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桑氏紫菀(廣州植物志)黑根紫菀(全國中草藥彙編)多年生草本,基部木質,有根出條及不定根。莖直立,高50-80厘米,挺直,有細溝,被開展或稍曲的短粗毛,中部以上有帚狀分枝,下部有枯萎的葉柄殘片。下部葉匙狀長圓形,長2.5-7厘米,寬0.5-2厘米,下部漸狹成長柄,頂端鈍,有小尖頭,邊緣有具小尖頭的疏鋸齒;中部葉橢圓形,長3-4厘米,寬0.5-1.5厘米,基部漸狹,無柄或有短柄,全緣或有1-2對鋸齒;上部葉小,線形;全部葉上面被短糙毛,下面被短毛且有腺點,中部在下面凸起,有離基三出脈及側脈。頭狀花序徑0.8-1.5厘米,疏散傘房狀排列;花序梗短或長1-4.5厘米,有漸轉變為總苞片的鑽形苞葉。總苞倒錐形,長4-5毫米,徑5-8毫米;總苞片4層,覆瓦狀排列,線狀披針形,外層長2-3毫米,寬0.3毫米,細尖,被密短毛;內層長達5毫米,寬0.5毫米,頂端尖,邊緣寬膜質,有緣毛。舌狀花約十餘個,管部長1.5毫米;舌片白色或淺紅色,長4毫米,寬1.2毫米。管狀花花冠長3.2毫米,管部長1.2毫米,裂片長1毫米,上部有腺;花柱附片長0.5毫米。冠毛白色,1層,較管狀花花冠稍短,有多數微糙毛。瘦果長圓形,稍扁,長1.5-1.7毫米,一面有肋,被短密毛。花果期7-10月。
產地
產於廣東、湖南等省。生於山坡草地或灌叢中。與白舌紫菀(Aster baccharoides Steetz.) 接近,主要以總苞片狹披針形、頂端尖為區別。此種曾被列於狗娃花屬 (Heteropappus) 中,但總苞片及花冠的構造與該屬的構造有基本的區別。
原變種,舌狀花,無冠毛。分布於廣東(雲浮、仁化、鼎湖山等)。
等毛變種,舌狀花有與管狀花同樣的冠毛。頭狀花序3至較多個生於枝端或單生於葉腋,全部排列成多花的圓錐狀傘房花序;花序梗短至長達1厘米。產於廣東北部(乳源)、湖南南部(宜章莽山)
種中文名:等毛短舌紫菀
種拉丁名:Aster sampsonii (Hance) Hemsl. var. isochaetus Chang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屬拉丁名:Aster
菊目百科(一)
菊目為顯花植物的一目,僅菊科一科,是顯花植物最大的科。分部廣布全世界,熱帶較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