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微量元素

海水微量元素

海水中含量小於 1毫克/升的元素。 海水是一個多組分、多相的複雜體系,除水和占所有溶解成分總量的99.9%以上的11種常量元素之外,都是微量元素。海水微量元素廣泛地參加海洋的生物化學循環和地球化學循環(見海洋地球化學),因而不但存在於海水的一切物理過程、化學過程和生物過程之中,並且參與海洋環境各相界面,包括海水-河水、海水-大氣、海水-海底沉積物、海水-懸浮顆粒物、海水-生物體等界面的交換過程。在這些過程中,微量元素的化學反應是十分複雜的。雖然它們從環境輸入海水體系的速率和輸出到環境中去的速率相當,可是不同的微量元素有不同的輸入或輸出的速率;微量元素在海水中還有區域分布和垂直分布;它們有一定的存在形式,而且不斷通過各相界面遷移。這些方面,都是海洋化學的重要的研究內容。

研究歷史

20世紀50年代以前,為了研究海洋生物和發展海洋漁業,曾對碳、氮、磷、矽、鐵、錳、銅等營養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及其分布,進行過一些調查。人們從50年代開始,才對海水微量元素進行地球化學研究。例如:1952年,T.F.W.巴爾特提出並計算了元素在海水中的逗留時間(見海洋物理化學);1954年,E.D.戈德堡發表了微量元素從海水向海底沉積物轉移的研究結果;1956年,K.B.克勞斯科普夫對海水中13種微量元素的濃度和影響因素,進行了實驗室模擬試驗。但是早期測定的數據,有一些是不可靠的,只有在P.G.布魯爾於1975年總結並發表了海水微量元素的含量、可能的化學形式和逗留時間的估算表之後,微量元素的測定,才有一些準確度很高的結果。隨後,E.博伊爾和T.M.埃德蒙於同年提出了判斷測定數據是否真實可靠的標準:它們必須具有海洋學的一致性,即海洋中經過相同的物質循環過程的微量元素,應有較好的相關關係,它們在海水中的含量應有類似的分布。例如:銅如果參加生物循環,則它的分布應與參加生物循環的氮、磷或矽等營養元素相類似。

含量

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可能存在的化學形式和在海水中的逗留時間。化學元素在海水中的逗留時間的定義可表示為: 式中A為海水中某元素的總含量;ΔQ為該元素每年向海洋的輸入量或從海水的輸出量;τ 為該元素在海水中的逗留時間,單位是年。由於元素在海水中的總含量 A不變,所以每年向海洋輸入的量與從海水輸出的量相等,都等於△Q。由於年輸入量和年輸出量數據的近似性,不能把所估算的逗留時間τ 的數值看作為確切的年代數,只能反映不同化學元素的化學反應活性。逗留時間越短,說明此元素的地球化學反應活性越大,反之亦然。例如:地球化學反應活性較差的元素,如鈉、鉀、鈣、鎂等,逗留時間長達106~108年;而釷、鋁、鐵等,只有102年的量級。

影響分布的過程

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分布及其變化,都受其來源和海洋環境中各種過程的影響。這些過程稱為控制過程,包括各種化學過程、生物過程、物理過程、地質過程和人類活動等,其中最突出的是生物過程、吸附過程、海-氣交換過程、熱液過程、海水-沉積物界面交換過程等。

生物過程

海洋生物在生長過程中所需要的全部元素,都取自海水,其中有些元素,如碳、鉀、硫等,在海水中的含量,大大超過生物的需要量;有另外一些元素,如氮、磷、矽等,則僅能滿足生物的需要,而又是海洋生物必不可少的,故通常稱為營養元素。浮游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從海水中吸收營養元素而放出氧,其殘骸在分解過程中消耗氧而釋放出所含的營養元素。這種生物過程,控制著營養元素的分布及其變化(見海水營養鹽)。 有一些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分布,分別與某種營養元素十分相似。例如:銅和鎘的分布與氮和磷相似,鋇、鋅、鉻的分布與矽相似,鎳的分布介於磷和矽之間。這都說明,生物過程很可能是控制海水中的銅、鎘、鋇、鋅、鉻、鎳等元素的濃度的因素之一。

吸附過程

懸浮在海水中的粘土礦物、鐵和錳的氧化物、腐殖質等顆粒在下沉過程中,大量吸附海水中各種微量元素,將它們帶到海底,使它們離開海水而進入沉積物中。這也是影響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濃度的因素。

海-氣交換過程

有幾種微量元素在表層海水中的濃度高,在深層濃度低。例如鉛在表層海水中濃度最大,在1000米以下的海水中,濃度隨深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氫彈爆炸時放出的氚和氡蛻變而得的鉛-210,在海水中也有類似的垂直分布。這說明表層的鉛主要來自大氣,因而它在海水中的分布受海-氣界面的交換過程所控制。

熱液過程

海底地殼內部的熱液,常常通過地殼裂縫注入深層的海水中,形成海底熱泉,它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因而使附近深海區的海水組成發生很大的變化。例如:1965年在紅海中央裂縫區域深達2000米的海水中,出現了熱鹽水,其最深處的溫度達到59.2°C,其中微量元素的組成和一般海水有很大的差異;東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裂縫,有海底熱泉噴射,向海水輸送了大量的各種元素,使東太平洋海隆和加拉帕戈斯裂縫附近的觀測站處,海水中溶解態的錳的總含量,明顯地隨深度的增加而升高。這些熱液的輸入過程,很可能是斷裂帶區域的海水中微量元素組成的一種控制機制。

