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開發

海洋開發

海洋開發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利用技術手段對海洋的礦物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空間資源進行勘探、開採、利用的整個行為。按照所開發資源的不同屬性又可分為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底礦產資源開發、海水化學資源開發、海洋能開發和海洋空間利用5個方面。海洋調查研究、海洋工程技術和設備直接影響海洋開發的深度和廣度。

海洋開發

正文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利用技術手段對海洋的礦物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和空間資源進行勘探、開採、利用的整個行為。按照所開發資源的不同屬性又可分為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底礦產資源開發、海水化學資源開發、海洋能開發和海洋空間利用 5個方面。海洋調查研究、海洋工程技術和設備直接影響海洋開發的深度和廣度。
開發的歷史 人類利用海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由於受到生產條件和技術水平的限制,早期的開發活動主要是用簡單的工具在海岸和近海中捕魚蝦、曬海鹽,以及海上運輸,逐漸形成了海洋漁業、海洋鹽業和海洋運輸業等傳統的海洋開發產業。17世紀2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一些沿海國家開始開採海底煤礦、海濱砂礦和海底石油。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類對礦物資源、能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開始大規模地向海洋索取財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對海洋資源及其環境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海洋工程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海洋開發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大規模開發海底石油、天然氣和其他固體礦藏,開始建立潮汐發電站和海水淡化廠,從單純的捕撈海洋生物向增養殖方向發展,利用海洋空間興建海上機場、海底隧道、海上工廠、海底軍事基地等,形成了一些新興的海洋開發產業。
開發的現狀 現代海洋開發活動中,海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海洋運輸、海洋捕撈以及制海鹽規模和產值巨大,屬於已成熟的產業,正在進行技術改造和進一步擴大生產;海水增養殖業、海水淡化、海水提溴和鎂、潮汐發電、海上工廠、海底隧道等正在迅速發展;深海採礦、波浪發電、溫差發電、海水提鈾、海上城市等正在研究和試驗之中。
海底礦產資源開發 海底礦產資源種類繁多,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產值占首位,其次是煤礦,另外還有砂、礫石和重砂礦等。
① 石油和天然氣。海底有5000萬平方公里(約占海洋面積的14%)潛在的含油沉積盆地,其中石油的可采儲量估計為1350億噸。近期勘探表明,水深大於200米的大陸坡大陸隆和小洋盆很可能是未來油氣生產的遠景區。
20世紀80年代初從事海上油氣勘探的國家已達 100多個。1983年鑽井水深已達1965米。到1984年5月,全世界共有活動式鑽井平台715座,其中自升式436座,半潛式 164座,坐底式29座,鑽井浮船和駁船86艘。世界海洋石油產量從1950年的 0.3億噸,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5%,增長到1983年的6.9億噸,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6%。其中以英國、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美國和委內瑞拉等國產量最多。海洋天然氣1983年的產量為2960億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19%。其中美國、英國和挪威的產量占總產量的71.8%。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的產值已占海洋開發總產值的70%左右。
中國1959年開始在渤海勘探,以後逐漸擴大到南黃海、東海和南海北部大陸架,包括台灣方面在內,已發現了7個大型含油氣沉積盆地。
② 煤礦。目前開採海底煤礦的國家有日本、英國、加拿大、土耳其、智利、中國等。日本海底煤礦的開採量占其全國煤總產量的50%左右。智利海底煤礦的開採量達全國煤總產量的84%。英國的位於諾森伯蘭離岸14公里海底的煤礦是世界最大的海底煤礦。
③ 重砂礦和砂礫。海濱砂礦的開採方法很多。目前世界80%的鋯石、90%的金紅石都是由澳大利亞海濱砂礦開採的。世界90%的錫石來自海濱砂礦,泰國是最大的產錫國。美國在阿拉斯加的好訊息灣開採的鉑砂礦占美國鉑總產量的90%以上。中國開採的海濱砂礦有鈦鐵礦、鋯石、獨居石和磷釔礦等。世界上正在開採海洋砂礫的國家有日本、英國、美國、丹麥、荷蘭、中國和瑞典等。
④ 錳結核和熱液礦床。這兩種礦目前尚未正式開採。海底錳結核的試驗性開採已經開始,1978年3月“塞德科 445”號採礦船在夏威夷東南1700公里、水深5000米處試采,日產錳結核300噸;1980年6月和1981年 3月“格洛瑪·勘探者”號船兩次進行試采,日產錳結核500噸。聯邦德國的普羅伊薩克公司1979年已從紅海2200米深的海底采出 15000立方米的礦泥。目前一些國家正在研究提煉軟泥中的金屬的技術。(見海底採礦技術
