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塘

海塘

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擋潮堤壩,亦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帶的重要屏障。沿海岸以塊石或條石等砌築成陡牆形勢的擋潮、防浪的堤,又稱為陡牆式海堤。海塘的歷史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兩省。

基本信息

介紹

海塘海塘
海塘是人工修建的擋潮堤壩,亦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帶的重要屏障。海塘的歷史至今已有兩千多年,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兩省。從長江口以南,至甬江口以北,約六百公里的一段是歷史上的修治重點,其中尤以錢塘江口北岸一帶的海塘工程最為險要。高大的石砌海塘蜿蜒於幾百公里長的海岸上,簡直蔚為壯觀!

海塘最早起源於錢塘江口,這是自然條件決定的。錢塘江口一帶的潮水特別大,有著名的錢塘觀潮。南北朝地理學家酈道元曾以簡潔的筆墨描述錢塘潮: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餘。

錢塘潮固然是大自然的勝景,但是也對沿海地區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宋代嘉定十二年(1219年),今海寧縣南四十多里的土地,曾因海潮而淪入海中。另外,海鹽縣的望海鎮,也曾被海潮整個吞沒。時至今日,海塘仍是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的沿海屏障。

起源

有關海塘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的《水經》。南北朝地理學家酈道元介紹了《錢塘記》中這樣一個故事:漢代有一個名叫華信的地方官,想在今天杭州的東面修築一條堤防,以防潮水內灌。於是他到處宣揚,誰要是能挑一石土到海邊,就給錢一千。這可是個大價錢!於是,附近的地方百姓聞訊後,紛紛挑土而至。誰知華信的懸賞只是個計策,等到挑土的人大量湧來的時候,他卻忽然停止收購。結果,人們一氣之下紛紛把泥土就地倒下就走了。華信就是利用這些土料,組織百姓,建成了防海大塘。

魚鱗石塘

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海塘逐漸增加,海塘結構形式也逐步擴展。明代出現五縱五橫魚鱗大石塘,這是用條石縱橫迭砌的重型石塘。

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浙江巡撫朱軾選擇最危險而又地基較好的海寧老鹽倉海岸,創築魚鱗大石塘五百丈。由於大石塘堅固耐久,故被廣泛採用於潮水頂沖地段。據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統計,當時已修築的魚鱗大石塘長度共約八十七里,並用千字文順序編號,立石碑於塘頂,以明確里程和地段,便於維修管理。築有魚鱗石塘一帶也是觀看錢塘江涌潮的主要壯觀景點。

歷史

元以前的海塘

海塘海塘
有關海塘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漢代的《水經注》。南北朝地理學家酈道元介紹了《錢塘記》中這樣一個故事:

漢代有一個名叫華信的地方官,想在今天杭州的東面修築一條堤防,以防潮水內灌。於是他到處宣揚,誰要是能挑一石土到海邊,就給錢一千。這可是個大價錢!於是,附近的地方百姓聞訊後,紛紛挑土而至。誰知華信的懸賞只是個計策,等到挑土的人大量湧來的時候,他卻忽然停止收購。結果,人們一氣之下紛紛把泥土就地倒下就走了。華信就是利用這些土料,組織百姓,建成了防海大塘。

從五代、兩宋到元朝,蘇、滬、浙的海塘,有了初步發展。

天寶三年(公元910年),吳越王錢鏐[liú流]在杭州候潮門外和通江門外,用“石囤木樁法”構築海塘。這種方法,編竹為籠,將石塊裝在竹籠內,碼于海濱,堆成海塘,再在塘前塘後打上粗大的木樁加固,還在上面鋪上大石。這種新塘,不像土塘那樣經不起潮水沖刷,比較堅固,防潮汐的性能較好。但是,石囤塘的竹木容易腐朽,必須經常維修;同時,散裝石塊缺乏整體性能,無力抵禦大潮。人們摸索著加以改進,於是有正式石塘的興建。

南宋和元朝,在海塘的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許多成就。南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浙西提舉劉垕[hòu厚]又在當地創立土備塘和備塘河。它是在石塘內側不遠,再挖一條河道,叫備塘河;將挖出的土,在河的內側又築一條土塘叫土備塘。備塘河和土備塘的作用,平時可使農田與鹹潮隔開,防止土地鹽鹼化;一旦外面的石塘被潮沖壞,備塘河可以消納潮水,並使之排回海中,而土備塘便成為防潮的第二道防線,可以攔截成為強弩之末的海潮。

