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

仙桃市

仙桃市位於湖北省中部的江漢平原,是武漢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東南臨長江,北臨漢江,幅員面積2538平方公里,地跨東經112°55'—113°49'、北緯30°04'—30°32',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原名沔陽縣,已有1500多年的建制歷史。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設沔陽郡,建國初設沔陽專署。1951年為沔陽縣屬荊州專區,1986年撤縣建市更名為仙桃市,1994年被列為湖北省直管市,先後獲得全國百強縣(市)、湖北首強縣(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

基本信息

仙桃由來

仙桃市東鄰省會武漢,西接荊州、宜昌,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是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仙桃擁有1500多年的建制歷史,是荊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聞名全國的亞洲體操之鄉、文化之鄉、狀元之鄉、魚米之鄉。
古時,漢水之南,有一條支流,名曰“錦瑞河”。河由老磯頭處入口,繞龍華山的延腳南流後而向東,形成“鳳頸分流”的兩河三岸三角洲的龍華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減緩漢江流速,使水上過往舟楫漁船在此停泊,形成碼頭,由此得名“尖刀嘴”,傳揚於千里漢江。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沔陽州府派官駐此統領船運事務。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駐軍防匪。自此商賈雲集,日漸繁榮。明末,李自成起義軍逼近沔陽,官府增兵駐守布防,取名曰“仙鎮哨”,繼而設行政機構於此,命名曰“仙鎮公署”,形成統一鎮區。後命名為“仙桃鎮”,一直沿襲。1952年,沔陽縣治遷入仙桃鎮。1986年,撤縣建市,以縣治地名為市名。

歷史沿革

沔陽沔陽
沔陽屬古“雲夢澤”。據沙湖、越舟湖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時期,就有先民們在這塊土地上開拓生息。傳說大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沔陽在九州之一的荊州域內;夏、商時為荊州域;
西周建立後,周成王封鬻熊之後於荊山子男之田稱荊楚,春秋時為鄖國、州國地,東周桓王十一年(公元前701年),鄖、州、隋、絞、廖等國伐楚,為楚國所滅,遂屬楚地,地近楚郢都;周昭王伐楚,卒於江上而不返;楚平王游雲夢,駐蹕排湖,屈原遇漁父,歌滄浪之水;
秦滅六國後行郡縣制,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本地屬南郡;漢承秦制,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南郡東境為竟陵、雲杜兩縣。沔陽西北為江夏郡雲杜縣地、東南為南郡州陵縣地;漢高祖詐游雲夢擒韓信;漢武帝時在郡之上復設州,分天下為十三州,仍隸屬荊州南郡;
三國時雲杜、州陵屬吳地,魏蜀吳共爭荊州,赤壁之戰即發生於沔陽南部(今洪湖)附近,後荊州大部為吳所有,南郡亦屬之。
晉滅吳後不久進入“五胡十六國”時代,北方戰事頻繁,荊州成為南朝北方軍事重鎮;南朝地少民多,遂將地劃分為較小的郡縣便於管理。
南朝梁武帝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始於本地置郡設縣,因地處沔水以北而稱沔陽郡——是為建制之始。分竟陵郡設沔陽郡,領雲杜、沔陽二縣,沔陽縣由雲杜(縣治今剅河附近)析置。置州城郡,領州陵縣,縣治今新灘口;置營陽郡,領惠懷縣,縣治今張溝附近。
西魏大統十七年(公元550年),廢州陵、惠懷二縣,並雲杜、沔陽二縣置建興縣。北周置復州,州治建興縣,鏇為沔陽郡。
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改沔陽郡為復州。隋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改復州為沔州,改建興縣為沔陽縣,改沔州為沔陽郡,郡縣治所均設今沔城。
唐武德五年(622年),改沔陽郡為復州,州治遷竟陵縣,沔陽屬復州。貞觀七年(633年),州治遷回沔陽。天寶元年(742年),改復州為竟陵郡。乾元元年(758年),廢竟陵郡,重置復州,州治沔陽。寶應二年(763年),州治又移治竟陵,沔陽為屬縣。
五代後梁開平四年(910年),分沔陽南境設白沙徵科院。屬江陵府。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升復州為直隸防禦州,領竟陵、沔陽二縣。
宋乾德三年(965年),改白沙徵科院為玉沙縣,屬江陵府。至道三年(997年),玉沙縣改屬復州。寶元二年(1039年),降沔陽縣為鎮,屬玉沙縣。熙寧六年(1073年),廢復州,降玉沙縣為鎮,屬江陵府監利縣。元右元年(1086年),置復州和玉沙縣,沔陽鎮仍屬玉沙縣。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復州為復州路,以玉沙為附郭縣。
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改復州路為沔陽府,屬河南行省荊湖北路宣慰司,轄景陵、玉沙二縣,府治和玉沙縣治沔陽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沔陽府改屬湖廣行省。九年(1376年),降沔陽府為州,州治沔陽城。廢玉沙縣,並玉沙縣地入州,沔陽為直隸州,直屬湖廣政司,領景陵縣。嘉靖十年(1531年),沔陽州改屬承天府。天啟元年(1621年),沔陽州降為散州,無領縣。

清順治三年(1646年),沔陽州改屬安陸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屬漢陽府,分州南境置文泉縣,縣治新堤鎮,北境沔陽州,州治沔陽城。三十年(1765年),廢文泉縣,併入沔陽州。
民國元年(1912年),改沔陽州為沔陽縣,縣治沔城,屬湖北省江漢道,直屬湖北省。
民國十六年(1927年),撤銷道制,直屬湖北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屬湖北省第六督察區。二十五年改屬第四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6月,在彭場鎮建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沔陽縣人民民主政府改為沔陽縣人民政府。建國初期設沔陽專署。
1951年時沔陽隸屬荊州地區,分沔陽南部置洪湖縣(今洪湖市)。
1986年5月2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沔陽縣,設立仙桃市。
1994年10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審議批准,仙桃市列為省直管市(副地級市)。
仙桃市,前身為沔陽縣,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開拓生息。夏、商、周時期沔陽為荊州域,春秋、戰國屬楚,秦隸南郡,漢、晉為雲杜、竟陵地。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始置沔陽郡設沔陽縣,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
自梁天監二年起,歷隋、唐、宋、元、明、清、民國至1951年,仙桃(沔陽)先後20次為郡(州、路、府、專署)治所,總計898年。
古沔陽地域寬廣。僅以隋大業三年的沔陽郡而言,東起漢口,西含監利全境,南抵長江,北括竟陵(今天門市境),相當於今漢陽、漢川、天門、監利、洪湖、仙桃和潛江(東部),共7縣市區。1951年析沔陽南境置洪湖縣;洪湖西側劃入監利縣;漢江以北從多祥穿沉湖、張池口、玉皇關至脈旺,劃歸天門、漢川二縣;同時天門縣漢江以南之毛嘴區劃入沔陽縣。至此,東南與洪湖以東荊河南支為界,西南與洪湖、監利以東荊河主流為界,北面與天門、漢川以漢江為界,東鄰漢陽,西接潛江,故成今日版圖。

