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廟

堯廟

堯廟位於臨汾市秦蜀路南端,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汾史稱平陽,《尚書》載"堯都平陽"。司馬遷《史記》云:"學者多稱五帝尚矣,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足見華夏文明自堯始。壇廟建築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充分體現了漢族作為農業民族文化的特點。壇廟建築的布局與構建原構與宮殿建築一致,只是建築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

基本信息

廟宇簡介

山門正中門額嵌“古帝廟”四字,旁門東刻“就日”,西鐫“瞻雲”,意為人們依就如葵花向太陽,萬民瞻望如五穀盼甘霖。山門以南兩旁栽植柏樹,原東西廂房百餘間無存,僅有零散豎立著的歷代碑石。西邊新遷建琉璃九龍壁一座,面東。正面聳立五鳳樓,雄奇俊秀,原名光天閣,意為堯舜光天下之明。樓下有三個磚券門洞直通中院,樓上重檐之下,圍設圍廊門台,登高望遠,宮內外景物盡收眼底。頂上脊飾陶俑31個,人物個個栩栩如生。五鳳和鳴象徵天降仁君,君臣團結,河清海宴,國泰民安。穿過五鳳樓,便是堯井亭,亭形六角,周設圍欄,井深十米,上加篷蓋,傳說為帝堯親鑿,實為啟示後人飲水思源,不忘帝堯功德。原來兩側的獬羊亭、冥莢亭今已無存。現存對稱的四株古柏,一日柏抱楸、二日柏抱槐、翠柏叢中紫紅楸花、潔白槐花盛開。三日鳴鹿柏,四日夜笑柏,傳說曾有梅花鹿來樹下嘶鳴。夜笑柏或說原產於印度,每年臘月三十日夜,樹上沙沙作響,似笑語聲,故名。

廟宇歷史

堯廟堯廟

北魏詔祀帝堯於平陽,以後歷朝“謹按祀典,諸前代帝王,三年一祭,其時以春之仲月,其地以當時所居國邑,祭祀……唐堯於平陽府”。元初大規模重建,“為地上百畝,為屋四百間”,忽必烈帝詔賜其宮曰“光宅之宮”,殿日“文思之殿”,門曰“賓穆之門”,並賜白金200兩,良田15頃,為贍宮香火費。明代擴建為三聖(堯舜禹)廟,清康熙帝親臨平陽詔令重修堯廟,建萬壽行官,御筆題匾,堯殿曰:光披四表;舜殿曰:浚哲文明;禹殿曰:萬世永賴。諾示每年三月十八日起廟會,會期一月,至四月二十八日祭堯。屆時官紳僑民隆重祭祀,三台唱戲,廟會熱鬧非凡。戰亂以後,廟會廢止。令人遺憾的是,1997年,廣運殿被人故意縱火焚燒,火滅殿塌,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廣運殿已於1999年復建。

古帝堯陵

古帝堯陵位於臨汾市東,郭行鄉北郊村西,距市區35公里。堯陵依山傍水,建在山腳下一個半島形的岩石丘上,

堯廟堯廟

澇河環繞,岩崖下潺潺西流,陵丘高50米,周3O0米,古柏蔥茂,世稱神林。山門面河臨岸,上建戲台,下為磚券門洞,呈樓閣式。進了山門,東西原為看戲樓台,北面為儀門,系木構牌坊,斗拱層層疊架,飛檐左右排出,結構精妙,巧奪天工。坊上前書“平章百姓”,背書“協和萬邦”,過去此處為下馬坊,文武官員晉謁堯帝陵寢時,至此均須下馬落轎。入儀門中院正中為獻殿,面闊三間,高大敞朗,東西為配殿。獻殿後有石階13級,踏階而上,原有正殿五間,現存搭建的碑廊,中豎“古帝堯陵”作為標誌的石碑,與殿宇同為明代萬曆年間修造,兩旁排列著元、、清時代碑碣。中軸線兩側,各有廂房耳房,碑廊下石階兩旁,東西各有一院,正面留下磚券窯洞一排,原獻殿東西的齋室12間以及神廚已毀,陵西守墓人組成的村落亦荒廢了。