海水化學資源開發 海水中存在著豐富的資源(見海洋資源化學)。人類直接從海水中大量提取或利用的物質目前只有食鹽、溴、鎂和淡水等。食鹽是提取量最大的海水化學物質,世界年產量已超過5000萬噸。中國的產量一直居首位,1983年的生產量為1194萬噸。海水提溴和提鎂發展都較快,世界溴產量的70%、鎂產量的34%都來源於海水。海水淡化的方法很多(見海水淡化),發展很快。1975年世界日產95噸以上的海水淡化裝置有1036個,日產淡水量約 200萬噸;到1980年規模同等的淡水裝置已達2204個,日產淡水量達727萬噸。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 包括捕撈和養殖兩個方面。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海產捕獲量直線上升,但70年代以後,雖然捕漁船隊和噸位數比過去成倍增加,產量卻徘徊在6000萬噸左右。1982年世界海洋漁獲量6820萬噸,其中日本居首位,蘇聯次之,中國居第三位。由於捕撈量的90%以上集中在大陸架水域,造成捕撈過度。近十多年來,水產資源遭到破壞,不少國家的捕撈區已向深海遠洋發展,並尋找新的海洋生物資源。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初步估計,南極磷蝦蘊藏量約10~50億噸。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每年可捕撈5000~7000萬噸,幾乎相當於目前世界的總漁獲量,受到世界各國重視。
海水增養殖發展很快,日本1960年海水養殖產量為30萬噸,到1982年已達118萬噸;美國的海水牡蠣養殖產量居世界首位,1982年產 24590噸牡蠣(淨肉);中國海水養殖的產量1983年已達54.5萬噸,比1954年增加了5倍多,養殖品種有海帶、紫菜、貽貝、鮑魚、牡蠣、蛤、海參、對蝦、梭魚、尼羅羅非魚等。
海洋能利用 包括潮汐發電、波浪發電和溫差發電等。世界上第一座具有商業規模的潮汐發電站是1966年法國建成的朗斯河口潮汐發電站,總裝機容量24萬千瓦,年發電量5.44億度。1968年,蘇聯也在基斯洛亞灣建成裝機容量800千瓦的潮汐發電站。1984年4月加拿大在芬迪灣建成的安納波利斯潮汐發電站,裝機容量 19900千瓦。中國1980年建成的江廈潮汐試驗電站,設計總裝機容量3000千瓦,年發電量1070萬度。小型的波浪發電裝置已達到商品化、實用化,在導航浮標和燈塔上廣泛使用。日本等國建造“海明”號波浪發電船,開始使波浪發電裝置向大型化發展,已經過兩次發電試驗。第二次試驗於1979~1980年,共裝8台機組,最大輸出功率1000千瓦,年發電量19萬度。溫差發電從70年代以來發展較快,1979年美國在夏威夷島近海建成一艘試驗性的溫差發電船,輸出功率50千瓦。1982年在夏威夷群島的瓦胡島建設岸式和海上試驗電站各一座,功率均為 4萬千瓦。日本於1981年在諾魯島上建成的一座岸式試驗性溫差發電站,發電機額定功率100千瓦,試驗時最大功率120千瓦。
海洋空間利用 人類為了滿足生產和生活的需要,把海上、海中和海底空間當作交通、生產、軍事活動和居住、娛樂的場所。
① 海上運輸。 海上運輸歷史悠久, 早在公元前1000年時,地中海沿岸國家已開始航海。公元1405~1433年中國鄭和7次率船隊下“西洋”,曾到達非洲的馬達加斯加附近,與東非、印度、南洋30多國進行交往。到19世紀末,世界大洋的主要航道都已開闢。20世紀前期,又開闢了通往南極的航道,開鑿了連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馬運河,開始了北極航道的定期航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海上貨運量已由1938年的4.7億噸,增長為目前的40億噸;海上運輸船隊由1935年的29071艘,6372萬總噸,增長為1982年的7.5萬艘,4.3億總噸。
② 海上城市和海上機場。海上城市是指在海上建立的具有新城市機能、新交通體系的大型居住區,可容納幾萬人。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大海上城市是日本神戶人工島(見人工島)。
海上機場是把飛機的起降跑道建築在海上固定式建築物或漂浮式構築物上的機場。如日本的長崎機場、英國倫敦的第三機場建在人工島上;美國紐約拉瓜迪亞機場是用鋼樁打入海底建立的樁基式海上機場;日本正在建築的關西機場則是漂浮式海上機場,位於大阪灣東南離泉州5公里的海面上,它是將巨大鋼箱焊接在許多鋼製浮體上,浮體半潛於水中,鋼箱高出海面作為機場,用錨鏈系泊於海上,機場面積設計為1100公頃。
③ 海上工廠。是把生產裝置安放在海上漂浮的設施上,就地開發利用海洋能的工廠。日本等國建的“海明”號波浪發電廠、美國建的溫差發電廠都是建在船上的海上發電廠。美國在新澤西州岸外大西洋東北11英里處建立的海上原子能發電廠安置在兩隻漂浮的大平底船上,周圍環有馬蹄形防波堤,發電能力為115萬千瓦。巴西在亞馬遜河口建的海上紙漿廠,安置在一艘鋼製大平底船上,可日產紙漿750噸。另外,日本還建有日處理垃圾達10000噸的海上廢棄物處理廠以及日產 5000立方米淡水的浮式海上淡化廠。
④ 海底隧道。世界上已建成數條海底隧道。日本正在修建的“青函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它穿過津輕海峽,全長53.85公里。其中海底部分長23.3公里;最深部分在海底 100米以下,隧道頂部離水面的距離為240米。工程於1964年5月正式動工,先導坑道已於1983年 1月全部打通;可並行兩列火車的主坑道也於1985年3月打通,整個隧道要到1987年才能正式通車。目前正在建設的還有長51公里的“英吉利海底隧道”和47公里的“直布羅陀海底隧道”等。
⑤ 海底軍事基地。是指建在海底的飛彈和衛星發射基地、水下指揮控制中心、潛艇水下補給基地、海底兵工廠、水下武器試驗場等用於軍事目的的基地。它們大體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設在海底表面的基地,由沉放海底或在海底現場安裝的金屬構築物組成;另一類是在海底下面開鑿隧道和岩洞做為基地。美國、蘇聯修建得最多。
開發的趨勢 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仍將占居首位,並向深海和環境惡劣的海區發展;開發設備朝大型化、浮動化、自動化方向發展,設備的抗波浪能力、耐久性、安全性和穩定性將增強;鑽探設備中半潛式平台和鑽井船的比重將增大。到2000年,預計海洋石油的產量將占世界石油總產量一半左右。20世紀90年代將開始洋底錳結核礦和海底熱液礦床的商業規模開採,深海採礦業將逐步發展成為新興產業。到90年代中期,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海洋潛水技術將進入實用階段。