簡介

仙桃市仙桃市
仙桃北依漢水,南靠長江,是湖北省江漢平原區域中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城市、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的重要成員。緊臨中國中部地區最大都市武漢,素有“鄂中寶地、江漢明珠”之稱。仙桃原名沔陽,已有1500多年的建制歷史。南朝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設沔陽郡,建國初設沔陽專署。1986年撤縣建市更名為仙桃,1994年被列為湖北省直管市

仙桃是武漢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處於湖北“金三角”(襄陽、宜昌、黃石三市構成的三角區)優先發展區的中心和"兩江"(長江、漢江)經濟開發帶的交匯點上。境內漢宜高速鐵路、滬渝高速、隨岳高速、孝仙嘉高速穿境而過。從仙桃到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均在1000公里半徑範圍內。仙桃崇文重教,每年為國家輸送一萬多名優秀大學生,自古被譽為“文化之鄉”、“狀元之鄉”,人力人才資源十分豐富。全市總面積2538平方公里,總人口153萬,其中城區人口46 萬,城區面積60多平方公里。2012年被亞洲體操聯合會命名為“亞洲體操之鄉”。

區劃

截至2013年,全市轄3個街道、15個鎮、5個工業園區、2個原種場和1個風景區,即:乾河街道(高新技術產業園)、龍華山街道、沙嘴街道,鄭場鎮、毛嘴鎮、剅河鎮、三伏潭鎮、胡場鎮、長埫口鎮、西流河鎮(化工產業園)、彭場鎮(彭場工業園)、沙湖鎮、楊林尾鎮、張溝鎮、郭河鎮、沔城回族鎮、通海口鎮、陳場鎮,仙桃經濟開發區、仙桃工業園,沙湖原種場、九合垸原種場和排湖風景區。共有61個居委會、640個村委會。市政府駐沙嘴街道。

人口

總述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市常住人口為1175085人。共有家庭戶352595戶,家庭戶人口為1133591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2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81人減少了0.6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為613820人,占總人口的52.24%;女性為561265人,占總人口的47.7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10.66下降為109.36。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167102人,占總人口的14.22%;15-64歲的人口為885258人,占總人口的75.34%;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122725人,占總人口的10.44%。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47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14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33個百分點。

民族

仙桃市屬少數民族散居雜居地區,有回族、土家族、蒙古族、壯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瑤族、侗族、土族、朝鮮族、藏族、白族、布依族等15個少數民族。截至2008年末,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1.2萬人,占總人口的0.8%,其中回族1.15萬人,占少數民族人口的96%。有回族鎮1個,即沔城回族鎮。全市少數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回族主要聚居在沔城、郭河、通海口等3鎮外,其他少數民族分布在全市18個鎮辦。在沔城回族鎮,有回民中學1所、回民國小4所,其中一所為世界伊斯蘭發展銀行捐款修建的希望學校。全市有少數民族幹部260人,其中副局級以上幹部20人。

榮譽

仙桃是湖北省江漢平原的商貿、政治、交通中心,湖北省政府規劃的六大物流樞紐。仙桃市定位武漢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2012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45億元,經濟總量連續二十多年位居湖北省縣級市第一位。

多年來以全省首強縣市身份5次進入全國百強縣市、6次躋身中部十強縣市、中國金融生態市、中國最佳粵商台商投資城市、全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全國特色產業百強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質量興市先進市、全國糧食生產大市、全國油料產出大市、全國淡水養殖大市、全國生豬調出大市、中國黃鱔之都、中國無公害果蔬十強市、中國特色農業百強示範基地、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地理位置

仙桃西站仙桃西站
仙桃市位於湖北省中部的江漢平原,國土面積2538平方公里,地跨東經112°55'—113°49'、北緯30°04'—30°32',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具有南北兼優的氣候特點。仙桃歷史文化悠久,經濟充滿活力,先後獲得全國百強縣(市)、湖北首強縣(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

仙桃緊靠中國中部之首武漢市,具有貫通南北、承東啟西、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境內河渠網路相通,公路四通八達,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漢口火車站、武昌火車站、長江武漢港均1小時車程。貫穿中國南北的京珠高速公路和貫穿東西的滬蓉高速公路在仙桃附近交匯,仙桃南到廣州、北到北京、東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徑之內。

氣候環境

仙桃市屬亞熱帶季風候區,四季分明,雨量豐沛,陽光充足,氣候溫和,但時有旱澇、寒潮、大風、冰雹等災害性天氣發生。光能資源較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34.8小時,平均每天5—6小時,日照率為46%,基本滿足農作物的需求。年平均氣溫16.5℃,春秋季節氣溫變化劇烈。一般1月最冷。極端最低氣溫-14.2℃(1977.1.30);7月最熱,極端最高氣溫39.3℃(2003.8.2),無霜期258天。

行政區劃

仙桃市行政區域圖仙桃市行政區域圖
仙桃市現轄鄭場、毛嘴、剅河、三伏潭、胡場、長埫口、西流河、彭場、沙湖、楊林尾、張溝、郭河、沔城、通海口、陳場15個鎮;乾河、龍華山、沙嘴3個街道辦事處;仙桃工業園1個工業園區;國營沙湖、九合垸2個原種場;國營排湖、五湖2個漁場;國營趙西垸、劉家垸2個林場。1991年12月,經原荊州地區行署批准,在龍華山街道辦事處境內建立了仙桃經濟技術工發區。1995年6月,湖北省開發區管理辦公室批准該開發區為省管開發區。2000年12月,經省政府批准,在乾河街道辦事處境內建立仙桃高新技術產業園。全市共有653個村民委員會,56個居民委員會

