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

茂陵

漢茂陵,是西漢武帝劉徹的陵墓。位於西安市西北40公里的興平市(原興平縣)城東北南位鄉茂陵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元前139年—前87年間建成,歷時53年。茂陵封土為覆斗形,現存殘高46.5米,墓冢底部基邊長240米,陵園呈方形,邊長約420米。至今東、西、北三面的土闕猶存,陵周陪葬墓尚有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金日磾等人的墓葬。它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鹹陽原共葬有西漢11個皇帝中的9個,陵墓自西向東依次排列,長近百里,氣勢宏偉。位於關中腹地、涇(河)渭(河)之交的鹹陽,是西漢皇陵的主要集結地。西漢王朝,凡214年,歷經11位皇帝,建陵園11座,有9座位於鹹陽原上,其中最為顯貴的有五陵,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

基本信息

簡單介紹

茂陵茂陵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武帝劉徹在此建壽陵,公元前87年武帝死後葬於此。漢武帝劉徹是歷史上可以和秦始皇相提並論的很有才略的偉大的帝王,他在位時,是漢帝國的鼎盛時期,他採用獎勵農耕、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抗擊匈奴的宏偉戰略,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制的同時,在經濟上實行煮鹽、冶鐵、運輸和貿易的官營制度,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開展對外貿易;在軍事上抗擊匈奴,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牢固的控制了河西走廊,向南直抵海南,基本上形成了中華民族生存空間的格局,從而使漢帝國以統一、繁榮、強大的姿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茂陵建築宏偉,墓內殉葬品極為豪華豐厚,史稱“金錢財物、鳥獸魚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盡瘞藏之”。

相傳武帝的金鏤玉衣、玉箱、玉杖等一併埋在墓中。當時在陵園內還建有祭祀的便殿、寢殿,以及宮女、守陵人居住的房屋,設有5000人在此管理陵園,負責澆樹、灑掃等差事。而且在茂陵東南建設了茂陵縣城,許多文武大臣、名門豪富遷居於此,人口達277000多人。

詳細解釋

茂陵茂陵

金人趙秉文有詩云:“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臥麒麟。千秋萬古功名骨,化作鹹陽原上塵。”其詩道出了鹹陽原上的歷史場景。穿越時空距離,透過這些陳列著的蒼涼陵冢,人們似乎看到鹹陽原的榮辱興衰,聽到古陵主人戰馬的嘶鳴聲,讀到鹹陽古陵文化的精彩篇章。秦嶺北麓的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北夾於秦嶺山地和北山山脈之間,是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自西而東的渭河,流貫條形的關中平原,故亦稱渭河平原。古代這一帶屬秦國,長約七八百里,所以又有“八百里秦川”之稱。西周、秦、漢時代,關中是全國最富饒之地,其財富占全國十分之六。古都西安即坐落於這片平原中部的渭河南岸。灃河、滬河、灞河等八條河流,從秦嶺北麓蜿蜒而來,形成“八水繞長安”的景象。屬於秦嶺山脈的華山、驪山、終南山等巍峨高峻的山峰,羅列市區之南,重巒疊嶂,雲蒸霞蔚,構成了美麗的山水風光。

位於關中腹地、涇(河)渭(河)之交的鹹陽,是西漢皇陵的主要集結地。西漢王朝,凡214年,歷經11位皇帝,建陵園11座,有9座位於鹹陽原上,其中最為顯貴的有五陵,即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和昭帝平陵。這五陵當時均建有陵邑管理,故將其稱為“五陵原”。古詩中“五陵年少爭纏頭”,“五陵裘馬自輕肥”的記述,即指當年居住在這些陵邑(縣)中的紈絝子弟鬥雞走馬、為非作歹的事情。