配圖

相關連線

海洋學相關知識(五)

海洋反照率
海灘旋迴
海上輸油氣管線
海灘剖面
海洋壓力水聽器
海水光散射儀
海水保守成分
浮游生物指示器
海洋光學遙感
海水主要成分
海洋高能環境
浮游生物泵
海洋重力調查
海上油氣開發工程
海上油氣勘探
海水顆粒物
海水非保守成分
海洋微表層
海檻
海洋觀測技術
海損事故
海洋腐殖質
海洋能轉換
海底區
海上拖運
海上安裝沉放
海水自淨作用
海洋磁力梯度儀
海冰密集度
海洋天然烴
海水腐殖質
海洋生藥學
海水離子遷移率
海水離子締合模型
海水磁導率
海崖
海洋地震漂浮電纜
海洋地震剖面儀
浮游細菌
海洋生化資源
海洋玷污
海洋環境預報
海洋環境質量
海洋環境評價
海岸階地
海洋環境監測
海洋地貌學
浮游生物記錄器
海洋環境化學
海水污染物背景值
海洋地球物理調查
海產栽培
海水成分恆定性
海洋地熱流調查
海底構造學
海岸效應
海產養殖
海流計
海水電導率
海灘岩
海洋折射地震調查
海上裝卸油系統
浮游生物網
海底完井
海底聲反射
海水密度
海底地震儀
海底地層剖面儀
海底
海洋天然產物化學
海平面變化
海洋聲散射體
海氣熱交換
海洋能源
海洋地震調查
海槽
浮游生物當量
海洋磁力儀
海洋碎屑
海洋地磁調查
海洋地磁異常
海洋生物聲學
海洋地球物理學
海洋生物噪聲
海圖基準面
海洋地層學
海底採礦
海洋同位素化學
海洋反射地震調查
海冰鹽度
海岸沙丘
浮游生物學
浮浪幼體
海洋光化學
海洋元素地球化學
海上貯油裝置
海底混響
海洋沉積學
海水透明度盤
海水透明度
海水透射率儀
海底散射
海洋氣溶膠
海洋氣團
海洋氣候學
海水腐蝕
海洋有機地球化學
海水碳酸鹽系統
海洋地震儀
海洋農牧化
海堤
海洋技術
海洋管理
海山
海洋鹽差能
海底谷
海洋重力儀
海洋水文學
海底管道
海洋天然產物
海底高原
海浪譜
海浪
海侵
海岸帶
海洋鋒
海洋重力異常
海洋輻射傳遞
海洋噪聲
海洋化學資源
海洋調查
海洋腐蝕
海底熱液
海岸工程
海底擴張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海洋生物化學
海水雪花
海水營養鹽
海洋環境科學
海洋環境容量
海洋環境噪聲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
海水狀態方程
浮遊動物
海洋湍流
海水水質標準
海水微量元素
海洋污染物
海水化學
海洋氣象學
海洋氣候
海洋有機化學
海洋政策
海塘
海洋開發
海洋工程水文
海水二氧化碳系統
海洋工程地質
海洋工程
浮游植物
海洋溫差能
海洋地球化學
海流能
海洋污染
海洋資源化學
海水淡化
海洋能發電
海洋工程學
海洋學
海底峽谷
海洋生態學
海水
海洋物理化學
海峽
海灣
海流
海洋資源
海洋科學
海洋生物學
海洋生態系
浮游生物
海洋法
海洋微生物
海洋聲學
海洋地質學
海洋化學
海洋光學
海洋
海水分析化學
海底隧道
海底電纜
海底熱泉
海岸
海鹽縣
海洋物理學
海平面
海岸線
海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