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小吃

寧武小吃

寧武縣是中國山西省忻州市所轄的一個縣,總面積為1966平方公里,位於山西省北中部。其小吃富于山西特色。

莜麵餃餃

莜麥餃餃是寧武人民十分喜歡的一種傳統食品。此餃子包餡不同,風味也各異,但莜麵固有的醇香不變。其做法是用剛燒開的滾水將莜麵和成盆光、面光、手光的三光麵團,用兩手搓成直徑7-8cm薄如餃皮的圓形面片,然後將面片對摺起來,把事先準備好的菜(多數為山藥絲拌蔬菜,有的可以山藥絲拌韭菜茉,也可以山藥拌茴子白菜,還可以葫蘿蔔拌肉絲)包入其內,用手指捏好口封,放在蒸籠,上鍋蒸15-20分鐘,即可食用。吃莜麥餃餃時最好用傳統制好的酸菜湯、再加少許油熗蔥花。根據食者口味,還可另加辣椒粉等佐料。其特點是皮香餡鮮,軟嫩味美。

莜麵菜囤囤

莜麵菜囤囤,也叫莜麵菜卷,是老百姓大忙季節為節省時間普遍食用的飯食。做法與莜麵和成三光麵團,用擀仗把麵團擀成薄薄的面片,再將事先準備好的菜餡,平均鋪在擀好的面片上。然後用手將一頭的面片疊翻起來,慢慢滾成一卷,再用刀切成寸半長的小段,放在籠內上鍋蒸熟即可食用。食用時,可以用酸菜湯,也可用熬制好的熱湯,如果是豬肉湯或羊肉湯,那就更可大飽口福了。

莜麵推窩窩
莜麵推窩窩,也叫莜麵栲栳栳,這是莜麵的一種傳統吃法。這種飯是寧武人民的主要家常麵食,當地人民自豪地說“寧武三件寶,莜麵、山藥、大皮襖”。莜麵推窩窩,吃起來簡單,做起來不易。推莜麵窩窩的技術較難掌握,沒有經過一定時間的鍛鍊,是很難做好的。發把式雙手操作,動作協調,迅速,一推一卷一立即畢,給人一種特技美的享受。首先,必須用剛熬開的水,將面和成三光式的麵團,爾後,用手在磨研極細膩的石岸上一點一點把手推成貓耳似的薄面片,用食指捲成小捅兒,再一個挨一個有序排列在籠中,看上去就像放大了的蜂窩,最後上鍋蒸10-15分鐘熟後,即可食用。吃時一般都要蘸酸菜湯,要想美食,可以另選配蔥花磨菇湯和蒸羊肉湯。莜麵窩窩用羊肉湯蘸著吃,那是再香不過了,筋而光滑的窩窩,拌之以幾塊羊肉細嚼慢咽,香而不膩,葷而不膻,會使人食慾大增,飽而不捨。莜麵椽頭餅

莜麵椽頭餅,多是人們為家中出行者備用的乾糧食品。這種食品原料簡單,除了面、水就是少量食鹽。吃起來香酥鹹脆,十分可口,易於消化,男女皆宜。其做法:首先是在溫水中加適量食鹽、用筷攪拌至全部融解為止,爾後用手將莜麥和成麵團,要求達到盆光、面光、手光,再用手將和好的麵團搓成粗細均等椽頭粗細的面捧,然後再用麻線把面拜會一片一片割成厚薄相等的餅,放在溫火上烤乾,即可食用。最好不要烤焦烤糊,否則,吃起來就不酥脆了。

包菜饃饃

菜饃饃,亦叫山藥饃饃、黃菜饃饃。是寧武民間的一種風味食品。近年,縣城等頭上食攤點及縣賓館、飯店等普遍將其推上飯桌,很受當地百姓和過往客人的青睞。
包菜饃饃的主要原料是莜麵、山藥、酸菜、豬油、大蔥、花椒、鹽粉、味素。製作方法有以下幾個步驟:先將山藥煮熟,去皮,壓成泥狀,然後加蔥花鹽粉味素與適量莜麵和成團;拿半熟山藥少許,擦成絲,再將酸菜用冷水沖洗後,與山藥絲拌在一起加上適量鹽粉、花椒粉、味素和煉過的豬油拌勻後,再將麵團擀成大小相似的面片,將拌好的菜餡包入其內,封好口,再上溫火熱鍋烤至全黃即可食之。吃起來,外焦里嫩,美味可口。吃了還想要。