在西漢的11座帝陵中,最大的當數漢武帝茂陵,在中國歷史上,如此規模浩大的皇帝陵,只有秦始皇的驪山墓方能與之相比。

茂陵位於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原上,南位鄉的東南部,西距興平縣12公里,東距鹹陽市15公里。其北面遠依九駿山,南面遙屏終南山。東西為橫亘百里的“五陵原”。此地原屬漢時槐里縣之茂鄉,故稱“茂陵”。它高46.5米,頂端東西長39.25米,南北寬40.60米。據《關中記》載:“漢諸陵皆高12丈,方120丈,惟茂陵高14丈,方140丈。”上述與今測量數字基本相符。總占地面積計為56878.25平方米,封土體積848592.92立方米。陵園四周呈方形,平頂,上小下大,形如覆斗,顯得莊嚴穩重。

公元前139年,茂陵開始建設,至公元前87年竣工,歷時53年。《晉書·索紼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山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也就是說,漢武帝動用全國賦稅總額的三分之一,作為建陵和徵集隨葬物品的費用。建陵時曾從各地徵調建築工匠、藝術大師3000餘人,工程規模之浩大,令人瞠目結舌。漢武帝的梓宮,是五棺二槨。五層棺木,置於墓室後部槨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後半部是一槨室,它有兩層,內層以扁平立木疊成“門”形。南面是缺口,外層是黃腸題湊。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種木料,質地堅細,均耐潮濕,防腐性強。梓宮的四周,設有四道羨門,並設有便房和黃腸題湊的建築,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漢書·霍光傳》曰:“便坐,謂非正寢,在於旁側可以延賓者也。”簡單地說,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饗之所,將其生前認為最珍貴的物品與死者一起殉葬於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黃腸題湊”是“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料皆內向,故曰題湊。”漢武帝死後,所作的黃腸題湊,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頗費人工,要由長90厘米,高寬各10厘米的黃腸木15880根,堆疊而成。

茂陵茂陵

公元前87年,漢武帝死後,入殯未央宮前殿。據《西京雜記》記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鎧甲,連以金縷。”梓宮內,武帝口含蟬玉,身著金縷玉匣。“匣上皆鏤為蛟龍彎鳳魚麟之像,世謂為蛟龍玉匣。”漢武帝身高體胖,其所穿玉衣形體很大,全長1.88米,以大小玉片約2498片組成,共用金絲重約1100克。

茂陵的地宮內充滿了大量的稀世珍寶。《漢書·貢禹傳》云:“武帝棄天下,霍光專事,妄多藏金錢財物,鳥獸錢鱉牛馬虎豹生禽,凡為九十物,盡瘞藏之。”《新唐書·虞世南傳》也載道:“武帝歷年長久,比葬,陵中不復容物。”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因為漢武帝在位年久,又處在經濟繁榮的鼎盛時期,所以隨葬品很多,除190多種隨葬品外,連活的牛馬、虎豹、魚鱉、飛禽等,也一併從葬。另據記載,康渠國國王贈送漢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漢武帝生前閱讀的30卷雜經,盛在一個金箱內,也一併埋入陵墓之中。

旅遊資源

茂陵茂陵

茂陵博物館:如今的博物館,在漢孝武帝一千米東側。如圖左側為大將軍衛青的廬山冢,右側為驃騎將軍霍去病的祁連山墓冢,博物館的正門對霍去病墓冢修建,墓前因列有當時的著名的“馬踏匈奴”等石刻而更具觀賞價值。茂陵博物館建館27年間,動員當地民眾交獻文物和廣泛徵集茂陵文物達4000餘件,其中不乏國寶文物,如錯金銀銅犀尊、玉雕鋪首、鎏金馬、鎏金銀竹節熏爐等。茂陵博物館曾先後榮獲首批“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文博系統先進單位”和“全國首批AAAA級旅遊區”等180多個獎項和榮譽稱號。茂陵是西漢帝陵9座中規模最大的一座,耗時最久,陪葬品也最為豐富,因而有著“中國金字塔”的美譽。《漢茂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已經鹹陽市市政府2008年第37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門票:旺季::80元;淡季::40元

交通:在西安城西客運站乘坐去興平的長途巴士到終點站興平第一客運站下車,票價16.00元,第一客運站即是11路(興平——定周)公車的起始站,票價4元,直接可到博物館門口或坐當地私營的計程車,博物館門票80.00元,學生證可以半價。

