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陵[漢]

長陵[漢]

長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東約20公里的窯店鎮三義村北。長陵又名“長山”,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劉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年),字季,沛縣(今江蘇沛縣)人。秦末率沛縣子弟三千抗秦,後稱帝,建立西漢王朝,是中國第一位“以布衣提三尺有天下”的皇帝。距市區四十華里,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鹹陽市北,這是漢高祖劉邦與呂后同塋不同穴的陵墓。其地面建築雖然早已毀壞,但陵園和陵邑的圍牆保存得還不錯,陪葬墓群中也還有六十三座墓冢可尋。國務院在1988年,把它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圖)長陵封土坡面上的塌陷長陵封土坡面上的塌陷

長陵的陵址選在鹹陽原的最高點,即秦鹹陽宮的舊址之上,遠望就像是山峰兀立,氣勢雄偉。南與未央宮隔河相望,北倚九山,涇渭二水橫貫陵區。在此可俯瞰長安勝景,自古以來就是關中著名的樞紐要地。1970年~1976年,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長陵進行了全面的勘查,發現了大量的實物遺存。長陵是漢高祖劉邦和皇后呂雉的合葬陵墓,陵園遺址至今尚存。陵園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米,西牆的正中發現了一座寬23米的城門遺址。西城牆的地面上至今還保留著一條長600米、寬6米、高3米的夯土遺蹟。陵冢位於陵園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呂后陵在東,相距約250米左右。高祖的陵冢呈長方形覆斗狀,高32米。在陵園的西北角、西南角、東南角和沿南牆一帶有六處大型的寢殿遺址

(圖)漢長陵正面漢長陵正面

長陵以東是陪葬墓區,綿延達15里。根據史書的記載,蕭何曹參張耳田蚡周勃父子等功臣貴戚大都陪葬於此,唐代詩人唐彥謙有詩云:“長陵高闕此安劉,祔葬累累盡列侯”,這些累累連綿的墳冢,從某種角度再現了漢初文治武功的盛況。位於鹹陽城東北16公里處渭城區窯店鄉漢陵村。漢高祖劉邦墓。墓為覆斗形,底部周長600米,高31.94米。東邊 不遠處有皇后呂雉墓,與高祖同陵園不同穴位。闕東有功臣貴戚陪葬墓63座,名臣蕭何曹參周勃等葬於此。陵北怡魏村一帶有邑城遺址。近年在長陵周圍及其陪葬墓區發現了許多從葬坑,其中周勃父子墓旁1965年出土西漢3000兵馬俑,對研究西漢初期的軍隊編制、雕塑藝術貴族埋葬制度及人物服飾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劉邦稱帝的第二年開始建設長陵。漢高祖長陵是仿照西漢都城長安建造的,只是規模略小而已。漢高祖長陵內還建有豪華的寢殿便殿。寢殿是漢高祖長陵中的正殿,殿內陳設漢高祖的“衣冠幾仗象生之具”,完全像皇帝生前時一樣侍奉。漢高祖劉邦的陵冢在陵園的偏西處,形狀像覆斗,是夯土迭築而成的。底部東西長153米,南北135米,高33米。漢高祖長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所書的“漢高祖長陵”石碑一通,陵冢下面是劉邦的安寢的地宮。

長陵[漢]漢長陵
在長陵附近曾出土有“長陵東當”、長陵西當”篆文的瓦當,1968年在長陵附近出土一顆有“皇后之璽"篆文的螭虎紐白玉印,可能系呂后之印。長陵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陵“東西廣百二十步,高十三丈,在渭水北,去長安三十五里”。現在測底部東西長153米,南北寬135米,頂部東西55米,南北35米,高32.8米,與史籍記載相近。長陵亦稱“長山”或“長陵山”。取名“長陵”或因與所在地古稱“長平”或“長平阪”有關。也有人認為“長陵”是以西漢都城“長安”的第一個字命名的。實際上開國皇帝陵多名“長陵”,“長”就是“長”(zhang)的意思。長陵陪葬墓有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王陵、張耳、紀信、戚夫人田燃、田勝及平原君等人的墓。1966年。在長陵附近出土一批玲現精巧的玉琢小件,其中一件騎手馭馬賓士在刻有雲紋的托板上,觀之有天馬行空之感。