2002年底,仙桃市總人口為148.16萬人,其中男性76.80萬人,女性71.36萬人;農業人口104.8萬人,非農業人口43.3萬人;鄉村勞動力62.38萬人。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仙桃市土地總面積25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47萬公頃(水田7.10萬公頃,旱地6.37萬公頃),占土地面積的53.45%;園地0.25萬公頃,占0.99%;林地0.44萬公頃,占1.75%;城鎮村莊及工礦企業用地2.55萬公頃,占10.12%;交通用地0.53萬公頃,占2.10%;水域7.69萬公頃,占30.52%;末利用土地0.27萬公頃,占1.07%。仙桃市以耕地、水域為主要土地類型,占總面積的83.97%;以種植糧食、經濟作物和水產養殖為主,輔以園林生產。全市土地開發利用的主要特點是:土地利用率和墾殖率較高,達98.93%;土地的客觀自然性好,適應多種農作物種植;土地利用集約化程度高;土地利用類型多樣。

礦產資源

仙桃漢大橋江仙桃漢江大橋
仙桃地處江漢平原腹地,非金屬礦產豐富。其中油氣資源分布廣泛,岩鹽資源豐富,具有較大的開發潛力。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373萬噸,岩鹽儲量在500億噸以上。岩鹽主要集中於地表以下780—1200米,鹽層厚度約80米,氯化鈉的一般品位在96%左右,最高可達100%。鹽礦中富含碘、等多種稀有元素,其中的含量是海鹽含碘品位的7倍,具有極強的開採價值。

水利資源

仙桃市境內河湖密布,水系發達。共有大小河流、溝渠1329條,長4500公里。其中自然河流14條,包括漢江、東荊河、通順河通州河等,漢江過境長度91.2公里,東荊河過境長度103.34公里,流域面積2520平方公里;人工開挖的電排河5條,包括排湖電排河、沙湖電排河、保豐電排河、楊林尾電排河、周幫電排河。現有垸內湖泊12個,圍堤固定湖區4.37平方公里,泛湖泊3個,面積15.5平方公里。

仙桃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9.68億立方米,多為澇水排泄;漢江、東荊河平均過境容水量分別為445.6億立方米、47.7億立方米,是全市生產、生活和生態環境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下水儲量在5.10—7.10億立方米之間,有補給保證的承壓力開採資源為5.43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可開採水量21.4萬立方米,是一個豐富的“地下水庫”。

產業

工業

仙桃工業發展良好,擁有仙桃彭場工業園、仙桃工業園、仙桃高新技術產業園、仙桃經濟開發區、仙桃化工產業園等多處工業基地。2013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GDP)達503.3億元。

農業

仙桃市種植業的主體是糧食、棉花、油料和瓜菜四大類。1997年,糧食總產89.96萬噸,為歷史之最,平均單產398公斤。2002年糧食種植面積123.44萬畝,總產56.92萬噸,平均單產461公斤,單產創歷史最高記錄。棉花種植面積24.75萬畝,比上年減少1.38萬畝;單產73公斤,比上年增加5公斤;總產1.796萬噸,與上年持平。油料播種面積86.02萬畝,其中油料76.32萬畝,占88.7%;總產6.36萬噸,其中油菜籽的產量5.23萬噸,占82.2%。蔬菜種植面積54.56萬畝,比上年增加0.34萬畝,比“九五”末增加1.84萬畝,蔬菜產量51.14萬噸,比上年增加0.83萬噸。

從1999年到2002年,全市新增水產養殖面積30萬畝,達到55.6萬畝。水產品產量繼1995年登上10萬噸台階後,2000年又登上15萬噸新台階,2002年產量再創新高,達到20萬噸,水產品產值8.9億元,占多種經營產值的47.4%,占農林畜牧業總產值的36.4%。全市水產品總量連續20多年保持全省第二位,2002年躍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

2011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8006元,同比增長1199元,首次突破千元大關,增長17.6%。

至2012年,全市機耕機整率達到98%,機械插秧面積突破20萬畝,全市主要農作物的綜合農機化服務水平達66%。全市累計建沼氣池8.7萬口,建設大中型沼氣工程14座,建設三級沉澱池近4萬立方米,推廣微生態發酵床養殖模式近7萬平方米,對7家萬頭豬場開展了糞污深度治理,畜禽養殖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創建農業標準化生產示範基地62個,認證無公害農產品210個、綠色食品18個,培育出“仙桃香米”、“沙湖鹹蛋”、“九珠”蛋品、“毛嘴滷雞”等一批知名品牌。

主要產物

仙桃市仙桃市
種植業:仙桃市種植業的主體是糧食、棉花、油料和瓜菜四大類,耕地複種指數為224.3%。糧食:1997年,糧食總產89.96萬噸,為歷史之最,平均單產398公斤。2002年糧食種植面積123.44萬畝,總產56.92萬噸,平均單產461公斤,單產創歷史最高記錄。

棉花:2002年棉花種植面積24.75萬畝,比上年減少1.38萬畝;單產73公斤,比上年增加5公斤;總產1.796萬噸,與上年持平。

油料:2002年油料播種面積86.02萬畝,其中油料76.32萬畝,占88.7%;總產6.36萬噸,其中油菜籽的產量5.23萬噸,占82.2%。

蔬菜:2002年蔬菜種植面積54.56萬畝,比上年增加0.34萬畝,比“九五”末增加1.84萬畝,蔬菜產量51.14萬噸,比上年增加0.83萬噸。

水產業

仙桃市把水產養殖業定為農業的戰略產業。從1999年到2002年,全市新增水產養殖面積30萬畝,達到55.6萬畝。水產品產量繼1995年(10萬噸),2000年(15萬噸),2002年達到20萬噸,水產品產值8.9億元,占多種經營產值的47.4%,占農林畜牧業總產值的36.4%。全市水產品總量連續20多年保持全省第二位,2002年躍居全省第一,中國第二。

農副產品

仙桃市農副產品從初級產品到精深加工產品共有380多個品種,名特優農產品達到228種,占60%。有“蛋中之王”美譽的沙湖紅心鹽蛋,清朝時被譽為“御宴極品”;聞名遐爾的九珠無鉛松花皮蛋、名典梨酒、沙湖紅蓮、仙宇調料、水洗麻仁、湖沁牌優質大米、口口福豆奶、范關白酒等50多個產品曾多次榮獲國內外大獎;久負盛名的毛嘴滷雞、沙湖乾刁子魚、漢水源豆豉等風味獨特;有“水中軟體黃金”美譽的美國匙吻鱘、中華絨毛蟹、黃鱔、黃古、鰻魚、鱖魚等“水族”精品。此外,還有“伊人”牌西甜瓜、沔城蓮藕、沙湖蓮籽、三伏潭西紅柿、彭場南瓜、郭河保健蛋等名優瓜菜品牌。黃鱔養殖是仙桃的傳統產業,在水產養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全市發展黃鱔網箱15萬口,產量5000萬噸。註冊了“天星”牌、“沔州”牌兩個產品商標。沙湖鹹蛋曾為清朝皇室貢品。蛋黃為硃砂紅,呈沙糖顆粒狀,剖開後油質四溢,色彩鮮艷。1983年被評為湖北省優質產品。年產量1000萬枚,年創匯40萬美元,遠銷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歐美等國家和地區。九珠牌無鉛松花皮蛋蛋白質膠凝,呈褐色半透明體,表層點綴朵朵松針狀結晶花紋,蛋黃凝而不固,層次分明,在氣溫55℃時保持6個月不減味不變質。年產量4000萬枚,占中國皮蛋出口量的千分之一。

