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介紹
種中文名:白莎蒿
種拉丁名:Artemisia blepharolepis Bge.
種別名:白里蒿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蒿屬
屬拉丁名:Artemisia
國內分布:產內蒙古、陝西(北部)及寧夏等省區;生於低海拔地區乾山坡、草地、草原、荒漠草原、荒地、路旁及河岸沙灘上,局部地區成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為夏雨型一年生植物,夏季雨後迅速萌發生長、開花結實至死亡。
國外分布:蒙古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西部至蒙古人民共和國南部附近。
海 拔:低海拔
命名來源:(中國高等植物圖鑑)【M6m。Acad.Sci.P6tersb, 7: 340. 1854】
中國植物志:76(2):225
系中文名:白莎蒿系
系拉丁名:Ser.7.Blepharolepides Y.R.Ling
組中文名:龍蒿組
組拉丁名:Sect.6.Dracunculus(Dracunculi)Bess·,sensu stricto
亞屬中文名:龍蒿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 Dracunculus (Bess.)Peterm.
亞族中文名:菊亞族
亞族拉丁名:CHRYSANTHEMINAE O.Ttoffm.
族中文名:春黃菊族
族拉丁名:ANTHEMIDEAE 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臭味。根垂直、單一,細。莖單生,高20—60厘米,縱棱不明顯,分枝多,下部長,近平展,長10—15厘米,上部枝短,斜向上層;莖、枝密被灰白色細,短柔毛。葉兩面密被灰白色柔毛;莖下部葉與中部葉長卵形或長圓形,長1.5—4厘米,寬0.3—0.8厘米,二回櫛齒狀的羽狀分裂,第一回全裂,每側具裂片5—8枚,裂片長卵形或近倒卵形,長0.3—0.5厘米,寬0.2—0.3厘米,邊緣常略反卷,第二回為櫛齒狀的深裂,裂片每側有5—8枚櫛齒,櫛齒長、寬0.3—0.8(一1.5)毫米,葉柄長0.5—3厘米,基部有小形櫛齒狀分裂的假託葉;上部葉與苞片葉櫛齒狀羽狀深裂或淺裂或不分裂,橢圓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邊緣具若干枚櫛齒。頭狀花序橢圓形或長橢圓形,直徑1.5—2毫米,具短梗及小苞葉,下垂,在分枝的小枝上近排成穗狀花序式的短總狀花序,而在莖上組成開展的圓錐花序;總苞片4(一5)層,外層總苞片較短小,卵形,背面綠色,疏被灰白色柔毛,邊緣膜質,中、內層總苞片長卵形,背面疏被白色柔毛,邊緣寬膜質;雌花2—3朵,花冠狹圓錐形,花柱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2—6朵,不孕育,花冠短管狀或長圓形,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花柱短,先端圓,2裂,不叉開,退化子房細小。瘦果橢圓形。花果期7一10月。
產地分布:產內蒙古、陝西(北部)及寧夏等省區;生於低海拔地區乾山坡、草地、草原、荒漠草原、荒地、路旁及河岸沙灘上,局部地區成為植物群落的優勢種。為夏雨型一年生植物,夏季雨後迅速萌發生長、開花結實至死亡。蒙古也有。模式標本采自內蒙古西部至蒙古人民共和國南部附近。
參考文獻:Artemisla blepharolepls Bge.In M6m。Acad.Sci.P6tersb, 7:340。 1854;Ma· xim.In Bull.Acad.Sci。P6tersb,17:428.1892;Grub.In Nov.Syst.P1.Vas Acad. Sci.URSS 9:282.1972.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