廣運殿

堯廟堯廟
再後的廣運殿高大雄偉,為祭祀帝堯之主殿。1987年政府撥款大落架重修,廟貌嶄新。殿基高2米,長五條壓邊。殿前月台寬闊可容數百人參祭。月台前正中砌滾磚成坡,邊砌石條,中心嵌有二龍戲珠青石巨雕,除皇宮外,非一般廟殿所有。殿高27米,寬九間,進深五間,周設圍廊32間,內外總計77間,近似故宮太和殿。該殿重檐歇山頂,綠色琉璃瓦飾邊,脊立五彩琉璃脊飾,龍飛鳳舞,金碧輝煌。殿內豎立12根18米高的通天柱子,每根柱下都有石雕柱礎,水磨青石,光潔可鑑。浮雕麒麟、象、花卉、禽獸,形象逼真,刻工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殿中磚木神龕中,彩塑帝堯聖像,高2.8米,身著九章服,頭戴平天冠,帝王威儀,神采奕奕,旁立四男侍,龕台下四大臣分立兩旁,傳說左為方季、五滿,右為單非、禾覃。龕前居中豎立兩根盤龍大往,彩塑纏柱盤龍,威嚴可怖,名曰虬柱。殿前正中上方有二層彩樓,與大殿一體構成,新穎別致。殿內靠前牆兩分各有懸空木梯可上彩樓。登樓眺望,堯宮景色,一覽無餘。廣運殿取廣以配天,運以配地之意,殿前彩樓兩旁懸有“民無能名”四個大字。“民無能名”依張守節《諡法解》為:“民無能名曰神。”後院為帝堯寢宮,宮內彩塑帝堯及其夫人像。寢殿兩旁新修長廊東西各20間,供展覽參觀之用。

堯陵祠

堯陵祠宇始建年代不詳,據金代碑載,唐太宗李世民征戰曾屯兵於此,祭掃帝堯。唐初改建陵園祠宇,並塑唐太

宗像於配殿之中,、元、明、清歷代修葺。傳說堯死以後,萬民悲痛,人們不約而同,從數里外的土丘上挖土背負到這沙石岩丘上來,於是掬土成山,留下此純淨黃土堆積的陵丘。相傳獻殿後13級石階中的第七階後有洞可通懸棺井穴。傳說有人撬開階石,找到洞口,用繩索縛雞吊下,初則聞雞叫聲,待提繩而上時,卻不見了雞頭,此後這無人再去探究。還說懸棺穴底,有清水潛流,登殿頂俯首側耳,猶聞潺潺水聲。陵東3里有下馬莊,再東3里有上馬台,傳為堯往浮山巡察或避暑由此上馬,回來時到下馬莊下馬步行,去堯廟祭拜其母,至今履跡可辨。過去堯陵由周圍八村共管,官府減免其差徭,確保祀堯的香火費用,春秋二祭相沿不廢,逢會唱戲,鄰縣鄉民齊集。日寇入侵、戰亂以後廟會廢止,至今未復。

龍鳳之脈

堯宮甬道中間由龍鳳圖案刻制的中軸線叫“龍鳳之脈”,從大門開始一直通到廣運殿,長達300米。龍和鳳均為堯時期的圖騰,也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吉祥標誌,這裡的龍鳳之脈就是中國最吉祥的龍鳳通道。

文物雕塑

堯廟堯廟

陳列於堯宮甬道兩旁的器物是出土於陶寺文化遺址和下靳古谷閡胖罰直鶚且⑹逼詰奈奈鋟輪頻袼芎臀幕幕袼芩跤埃從沉?700年前我們祖先的生產方式,其中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生活器具、以及禮儀用品和樂器等。這些文物石雕生動地展示了堯時期的生活和文化,使堯廟更具有歷史實證和文化內涵。