旅遊資源

仙桃市仙桃市
仙桃境內一馬平川,河流縱橫,湖泊眾多,風景宜人,具有濃郁的水鄉特色。在仙桃境內,最有名的旅遊景區莫過於沔陽八景了,歷史上,這富有詩情畫意的八景,吸引了無數遊子來觀光,牽動了無數文人墨客的遐想。明朝學政盧滋在沔陽留下了詠沔陽八景的著名詩篇。
東沼紅蓮:在古城東門外,有大、小蓮花池。大蓮花池蓮花潔白,小蓮花池蓮花紅艷,從不雜色。
西墟古柏:西門城樓,緊靠諸葛亮讀書台遺址。城樓上有翠柏樹在民國四五年間被雷炸毀。
三趣波光:位於五帶河永盛橋頭。玉帶河有——支流向北與柴河匯合,在此形成三汊河口。每逢皓月當空,三汊河中波浪起伏,一浪一影,蔚為壯觀,因而定名“二濕波光”。
五峰山色:鐵匠街之北,有假山形似五嶽,名為“五峰山色”,此乃沔城人造風景之傑作。
滄浪漁唱:在五峰山色的東北,二老坡以東,很早以前,都是湖泊。羊子湖、滄浪海,漁民甚多。據說,屈原在滄浪水邊逢漁夫後《漁夫》之賦以表明愛國之情,是為“滄浪漁唱”。
丙穴釣鯫:在東門城垣北邊有一口古井.半邊露出城外半邊牆腳遮壓,小蓮花池水淺可見。傳說此井盛產白色泥鰍,故命名。“井邊釣鰍”,後又稱為“丙穴釣鰍。”天高氣爽,風景宜人的秋天,文人墨客垂釣於井邊,抒情物外。
柳口樵歌:在南門外柳門,距城約八華里。此地是蘆葦榮山。樵夫行唱,水聲相應,如山谷回音,分外動人,故有“柳口樵歌”之來歷。
荊樓玩月:亦名“南樓玩月”,在南門城樓,緊靠大漢陳友諒故居,離“三山”綿繡的電甲山很近,距“柳口樵歌”也不遠。登樓觀月,不禁令人心曠神怡。

基礎設施建設

水利

仙桃市仙桃市
建國以來,仙桃市大興排灌工程,築堤修渠,治湖浚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形成了洪南、洪北兩大防洪圈,排湖、沙湖、時合垸、通北、洪北五大排水區,澤口、馮保、洪北三個灌溉區的水利體系。1972年引進丹江口電源,建成全市最大的大型電力排灌站——排湖泵站。1996年下半年投資1.3億元的全省重點水利工程楊林尾泵站投入運行。近幾年,仙桃合理利用國家和地方投資10多億元,先後完成了東荊河下游乾堤整險加固工程、楊林尾泵站新建工程、杜家台分蓄洪區續建配套工程、展翅長河改道工程、移民建鎮平垸行洪口門工程建設,澤口灌區續建配套工程、城市防洪工程正在建設當中。2002年末,全市累計建成大小電力排灌站248處,裝機575台,總裝機總量88660千瓦,其中排湖、楊林尾、沙湖、保豐、周幫等市直五大泵站裝機總量達37700千瓦。主要排灌乾渠362.1公里,市管主要涵閘76座,有效灌溉面積9.03萬公頃。

交通

水運
漢江仙桃港,年貨物吞吐量近300萬噸。

2013年底,全市完成港口吞吐量93萬噸,同比增長9.2%;貨物周轉量1395萬噸公里,同比增長9.3%。完成水上交通規費徵收164萬元,完成航道設定水標日均106座,岸標49座,平均密度1.89座/公里,標位正常率99%,航標艇完好率97%。全年水上安全態勢平穩,沒有發生水上交通責任事故。
公路
滬渝高速公路、隨岳高速公路、武漢城市圈環線高速公路、318國道。2008年末,全市在冊公路里程4038.357公里,等級公路中高速公路109公里(其中通車裡程88公里,在建里程21公里);國道1條76.413公里,省道5條13.02公里;縣道8條213.81公里;鄉道111條728.024公里;村級公路2778.09公里。全市擁有二級以上公路366.2公里(不含高速公路),每萬人擁有公路25公里,每平方公里擁有公路1.59公里。另外,隨岳高速公路(仙桃段)正在建設之中。市境內有通航河流17條,里程659.1公里,其中全年通航航道里程274.2公里,季節性通航里程384.9公里;有港口14個,岸線長度1354.5米;泊位39個,年貨物通過能力285萬噸,有一級客運站1個,三級客運站1個,四級客運站10個,五級客運站6個,20個鎮辦場均通客車,年客運量3179萬人。

截止2013年末,全市公路通車裡程(含通村公路)4166公里,其中等級公路2936公里。改造公路46公里,大修公路20公里,完成通村公路貨幣工程量5808萬元。公路貨物周轉量16.29億噸公里,增長13.6%;客運周轉量(不含鐵路)21.42億人公里,增長13.1%。貨運量0.13億噸,增長13.2%;客運量0.33億人次,增長13.0%。

電力

2002年末,仙桃市區域性電網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主變2台,容量24萬千伏安;110千伏變電站7座,主變9台,容量22.95萬千伏安(不含楊林尾泵站110千伏變電站和正準備新建的110千伏通海口變電站),110千伏送電線路12條,長269.7千米;35千伏變電站27座(用戶自管、直配站10座),主變53台,容量13.309萬千伏安,35千伏送電線路20條,長254.64千米;10千伏配電線路2599.93千米,配電台區2822個,配變容量32.7135萬千伏安;380伏配電線路4300.99千米;220伏配電線路2049.12千米。通過一、二期農網建設與改造,現已形成了以220千伏變電站為中心,110千伏和35千伏變電站為骨架,10千伏線路為輻射線的現代化供電網路。全市鎮(辦、場)、村、組通電率均達100%,農戶覆蓋面達到100%。2002年全市供電量達5.0328億千瓦時,創歷史最高,比上年的4.6956億千瓦時增長7.18%,全市人均用電340.05千瓦時,農村人均生活用電62.51千瓦時。