鹹陽可以在七廠十字乘坐4路(鹹陽——興平)公交,到符家橋路口下車,轉乘上述11路公交即可到達。

食宿:茂陵離鹹陽很近,可選擇回鹹陽的賓館住宿,比較近的有彩虹賓館、彩虹招待所,也可選擇在茂陵附近的農家樂住宿,也可選擇去茂陵街道住,便宜實惠,還可以吃到地道的陝西小吃。而且可以讓你充分領略陝西八大怪的真諦:麵條賽褲帶、鍋盔比鍋蓋、房子半邊蓋.....農家樂是季節性的,在茂陵向東到茂陵博物館的路上就有的。

大事記

漢朝-清朝

茂陵茂陵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徵募工匠、徭役數萬人,在槐里縣(今陝西省興平市)茂鄉,開始修建茂陵。

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侯霍去病病逝,年僅24歲,葬茂陵東側1公里處,墓像祁連山。

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大司馬大將軍長平侯衛青病逝,葬茂陵東北一公里處,墓像盧山,與霍去病墓並列。

漢武帝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徙郡國豪桀於茂陵。

漢武帝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二月,武帝巡遊,病逝於周至五柞宮,入殯未央宮前殿,逝後18日,葬於茂陵。霍光追封已故的李夫人為孝武李皇后,李夫人墓遷至茂陵。

漢昭帝始元三年(公元前84年),茂陵被盜掘。4年後,有人在扶風(今陝西省扶風縣)買得墓中所葬玉箱、玉杖二物。

漢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茂陵置茂陵縣。

漢宣帝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茂陵被盜掘。後河東功曹李友,入上黨抱犢山採藥,於崖石中得武帝地宮所藏雜經30卷,盛以金箱。

漢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5年),赤眉軍退走長安,西行途中盜掘茂陵

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遣呂布盜掘茂陵。

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派兵盜掘茂陵。

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地方官吏在霍去病墓前豎石碑一座,保存至今。

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孟秋,陝西巡撫畢沅為茂陵和李夫人、衛青、霍去病、霍光等墓前各豎石碑一通。今霍光墓碑已損,其餘完好。

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六月,關中東府渭南、華縣、大荔回民起義,進逼興平,本縣回民群起策應。28日,戰事延至茂陵一帶,團練頭領邊獻壁率眾團丁為占據有利地形,搶登茂陵,因陵上無工事作掩護,回民以槍炮轟擊,攻勢兇猛,經半日激戰,團練死傷400餘人。

民國後

民國二十年(1931年)西京籌備委員會負責人張繼,在霍去病墓北設立茂陵國小,於校內設立“茂陵辦事處”,胡際平為主任,負責管理文物,並在墓南面兩側,修建兩座瓦房,將9件石刻移至室內。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1月26日,日本學者水野清一在東京出版的《東方學報》第三冊特刊發表《關於西漢的墓飾石刻——霍去病墓的石刻》的研究論文。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0月21日,蔣介石攜夫人宋美齡,由張學良、楊虎城等陪同,遊覽茂陵。

1956年,茂陵文管所成立。所址位於茂陵東側1公里處霍去病墓前。僅有3間瓦房,16件大型石刻。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茂陵、霍去病墓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3年1月11日,興平縣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村北土壕起土時,發現西漢珍貴文物銅犀尊,積極交獻國家。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鑑定為國寶級文物。

5月,茂陵文管所陳列室(即兩間舊瓦房)整修完畢,16件西漢大型石刻開放展出。

1967年,6月上旬,一夥“文化大革命”中的武鬥人員搶占霍去病墓作為據點,並揚言“破四舊”,企圖砸爛文物,茂陵文管所工作人員堅持說理鬥爭,保護了文物。

為保護文物安全,文管所在當地民眾幫助下,挖深9米,三處面積均為15平方米的地窖,並在石刻周圍用土丕砌牆,牆內充填黃土,以保護大型石刻免遭毀壞。

1976年,7月,國家文物局在茂陵文管所召開全國文物保護工作現場會,國家文物局副局長沈竹作重要講話,茂陵文管所所長介紹“茂陵文管所依靠民眾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的經驗。