古墓構造

(圖)漢高祖劉邦的長陵漢高祖劉邦的長陵

長陵是漢代修建的第一座皇帝陵墓史書記載,墓冢高三十丈,東西寬一百二十步。這是一座非常高大的墓冢。現在,這座黃土夯築的覆斗形墓冢,仍高達三十三米。根據測量,墓冢的底部東西寬一百五十三米,南北長一百三十五米;墓冢頂部東西寬五十五米,南北長三十五米。

長陵的陵園為正方形。現在,東、西、南、北四面城牆尚存。根據實測,每邊城牆長七百八十米,北牆厚十五米,其餘三面牆厚七到九米。在長陵陵園內外,原來布滿了建築。寢殿、便殿、陵廟以及陵園管理人員辦公室、住所等,一應俱全。現在,這些建築早已沒有了,但遺蹟還不少,還可供人憑弔和考察。在長陵陵園東門外馬路北側,就是陪葬墓區。長陵的陪葬墓區,從西端的陵園開始,到東端的涇河南岸,綿延七公里。現在,這些開國元勛、朝廷重臣以及后妃等人的陪葬墓,尚存六十三座。

長陵陵園之北,就是當年長陵邑的所在地。長陵邑的南牆,也就是長陵陵園的北牆。現在,陵邑中的所有建築早已蕩然無存,但陵邑南牆的長度還有一千二百四十五米,西牆長度為二千二百米,北牆殘長二百米。東牆沒有任何發現。這些牆的厚度,一般都為七至八米。由此可見,當年的長陵建築,規模是多么的大,牆垣又是多么的堅固結實。

在劉邦陵北130米處、呂后陵北350米處,以及呂后陵正南、距南牆30米處,各有一處大型建築遺址,出土了許多 遺物,如各種形式的捲雲紋瓦當,印有“宮二”、“宮十四”等文字的瓦片等。這應當是當時寢殿、便殿一類的禮制建築。寢殿是漢代皇帝或皇帝陵園中的主要祭祀場所,殿堂正中擺放亡者的神座,陵園中的宮人要象侍奉生前的皇帝、皇后一樣,每天恭恭敬敬地送上四次飲食,這就是“日祭於寢”的禮儀制度。便殿是寢殿旁邊休息閒宴的場所。寢殿舉行重大祭祀活動的前後,眾多的參與者可在此休息;另外便殿中還存放著皇帝(或皇后)生前用過的衣物,供四時祭祀。

陵園以北350米處是長陵邑所在地,位於今鹹陽市韓家灣鄉怡魏村。陵邑略呈長方形,城牆用夯土築成,南北長,東西寬。 《關中記》載:“長陵城有南、北、西三面城,東面無城,隨葬者皆在東,徙關東大族萬家,以為陵邑。”今遺址處南、北、西三面城牆遺蹟仍存,陵邑南牆部分與陵園邊牆重合,東面沒有城牆建築。故城南牆長1245米,現存殘跡長1100米,寬9米,中段有門洞遺蹟。西牆長2200米,現存殘跡長1000米,寬9米,牆中間亦有西門遺址,門址寬15米,夯層堅固如石。北城牆多被破壞,斷斷續續保存著部分牆跡,最長一段為200米,寬7米。北牆與南門相對處有北門遺蹟。 《漢書·地理志》載,劉邦生時就遷徙大姓和貴戚之冢於陵邑中,讓其供奉陵園,陵邑戶口多達五萬零五十七,人口達七萬九千四百六十九。近年在長陵邑範圍內曾發現樹木雙獸紋半瓦當和大量瓦片堆積、水管道、生產工具等。從文獻記載和這些殘留的廢墟、出土文物,可以窺見當年陵邑朱檐彩棟、深宮廣 院、車馬人熙的繁榮景象。