杭州灣兩岸,元朝都進行了規模較大的石塘修建。在技術上還有許多創新。一是對塘基作了處理,用直徑一尺、長八尺的木樁打入土中,使塘基更為堅固,不易被潮汐淘空。二是在用條石砌築塘身時,採用縱橫交錯的方法,層層壘砌,使石塘的整體結構更好。三是在石塘的背海面,附築碎石和泥土各一層,加強了石塘的抗潮性能。這種石塘結構已經比較完備,是後來明清石塘的前身。

明代海塘

海塘海塘
杭州灣北岸是當時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太湖流域的前沿。針對涌潮對這一地區的嚴重威脅,明政府頻繁地組織人力、物力,修建當地的海塘。其中幾次都比較重要。一是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的工程,這次築成石塘2370丈。二是永樂年間的兩次大修。一次在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築土石塘共11185丈;另一次在永樂十一年到十三年,這次調集軍民十餘萬人,擔任勞務,“修築三年,費財十萬”。三是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和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的兩次工程,這兩次工程都分別修建石塘2370多丈。

在頻繁修建浙西海塘的進程中,人們不斷總結經驗,改進塘工結構,以提高抗潮性能。其中最重要的是浙江水利僉事黃光升創造的五縱五橫魚鱗石塘。他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認為過去的舊塘,有兩個嚴重的缺點,一是“塘根浮淺”,二是“外疏中空”。前者指塘基不結實,後者指塘身不嚴密。因此,他主持建塘時,在這兩方面,都作了重大改進。在基礎方面,必須清除其表面的浮沙,直到見到實土,然後,再在前半部的實土中,打樁夯實。認為這樣的塘基,不僅承受力大,而且也不易被潮水淘空。在塘身方面,用大小一致(長、寬、厚分別為六尺、二尺、二尺)的條石縱橫交錯構築,共18層,高三丈六尺;底寬四丈,五縱五橫,以上層層收縮,呈魚鱗狀,頂寬一丈。石塘背後,加培土塘。認為這種縱橫交錯、底寬頂窄、狀如魚鱗的石塘,整體性能最好。黃塘確實比較堅固。但它造價很高,每丈需用白銀300兩。因此,當他改造到全部塘工的1/10—2/10時,籌集的經費便告罄了。其他的只好仍用舊塘。

由於錢塘江潮水的主溜北移,涌潮對南岸的威脅減輕。因此,在明朝,錢塘江南岸海塘的建設,一般說規模較小。

除浙西海塘外,為防止長江口的涌潮危及南岸產糧區,明朝對嘉定、松江等地海塘的修建,也比較重視。主要工程有: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9年),修建了嘉定到太倉劉家港間的土塘長1870丈,底寬三丈,頂寬一丈。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松江知府白行中,修建華亭、上海、嘉定三縣間的土塘,累計長52500多丈,底寬四丈,頂寬二丈,高1.7丈。其中平湖、寶山等地受海潮威脅較大的地段,在土塘後面,又加築一條土塘,稱里護塘。後來,由於在土塘外面,又淤出大片新地,因此,萬曆十二年(公元1584年),上海知縣顏洪範,又在新地上再建成9200丈新土塘,出現了三重海塘。

清代石塘

海塘海塘
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經濟的發展,海塘逐漸增加,海塘結構形式也逐步擴展。明代出現五縱五橫魚鱗大石塘,這是用條石縱橫迭砌的重型石塘。清代大部分時間,錢塘江涌潮的主溜,仍然對著海寧、海鹽、平湖等浙西沿海,所以這一帶仍是海塘工程的重點。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朱軾曾先後擔任浙江巡撫、吏部尚書等重要職務。在他任職期間,多次主持修建蘇、滬、浙等地的海塘。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他綜合過去各方面的治塘先進技術,在海寧老鹽倉,修建了500丈新式魚鱗石塘。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七月,由於颱風和大潮同時在錢塘江口南北一帶出現,釀成一次特大潮災。當時,除朱軾在老鹽倉所建的新魚鱗石塘外,杭州灣南北絕大部分的海塘都遭到嚴重的破壞,生命、財產的損失十分慘重。起初,朱軾的新魚鱗石塘,由於造價高昂,每丈需銀300兩,沒有推廣,只造了500丈。經這次大潮考驗後,被公認為海塘工程的“樣塘”。為了浙西的安全,清政府遂不惜花費重金,決定將錢塘江北岸、受涌潮威脅最大的地區,一律改建成新式魚鱗石塘。