1977年,由國家投資,對茂陵文管所進行了整修、擴建。蓋起具有漢代建築風格的文物陳列室一座,長30米,寬10.5米,面積315平方米。

1979年12月,茂陵文管所升格為茂陵博物館。

1980年,茂陵博物館自籌資金45000元,修建第二座仿漢建築風格的文物陳列室。

3月,法國考古學家密特朗參觀茂陵博物館,並將其父1914年拍攝的霍去病墓及墓前石刻照片2幅轉交茂陵博物館收藏。

5月1日下午,興平縣西吳鄉豆馬村民眾在茂陵三號無名冢南60米處平整土地時,發現漢從葬坑一座,茂陵博物館對該從葬坑進行發掘清理,共發掘出文物236件,其中有國寶級文物兩件(鎏金馬、竹節熏爐),一級文物37件。

同年,在茂陵博物館附近16個村及廠礦、機關、學校,先後建立文物保護小組55個,發展文物通訊員269人,形成了一個以茂陵陵區為重點的文物保護網路。

1989年2月19日,武帝陵派出所成立,主要負責茂陵田野文物安全和周圍自然村的治安工作。

2月,霍去病墓東西兩側石刻長廊建成。3月1日起,搬遷16件大型石刻藝術品,15日全部就位。

1989年2月8日,茂陵博物館珍貴文物展覽正式對外開放。

1989年4月5日,新修茂陵博物館至漢武帝陵旅遊複線路竣工。

1992年10月,茂陵博物館仿製品青銅錯金犀牛尊,榮獲國家旅遊局、輕工業部、商業部、紡織工業部及中國旅遊購物節組委會聯合頒發中國旅遊購物旅遊商品“天馬金獎”。

如今博物館園林景色宜人,仿漢建築群林立,亭台樓閣,碧波蕩漾,蒼松翠柏,芬芳馥郁、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已形成融文物、古建、園林於一體的著名旅遊觀光勝地。遊覽內容豐富,“戲觀茂陵一絕、琳池魚追遊人”,千年編鐘展演,聆聽悅耳古曲,夜景流光溢彩,浮橋噴泉迷人;欣賞《漢武帝事跡造像展覽》,領略西漢盛世風采,讓人嘆為觀止,流連忘返。國家領導人李瑞環來茂陵視察時,欣喜的說:“茂陵不光有個很好的博物館,還有一個優美的環境,我走到那裡,就把茂陵宣傳到那裡,全國所有的博物館都應建成這樣的博物館。”加拿大國立文化代表團團長、香港美術大學教授時學顏先生參觀後在留言簿上寫道:“從加拿大至中國陝西茂陵博物館,乘飛機、火車、汽車已走了萬里路,看到茂陵工作的成就,就覺得再跑萬里也不虛此行,此地不僅文物寶貴、陳列內容豐富、四周環境也充分表現出中國文化悠久歷史以及中國勞動人民的偉大貢獻。”

規模奇蹟

規模

這座在漢代陵墓中最為高大、宏闊的帝陵,是“漢興厚葬”的典型。造陵工期長達53年;耗資占到當時皇朝每年供賦的三分之一;陵高“違規超限”達46.5米,四周邊長達千米,狀如覆斗,被西方學者喻為“中國的金字塔”;方中(地宮)的隨葬品多得“再塞不進”;陵園的建築遺址比比皆是。

自漢唐以來,政要學士,文人墨客等在此留下了無數的詩文墨跡、楹聯匾額,衍生了光彩奪目的“茂陵文化”。例如:“茂陵煙雨埋冠劍,石馬無聲蔓草寒”(唐·薛逢)、“漢家天馬出蒲梢……茂陵松柏雨蕭蕭”(唐·李商隱)、“畫欄桂樹懸秋香,三十六宮土花碧”(唐·李賀)、“英雄從來只數君,荒墳猶自上侵雲”(清·徐開熙)、“茂陵何崔峻,巍巍一望中”(費尚彬)等等。