儀門

“儀門”就是禮儀之門。古時拜謁和祭祀帝堯的帝王君臣及平民百姓,凡到此處,心須“整冠彈塵,端莊儀表”,然後恭恭敬敬的嚴肅前行。儀門門額上的“文明始祖”題詞,是對帝堯創始文明政治的最高評價。儀門背面題詞“光披四表”,原是清康熙帝為堯殿題寫的門匾,意為堯的功德象日月光渾潤澤四方萬民。

五鳳樓

“五鳳樓”始建於唐乾封年間(公元666年),是堯廟宮內歷盡滄桑劫難而倖存的一座文物古建築,系明清時其的建築風格,為重檐歇山頂式,二層有邊梯可上。
“五鳳樓”亦稱“光天閣”,意為帝堯之功德,光天下之明,兆萬民之福。人們把堯與他共同開創基業的四位大臣譽為“五鳳”,在堯廟築樓經念,遂有“五鳳樓”。此樓象徵君臣團結,天下大治。唐以後歷代築城建殿時都設“五鳳樓”,以示河清海宴,國泰民安。 “五鳳樓”下層三孔磚券門洞,直通“廣運殿”。古代祭祀帝堯時,君主從中間步入,文武大臣從旁洞通行。

堯井台

井是人類文明進程中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上古時期,人們都是擇水而棲,沿河而居。堯“尋蟻造井”,人類就圍井而居,改變了依賴河流而住的狀況,遂有了村落、鄉鎮、城市,形成了人類最早的文明。至今人們把城市稱為市井,把城市文化、城市文明稱為市井文化、市井文明,把井看做為家,把遠離家鄉叫做“背井離鄉”。這口井也被稱為“天下第一井”。

堯宮古柏

堯井四周有四棵滄桑的古柏,西側這兩棵為“柏抑楸”和“柏抱槐”,即柏樹中又長出一棵楸樹和槐樹。柏抱

堯廟堯廟
楸,每年四五月間,柏枝叢中盛開紅色楸花,遊人無不稱奇。柏抱槐據傳是600多年前從西安慈恩寺移植而來,每逢夏初,柏樹從中槐花盛開,芳香四溢,甚為可觀。
東側這兩棵古柏,一棵叫“鳴鹿柏”,一棵叫“夜笑柏”。傳說唐代在寢宮雕塑帝堯與夫人鹿仙女的聖橡時,突然跑來一對梅花鹿在柏樹下歡蹦鳴叫,故稱此樹為“鳴鹿柏”,至今它的枝丫樹杈,長相酷似梅花鹿角
“夜笑柏”系古時一僧人從印度移植而來,晝伏夜長,樹壽綿長,每年除夕夜晚,此柏便發出沙沙之聲,頗似人的笑聲,故稱“夜笑柏”。

蟠龍圖雕

鑲在堯殿月台台階上的這個“蟠龍圖雕”,是根據1978年陶寺遺址出土的禮器“彩繪陶盤”上的蟠龍畋象放大製作的,這貼畫蟠龍畋是我國最早的龍的圖案,被稱之為“天下第一龍”。龍型簡潔古樸,龍嘴銜含稼禾,反映了人類對農業文明的追求與崇尚。

寢宮

堯的寢宮始建於唐麟德年間(公元664年),宮內供奉著帝堯與其夫人鹿仙女的塑像。傳說帝堯定都平陽不久,去仙洞視察民情,巧遇鹿仙女,雙方相愛,擇日成婚。成婚之處就在鹿仙洞。成婚那夜,對面山峰紅光照射,狀如臘燭。此後,人們把帝堯與夫人分女成婚的山洞稱之為“洞房”,世上才有了洞房花燭夜之說,所以華夏兒女反成婚之居皆稱為“洞房”。

