燜莜麵魚魚

燜莜麵魚魚

燜莜麵魚魚是山西傳統食品。莜麥生命力頑強,相傳漢武帝時期在邊塞大量種植後因山西方言慣用疊詞,稱面魚為面魚魚。日久這種民間麵食傳遍了山西、陝西、內蒙、河北、山東等地 ,成為山區人民的家常美食。

簡介

燜莜麵魚魚要真正做到美味適口,並非易事。除了配製好底料(山藥、蔬菜、豆角、葫蘆、肉片)等混合熬菜外,重要的是和好面,過不了這一關,面魚就不會有筋道(或有筋骨)。和面必須用涼溫水潑好,再用拳頭和手掌交替揉踩,直到麵團中擠出空氣,發出噗噗的響聲,才能雙手搓出數尺不斷的魚魚,魚魚搓好後,輕輕灑在事先熬好的菜上面,然後蓋實加溫,燜8-10分鐘,熟後即可食用。如有條件吃時另加少

燜筱面魚魚相片 燜筱面魚魚相片

許香菜(芫荽)、蔥段、大蒜末、熗辣椒,就更美更香了。

歷史起源

相傳,漢武帝時期戰事不斷,北方地區的遊牧民族匈奴經常騷擾漢地,造成了大量的人畜損失,人民苦不堪言,正常的生產生活無法繼續。訊息傳到中央,漢武帝大怒,隨即命大軍前去征討。可是遊牧地區的匈奴大軍忽東忽西,作戰不定,給漢軍造成極大損失。軍隊屢戰屢敗,加上漢軍的補給全靠長安從內地及各郡徵調,補給環節薄弱很容易遭到打擊。而遊牧民族的騎兵,靠擄掠為主,隨軍自帶乾糧,不僅沒有被消滅,反而越戰越勇,令漢軍十分頭痛。於是武帝採納了大將軍衛青的建議,命隨軍駐地墾荒,以供軍需,並從各郡徵調大批勞力調往當時的河套地區,使漢軍的實力大增。漢軍食後,軍力大增、耐饑寒,經酷暑,最後大獲全勝。漢武帝非常高興,親自率眾到河套地區,犒勞三軍,並封敬獻穀物的大臣莜司為大將軍。從此這種穀物在中華大地紮下了根。人們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便稱這種穀物為莜麵。後經過勞動人民的智慧產生了莜麵魚魚這種獨特的做法。

製作方法

主料:莜麵200克。

配料:豬肉50克,粉條15克,豆角20克,海帶10克,土豆20克,西紅柿30克,白芝麻5克,香菜3克。

調味品:生薑片3克,蒜片4克,鹽3克,味素3克,陳醋5克,醬油3克。

製作過程:

1、莜麵粉加水和成麵團,用手搓成兩端細中間粗的橄欖形(北方稱魚魚),用水煮熟撈出,過冷水後待用。

2、豬肉切小片狀;豆角切丁;海帶切絲;土豆切筷子條形;西紅柿切大丁;粉條用水泡發。

3、燒鍋放油,放入肉片炒散,放入生薑片和蒜片炒出味,放入鹽和醬油炒肉片上色,放入其餘配料略炒後,放入適量水煮開,再放入魚魚同煮,待水開時放入鹽﹑醬油﹑陳醋﹑白芝麻、味素調味,裝入大碗中,表面撒上香菜段即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