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介紹
種中文名:薄葉翅膜菊
種拉丁名:Alfredia acantholepis Kar. et Kir.
種別名:土升麻(新疆) 亞飛廉(中國高等植物圖鑑)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中文名:翅膜菊屬
屬拉丁名:Alfredia
國內分布:分布新疆天山、準噶爾阿拉套及準噶爾盆地(鞏乃斯、伊寧、昭蘇、烏魯木齊、瑪納斯沙灣、石場)及帕米爾地區(烏恰)。生於草甸、草原或疏林中或陰濕處,海拔1650—3200米。
國外分布:蘇聯中亞地區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準噶阿拉套山。
海 拔:1650-3200
命名來源:【Bull.Soc. Nat. Mosc. 15: 394. 1842】
中國植物志:78(1):071
組中文名:刺苞組
組拉丁名:Sect.Acantholepis Kar.Et Kir
亞族中文名:飛廉亞族
亞族拉丁名:CARDUINAE O.Hoffm.
族中文名:菜薊族
族拉丁名:CYNAREAE Le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40—120厘米。莖單生,直立,粗壯,通常不分枝,或有單一的長分枝,紫紅色,有條棱,基部直徑約1厘米,被稀疏的貼伏的白色糠秕狀長毛。基部與下部莖葉大頭羽狀深裂,下部漸窄成長8—10厘米的翼柄;側裂片2—3對,偏斜半卵形或半橢圓形,頂裂片卵形或長卵狀心形,長11—13厘米,寬6—8厘米,基部心形或平截;中部莖葉與下部及基部莖葉等樣分裂,但無柄;上部莖葉常為倒琴狀,無柄,基部圓形擴大,半抱莖。全部葉質地薄,草質,邊緣通常為稠密的緣毛狀針刺,兩面異色,上面綠色,粗澀,被稀疏的長或短糙毛,下面灰白色,被密厚的白色絨毛。頭狀花序單生莖頂或植株生兩個頭狀花序,花序枝細長。總苞寬鍾狀,直徑4—6厘米。總苞片多層,多數,中外層質地堅硬,骨針狀,外層披針形,長達1.2厘米,下部邊緣兩側有褐色的長2—3毫米的骨針狀針刺,中層披針形,長1.5—2.4厘米邊緣膜質附屬流蘇狀撕裂;最內層線狀披針形,長達3厘米,寬達3毫米,硬膜質,邊緣無附屬物,或上部兩側邊緣有流蘇狀撕裂的小附片。全部苞片外面或僅中外層外面被黑色粘伏的長毛。小花黃色,花冠長2.2厘米,檐部長1.4厘米,5淺裂,裂片長三角形,長3毫米,細管部長8毫米。瘦果壓扁,淡米黃色,有褐色色斑,偏斜倒長卵狀,長7毫米,基底著生面平或稍見偏斜,頂端截形,有果緣,但不十分明顯,有多數不明顯的縱細條紋。冠毛多層,淡黃色,不等長,內層較長,長達2厘米,頂端稍擴大,外層短,頂端漸細;全部冠毛剛毛鋸齒狀,易脆折,基部連合成環,整體脫落。花果期7一10月。
產地分布:分布新疆天山、準噶爾阿拉套及準噶爾盆地(鞏乃斯、伊寧、昭蘇、烏魯木齊、瑪納斯沙灣、石場)及帕米爾地區(烏恰)。生於草甸、草原或疏林中或陰濕處,海拔1650—3200米。蘇聯中亞地區有分布。模式標本采自準噶阿拉套山。
參考文獻:Alfredia aeantholepls Kar. Et Kir, in Bull.Soc. Nat. Mosc.15:394,1842; Iljin Bull.Jard.Bot.Russ.23(2):130, 1924 et in F1.URSS 28:41, 1963;中國高等植物圖鑑4:607,1975——A.K走arelini Ldb·,F1.Ross.2: 754, 1845—1846——A. Tsianschanica Rupr.In M6m.Acad.Sc.P&ersb.S6r.7, 14(4):56, 1869;S.Y.Hu in Quart.Journ.Taiwan Mus.18(1——2):103,1965——Carduus tianschanicum B.Fedtsch·, Pact,Typk.754,1915.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