陵園以東,是功臣陪葬墓群。在西漢諸陵中,長陵陪葬人數之多,陪葬墓格局之規整,在漢代帝陵中是絕無僅有的。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和貴戚,死後多陪葬長陵。陪葬墓從陵園東門一直到涇河岸邊,廣延15華里。據說,當時陪葬的有100多人,現在尚可見到的還有70多個墓冢。每個墓冢占地不多,但墓冢之間前後左右的行列間距大致相當,排列得井然有序。陪葬者大都是跟隨劉邦立下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和近親王侯。最知名的有蕭何盲參周勃周亞夫張耳等人。陪葬墓的封土較帝後陵小得多,形狀有覆斗形、圓錐形、山形三種。

在陪葬墓區的中心位置,曾經出土“齊一宮當”、“齊園宮當”。“齊園”文字瓦當。這說明在陪葬區內還有“齊園”建築。《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稱帝後,封八子為王,“子肥為齊王,王七十餘城”。劉肥是劉邦寵愛的次子,母曹夫人以子顯貴,死後陪葬長陵,並為之建築園寢。出土的“齊園”等瓦當便是曹夫人寢園遺物。

關於劉邦

長陵[漢]劉邦
劉邦,字季,今江蘇沛縣人西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二零九年,陳勝大澤鄉起義。劉邦在沛縣起兵回響,放稱沛公。他與項羽起義軍一起消滅了秦王朝。在楚漢戰爭取得勝利後,劉邦即皇位,是為漢高祖,定都長安。劉邦即位後,分封了七個異姓王,以後便因他們謀反或藉口他們謀反,先後將其中六個除掉。在他取得政權之前,尚能豁達大度,以大局為重,所以劉邦陣營,謀臣如雲、猛將如雨。取得政權後,就疑慮多端,生怕眾臣謀反,容不下同他出生入死的部下。斬韓信、誅彭越、伐陳源,貶張良,故有歌云:“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玻,謀臣亡。”劉邦居帝位後,途經故鄉沛縣,設宴招待眾鄉親,酒意微熏之際舞劍作歌云:"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風歌》。劉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三尺寶劍,斬白蛇,進鹹陽,取得天下的人。

他在位期間,消滅英布、彭越等異姓諸侯王,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發展了農業生產,鞏固了中央集權制度。死後被謚為高祖,葬於長陵。在他晚年時因征討英布,箭瘡復發,在回軍路上病例,呂后給他請來醫生,他拒不就醫,認為他的命運是由天安排,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病逝,終年六十一歲,諡號為“高皇帝”。
劉邦不但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而且也不愧為一個有作為的政治家,他作為一個農民起義領袖而轉化為封建帝王,在中國歷史上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據《長安志》《鹹陽縣誌》記載,蕭何張良曹參周勃等人的墓也都陪葬於長陵周圍,由於長陵建於渭水北岸的邊緣,遠望若山丘高聳,顯得非常雄偉。

呂后之墓

(圖)呂后呂后

《關中記》載:“長陵城牆有南、北、西三面,東面無城,陪葬者皆在東。徙關東大族萬家以為陵邑”。長陵東南200米處為呂后之墓

呂后陵在高祖陵東南280米,封土形狀與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東西150米、南北130米,碩部東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漢的帝後合葬,是所謂“同塋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墳,而且絕大多數皇后是單獨修築陵園,只有長陵為帝後共用一個陵園。這可能是為了表明劉邦與呂雉這對昔日的患難夫妻生死相依,甘苦與共吧。呂后是劉邦微時之妻,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彭越慘敗,劉邦落荒而逃,呂雉被俘,在楚營作了兩年多的人質;劉邦建漢朝之後,仍南北征戰不已。呂雉與蕭何坐鎮長安、她巧設計謀,誅殺了威震天下、對劉邦威脅最大的兩員虎將—韓信和彭越,有力地支援了劉邦的事業。劉邦與呂后絕非一般的帝後關係可比,他們永相廝守,是很自然的。劉邦死後,呂后專權,立其子劉盈為帝(惠帝),剁去劉邦生前愛姬戚夫人手足,挖去雙眼,置於廁中將其害死,又以鴆酒毒死其子如意。惠帝死後,呂后大封呂氏宗族,獨攬天下。她稱制八年,病死於長樂宮,合葬長陵。1976年,呂后陵附近出土“皇后之璽”一方,可能是呂后之物。