活捉拿糕

莜麵活捉拿糕,是寧武人傳統的風味小食。有的地方把這種食品稱作散面粥。
活捉拿糕的做法說簡單並不簡單,說複雜也不算複雜。但是沒有一定的技術,一定的耐性,一定的功夫,是很難做好的,“功夫不到不熟,技術不佳不筋”就是指做拿糕時必須注意的兩點要領。
做拿糕首先要把水燒開,水中略加點鹽粉。待水開了後,把莜麵慢慢撒入水中(不需攪拌),待乾莜麵全部覆蓋開水後,讓其多煮一陣,見水溢出乾麵之後,用水筷朝一個方向摻成麵團,再用鐵匙將麵團壓成餅,來回翻迭數次,使麵餅變為外有硬殼,內為筋力時,在鍋中滴適量胡油,再滾翻數次,經過九滾十八翻,至全熟後,便可成為盤韌白嫩的糕餅,吃時隨個人口味,可以蘸酸菜湯,也可以蘸各種熱湯,但是最佳吃法還數配羊肉蘑菇湯,如果喜歡吃辣,再加點油熗辣椒麵,那就更美更香了。

燜莜麵魚魚

燜莜麵魚魚,俗名燜圪瘩。是寧武縣頗具特色的風味食品。當地有“誰吃誰稱讚,吃飽還想吃”的說法,就是指人們對此食品吃後的感覺。
燜莜麵魚魚要真正做到美味適口,並非易事。除了配製好底料(山藥、蔬菜、豆角、葫蘆、肉片)等混合熬菜外,重要的是和好面,過不了這一關,面魚就不會有筋道(或有筋骨)。和面必須用涼溫水潑好,再用拳頭和手掌交替揉踩,直到麵團中擠出空氣,發出噗噗的響聲,才能雙手搓出數尺不斷的魚魚,魚魚搓好後,輕輕灑在事先熬好的菜上面,然後蓋實加溫,燜8-10分鐘,熟後即可食用。如有條件吃時另加小許香菜(芫荽)、蔥段、大蒜末、熗辣椒,就更美更香了。

磨擦擦面

磨擦擦面,是寧武鄉間常吃的一種風味食品,近年成為酒館飯店的熱門小吃。
磨擦擦面的製作方法是:取洗淨的山藥數顆去皮,用磨擦擦成末,用清水淘了,去掉渾水,拌進適量莜麵和少許山藥澱粉。如用抿床下鍋稍軟一些,若要擀成圪瘩稍微硬點,根據吃法而定。無論吃抿面還是吃圪瘩,都要熬制臊子,臊子可葷可素,因人而宜。這樣,吃起來口感好,味道美,吃了還想吃,誰吃誰說好。

莜麵饋飠壘

莜麵饋飠壘 ,亦名不爛子。是寧武莜麵特有的一種吃法。做莜麵饋飠壘 ,需將洗乾淨的山藥蒸熟,晾涼,去皮,然後用擦子擦碎,再拌適量莜麵,加入蔥花,花椒粉,食鹽,用手把面和山藥來回搓揉,直到互相融合,成為毛茸而鬆散的饋壘,之後放入籠內上鍋蒸10分鐘即熟。再用鐵鍋放入胡油,油熱後投入蔥花,把蒸熟的饋飠壘 倒入油鍋中乾炒,去掉大氣後即可食用。吃之令人感到茸軟、柔松、香氣撲鼻,回味無窮。

山藥糕

山藥糕,是寧武人民千百年來的傳統名吃。其做法是:將洗淨的山藥煮熟、去皮,用合合床反覆擠壓成泥狀,再加入適量白面、山藥澱粉、椒粉、蔥末、食鹽,用手反覆揉合成麵團,再將麵團擀成厚薄均勻的麵餅,用力切成若干小三角狀餅兒,然後上油鍋炸至金黃色便成。吃起來有外焦里嫩,又筋又香之感,令人忘乎饑飽。

豆面抿面

豆面抿面是寧武的傳統風味麵食之一,它以獨特的製法和鮮美的味感贏得了各個階層和中外人士的讚賞。制抿面有專門的面具,為抿床,制出的抿面是圓條狀。吃時配葷、素澆頭皆可。其做法是將一分豆面與四分之一的精粉放入盆內摻勻,逐漸加入冷水,不斷用木棍順一個方向攪,待將面攪出筋,成粘度很大的軟麵團時即可。然後用小木板片鏟入抿床內,用木製抿圪嘟擠壓床把,將面壓入開水鍋內(使用小火保持水面微開),成細粉條狀,待漂翻煮起即成。抿面的特點是面質滑柔利口,湯清味香,風味別致,富有營養。