新式魚鱗石塘,具有以下一些特點:第一,基礎打得更為紮實。明朝黃光升的魚鱗大石塘,清淤後只在塘基的前半部下樁加固,後半部未加處理。而新魚鱗石塘的塘基工程,除清淤和在前半部下樁外,在後半部也下了樁,使前後兩部分具有同樣的承壓性能,並在其上還用三合土夯實。第二,塘身的結構也更為嚴密。條石規格一致,規定長五尺、寬二尺、厚一尺,用丁順相間砌築,以桐油、江米汁拌石灰漿砌,上半部條石之間,用鐵鋦、鐵錠連線。塘底寬12尺,一般砌18層、高18尺,每層向內收縮,頂寬四尺半。它與黃光升石塘相比,雖然小許多,但整體性能優於它。第三,護塘工程也更講究,一方面,在石塘的背海面,培砌碎石和泥土,以加強塘身的御潮性能和防止潮水滲入。另一方面,在石塘的向海面修建坦水,用石塊從塘腳向外斜砌。坦水寬度從12尺到48尺不等,以保護塘腳,消減潮波能量。

此外,在崇明島,清朝也著手興建海塘工程。崇明島是今天我國第三大島,面積1000多平方公里。唐朝時,它還是一個小沙洲,面積只有十幾平方公里,由於江水和潮水中的泥沙沉積,到明、清時,逐步發展成為大島。從明末起,為了圍墾這塊新地,人們開始在島上修建簡單的海堤。乾隆時,築了一條具有一定規模的土堤,長100多里。光緒時,兩江總督劉坤一又在其上修建石堤。

清朝在防止涌潮災害方面,還作了一些新的探索。一是設法使錢塘江大潮的主溜走中小門。由於涌潮的主溜走北大門和南大門,都易釀成嚴重的潮災,特別是走北大門,災害更為嚴重,只有走中小門,潮災才較小。因此,乾隆時曾組織力量,疏浚中小門水道,引涌潮主溜由此通過,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這是很有意義的探索。二是清末修建海塘時,嘗試著在工程中使用了新式建築材料水泥。這一試驗當時雖因地基沉陷而失敗,但卻為人們提供了經驗教訓。民國時期,以水泥作為塘工的材料,逐漸增多,並取得了一些成就。

千百年來,蘇、滬、浙海塘工程的發展,反映了當地人民與潮災鬥爭的堅強毅力和聰明才智。海塘的修建,對廣大人民的人身安全,對當地的工農業生產,都是有力的保證。

軍事作用

我國最早把海塘用於軍事目的是在晉代。晉代是我國有文字明確記載修築海塘的開始,其第一條海塘出現於東晉鹹和年間(公元326--334年),名叫“防海壘”。“壘”即最初的海塘稱謂。它是由吳國內史虞潭在長江三角洲前緣修築的。此時修築目的仍是出於防禦海潮。其開始出於軍事目的修築海塘則是在半個多世紀後的公元400年。當時,爆發了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占據舟山群島,頻頻攻擊東南沿海地區。面對起義軍的打擊,東晉統治者想到了海塘,趕忙修築,作為防禦堡壘。《晉書·盧循傳》載,吳國內史袁山松“築扈瀆壘,緣海備恩”。又有云:“修扈瀆壘,以防海寇”。文中“扈瀆”即今上海地區。“恩”即東晉農民起義領袖孫恩。後文的“海寇”也是指孫恩領導的海上起義軍。儘管袁山松不久便在扈瀆為起義軍擊殺,但其開創的海塘防禦還是對起義軍的軍事鬥爭產生了不小的影響。由這段歷史還可見,海塘誕生後不久,人們就發現它具有國防價值,並把之運用於實踐中去。

海塘在冷兵器時代,對付使用弓箭的進攻者,其防守效果十分明顯。故歷代許多統治者在修築海塘時都非常重視其國防功能的發揮,把海塘修得又高又牢。如南宋孝宗乾道年間(公元1165--1173年)所築海塘,北起嘉定老鶴嘴,南至海寧澉浦以西,高於城垣,內外皆有塘溝相交,具有很好軍事防禦作用。為此,世人評價說:“海防倚以為固”。其在國防上的效用由此可見。

元朝後期,倭寇之患乍起,一些有識之士就提出把南方地區修築海塘防禦方法引入北方。如當時著名學者虞集說:“京師之東,涉海數千里,北極遼海,南連青齊,萑葦之場也;而海潮日至,淤為沃壤。宜用南人法築堤,捍水為田,召富民耕種,三年而征其稅,可以衛京師,可以防島夷,可以省海運矣。”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脫脫為相,因宗其說,大力推行,但由於種種原因,“未幾復罷”(《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一》)。文中“島夷”是指日本海盜。此議雖未成功實行,但反映古人懂得海塘的雙重作用和希望把它運用到北方地區,加強保衛京師重地。