祭祖堂

中國人自古以來有崇拜祖先的美德,堯舜禹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是偉大的先祖。堯廟祭祖堂是炎黃子孫祭祀先祖的殿堂,供奉著堯舜禹君臣後裔姓氏牌位,涵蓋了千家姓大部分。在祭祖文化堂我們可以了解自己的先祖,知道自己的根脈,尋到血緣之根,精神之魂和根祖文化之源。

虞舜殿

舜殿的建築風格是明清時期的模式,系重檐歇山頂式,殿高15.5米。殿內虞舜塑像高3.5米,打破了神化官化色彩,以人文先祖的形象進行了設計雕塑。堯在位70年時訪到舜,考察三年後由舜輔政20年,禪讓於舜,而後8年故世。舜又效仿帝堯,在老年將帝位禪讓於禹。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被千古頌傳的“堯舜禪讓”。
舜姓姚,名重華,屬有虞氏,故稱虞舜。舜接替堯位後,發展生產,興修水利,減輕刑罰,廣鏇仁政,使四海賓服,國泰民安,將國家治理得政通人和,天下安樂,創建了千古頌揚的“堯天舜日”太平盛世。舜20歲時以孝聞名,30歲時堯舉用他,50歲時代行天子政事,61歲接替堯登上帝位。登位39年到南方巡視,逝於蒼梧境內,葬於江南九嶷山。

大禹殿

大禹殿建築風格是明清時期的模式,系重檐歇山頂式,殿高15.5米。禹姓姒,名文命。堯任用鯀治理洪水,鯀採用攔擋堵截的辦法治理,結果沒有成功,被流放羽山而死。舜推薦禹治水。禹受命後勞苦身軀,精心治理,治水十三年,足跡遍九州,三過家門而不入,先後開通了九座大山,疏浚了九大湖澤,疏導了九條大河,劃定了九州地界,終於完成了平治水土的大業,加而受到老百姓的熱愛。於是帝舜便將其位禪讓於禹。舜逝世,禹即天子位,國號為夏後,故禹也被兒為夏禹。殿內大禹塑像高3.5米,取材於“大禹治水”,突出了先祖對農業水利的貢獻,塑像古樸自然,與我們更加貼近,充分體現了堯廟的祖廟特徵。

中華帝堯鍾

鐘樓內懸掛的在華帝堯鍾,重達21噸,喻指鑄造於21世紀;高366公分,象徵農曆一年366天;直徑240公分,象徵一年24個節令;鍾齒為12個,寓意一年12個月;鐘面鑲鑄著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羲和制歷,皋陶神判,和合議政,藜羹鹿裘,歷山訪賢,禪讓虞舜八幅圖案,展示著豐厚了堯文化底蘊,歌頌了“三聖”的業績功德,讚譽了鐘鳴鼎盛的堯天舜日。

“堯典壁”廊

“堯典壁”位於堯宮東側,南北長達300米,高3.3米,鑲有碑石380塊,鐫刻3萬餘字,是全國第一座雕刻堯、舜、禹歷史文獻的紀念壁,歷史文化價值極高。碑文內容由南往北伸展,圖文並茂,共分為13輯, 即:《尚書。堯典》、《堯典圖說》、《尚書。舜典》、《舜典圖說》、《尚書。大禹謨》、《大禹謨圖說》、《尚書。禹貢》、《禹貢圖說》、《帝王贊堯》、《先賢詠堯》、《本紀堯傳》、《典籍評堯》、《史載記堯》等。“堯典壁”是一部三聖功績的精化史,“堯典壁廊”被譽為“天下第一廊”。

天下第一鼓

“中華帝堯鼓”稱之為天下第一鼓。迄今為止,天下還沒有比它大的鼓。這面鼓直徑3.11米,高1.2米,鼓的兩面均是整張牛皮而著,2000年被載入吉尼斯世界記錄。
帝堯“敢諫鼓”,廣開言路,開張聖聽,納諫除弊,開創了民主理政之先河,帶來了“堯天舜日”之盛世。置鼓於堯廟,就是要弘揚帝堯精神,傳承文明,恢弘正氣。此鼓是襄汾縣紅躍鼓廠承制。廠長衛紅躍歷經半載,尋遍全國十三個省市才覓到了這兩張牛皮,製成了這面象徵先祖民主精神的大鼓。