郵電通訊

以電信、移動、聯通、鐵通等企業為主體,建成以光纜、微波為主的通訊運輸體系,包括本地電話網、長途通信網、移動通信網、數字數據網、多媒體信息網在內,從空中到地面,室內到室外,集當今高、新、尖技術於一體的現代化多功能立體通訊網路,是包括仙桃、潛江和天門的江漢本地網的長途交換中心、本地匯接中心、信息傳輸樞紐。2002年,全市鋪設長途光纜皮長217公里,長途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13320路端,長途業務電路30000條,數據通信網長途電路61條;固定電話交換機總容量突破20萬門,固定電話用戶累計達到16萬戶,平均每百人擁有電話機11部,全市所有行政村實現村村通電話;多媒體寬頻建成3000多個連線埠,寬頻上網用戶近1000戶;無線市話交換總容量3萬門,用戶突破2萬戶;行動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55.4萬門,建設基站151個,鋪設通信光纜1380公里,移動用戶達到13.5萬戶,無線尋呼用戶1萬戶,行動電話網路覆蓋達到99%,與117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國際自動漫遊。郵政儲蓄、匯兌、報刊發行全部使用數位化處理系統,郵政信息傳遞、商品傳送、資金流通等功能日益完善,實物傳遞網擁有覆蓋全市的25個電子化支局和30多個營業網點,郵路120條,投遞匯流排路3450公里。2002年,全市通信行業固定資產原值11.4億元,業務收入1.85億元;郵政系統固定資產原值3523萬元,業務總量4030萬元,業務收入3473萬元。

市政建設

2002年底,城市建成區面積由建市初的4.7平方公里增加到29.8平方公里,城區常住人口32萬,道路總面積280.5萬平方米,形成也“十橫十縱三環”的道路交通體系。城區現有自來水廠3家,日供水能力達到30萬噸,可滿足今後10年全市人民生產、生活用水需求,供水普及率及水質綜合合格率均達到100%。擁有220千伏變電站1座,容量24萬千伏安;110千伏變電站4座,容量2.86萬千伏安;35千伏變電站2座,容量2.86萬千伏安;10千伏變壓器635台,容量11.2745萬千伏安。2002年城區供電量2.81813億千瓦時,人均用電880.67千瓦時。擁有公車輛279台,非農業人口每萬人擁有公車輛10.24台;擁有各類計程車324輛,非農業人口每萬人擁有計程車7輛。年客運量達1924.56萬人次。擁有經營石油液化氣的企業3家,日儲氣量100噸,日設計充裝能力1000瓶以上;投資7000多天然氣利用工程項目將於2008年5月全部建成,可滿足2萬多用戶需求。城區共有各類環衛車輛53台,新建高標準公廁118座,垃圾處理率為100%。城區綠地面積1053.59萬平方米,人均擁有公園綠地面積8.56平方米,綠地率為35.35%,綠化覆蓋率為39.07%。1995年,被建設部評為“全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先進城市”,被全國愛衛會授予“全國衛生城市”稱號,1999年和2001年,城區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稱號,2002年被省建設廳評為“省級園林城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稱號。

經濟概況

改革開放以來,仙桃經濟迅猛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1991年躋身中國百強縣(市)行列,1992—2001年連續10年被評為全省綜合實力首強縣(市),1997年成為全省首批小康縣(市)。

仙桃經濟發展抓住了四次大的機遇

第一次是抓住聯產承包制後農村生產力空前釋放的機遇,以“退田還湖、退耕還漁”為突破口,帶動了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第二次是八十年代中期,抓住了金融環境比較寬鬆的機遇,搶上了一大批鄉鎮工業項目,使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第三次是小平同志南巡談話之後,仙桃搶先半步實施“開放強市”戰略,使經濟規模明顯擴大。第四次是在十五大前後,探索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制實現形式,在深化企業改革和發展民營經濟上實現新的突破
仙桃市仙桃市

不斷最佳化工業經濟結構,形成了以輕為主的工業體系

紡織服裝、醫用衛材和無紡布、醫藥化工、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導產業總產值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80%以上,“產業輕結構”的格局初步形成。紡織行業以邁亞集團、銀豐集團、聯亮、光益、裕波公司為龍頭,形成20萬先進紡錠、10萬精紡的規模,成為全國重要的高檔面料生產基地和中國最大的牛仔布生產工地。邁亞集團2000年3月實現股票成功上市,進入國家直接調度的“512強”。醫用衛材和無紡布行業以琪美、金仁達公司和亞太摯友、新發塑膠等一批億元企業為代表,正向企業化、集團化方向發展,年出口交貨值5億多元,是全國最大的醫用衛材和無紡布加工出口基地。醫藥化工行業以絲寶集團、仙光公司、仙隆集團和凱亞藥業、盛通藥業、諾得勝製藥以及愛克膠囊等幾大骨幹企業作支撐,帶動日化、醫化、農化全面發展。食品加工行業依託台灣旺旺、福建親親、香港宏發等品牌企業高點突破,成為新的產業支撐。

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形成了以水產為重點的特色農業

“南漁北牧中瓜菜”的格局基本形成。水產業發展成為全市農業的戰略產業和主導產業,被納入省重點水產板塊建設項目。2002年全市水產面積55.6萬畝,水產品總量20萬噸,居全省第一,全國第二,水產品產值8.9億元,占農村牧漁總產值的36.4%。畜牧業異軍突起,2002年全市生豬出欄70萬頭,家禽出籠584.8萬隻,禽蛋產量4.22萬噸,畜禽肉產量6萬噸。蔬菜生產發展迅猛,全市形成了以318國道沿線為重點的10萬畝蔬菜長廊,2002年全市蔬菜種植面積54.56萬畝,生產蔬菜51.14萬噸。

形成了以民營經濟為主體的經濟格局

從1999年開始,全市按照“1+X”的設計(除辦好1家國有控股公司外,其它國有、集體企業通過多種形式全部轉為民有民營),大力推進企業轉產權、職工轉身份、政府轉職能。目前,全市工業、供銷、商貿、糧食、棉花、物貿6大系統近600家國有集體企業已實現集體轉制,6萬多名國有企業職工轉變了身份,實現了勞動用工市場化。改革使整個經濟結構轉到以民營為主體的格局上來,整體經濟的運行機制轉到以市場為主導的格局上來,民營經濟成為全市國民經濟的投資主體、稅收主體和就業主體。2002年,全市民營經濟完成基建、投資、房地產三項投資占全市三項總投資的82%,提供稅收占工商稅收總額的91.5%,吸納就業人員占二、三產業從業人數的89.3%;規模以上民營人業企業完成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94.8%。通過深化改革,仙桃經濟發展的體制優勢和機制優勢更加突出,台灣旺旺、福建親親、美國亞太摯友、海南天森等一大批國內外著名企業和項目紛紛落戶仙桃,2002年全市引進項目488個,引進資金20.6億元。
堅持實施外向帶動戰略,外向型經濟成仙桃經濟的重要支撐