沉積物界面交換過程

在海洋沉積物間隙水中,鋇、錳、銅等微量元素的濃度高於上復的海水。濃度的差異,促使這些微量元素從間隙水向上復水中擴散。因此,即便在遠離海底熱泉的深層海域,這些微量元素的濃度有隨深度的增加而升高的垂直分布。

存在形式

要了解微量元素在海洋的沉積循環中的作用,污染物的毒性和在海水中遷移的特性,微量元素的物理化學行為和生物化學循環過程等,就要預先了解這些微量元素在海水中的存在形式。但是這些元素在海水中的含量甚微,當含量低於微摩/升時,很難準確測定各種存在形式的含量,也就難以了解其主要的存在形式。因此,學者們用熱力學的計算方法,求出可能存在的主要形式。但是不同學者所用的某些平衡常數,取值不同,使計算結果差別很大。因此表中所列舉的存在形式,只能作為參考。這些計算結果表明:海水中的微量元素主要以無機形式存在(銅例外)。海水中正常濃度範圍內的有機物成分,不影響微量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 按照W.斯圖姆和P.A.布勞納的分類法,微量金屬元素在海水中的存在形態有 3類:①溶解態,②膠態,③懸浮態。溶解態又分成 4種形式:①自由金屬離子,②無機離子對和無機絡合物,③有機絡合物和螯合物,④結合在高分子有機物質上。溶解態的前兩種形式是微量金屬元素的主要形式,列於表中;後兩種在大洋海水中不是主要形式,表中沒有列出。當近岸或河口海域的海水中的有機物含量高於正常值時,溶解態的後兩種形式可能占優勢。膠態包括兩種形式:①形成高度分散的膠粒,②被吸附在膠粒上。懸浮態包括存在於沉澱物、有機顆粒和殘骸等懸浮顆粒之中的微量金屬元素。成膠態和懸浮態的微量金屬元素,主要存在於近岸和河口海域,在大洋中含量很低。

總之,對海水中微量元素的研究,還處於初期的探索階段,有待於進一步的努力。

海洋學相關知識(五)

海洋反照率
海灘旋迴
海上輸油氣管線
海灘剖面
海洋壓力水聽器
海水光散射儀
海水保守成分
浮游生物指示器
海洋光學遙感
海水主要成分
海洋高能環境
浮游生物泵
海洋重力調查
海上油氣開發工程
海上油氣勘探
海水顆粒物
海水非保守成分
海洋微表層
海檻
海洋觀測技術
海損事故
海洋腐殖質
海洋能轉換
海底區
海上拖運
海上安裝沉放
海水自淨作用
海洋磁力梯度儀
海冰密集度
海洋天然烴
海水腐殖質
海洋生藥學
海水離子遷移率
海水離子締合模型
海水磁導率
海崖
海洋地震漂浮電纜
海洋地震剖面儀
浮游細菌
海洋生化資源
海洋玷污
海洋環境預報
海洋環境質量
海洋環境評價
海岸階地
海洋環境監測
海洋地貌學
浮游生物記錄器
海洋環境化學
海水污染物背景值
海洋地球物理調查
海產栽培
海水成分恆定性
海洋地熱流調查
海底構造學
海岸效應
海產養殖
海流計
海水電導率
海灘岩
海洋折射地震調查
海上裝卸油系統
浮游生物網
海底完井
海底聲反射
海水密度
海底地震儀
海底地層剖面儀
海底
海洋天然產物化學
海平面變化
海洋聲散射體
海氣熱交換
海洋能源
海洋地震調查
海槽
浮游生物當量
海洋磁力儀
海洋碎屑
海洋地磁調查
海洋地磁異常
海洋生物聲學
海洋地球物理學
海洋生物噪聲
海圖基準面
海洋地層學
海底採礦
海洋同位素化學
海洋反射地震調查
海冰鹽度
海岸沙丘
浮游生物學
浮浪幼體
海洋光化學
海洋元素地球化學
海上貯油裝置
海底混響
海洋沉積學
海水透明度盤
海水透明度
海水透射率儀
海底散射
海洋氣溶膠
海洋氣團
海洋氣候學
海水腐蝕
海洋有機地球化學
海水碳酸鹽系統
海洋地震儀
海洋農牧化
海堤
海洋技術
海洋管理
海山
海洋鹽差能
海底谷
海洋重力儀
海洋水文學
海底管道
海洋天然產物
海底高原
海浪譜
海浪
海侵
海岸帶
海洋鋒
海洋重力異常
海洋輻射傳遞
海洋噪聲
海洋化學資源
海洋調查
海洋腐蝕
海底熱液
海岸工程
海底擴張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海洋生物化學
海水雪花
海水營養鹽
海洋環境科學
海洋環境容量
海洋環境噪聲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
海水狀態方程
浮遊動物
海洋湍流
海水水質標準
海水微量元素
海洋污染物
海水化學
海洋氣象學
海洋氣候
海洋有機化學
海洋政策
海塘
海洋開發
海洋工程水文
海水二氧化碳系統
海洋工程地質
海洋工程
浮游植物
海洋溫差能
海洋地球化學
海流能
海洋污染
海洋資源化學
海水淡化
海洋能發電
海洋工程學
海洋學
海底峽谷
海洋生態學
海水
海洋物理化學
海峽
海灣
海流
海洋資源
海洋科學
海洋生物學
海洋生態系
浮游生物
海洋法
海洋微生物
海洋聲學
海洋地質學
海洋化學
海洋光學
海洋
海水分析化學
海底隧道
海底電纜
海底熱泉
海岸
海鹽縣
海洋物理學
海平面
海岸線
海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