陪葬墓

茂陵陪葬墓和其他漢陵的陪葬墓的奇異之處在於都有“象徵”的說法和意義,例如衛青墓、霍去病墓、李夫人墓等。霍去病墓,“為冢像祁連山”。霍去病18歲隨大將軍衛青出征,討伐匈奴,屢戰屢勝。特別是在河西走廊,祁連山一帶,縱橫馳騁,決戰千里,將匈奴主力橫掃無遺,從而徹底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為漢武王朝鞏固、開拓西北邊疆立下輝煌戰功。元狩六年(公元前117),24歲的大司馬驃騎將軍霍去病去世了。諡號景桓侯,彰顯其克敵服遠、英勇作戰、擴充疆土之意。漢武帝對霍去病的死非常悲傷,他調來玄甲軍,列成陣沿長安一直排到茂陵霍去病墓地。其冢像“祁連山”,以表彰他的不朽功勳。

霍去病墓底部南北長105米,東西寬73米。頂部南北長15米,東西寬8米,占地面積5841.33平方米,封土體積62961.24立方米。墓冢上下,墓地周圍,亂石嶙峋,蒼松翠柏,蔭蔽墓身,一派山林幽深景象。墓南東西兩角,各有回欄曲經,通向墓頂

霍去病墓,從上到下,周圍百米,已是蒼松翠柏,鬱鬱蔥蔥,墓地前建成園林式博物館,仿漢建築錯落有致,曲徑迴廊花木為伴,成為“AAAA”級茂陵旅遊景區的核心。

衛青墓,“起冢像盧山(陰山)”。衛青是霍去病的舅舅,為漢武時大司馬大將軍,用兵敢於深入,奇正兼擅,七出匈奴而不敗,與霍去病並稱為‘帝國雙壁’。衛青開啟了漢對匈戰爭的新篇章,漢朝首次以騎兵長途奔襲戰術的開創者,立下了赫赫戰功。衛青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他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在《史記》中留下了“雖古名將弗過也”的極高評價。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衛青去世,諡號烈侯,陪葬茂陵,緊鄰外甥霍去病墓“起冢像盧山(陰山)”。

衛青墓底部東邊邊長113.5米,南邊邊長90米,北邊邊長67.6米,西邊邊長62米,高24.72米,占地面積8064.55平方米,體積94412立方米。西北角凹進一部分,而西南角凸出一部分,遙望如一小山,南面坡陡,北面坡長緩,中腰有平台。

李夫人墓,史稱英靈。皇后衛子夫因巫蠱之禍無法入葬茂陵,漢昭帝之母勾弋也獲罪下葬甘泉宮,漢武帝去世後,大司馬大將軍霍光追封了李夫人為皇后。漢書載李夫人以皇后之禮下葬。其墓冢高大,狀如磨盤,上小下大,中間有一道環線,俗稱磨子陵。《磨子陵的傳說》是一個向善而動人的民間故事。李夫人美麗到“傾城傾國”,但她紅顏薄命,早逝。漢武帝為其作長賦《傷悼李夫人賦》:“嗚呼哀哉,想魂靈兮!”

群雕

這裡的群雕獸像、人獸相博的藝術造型,是漢武帝留在茂陵的十分珍貴的重大文化遺產,空前啟後的“國之瑰寶”。在十四件造像巨雕作品中有十二件被國家文物局鑑定為“國寶”。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開渠,著名作家賈平凹以及前輩文史大師郭沫若等,都曾對其有“嘆為觀止”的讚賞。特別值得指出的是,這批巨雕中的“馬踏匈奴”、“躍馬”、“臥馬”,最受歷代學者和遊人的推崇,並認為這些“馬”的作品,可能出自漢武帝的授意。漢武帝痴愛寶馬,天下聞名。在中國歷史上,為能得到寶馬、良駒而出詩作的皇帝,漢武帝是第一人。

傳說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得到一匹生長在“渥窪水中”的天馬,他作《天馬歌》一首:

太乙況,天馬下,沾赤汗,沫流赭。

志調儻,精權奇,策浮雲,暗上馳。

體容與,馳萬里,今安匹,龍為友。

經過了九年之後,又從大宛國獲得寶馬,即原種汗血馬。漢武帝自是喜不自禁,又作《天馬歌》一首:

天馬徠,從西極,涉流沙,九夷服。

天馬徠,出泉水,虎脊兩,化若鬼。

天馬徠,歷無草,徑千里,循東道。

天馬徠,執徐時,將搖舉,誰與期。

天馬徠,開遠門,竦子身,逝崑崙。

天馬徠,龍之媒,游閶闔,觀玉台。

由這兩首《天馬歌》而知,漢武帝是一位非常喜愛駿馬的皇帝。

國寶

1、鎏金馬:1981年5月在平陽公主墓南,西吳鄉豆馬村農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這件文物。高62厘米,長76厘米,通體銅鑄鎏金,昂首,翹尾,四腿直立,體態矯健。頭部造型甚為生動,粉鼻亮眼,兩耳豎立。史書記載其為“金馬”,系以西漢時大宛國的汗血馬為原型而精製的工藝品。這件國寶,現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2、鎏金銀高擎竹節熏爐:這件國寶文物與“鎏金馬”同時被發現。高58厘米,底徑13.3厘米,口徑9厘米,蓋高6厘米。爐蓋口外側刻銘文一周35字:“內者未央尚臥,金黃塗竹節熏爐一具,並重十斤十二兩,四年內宮造,五年十月輸,第初三”。底座圈足外側刻銘文一周33字:“內者未央尚臥,黃金塗竹節熏爐一具,並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輸,第初四”。

3、錯金銀銅犀尊:重13.3公斤,高34.1厘米,長58.1厘米,寬20.4厘米。這是一件極為精美的工藝品。1963年興平縣西吳鄉豆馬村村民趙振秀,在村北土豪內發現。這件國寶文物現收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

4、四神紋玉雕鋪首:此件國寶文物繫於1975年在茂陵東側發現,是一件極為精緻的藍田玉工藝品,現收藏在茂陵博物館

中國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

中國帝王的墳墓。據記載,帝皇地下寢宮裝飾華麗,隨葬各種奇珍異寶,其建築規模對後世陵墓影響很大。有的陵墓因山而築,氣勢雄偉。2009年由《行游天下》雜誌社等媒體及百萬網友,選出了中國最恢宏的十大帝王陵墓。

明朝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明德祖祖陵江蘇省盱眙
明懿祖祖陵江蘇省盱眙
明熙祖祖陵江蘇省盱眙
明仁祖皇陵安徽省鳳陽
明太祖孝陵[明]江蘇省南京市鐘山
明惠帝江蘇省南京市紫金山
明成祖長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仁宗獻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宣宗景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英宗裕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景帝景泰陵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憲宗茂陵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孝宗泰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武宗康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睿宗顯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世宗永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穆宗昭陵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神宗定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光宗慶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熹宗德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明思宗思陵[明]北京市昌平天壽山

西漢時期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漢太上皇—劉太公萬年陵
漢高祖—劉邦長陵[漢]陝西省鹹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安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韓家灣鄉白廟村
漢文帝—劉恆霸陵陝西省西安市東郊
漢景帝—劉啟陽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
漢武帝—劉徹茂陵陝西省興平市
漢昭帝—劉弗陵平陵陝西省鹹陽市秦都區平陵鄉大王村
漢宣帝—劉詢杜陵陝西省鹹陽市長安區東少陵原上
漢元帝—劉奭渭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南
漢成帝—劉驁延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西南
漢哀帝—劉欣[漢哀帝]義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東
漢平帝—劉衎康陵[西漢]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西南

陝西歷史名勝古蹟

陝西地處秦嶺之北,渭河之南,從地貌上屬於黃土高原,它的省會西安的地貌屬於渭河谷底,自古以來就是膏腴之地,建立過十三朝古都,從而留下了許多歷史文化古蹟。今天,我們選擇其中具有代表意義的名勝古蹟,做出列表。

鹹陽市主要旅遊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