明代,由於統治者重視,短短270多年,便13次大修海塘,初步奠定了今日海塘之規模。此時在技術方面也大有改進,基本用巨石修築且結構合理。明嘉靖後,倭患猖獗,於是漫長、堅固的萬裏海塘便成為沿海廣大軍民抗擊倭寇進犯的重要防禦工事。對此,明人及以後一些專門記載海防或海塘的著作都有所指出。如《鹽邑志林》云:“海鹽一帶海塘,外以捍海潮之入;循塘拒守,墩堠相望,可以御海寇之登犯。塘以里皆良田,富室煙火相望,所恃以為外護者,一塘而已。”《海防圖注》云:“沿海護塘,高厚如牆,有護塘港,闊四丈,深一丈五尺,明人用以禦寇。”又《海塘考》云:“海塘之制,高於城垣,內外塘溝相夾,湯和經略海防,引以為固,防海之外,兼以禦侮,故規畫特崇。”後一史料還表明,早在明初大將湯和就把海塘納入其防禦體系中,作為海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並深受明人推崇。

海洋學相關知識(五)

海洋反照率
海灘旋迴
海上輸油氣管線
海灘剖面
海洋壓力水聽器
海水光散射儀
海水保守成分
浮游生物指示器
海洋光學遙感
海水主要成分
海洋高能環境
浮游生物泵
海洋重力調查
海上油氣開發工程
海上油氣勘探
海水顆粒物
海水非保守成分
海洋微表層
海檻
海洋觀測技術
海損事故
海洋腐殖質
海洋能轉換
海底區
海上拖運
海上安裝沉放
海水自淨作用
海洋磁力梯度儀
海冰密集度
海洋天然烴
海水腐殖質
海洋生藥學
海水離子遷移率
海水離子締合模型
海水磁導率
海崖
海洋地震漂浮電纜
海洋地震剖面儀
浮游細菌
海洋生化資源
海洋玷污
海洋環境預報
海洋環境質量
海洋環境評價
海岸階地
海洋環境監測
海洋地貌學
浮游生物記錄器
海洋環境化學
海水污染物背景值
海洋地球物理調查
海產栽培
海水成分恆定性
海洋地熱流調查
海底構造學
海岸效應
海產養殖
海流計
海水電導率
海灘岩
海洋折射地震調查
海上裝卸油系統
浮游生物網
海底完井
海底聲反射
海水密度
海底地震儀
海底地層剖面儀
海底
海洋天然產物化學
海平面變化
海洋聲散射體
海氣熱交換
海洋能源
海洋地震調查
海槽
浮游生物當量
海洋磁力儀
海洋碎屑
海洋地磁調查
海洋地磁異常
海洋生物聲學
海洋地球物理學
海洋生物噪聲
海圖基準面
海洋地層學
海底採礦
海洋同位素化學
海洋反射地震調查
海冰鹽度
海岸沙丘
浮游生物學
浮浪幼體
海洋光化學
海洋元素地球化學
海上貯油裝置
海底混響
海洋沉積學
海水透明度盤
海水透明度
海水透射率儀
海底散射
海洋氣溶膠
海洋氣團
海洋氣候學
海水腐蝕
海洋有機地球化學
海水碳酸鹽系統
海洋地震儀
海洋農牧化
海堤
海洋技術
海洋管理
海山
海洋鹽差能
海底谷
海洋重力儀
海洋水文學
海底管道
海洋天然產物
海底高原
海浪譜
海浪
海侵
海岸帶
海洋鋒
海洋重力異常
海洋輻射傳遞
海洋噪聲
海洋化學資源
海洋調查
海洋腐蝕
海底熱液
海岸工程
海底擴張
海洋生物地球化學
海洋生物化學
海水雪花
海水營養鹽
海洋環境科學
海洋環境容量
海洋環境噪聲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
海水狀態方程
浮遊動物
海洋湍流
海水水質標準
海水微量元素
海洋污染物
海水化學
海洋氣象學
海洋氣候
海洋有機化學
海洋政策
海塘
海洋開發
海洋工程水文
海水二氧化碳系統
海洋工程地質
海洋工程
浮游植物
海洋溫差能
海洋地球化學
海流能
海洋污染
海洋資源化學
海水淡化
海洋能發電
海洋工程學
海洋學
海底峽谷
海洋生態學
海水
海洋物理化學
海峽
海灣
海流
海洋資源
海洋科學
海洋生物學
海洋生態系
浮游生物
海洋法
海洋微生物
海洋聲學
海洋地質學
海洋化學
海洋光學
海洋
海水分析化學
海底隧道
海底電纜
海底熱泉
海岸
海鹽縣
海洋物理學
海平面
海岸線
海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