華表

堯殿兩側木樁,是堯設立的“誹謗木”,亦稱華表木。《辭海》記載:“華表,亦稱桓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

納諫或指路的木樁”。堯是開啟華夏文明的賢明君主,設立誹謗木正是要博納眾諫,廣泛聽取民眾意見,以便改進朝政。為了打消大家的顧忌,達到言者無罪,暢所欲言,就特意樹起了這一誹謗木。可以說,“誹謗木”是體現堯民主政治的初評。隨著時代的推移,誹謗木演變為雕刻精細的石柱,形成蟠龍纏繞的華表,但已失去帝堯設立誹謗木的本意,成了歷代帝王皇宮的裝飾物和帝王尊嚴的標誌物。
華表為堯所創,始於堯都。2001年我們在堯都廣場築建了“堯都華表”,高達21米,寓意21世紀;柱身蟠曲著中華世紀龍,蒼勁威武,頂端的沖天吼,生機勃勃,預示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底座有長城圖案和黃河壺口瀑布圖案,象徵著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社稷永固,為中國第一華表。

千家姓紀念壁

在堯宮門前的廣場西側,有高達6.6米,長達100米的千家姓紀念壁,以長城造型,花崗岩構築,氣勢宏偉,可謂天下之最。紀念壁鐫刻1566個姓氏,以中國傳統書法真、草、隸、篆四種字型雕刻,並鑲有“華夏子孫,同根共祖”八個顯赫大字。紀念壁前的“葉落歸根”大型銅雕,象徵著中華民族源遠根深,有著濃厚的血脈聯繫。

立體微縮圖

位於華表廣場的中國地形立體圖,是按十億分之一的比例微縮製作,面積為9600平米,分為四種色區,山川、河流、高原、平原、湖泊、島嶼等立體展現,新穎別致,氣勢壯觀,可謂全國最大的中國地形立體微縮景觀。

石刻節氣圖

堯任命羲和、羲仲等人觀察天象,根據日月星辰運行規律,制定了曆法,一年以366天為一周期,剩下的天數用潤月的辦法解決,這就是農曆的來歷。堯欽定曆法,有序了農業,提高了生產力,推動了人類文明進步,因而在宮前堯門通道兩側刻制了象徵日月星辰的石雕和二十四節氣日曆圖,使帝堯功績得以形象展現,國祖堯廟更具文化特色。

文化底蘊

堯廟楹聯
大哉為君,舉禹稷契皋益,以水官土官木官金官火官,時亮天功,功歸元首;
奧若稽古,歷虞夏商周秦,而西漢東漢南漢北漢蜀漢,皆承帝祚,祚錫萬年。

堯廟堯廟
堯母廟楹聯
履武生神君,吞卵亦生神聖,須知大聖大神,赤帝母儀垂千古;
子婦為笑後,女孫並為笑後,終讓太皇太后,丹陵慈蔭被中天。
謁帝堯廟
宋·范仲淹
千古如天日,巍巍與善功,
禹終平洚水,舜亦致薰風。
江海生靈外,乾坤揖讓中,
鄉人不知此,簫鼓謝年豐。

陵墓與祠廟

中國古代習用土葬。新石器時代墓葬多為長方形或方形豎穴式土坑墓,地面無標誌。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中曾發現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達10餘米,並有大量奴隸殉葬和車、馬等隨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陽附近,尚未發現確切地點,陵制不詳。戰國時期陵墓開始形成巨大墳丘,設有固定陵區。秦始皇陵在陝西臨潼縣,規模巨大,封土很高,圍繞陵丘設內外二城及享殿、石刻、陪葬墓等。

臨汾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