長豆面

長豆面是寧武的地方傳統風味麵食。因主料豆麵條長好幾尺而得名。人們不論逢年過節,迎親送友,生辰滿月,都離不開它。其做法是豆面中加入面丹(一種植物籽粒,生長於沙丘),用冷水和成硬麵團,蓋濕潔面布餳約30分鐘,然後取餳好麵團在案板上揉成長方形塊,用擀麵仗壓扁,擀成紙薄的大片,然後再撒勻面撲,切成長度不少於5尺的麵條,下開水鍋煮熟撈出。澆上肉鹵,還可配製湯料,即可食用。長豆面面質筋、柔滑、醇厚豆香,富有營養。

豆面流圪瘩

豆面流圪瘩是寧武的常用面飯,婦女坐月子時也多吃此面。做法是:第一步把豆面及精鹽同時放入盆內摻勻加入適量冷水和成麵團,再將一些水分次順木棍撐入面內(木棍須一順撐擰,必須撐出麵筋,要防止脫水),成稠糊狀。第二步是鍋內加入清水,上火燒開,保持水面微沸,手執兩根筷子,夾上稀面不斷捻動,使稀面順筷自然拌落流成細條注入鍋內,直至將面流完煮熟即成。豆面圪瘩子軟、嫩、易水化,使用工具簡單,製作方便。