2002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外向型企業187家,占87.4%。其中三資企業68家,自營出口企業36家,供貨制企業83家,形成出口主體、出口產品和出口市場三個多元化的格局。外貿出口連續多年居全省縣市首位。2002年全市外貿出口441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無紡布製品出口占全國總量的40%,成為全國最大的無紡布製品和醫用衛材加工出口基地。邁亞公司與巴西新奧里藏特市合資興辦毛毯廠。目前,仙桃不僅工業對外開放,企業、商業、城建等行各業都對外開放,經濟外向度達到30%以上。
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全市主要經濟結構更趨合理,三大產業中,二、三產業已占據主導地位;在農、輕、重比例關係中,農業的比重逐步下降,輕、重工業的比重逐漸上升,且輕工業比重遠遠高於農業重工業。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中,一、二、三產業的比例為21.8:41.4:35.8;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重工業比重為75.6:24.4。
2002年,全市農村人均純收入3153元,比上年增長2.27%;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820元;人民的消費結構明顯改善,消費水平穩步提高。2002年,職工年均工資6807元,比上年增長4.72%。

城市特徵

體操之鄉

由於近些年來,從仙桃先後走出了了李小雙、李大雙、楊威、鄭李輝、廖輝等五位世界體操冠軍。並且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創造了“一座小城,兩位冠軍,三枚金牌,四塊獎牌”的世界體壇神話,仙桃也被稱之為“體操之鄉”。

黃鱔養殖之都 黃鱔養殖之都

由於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水資源豐富,氣候適宜,仙桃也是湖北省的漁業大市,特別是黃鱔養殖,已全國聞名。並在2011年6月,獲得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授予的“中國黃鱔之都”稱號。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和郭河鎮郭灣村,先鋒村也被授予了“中國養鱔第一村”、“全國小康示範村”的稱號。

社會

科技

仙桃重視科技發展,2008年,全市爭取省以上科技項目經費1030萬元(其中無償830萬元),比上年821萬元(其中無償721萬元)增長25.5%(無償增1.1%);專利申請量127件,比上年117件增長8.5%。

仙桃重視科技推廣和普及工作,被評為“全國科普示範市”。不斷地提高科技創新能力,2011年,全年爭取省級以上科技計畫項目15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家。市技工學校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星火學校。

衛生

仙桃的衛生事業在2000年後快速發展,中心血站從無到有。醫院由少到多。至2013年,仙桃市的6777個醫療服務項目歸併到全國統一的3966個項目中。同時與市物價局有關人員一起抽取了8個醫療單位,對市管3844個醫療服務項目的成本進行測算,擬定出了新的市管醫療項目價格調整方案。

2013年,新建疾控中心綜合辦公樓,占地27畝,建築面積為6459平方米,總投資900萬元,其中國債資金150萬元,市政府配套資金150萬元,自籌資金300萬元,市衛生局撥款150萬元,銀行貸款和職工集資150萬元。

宗教

仙桃市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種宗教。截至2008年末,全市有愛國宗教團體2個,即仙桃市道教協會、仙桃市佛教協會籌備組;有經批准開放的宗教活動場所43處,其中佛教場所25處,道教場所8處,伊斯蘭教4處,天主教場所4處,基督教場所2處。全市有宗教教職人員138人,信教民眾近10萬人,其中佛教6萬多人,道教2萬多人,伊斯蘭教1.1萬多人,基督教2000多人,天主教4000多人。

文化

戲曲文化

沔陽花鼓戲:湖北地方劇種,又稱沔陽花鼓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於清嘉慶年間。鬧年的花鼓、採蓮船、蓮花落、敲碟子等民間歌舞與“一人唱,眾人和”的薅草歌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漁鼓、道情等民間說唱,共同構成了沔陽花鼓戲的源頭。沔陽花鼓戲的聲腔由高腔、圻水、打鑼、四平四大主腔和豐富的小調組歌”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具有江漢平原鮮明的地域特點。傳統劇目有《十三款》、《站花牆》等。

沔陽皮影戲:俗稱“皮影子”。操作技巧分“生、旦、淨、醜”四大角色的種類、武打招。

沔陽皮影:勢及現代皮影人物操作。藝人們使它們的每個關節都能活動,安上操作桿,在白色細布做成的銀幕後面,由藝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種類型的道具、布景,通過燈光將影像在銀幕上顯映出來,色彩絢麗,如同電影一般。沔陽皮影戲有傳統劇目三百多個,創作的現代劇目二十多個,多以盤朝劇為主要劇目,偶爾穿插新編劇。其中《皇曆迷》、《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請樊梨花》、《薜丁山征西》等劇目受歡迎。

曲藝

沔陽漁鼓:是曲藝的一種,又稱道情、道情漁鼓、筒子腔、南話筒。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粗獷、高亢的唱腔,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國民間藝術史上頗負盛名。1952年以後,沔陽漁鼓演唱活動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為湖北漁鼓。傳統曲目有《呂蒙正趕齋》、《洪秀全》、《考朋案》、《十三款》等;現代曲目多數是短篇,有《迷路記》、《大刀風雲》、《送膠鞋》等,且除用漁鼓、簡板擊節伴奏外,新中國成立後,加用二胡、京胡、揚琴等樂器進行伴奏演唱。

沔陽道情:又稱湖北道情,是在沔陽打硪號子、沔陽花鼓戲、沔陽漁鼓的唱腔、曲牌基礎上,經過實踐,在表演、曲目、曲牌音樂積累演變而成的一種曲唱藝術。沔陽道情音樂性較強,板腔豐富。是湖北影響較大的地方曲藝之一。

沔陽歌腔:為“漁鼓道情”的一種,約於清道光、鹹豐年間形成,初為獨立的曲藝形式,後與“皮影戲”合流。沔陽歌腔說唱相間,既可單獨演唱,亦可為沔陽皮影戲伴奏配腔。沔陽歌腔中的“雞鳴腔”源於東周時期的楚國《四面楚歌》,是中國傳統音樂中的“活化石”。沔陽歌腔的唱詞多為七字句式與十字句式。唱腔高吭、粗獷,地方色彩濃郁。說唱時有打擊樂有鼓、雲板、鑼、鈸、小鑼、馬鑼等伴奏。說表時有時也用“驚堂木”(即“醒木”)。

