不斷發展改進,其製作烹飪方法已大大超越原產地單調烤、煮等吃法的簡單局限。

餌快味香糯軟甜,能與百味調和,吃法多樣,最有名做法,就是鼎鼎大名的雞火絲餌快了。雪白的餌快絲在一隻精緻的銅火鍋中用滾水一過,公雞肉用手細細撕成細絲,上好的精瘦火腿肉也切細絲,再燙幾片碧綠的蔬菜,有紅有白,漂漂亮亮的堆尖一碗。

雞火絲正宗不正宗,訣竅全在這最後一勺高湯上。觀其色:白裡透紅,嘗其味:濃而不膩。有火腿香、雞味鮮、骨髓濃,還有那深沉厚重,說不清道不明的一股什麼味道。

銅火鍋

銅火鍋為會理“三寶”之一,自古以來,會理民間就有用銅鍋銅器烹飪菜餚的習慣。用銅鍋煮出的菜品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十分可口。

會理民間習俗喜於冬、春季節煮食銅火鍋,吃法跟川菜中的連鍋子比較類似,以雜菜燉煮為主,特點是湯鮮肉美,菜耙軟入味,熱氣喧騰,營養豐富。銅火鍋用木炭為燃料,以豬排骨、羊肋條肉,牛肉、牛雜、雞鴨等加湯清燉,以胡椒、生薑、蔥結等調味,待湯濃肉爛後再燙煮時令蔬菜,食客圍坐分食,操作簡單,方便省事。所用味碟用家常豆瓣、辣椒油、火蔥末,小米辣和蒜泥拌成,滋味比較濃烈。還可邊吃邊加入時鮮菜蔬涮燙,湯味越燉越鮮。

熨斗粑、油茶、稀豆粉

烙制熨斗耙的器皿形似老式的炭火熨斗,一個個黢黑的小銅罐擱在綿綿的炭火爐面,攤主熟練地用小鐵釺翻動著罐斗中的熨斗粑,直到兩面呈現微微的焦黃。這種食物必須得趁熱吃才香,米漿發酵的酸甜配合著雞蛋滑膩的口感,咬開後是滿口的鬆軟與香糯,配合淡淡的焦糊味,讓你渾身充盈著熱量,足以抵禦清晨的寒意。

稀豆粉和油茶是也是會理傳統的吃食,比較清淡的口味特別適合老年人和兒童。稀豆粉選用當地上乘豌豆用文火慢慢炒熟,然後用細磨加工成粉,濾渣。食用時均勻攪拌用清水煮熱而成。而油茶是先將白米打碎為細粉,放入鍋中加清水攪成稀漿糊狀,然後加熱,文火慢煮,待米糊煮熟粘勺子時便可起鍋入碗。

油茶和稀豆粉用小火慢熬好,金黃如脂的米漿盛滿瓷碗,抓上一把香酥的饊子,再舀上幾小勺花椒油、芝麻油、薑汁,尖尖一大碗呈面前,用匙子輕輕攪勻,酥軟濃稠,舌尖略帶一絲椒麻味。

筒子骨

到鐘鼓樓邊西街啃筒子骨是會理人待客宵夜約定俗成的謝幕式。成都人首創了老媽蹄花,會理人卻另闢蹊徑,推出了清燉筒子骨。一大缽小火慢燉的豬棒骨,看上去湯膩髓濃,骨酥肉鬆、蒸汽輝騰、氤氳晶潤。銀鉤鐵畫般的嶙峋骨感中,透出一股珠圓玉潤齒白唇紅的膏荑風韻。

經過千百年不斷吸納、改變、傳承、創新,會理的飲食文化逐漸向周邊擴散,影響了川南滇北的口味與烹飪技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