呂后所作所為引起朝廷大臣不滿,兩大勢力展開鬥爭。公元前180年,呂后病死,以周勃王陵為首的漢室元勛抓住時機,一舉誅滅了呂氏集團,擁立劉桓為帝,即漢文帝。由此,呂后的女皇夢破滅,結束了動盪的政局,漢代進入了“文景之治”階段。

史書記載

(圖)長陵近景(注意封土上的塌陷坑)長陵近景(注意封土上的塌陷坑)

《漢書·地理志(上)》記載:“長陵,高帝置”。可見劉邦生前已為自己選址,修了陵墓。長陵與長安城隔渭河遙相對峙,南北相距27里。晴天麗日,如果站在未央宮前殿遺址的高台上,巍峨的“長陵山”清晰可見。

史書記載,劉邦稱帝後第二年開始建設長陵。長陵東西並列著兩座陵墓,高祖陵在西,呂后陵在東。陵園略呈方形,是仿照西漢都城長安建造的。“長陵城周七里百八十步”( 《三輔黃圖》 ),折合今天長度為3150米。圍繞陵園有高大的牆垣,東西南北四面牆均於正中開門。考古工作者據此對陵園四周進行測量,發現陵園平面為正方形,每邊長780米,周長3120米。實測的結果與文獻記載大體吻合。陵園的四面牆壁均有遺存,其中距高祖陵80米的西牆保存得最好,尚有高3米、長600米左右的一段牆赫然矗立。西牆下4米的深處,還發現了五條水道並列的一組排水管。這種房脊形的水道高寬各50厘米,為秦漢時常用的標準水道。現存長陵陵園南牆長225米,寬7米,西牆長200米,寬9米,北牆長600米,寬9米,經實測,陵園邊長約為780米,周長3120米,與文獻記載基本相符。陵園內還建有豪華的寢殿、便殿。寢殿是陵園中的正殿,殿內陳設漢高祖的“衣冠几杖象生之具”,“宮人隨鼓漏,理被枕,具盥水,陳嚴具”( 《續漢書·祭祀志》 ),完全像皇帝生前時一樣侍奉。

《關中記》載:“長陵城牆有南、北、西三面,東面無城,陪葬者皆在東。徙關東大族萬家以為陵邑”。長陵東南200米處為呂后之墓。據《長安志》《鹹陽縣誌》記載,蕭何、張良、曹參、周勃等人的墓也都陪葬於長陵周圍,由於長陵建於渭水北岸的邊緣,遠望若山丘高聳,顯得非常雄偉。