沔陽善書:是一種以宣講帝王詔會、勸人行善為內容,以韻白相間、講唱結合為特點的曲藝形式,又稱“講聖渝”、“說賢書”等,民間稱之為“太平書”、“化春福”和“哭善書”等。說唱結合。曲詞分為“說詞”、“宣詞”、“答詞”三種。

沔陽三棒鼓:是一種技藝性的歌舞,曲藝的一種。沔陽三棒鼓詞有十多種唱法,多為沔陽小曲、沔陽民歌,曲調簡練樸實,敘事性強、靈活多變;鼓詞格式為“五五七五”,通稱“五七韻”,也稱“純七韻”,它的內容常因對象不同而不同,因人而異,即興變換,但不論如何變換,都少不了奉承,吉祥,恭喜之類的內容,最終達到給錢給物的目的。演唱不插道白。

沔陽小曲:又叫“碟子小曲”,或稱“內河小曲”。漢水流域的一種“俚歌俗曲”,曲調高亢、優美、動聽、是以唱為主的曲唱藝術。

沔陽民歌:產生於人民民眾的日常生活之中,表達了他們悲喜的情緒和憎愛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代表作有《襄河瑤》、《哪有閒空回娘家》、《月望郎》、《雙撇筍》、《薅黃瓜》、《十枝梅》等。

工藝美術

沔陽雕花剪紙;與北方剪紙的組獷、奔放特色相反,顯得精細入微。首先是它的構圖豐滿,運用“散點透視”,在平面上表現立體人物,點、線、面有機結合。剛柔相間、黑白對比、虛實相生。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因此人物形神兼備,重在以形傳神。2008年,被國務院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入選聯合國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紙藝術之鄉”稱號。

仙桃貝雕:仙桃淡水貝雕,選用淡水貝類的貝殼,運用裝飾手法,吸收中國繪畫及玉、牙、木、石雕等傳統藝術表現技巧,巧妙地運用其天然色澤、紋理、形狀,經剪取、車磨、拋光、堆砌、貼上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貼、浮雕、鑲嵌、立體等多種形式和規格的工藝品。仙桃淡水貝雕以貝雕船的製作最具特色。《玉龍黃鶴舟》作為貝雕工藝一絕已被人民大會堂湖北廳收藏。2007年貝雕大師路光榮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鄧氏麥稈畫:又稱麥秸畫等,可上溯至隋朝,歸田後回祖籍,開始在仙桃流傳,並逐步形成與仙桃地區風俗習慣,大眾審美相適應的鄧氏麥桿畫。2013年鄧氏麥稈畫第六代傳人鄧友譜被授予“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沔陽糖塑:又稱糖人模。糖塑的製作技巧以“吹”、“扯”為要。 “吹”是沔陽糖塑最基本的技巧,俗語說:“糖模師傅的本事──吹出來的!”學徒學藝,先學的就是“吹泡子”。糖塑師傅把吹的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根據吹塑材料和對象分別運氣,吹出葫蘆、金瓜,皮薄中空;龍身、鳳體,豐滿光潤。有時連吹帶拉,用一個糖泡做成枝椏縱橫的枯樹,用一個糖泡吹成老鼠拖菱角;在已變冷的泡上粘個熱泡,還可吹出更複雜的造型。扯,也是糖塑藝人必須掌握的技巧之一。

民間舞蹈

沔陽龍燈:分地龍燈和高蹺龍燈兩種表演形式。沔陽龍燈以九節布龍為代表。龍身長18米,由10人(龍珠1人,舞龍手9人)。舞龍者在行進動態中完成“龍”的游弋、起伏、翻騰、穿越等動作,利用人體多種姿態將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於舞龍技巧之中,或動或靜,組成優美形象的龍的雕塑。

沔陽高蹺龍燈:就龍身而言,長度和一般龍燈差不多,然而龍節比一般龍燈少,一般龍燈為十三節至十五節,龍節之間跨度短,便於玩地龍燈;沔陽高蹺龍燈只有九節,龍節之間跨度長,便於踩高蹺舞龍燈。高蹺舞龍人必須同時具備三大基本功:踩高蹺的本事、舞龍燈的技巧、武術功夫。高蹺龍燈關鍵看舞龍頭的人,重要的是舞龍時,龍頭要甩得開、轉得圓,因為崇墉龍燈的下嘴是活動的,沔陽高蹺龍燈可玩花樣、以天盤、地盤、地滾(俗稱懶龍翻身)魚咬尾、半邊月、青龍盤柱、五嶽(玩五張方桌)等十幾種技藝,穿插進行。

蚌殼精舞:是沔陽獨創,形成於清嘉慶年間,有200多年的歷史,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躲在用竹篾紮成的蚌殼內。蚌殼用彩紙(或彩綢)糊成。

沔陽採蓮船:在仙桃春節文藝活動中,是深受民眾歡迎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

採蓮船,又叫“劃彩船、跑旱船”,為湖區人民模仿駕船採蓮而創作的一種歌舞形式。仙桃彩蓮船製作別具一格,是用竹木精心製作而成,下為船形,五、六尺長,上是寶塔亭閣型蓋頂,船高兩米左右,船身皆用彩紙裱糊。一支彩蓮船安排六至七人跑船,由一少女(或一青年男子)扮成採蓮女,一男子扮成梢公撐篙,牽引彩船跑圓場或作蕩船狀,船後一梢公婆手握破芭扇隨船而行,還配有敲鑼打鼓、拉琴等。仙桃彩蓮船在表演上獨樹一幟,先撐篙的大漢即興創作的四句開場,句式以“三三四三"的主詞和襯字組成,多為恭喜之詞;後由撐篙的大漢與坐船的姑娘對唱,內容多為民間愛情故事,一唱眾和烘托氣氛,坐船的姑娘隨著音樂在撐篙的大漢竹竿牽引下翩翩起舞,邊唱邊舞,把舵的艄婆與兩位主角配合,耍滑稽動作引觀眾發笑。唱腔為沔陽花鼓戲腔,如"采船、游江、趕旱船、八段錦、手扶攔桿"等。每逢春節的初一至十五,彩蓮船便沿街串鄉拜新年,邊舞邊唱。