豆面餄餎
 豆面餄餎各是寧武特有的一種風味食品,除了具有湯清味美、濃香怡人、冷熱均可、四季皆宜等特點外,還具有利口開胃、增強食慾、潤膚烏髮、清火去郁、強腎健脾、解除便秘等特殊功效。自古便有“聞香下馬、知味停車”,吸引遠近顧客之說。
做豆面餄餎各關鍵是和面,其做法是將精細的豆麵粉,置入面盆,在清水中加少量面丹,然後加入面少許。和面時要掌握先硬後軟,“抓三水、達三光”的原則。即第一次上水時要用手指或筷子來回攪動,將面打成麥穗狀;第二次上水時,將水灑在面穗上用手攪拌。這樣和的面硬度比較大,但經成大塊;第三次上水時,將手上、盆邊的麵粉用水一齊粘於麵團上,雙手用力揉,揉成既光又滑的整麵團,達到面光、手光、盆光。然後再餳一陣兒。醒面過程中,再配製好澆湯,原料根據口味決定,可以是西紅柿炸醬,也可以是山藥塊豆腐塊、香油、味素、食醋,少量開水混合沖勻調拌。吃時將和好的面揉勻揪成塊、搓成圓柱形,放入餄餎各床,壓入水滾的鍋內,稍煮片刻即熟,然後撈入盛湯的碗內即可食用。豆面碗飥
豆面碗飥,亦名豆面次粉。是寧武縣的傳統風味小吃,清涼爽口,別具特色,誰吃誰夸。
豆面碗飥是以豌豆面為主要原料,然後再配以其它佐料,調成糊狀,盛在碗裡蒸製而成的。其白如玉,綿軟而柔韌,富有彈性,味美可口,營養豐富,久負盛名。
製作碗飥的首要條件是磨豆面,磨豆面的工序是:先將碗豆脫殼去皮後拌濕,用石磨去掉青麩(即一層極薄的綠皮),再上磨加工兩遍,用細蘿篩下,出面率50%者即為上等豆面,做為備用。什麼時候吃什麼時候再用。製作時,將豆面用涼水浸泡並攪成麵糊,稠稀以能流開而不聚結為宜。之後將麵糊邊攪拌邊流地摻到開水鍋里,再至成為粥狀,再熬2-3分鐘與至碗中晾冷後即成固體,待晾冷後用小刀在碗邊緣割一小縫,把碗倒扣,碗飥自然分離。吃時,把碗飥切成小塊,將備好的醋、蒜泥、胡麻油、乾薑粉、少量鹽加水兌成汗澆上,在蘸一點辣椒油,即可食用。豆面碗飥宜現做現吃。一般可存放二天左右,要防熱防凍。寧武“一窩絲”
寧武人吃“一窩絲”歷史悠久。近幾年來,農村的富裕程度越來越高,白面、胡油家家不缺,“一窩絲”在全縣農村興盛起來,成為人們迎賓待客的佳品。由此,又創造了與此相似的“一窩酥”,與“一窩絲”號稱食品中的雙絕。
“一窩絲”以酥、脆、香為貴。它鮮食時甜綿可口,乾食時酥脆清香。動一動,散成一堆;嚼一嚼,其味無比。存放一至兩月,色、味不變,軟硬程度不變。
製作“一窩絲”需要幾種上好的原料:白面、白糖、精鹽、胡油等。白面,要用管涔山之水澆灌的小麥磨製;胡油,要用本縣純種胡麻生產的胡油;白糖,要用上等的綿白糖。“一窩絲”分為甜類和鹹類。甜類佐以白糖,鹹類加入精鹽。製作時,要將達到一定甜度的或鹹度的糖或鹽用溫開水深解,用以和面。面要和好揉到,在面案上醒40到50分鐘,再將面拉成均勻的細絲,蘸足胡油後勉強團圓成形,用慢火烤或烙成餅。這樣,餅子就達到了甜而酥(指甜類餅),不膩不硬的效果。看去是餅,一動為絲。
因此,沒有到過寧武,沒有親口嘗過寧武“一窩絲”的人,誰都不會相信“一窩絲”能香過聞喜煮餅,忻州瓦酥。而但凡品嘗過“一窩絲”的過往賓客,幾乎全部驚嘆不已。讚嘆在這塊風水寶地上,竟會有這樣形也絕,味也絕的絕妙食品。寧武油炸糕
山西多數地區都產黍子。黍子上碾去殼成黃米,磨成面謂之糕面,用此做此油糕便是晉北各地的風味食品,亦是逢年過節待客的好茶飯。
寧武油炸糕做法與其它地方大同小異,以溫水和糕面,做得少即和得稍軟一點,以能捏成把為宜;做得多即將糕面用溫水拌溫,先撒一層於極滾開水鍋上的籠里,熟一層撒一層,撒完蒸熟,出鍋後蘸水揉勻,捏成一體整圓餅狀,或包豆餡、紅糖,捏面兩半合圓形。然後,置胡麻油鍋內炸,炸成金黃至棗紅色,出油鍋即成。鮮炸的油糕,表皮酥脆,裡面精軟,因為黃米本身的糖分和塗過糖漿,所以不蘸蜜糖,也覺香甜。而且這種香甜毫不膩口,是淡淡的、適口的香甜。
個別鄉村有不同之處,是將從油鍋里炸出的油糕趁熱個挨個一層層放入盆內壓實,然後將盆加蓋放入開水鍋內(水不得浸入盆內),小火溫熱(當地人叫燉)半小時以上或更長時間以後再吃,方顯出寧武油糕獨特的馨香風味;熱騰騰、油浸浸的油糕黃里透紅,讓人一看饞涎欲滴;咬一口,又綿又軟又精,筷子夾住一頭,像飴糖一樣拉出尺把長,一放開,又能縮原狀;至於香甜,那就不必說了,開始吃,不由人狼吞虎咽,一兩個糕若蛇入洞穴;細嚼慢咽,更有一種余香。
寧武人吃糕,與別地一樣,不僅在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招待賓客,而且每每有紀念意義的事都要吃糕。小孩子過滿月,做生日,要吃“滿月糕”、“百歲糕”;老年人做壽,要吃“長壽糕”,娶媳婦要吃“喜糕”,蓋新房要吃“上樑糕”,搬遷新房新居要吃“搬家糕”,並有“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的說法......這些古老的習俗,至今在農家仍很盛行。他們一方面取“糕”的諧音與“高”緊密聯繫在一起,企盼步步登高,高升旺長;一方面取糕的形狀圓與色澤紅,祝願合家團圓,日子紅火。寧武水餃