考古發現

(圖)呂后陵正面呂后陵正面

1965年冬,在長陵陪葬墓中,出土了馳名中外的3000彩繪兵馬俑。在陪葬墓區發現東西兩排,兩兩相對的 11個土坑,土坑內是排列有序的1800餘步兵俑、580餘騎兵俑,還有許多陶盾牌、兵器和車馬飾。步兵俑葬於5個坑內,大的身高48.5厘米,小的44.5厘米,相當於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那么高。雖不是真人原大,但個個威武十足。他們身披各式用絢麗的紅、白色描繪出甲片的黑色銷甲,有手持戈或盾,左手握拳下垂。騎兵俑葬於6個坑內,他們身著紅、白、綠、紫等顏色的服裝,上面還有彩繪的圖案,大多也披著黑色鎧甲。所騎之陶馬形象逼真,有的俯首貼耳,似安然待命;有的昂首嘶鳴,似急欲出征。這批兵馬俑顯然是殉葬用的。那么,它們究竟是為誰殉葬的呢?為揭開此謎,1970年,考古工作者對陪葬坑北邊不遠處的兩個大墓冢進行了考古發掘,從中發現了鍾、磬等樂器,彩繪漆木車、漆箱等用具。特別重要的是從兩座墓中發現了兩百餘枚玉片,個別玉片的四角小孔里還有殘留的銀絲。可知死者大概是身穿銀縷玉衣下葬的,身份相當高。有學者參照《水經注》的記載,認為這兩個墓是周勃、周亞夫父子的墓,應當是可信的。周勃為沛人,從公元前209年便跟隨劉邦起事。他為人質樸少文,深得劉邦信任。劉邦臨終前預言將來“安劉者必勃”。果然,在諸呂圖亂、劉氏 之朝岌岌可危之際,周勃作為手握重兵的太尉,立即與丞相陳平謀劃,誅滅了諸呂,迎立了文帝,為劉氏王朝立下了一大功勞。周亞夫也是一位勇冠三軍的將領。文帝臨終告訴太子劉啟,若一旦有危急,可以周亞夫將兵。劉啟(即景帝)即位的第二年,東方地區便爆發了七國之亂。周亞夫受命出征,三月之內平定了醞釀已久、聲勢浩大的叛亂。周氏父子對安劉定國,功勞可謂大矣!在漢代,重要的軍事將領死後,朝廷給以隆重的禮遇。以軍陣送葬。楊家灣龐大的陶俑群,正象徵著為死者送葬的軍隊。以周勃、周亞夫父子的武功以及他們在漢初政局中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得此威武軍陣送葬,在當時該是名正言順的吧!西漢滅亡後,歷代帝王曾對長陵採取一些保護措施。如今二千多年過去了,高祖長陵仍以高大雄偉的姿態,屹立在鹹陽古原上。 中國第一枚皇后專用璽·皇后之璽。

在長陵附近曾出土有“長陵東當”、“長陵西當篆文瓦當,1968年在長陵附近出土一顆有“皇后之璽"篆文的螭虎紐白玉印,可能系呂后之印。長陵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安城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展廳里,陳列著一方通體晶瑩潤澤的玉印,它高2.8厘米,重33克,印上部為螭虎紐,虎形呈伏臥狀,頭尾微向左邊蜷曲,怒目張口,造型生動。玉印四周有線雕雲紋。印面為正方形,邊長各2.8厘米,上面赫然陰刻“皇后之璽”四個篆字,經考證其主人是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專家認為它創造了兩項全國之最:一是中國最早發現的皇后印璽;二是迄今已發現的若干皇后印璽的主人中時代最早的,故極為珍貴,歷史藝術價值很高,被列為國寶級文物。

在長陵邑、陵園和陪葬區範圍內均發現有漢代遺物,有漢代磚、瓦、瓦當、水管道、陶文瓦片和鐵鏟、鐵夯頭等,其中以瓦當最多。種類有圓形和半圓形,帶字的和圖案花紋等。圓形的以花紋圖案為主,半瓦當多為素麵。帶字圓瓦當有“長樂未央”、“長生無極”、“長陵西神”、“長陵東當”、“長陵西當”等。陶水管有圓水道和五角水道兩種。花紋磚為最常見的回紋和菱形紋,有方形和長方形兩種;花紋作幾何形、菱形、柿蒂葉等。磚瓦上戳印的陶文有“官平”、“宮二”、“宮三”、“大三十”、“右三十”等。

旅遊指南

(圖)長陵[漢]長陵[漢]

美食

臊子麵

特點: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稱,湯多面少,麵條熱得燙嘴,油要多。

簡要介紹:臊子麵歷史悠久,清代已很馳名。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稱。用精白麵粉豬肉黃花菜雞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種調味品製成。

武功鎮起花面

武功鎮起花面一種麵食。選用精粉製作,麵條細而長,以大肉、雞肉婉湯,蛋餅黃花蔥白為佐料,酸味出頭,是當地民眾的一種傳統食品。

興平醪糟

興平醪糟為湯式食品。選用高級糯米,經篩、撿、淘、泡、蒸後,並拌入特製曲母,利用一定溫度儲封發酵而成。以氣味醇香、清甜質綿耐飢止渴益脾健胃而著名。

永壽安宮橋大麻花

永壽縣安宮橋大麻花主產監軍鎮安家宮村,生產歷史悠久。採用細白面,經多次揉制,再用菜籽油兩次炸制而成。成品長尺余,粗如手臂,個大色亮,香味撲鼻,乾脆爽口,宜於存放,為饋贈、佐餐之佳品。
購物