蓮湘舞是仙桃的一種民間舞蹈。表演時,表演者穿著民族彩色服裝,一人領先,眾人列隊在後,執精美竹節(蓮湘),竹節上有小孔,小孔中串著若干有孔的銅錢,舞起來發出銀鈴般響聲。打蓮湘有很強的節奏感,表演時,右手執節,左手配合,先擊左肩,再擊右肩,轉拍正反左手,再擊左膝右膝,然後轉身左右腳踢節,其舞蹈動作優美、整齊、統一。

五蝦鬧鯰燈“五蝦鬧年”燈,是用竹篾紮成蝦子燈和鯰魚燈,頭部、中軀、尾部均能活動,糊上透明的白紙或白布,蝦子燈長八尺,鯰魚燈長九尺,不僅形狀相似,而且神態逼真,活動自如。玩“五蝦鬧年”燈,由十個蝦子燈手和一個鯰魚燈手操作,五個蝦子燈圍繞一個鯰魚燈模仿蝦子和鯰魚游弋、戲水、打弓、蹦跳玩出各種招式以取悅觀眾。從春節到元宵,與高蹺龍燈、獅子、彩蓮船、蚌鼓精等同時向廣大的沔陽人民鬧年祈盼豐收,氣氛歡天喜地,場面激動人心。“五蝦”似乎代表“五穀”、“五福”、“五湖”,“鯰”以其諧音為“年”,其蝦燈長八尺,鯰魚燈長九尺,寓義“久”“發”之意。

民間器樂

襄河吹打:是流行於襄河(襄陽以下的漢水為襄河)中下游的民間吹打類樂種,樂曲主要是在當地民間音樂的基礎上並吸收不少明、清俗曲演化而成。襄河吹打的樂器有嗩吶、大鑼、鈸、鼓、小鑼、馬鑼等,樂器以嗩吶為主,樂隊以六人組最常見,演奏形式分為行奏與坐堂兩種。鏇律具有濃郁的江漢平原風味,許多樂曲直接來自沔陽民歌。樂曲結構大都為單曲體,既有長短句結構,也有上下句對仗結構。襄河吹打套用於仙桃民間紅白喜事、吉慶盛典等不同場合,是仙桃各種民族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仙桃十樣錦:也稱“七星點子”、“沔陽十番鑼鼓”,在沔城也叫“清音”。起源於明代流傳於民間,後被釋、道加以利用,由構成十種音色的敲擊樂器(即:打、堆、各、七、浪、星、當、昌)加吹管樂器(即:笛、簫、嗩吶、笙)組成,屬於“襄河吹打”的一種演奏形式。演奏的曲調多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曲,也雜有部分民間小調。其主要曲目有《漁家樂》、《金錢花》等。據《沔陽州志》記載:“十番鑼鼓”又名“十樣錦”還有一段歷史典故。明太祖朱之璋第十二太子朱柏在古鎮首建觀音閣作其行宮,朱柏愛好音樂,將宮廷音樂“十樣錦”引渡古鎮,從此“十樣錦”安家落戶,世代相傳數百年。

江漢絲弦:是江漢平原的一個民間絲弦樂種,是在沔陽民歌、沔陽小曲和沔陽花鼓戲音樂的孕育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迄今約有近百年的歷史。二胡、四胡、京胡是江漢絲弦的主要樂器。二胡的表現比較多樣,顫音、滑音、打音、挑音指法和起弓帶“音頭”的技巧形成各種音色表現特點。四胡多用以表現由民間小調改編而來的短小樂曲。京胡音質明亮高亢,發音剛健有力。具有明快的節奏感和強勁的表現力度,一般用於結構長大、帶有戲曲唱腔特點的樂曲。月琴有時候也加入其中運用,以其彈撥樂的音色及雙音、琶音、跳音的表現,為江漢絲弦的音樂表現增添了色彩性效果。

著名人物

李小雙:體操運動員。

李大雙:體操運動員,中共黨員、湖北省勞動模範。

楊威:全國兒童錦標賽五枚金牌得主;全國少年比賽多次獲得金銀牌。

鄭李輝:中共黨員、湖北省勞動模範。

廖輝:中國舉重運動員,2002年曾獲得全國少年舉重冠軍。2005亞洲青年錦標賽三項冠軍,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8月12日的男子舉重69公斤級決賽中,廖輝技壓群雄,以總成績348KG的成績問鼎冠軍,為中國代表團獲得第13金。

湖北行政區劃

湖北是中國開發較早的省份之一,是長江流域“楚文化”的中心。

湖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湖北省簡稱鄂,省會武漢市;全省轄12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38個市轄區、24個縣級市、37個縣、2個自治縣、1個林區。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林區
武漢市江岸區 | 武昌區 | 江漢區 | 礄口區 | 漢陽區 | 青山區 | 洪山區 | 東西湖區 | 漢南區 | 蔡甸區 | 江夏區 | 黃陂區| 新洲區
黃石市黃石港區 | 西塞山區 | 下陸區 | 鐵山區 | 大冶市 | 陽新縣
十堰市張灣區 | 茅箭區 | 丹江口市 | 鄖縣 | 竹山縣 | 房縣 | 鄖西縣 | 竹谿縣 |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
荊州市沙市區 | 荊州區 | 洪湖市 | 石首市 | 松滋市 | 監利縣 | 公安縣 | 江陵縣
宜昌市西陵區 | 伍家崗區 | 點軍區 | 猇亭區 | 夷陵區 | 宜都市 | 當陽市 | 枝江市 | 秭歸縣 | 遠安縣 | 興山縣 | 五峰土家族自治縣 | 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襄樊市襄城區 | 樊城區 | 襄陽區 | 老河口市 | 棗陽市 | 宜城市 | 南漳縣 | 穀城縣 | 保康縣
鄂州市鄂城區 | 華容區 | 梁子湖區
荊門市東寶區 | 掇刀區 | 鍾祥市 | 京山縣 | 沙洋縣
孝感市 孝南區 | 應城市 | 安陸市| 漢川市 | 雲夢縣 | 大悟縣 | 孝昌縣
黃岡市黃州區 | 麻城市 | 武穴市 | 紅安縣 | 羅田縣 | 浠水縣 | 蘄春縣 | 黃梅縣 | 英山縣 | 團風縣
鹹寧市鹹安區 | 赤壁市 | 嘉魚縣 | 通山縣 | 崇陽縣 | 通城縣
隨州市曾都區 | 廣水市 | 隨縣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 | 利川市 | 建始縣 | 來鳳縣 | 巴東縣 | 鶴峯縣 | 宣恩縣 | 鹹豐縣
省直轄縣級行政區仙桃市 | 天門市 | 潛江市| 神農架林區
註:1:武漢市為副省級城市。
2: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