說起水餃,各地又有各地的姿彩、特色、風味。寧武人稱餃子為“扁食”。其特點是:皮薄、餡大、肚兒圓。正如清時寧武府五寨縣令秦雄褒道:“皮如荷葉薄且光,餡似肉丸噴清香,白鵝入水任翻騰,滿口山蔥野韭黃。”形象地道出寧武水餃的特色。
做餃子時寧武人在皮兒上特別講究均勻、細膩、綿薄、光滑,提之揉輕,揪之有彈性,照之如玉似晶,可見日光影象。餡兒以青山羊、肥綿羊、上等羯羊肉,取其肉滿膘肥,紅白相間處,剔盡脂膜,去盡骨質,洗過刀砧,精切細剁。在剁切時,加入適量鮮蔥節、嫩薑片、新韭、白蒜瓣兒,共切混剁,叮叮噹噹、手起刀飛,很有節奏,如一曲清清雅雅的山鄉曲,直剁到肉爛如泥,提之成條,拋之如丸,白紅相間,透出股股肉餡的幽香。再拌以椒、鹽、香油、胡油、小茴末等佐料,拌和均勻,鹹淡適度,味道適宜,放入盆缽去醃浸,俗稱“和餡子”,使各種作料入味。
再把紅蘿蔔——胡蘿蔔,外皮朱紅者用鑔子細鑔,飛出條條如金雨的細絲條,按肉餡的多少,以五分之一作比,再精剁成細末,一併納入肉餡內,精心拌和,攪拌均勻,肉餡方成,取蘿蔔的胡腥氣,甜甜的甘美味。胡蘿蔔既去膻、去腥,減羊內味兒的特殊作用,又鮮嫩可口,營養豐富。鄉人有“羊肉嫩蘿蔔,香死王老太”之說法。這樣的餡兒,使人食之不膩,入口有膻,而又有一股蘿蔔的甜香,真是風味獨具。
皮兒擀就,餡兒調了,巧手的姑娘、媳婦兒,巧手一提,一包一壓,一隻只水餃捏出,如一隻只白鵝從手中飛落到金黃的秫秸箔箔上。有的且如小燕展翅,餡肚兒是身,邊用作翅;有的捏成元寶狀,四棱四角,兩耳高聳;有的捏成鼠鼠餃,渾身光滑閃亮,其角花紋一溜,收口處,捏成細細精精一條尾巴,入水飛翻,如銀鼠鬧水,別有一番情趣。還有捏成三角兒,長扁肚兒的。餃子做好後,投入鍋內,用溫火煮即可食用。白銀玉琢的羊肉水餃,皮兒青青見餡,餃兒淡淡透香,倒一點老陳醋,加一點鮮蒜泥,少許加一點辣椒油,加入香油點兒,加醬油水兒,趁熱把餃子放入,那香氣,那精滑,咬一口,一口香濃,禁不住口水四溢。你如欣賞一種工藝,又享受一種絕好的佳肴,那皮兒似麵條,卻比觀條香精;那餡兒如丸子,卻比丸子細潤甘美。有羊肉的鮮美,有蘿蔔的香甜,品味無窮,回味不盡,打一個飽嗝可香三天。
寧武水餃的吃法很多。氽、煮、蒸、煎、炸、燴、燜、溜各樣皆有。論餡兒,韭黃、雞子、白菜、蝦仁、豬肉、羊脂、雞肉、辣子,幾乎應有盡有,無所不包,無所不備,簡而言之,可分葷素兩類。餃子成為宴席、婚嫁、喜慶節令、迎賓的美食。