淳化刺繡

俗稱繡花扎花,民間視為女紅首技。舊時姑娘到十三、四歲、繡花為必習技藝。新娘出嫁,繡花枕頭,繡花鞋和繡花裹肚等為亮嫁妝必備之物。縣刺繡廠集淳化民間繡花之大成,有繡花姑娘數10名,技藝嫻熟,花樣翻新,技術力量雄厚。產品供縣內市場,暢銷縣外。以裝飾生活必須品為主,如床罩床帷被罩枕套門帘檯布等。圖案有飛鳥蟲魚梅蘭竹菊,果品蔬菜戲曲人物等。技法分直紋繡、懸紋繡和機繡三類。針法有齊針套針游針平針平針參線、跳針參線、挖孔、貼花拔眼等。一繡在手,美觀實用,物美價廉,實為裝扮生活的最佳選擇。

彬州梨

彬縣地方名特水果。原名“老遺生”梨,有1000多年的栽培歷史,在彬縣分布廣泛。50年代中期開始引進新品

長陵[漢]彬州梨
種,目前主栽品種以酥梨為主,到2003年全縣彬州梨栽植面積2.3萬畝,年產量2.8萬噸。彬州梨單果重300-500克,最大的500克以上,素以果面鮮黃、果皮薄、果肉白、果核小、汁多無渣、酸甜適口、香甜濃郁而馳名省內外,為歷代貢品。經測定,彬州梨含可溶性固形物13-14%,硬度13.5磅。1957年,彬縣人民將彬州梨寄給毛澤東主席品嘗,中共中央辦公廳覆信,鼓勵發展彬州梨生產。1991年彬州梨參加陝西省果品評優會獲得第一名。1995年彬州梨再次參加全省水果評優會,獲得陝西省優質果品稱號。彬州梨暢銷全國10多個省市,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

大晉棗

彬縣地方名特果品。在彬縣有3000多年的栽培歷史。《詩?豳風》中有“八月剝棗”詩句。明詩云:百年生聚滋更始七月豳風未可忘喜殺故園梨棗在,熟時還要上公堂。樹齡300年以上的大晉棗藥用極高,自古以來為歷代貢品。大晉棗色澤鮮艷,個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甜汁濃,營養豐富。鮮果含糖量20.6%,乾果含糖量78.43%,含蛋白質1.2-2.3%,脂肪0.2-0.4%,並含有礦物質,為人體不可缺少的元素。每100克中含維生素D3000毫克,營養成份高於其他棗類。大晉棗重鮮果單果最重達50克,素有“八個一尺,十個一斤”之美譽。在中國楊凌農業科技博覽會上被譽為“棗王”。彬縣大晉棗分布面積,主產區在涇河川道。彬縣目前有大晉棗面積1.2萬畝,年產量1000噸。彬縣大晉棗是食用、藥用的佳品,也是饋贈親朋好友的珍品。

交通

鹹陽火車站乘5、8路公共汽車直達長陵。


西漢時期君主陵墓

君主陵墓地點
漢太上皇—劉太公萬年陵
漢高祖—劉邦長陵[漢]陝西省鹹陽市窯店
漢惠帝—劉盈安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韓家灣鄉白廟村
漢文帝—劉恆霸陵陝西省西安市東郊
漢景帝—劉啟陽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
漢武帝—劉徹茂陵陝西省興平市
漢昭帝—劉弗陵平陵陝西省鹹陽市秦都區平陵鄉大王村
漢宣帝—劉詢杜陵陝西省鹹陽市長安區東少陵原上
漢元帝—劉奭渭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南
漢成帝—劉驁延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西南
漢哀帝—劉欣[漢哀帝]義陵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東
漢平帝—劉衎康陵[西漢]陝西省鹹陽市渭城區周陵鄉西南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