寧武醃菜

寧武歷為邊關要塞,文明之地。守兵烽屯,官宦蟻雜。糧草遠距徵集,蔬菜就地調劑,這是歷史的需要,也形成了寧武人講究吃菜的民風民俗。
寧武醃菜主要分二大類:一是大菜,指常備菜,二是小菜,指現吃菜。醃製方式分為單一、混合兩種。製作方法上主要有鹽醃、醬醃、糖酸醃、生髮、熟發和曝醃等。下面介紹的是城鄉人民常食的幾種。
1、醬菜:醬菜是以蘿蔔、苤藍、芥蔓菁、黃瓜、豆角、芹菜等作主料。以醬、花椒、大茴、鮮姜、粗鹽作調料。先將大豆炒熟磨碎加麩皮作曲制醬;花椒、大茴用紗布包好;鮮姜用線串成串;入缸拌入粗鹽充分攪拌。待秋菜收回洗淨,蘿蔔去葉,苤藍去皮入缸,用青石壓實醃製一年即成。黃瓜、豆角選無籽、肉厚、細長的在陽光下曬至萎蔫,入缸,一年中可隨采隨醃。這種菜是鄉下家家戶戶吃飯的必備菜,食用時從缸內撈出,清水沖洗後切成毛髮細絲、貓耳方尖、骨牌薄片,加香油、味素拌勻入碟,拼成各種花樣。口感鹹甜、香脆。
2、發酸菜。發酸菜是鄉間家家戶戶必備的一宗大菜。以茴子白、芥菜(包括葉)為主料,以精鹽、辣椒麵為輔料。先將茴子白、芥菜切成細絲拌入輔料,入缸用青石壓實,置陰涼處發一個星期後可食用,色青白相同間,吃起來酸甜香脆十分利口,酸菜醃水清涼爽口,香味濃厚,是清熱解毒的一味良藥。
3、荒菜。顧名思義,它是舊時人們為備荒而做的一種醃菜,天長日久,由於精工細作形成了一種別具風格的小菜。醃製時,將選好的菜葉、碎小蘿蔔洗淨入鍋煮熟後切碎,拌勻入缸,不加任何輔料,青石壓實置陰涼處發酵。一月後即可食用,食用時擠淨醃水,加山藥蛋絲、鹽、花椒、蔥花等調味品,包莜麵餃子、烙火燒、或炒、燴均可,吃起來酸甜可口,開胃健脾。
4、倒醃蘿蔔。選粗6分,長6寸左右的勻稱蘿蔔,洗淨置陽光下曬至半乾,入缸。用粗鹽過濾水醃沒,青石壓實,醃製一冬天后,次年春天將其出缸再曬乾,入鍋大火乾蒸。出鍋後加入醬油、味素、淡醋、料酒攪拌入悶缸,兩月後啟封開缸。這時蘿蔔表皮積鹽霜,橫斷切見梅花狀,色黑紅似墨菊傲霜,煞是美觀。口感頑精。細嚼慢品,回味醇香,甜鹹適口。它除配飯吃外,還具有解乏鎮靜之功效。您如果有暈船暈車的毛病,帶上點比吃暈車藥還要靈驗。
5、曝玉缽。它是將肉厚個大的苤藍去皮,中間挖洞,盛入由醬油、精鹽、淡醋、味素、花椒、大茴等配製而成的醃湯,放置陽光下曝曬,直至苤藍外觀黑紅為止。食用時把外表洗淨,切成細條,配蔥花香油,口感香脆,甜鹹適中,風味獨特,妙不可言。
6、糖醋白菜。將大白菜去粗葉洗乾淨,控去水分破肚切成四瓣,用白糖、精鹽、辣椒片按層邊醃邊灑。青石壓實,待醃出水分,再將食醋加料酒倒入缸內。花椒用淨紗布包好壓入青石下,一星期翻缸一次,待翻三次後即可食用。色白雪、紅玉,味辛辣刺鼻,口感酸、甜、辣、香,具有健脾胃、去痰清肺的功效。也是下酒的一味好菜。
7、糖蒜。名為糖蒜,實配有苤藍、蔸蔞、茴芩等。將大蒜去粗皮留細皮,苤藍去皮切成各種花樣,蔸蔞洗淨選勻,茴芩去皮切成骨牌狀入缸,再將紅糖、醬油、花椒水、精鹽配成的醃湯倒入醃沒,壓青石,一月後可隨吃隨取,色橙紅。口感甜香,具有防病開胃之效。是一種下酒好菜。

寧武蓮花豆

蓮花豆就是普通的油炸蠶豆。製作時,將當地所產白皮大蠶豆經溫水浸泡得白白胖胖,而後用小刀將蠶豆一端十字劃裂,置上好的胡油鍋中炸制,炸熟的蠶豆個個十字紋爆裂,皮黃肉白,酷似一朵朵活生生綻開的小蓮花。炸熟的蠶豆趁熱灑少許鹽面(也有拌白糖的),拌勻即可食用,這種蓮花豆吃起來香、脆酥、婦女兒童最喜歡吃,可當小吃,同時也是下酒的一道好菜。

汾源豆腐

豆腐是一種普通的日用食品,相傳是由漢朝淮南王劉安首先製作成功。它用黑豆或黃豆(大豆)作原料,製法是先將豆子破碎,並用水浸泡,爾後再磨成糊狀,用開水澆兌、去渣、熬汗,最後加入適量滷汁或石膏,使蛋白質互相凝結,去水即成。
汾源的豆腐和其它地方的相比,頗具特色,從色澤、味道上講,都屬上乘之品。汾源豆腐好,好就好在一個“水字”上。汾河的水好,清流甘美無雜質,用其製成的豆腐白而細,嫩而精,燒燴不爛,炸炒不碎。汾源豆腐有一個特點是保鮮期長,豆腐出槽之後,浸於水中。可以在幾十天內保持鮮嫩,所以人們編了一段順口溜,夸汾源豆腐:“四四方方,水裡汪汪,遠看白白胖胖,近聞撲鼻噴香。”還有個特點是產出率高,一般每0.5公斤豆子可產豆腐2公斤左右,比其它地方高出0.25公斤至0.5公斤。
汾源豆腐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是一帖保健藥膳。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寫道:氣味苦、鹹、寒、有小毒,主治寬中益氣、和脾胃、消脹滿、下大腸濁氣、清熱散血。治痢疾,用白豆腐,以醋煎食之即愈;治肝熱血凝引起的赤眼腫疼,白日服消風熱藥,夜用鹽收豆腐生貼在眼上。如果飲酒過度醉死,但心口還有熱氣者,可用熱豆腐切成薄片,遍身貼之,冷後再換熱的,可使病人甦醒。用豆腐片敷在碰傷青腫處,可消瘀散腫。常吃豆腐還可延年益壽。

羊肉蘸莜麵

到寧武旅遊,請君吃頓羊肉蘸莜麵,否則,你就真正領略不了寧武的風土人情和頗具地方特色的食品風味,留下偌大的遺憾。多少年來,在民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寧武好茶飯,羊肉蘸莜麵,加點山藥蛋,誰吃誰稱讚。”這首詩吟出一種自豪感,吟出一種真誠的讚美。
寧武人喜歡吃莜麵,每逢春節,在年三十或二十九,家家都要吃一頓“隔年莜麵”,表示喜慶,象徵吉祥。農民求師學藝,先要學會種莜麥的技術,姑娘學做飯,先要學會做莜麵,親戚朋友上門要吃好莜麵,乾重體力活或出遠門,也要吃耐飢的莜麵飯。普通農家婦女都可以做出十幾種各具風味的莜麵,有薄如“刨花兒”的貓耳朵朵莜麵窩窩;有雙手一次搓出五根纖細而不斷的莜麵“魚魚”,有用手掌托皮捏出好吃不過麵包面的油角角或菜角子;有細而不斷多而不亂的河撈,然而,要真正吃頓好莜麵必須有好的湯湯調拌,好湯就是羊肉湯,湯的製法是,選用上等山羊肉切碎,放入小茴、蔥段、食鹽、麻油等攪拌好盛入碗內。為什麼要選用山羊肉呢?山羊一般生活在山區,喜歡攀登懸崖峭壁,啃食鮮草,且多有中草藥材,因此,山羊肉鮮嫩味香,脂肪較好,膻氣很輕。攪拌好的羊肉碗同莜麵窩窩一起上籠蒸熟,由於海拔高度不同,蒸莜麵的時間也有長短,寧武海拔為1400左右的地區,需蒸半個小時,時間短了不熟,長了薄薄挺立的窩窩就會倒狀成一片,開籠後要趁熱而吃,吃飽後千萬別忘了喝蒸過莜麵的水,這叫原湯化原食,既味美可口,又易於消化。

蔥花烙餅

蔥花烙餅是寧武城鄉人民喜愛吃的主食之一,常用炒雞蛋,烙油餅一類飯菜招待客人,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會做。吃起來,層薄如紅,綿軟利口,金黃色美,酥香可口,不失風味,製作方法是:先將白麵粉放在盆里,取溫水加適量食鹽,倒入盆中(如是冬天用七熱三冷水,夏季可完全冷水),用棍子攪拌,直到沒有乾麵為止,面和好後,放在一邊稍性一性,把和好的面擀開,刷上食油、撒上蔥花、鹽面捲起來,再盤成一團擀開,二三分厚,上平底鐵鍋烙,餅上色後翻過,兩面都刷上油,烙時要注意火色,不要焦了,兩分鐘即熟。吃時可以配上各種小吃、稀飯,更有風味特色。

蘿蔔燉羊肉

燉羊肉,是千百年來晉西北人的傳統美食。但寧武的燉羊肉與各地相比,另有一番風味。因為,製作起來要比各地多一道程式。其方法是:將羊肉剁成三尖塊,下開水鍋氽透,撈出放在冷清水鍋中,然後把洗淨的胡蘿蔔切塊,放入羊肉鍋中,配上醬油、食鹽、蔥段、薑片、小茴香、花椒,然後將鍋放到旺火上加熱,開鍋後再改用溫水燉,燉至爛熟即成。特點是:吃起來軟爛香甜,回味無窮。

羊雜割

羊雜割,是寧武城鄉風味名食之一。近年成為各地旅客商賈和本地民眾爭相食用的美食。
羊雜割的製作方法是:將羊下水洗淨煮熟切成絲備用。吃飯時,將蔥段、蒜片、薑片、辣絲上油鍋拌炒一下,然後用少許醬油、陳醋噴出香味,加入涼水、食鹽、小茴、花椒等佐料燒開,再將切好的羊雜割下鍋,如果想配點土豆粉條,此時也一併下鍋。稍煮一會兒即成,喝時,再根據各自口味配以芫荽、辣椒粉、味素、陳醋,這樣喝起來熱騰騰香噴噴辣滋滋酸生生,美煞人了。

折餅

折餅,亦名攤米花。過去是城鄉人民逢年過節必備的食品,現在成為賓館飯店,街頭小吃攤餐桌上的佳肴。
折餅是用硬黃米磨成的麵粉製成的。製作時,先將米麵粉放入大盆中,取其一半,邊攪邊撒投入開水鍋不熬成為糊糊,然後勺置盛面的大盆中與乾麵粉和在一起至不留乾麵。然後蓋好放到熱炕上發酵,待全部發酵後,另用一面盆把發酵後的米麵加水兌鹼解成稀溜溜的糊糊。以小勺慢慢倒入溫火油鏊中一個一個煎熟,即可食用。

玻璃餃餃

玻璃餃餃是寧武鄉間的一種精美食品。做玻璃餃餃,須先將山藥洗淨煮熟,去皮,搗壓成泥,然後加入適量的白面和澱粉和合為麵團,再將麵團擀成一個個薄薄的面片,包上事先備好的餃子餡,捏成花角角或者稍梅樣的小包,用籠蒸熟即成。蒸熟的餃餃清凌凌亮晶晶,像透明的玻璃,能看出內中的餡兒。吃時蘸上平時吃水餃的湯料,皮兒盤軟,餡兒噴香,美極了。

山藥鏇餅

山藥鏇餅,是用山藥和莜麵製成的。是老鄉們常吃的一種美食。其做法是:先將山藥洗淨煮熟,去皮後搗壓成泥,然後與適量莜麵、食鹽、花椒粉、蔥花和合為麵團,再一個一個擀成二三公分厚的圓餅,置鍋內以溫火燙熟即成。燙時要注意火色,不要焦了。

豆面捏缽

豆面捏缽,也是鄉間百姓喜歡吃的一常吃的一種傳統主食。其做法與抿豆面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抿面是用抿床抿的,而捏缽是用捏缽這種特殊的炊具往鍋里擠壓的,這種食法麵條長於抿面而短於飠合飠各。是人少時才能吃好的麵食,所以一般飯店很少採用。

寧武大燴菜

寧武大燴菜,也叫家常粉菜。它的特點是內容豐富,經濟實惠,美味可口,老少皆宜。它的製作方法是:先將五花豬肉切片,下油鍋大炒成半熟,撈出備用,然後再將油拔過的山藥塊、白豆腐、白菜塊、土豆粉條一起燴於炒肉的鍋內,並配入花椒粉、食鹽、薑絲、蔥段、蒜泥、辣椒等佐料。待菜燴至快熟時,將炒好的豬肉連湯油加入鍋內,全熟後即可食用。

油炸糕

寧武油炸糕做法與其它地方大同小異,以溫水和糕面,做得少即和得稍軟一點,以能捏成把為宜;做得多即將糕面用溫水拌溫,先撒一層於極滾開水鍋上的籠里,熟一層撒一層,撒完蒸熟,出鍋後蘸水揉勻,捏成一體整圓餅狀,或包豆餡、紅糖,捏面兩半合圓形。然後,置胡麻油鍋內炸,炸成金黃至棗紅色,出油鍋即成。鮮炸的油糕,表皮酥脆,裡面精軟,因為黃米本身的糖分和塗過糖漿,所以不蘸蜜糖,也覺香甜。而且這種香甜毫不膩口,是淡淡的、適口的香甜。
個別鄉村有不同之處,是將從油鍋里炸出的油糕趁熱個挨個一層層放入盆內壓實,然後將盆加蓋放入開水鍋內(水不得浸入盆內),小火溫熱(當地人叫燉)半小時以上或更長時間以後再吃,方顯出寧武油糕獨特的馨香風味;熱騰騰、油浸浸的油糕黃里透紅,讓人一看饞涎欲滴;咬一口,又綿又軟又精,筷子夾住一頭,像飴糖一樣拉出尺把長,一放開,又能縮原狀;至於香甜,那就不必說了,開始吃,不由人狼吞虎咽,一兩個糕若蛇入洞穴;細嚼慢咽,更有一種余香。
另外,還有很多種做法喔,令人回味無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