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王朝

西漢王朝

公元前三世紀,秦王朝的暴政,令秦王朝以短時間滅亡,起而代之的是由漢高祖劉邦所創立的漢王朝。中華帝國自此進入了一個長期的繁榮時期,由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強盛,使中國人和漢人劃上了等號,從此"漢人,漢字,漢族"就用到今天。

簡介

西漢,又稱前漢,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強盛穩固的朝代。

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前202年稱皇帝,建立漢朝,建都長安。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呂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也有人把王莽推翻後的更始帝也算作西漢,這樣西漢滅亡則是在26年。

西漢的建立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到處出現割據勢力,而劉邦和項羽也在這時崛起。他們找到了楚王的後代,立為楚懷王(後為楚義帝),並且各自出兵,打算攻滅秦朝。
劉邦聽從謀士的安排,於公元前206年首先攻入秦都鹹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實現:“先入關者為漢王”的約定而成漢王,但因自己的實力不及項羽,攻而退軍霸上。此後項羽漸握大權,他殺掉了義帝,自封為“西楚霸王”。憑藉自己強大的武力進行統治,分封諸侯。他將劉邦封在蜀地,且將劉邦的國號定為漢。該年中國有兩個年號,一是“漢王元年”,一是“西楚霸王元年”。不久,劉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頓軍隊對項羽進行進攻,前期並不占據優勢。不過,劉邦的軍事才能雖然無法與項羽相比,但劉邦善於使用人才,他重用蕭何張良、陳平等謀士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項羽重用的將領韓信,正是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使局面逆轉。在最後的垓下戰役中,劉邦贏了項羽,而項羽拒絕了屬下東渡烏江捲土重來的建議之後,他在烏江邊自盡,為楚漢戰爭畫上了句號。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國號漢。五月定都長安,西漢王朝誕生

西漢帝系

(1)漢高祖劉邦(前206-前195);

(2)漢惠帝劉盈(前194-前188);

(3)漢高后呂雉(漢少帝劉恭,漢少帝劉弘)(前187-前180)

西漢王朝西漢帝王圖

(4)漢文帝劉恆(前179-前157)(竇皇后)

(5)漢景帝劉啟(前156-前141)

(6)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

(7)漢昭帝劉弗陵(前86-前74)

(8)漢宣帝劉詢(前73-前49)

(9)漢元帝劉爽(前32-前7)

(10)漢成帝劉驁(前32-前7)

(11)漢哀帝劉欣(前6-前1)

(12)漢平帝劉衍(1-5)

(13)孺子劉嬰(6-8)

西漢盛衰史

漢高祖稱帝後,有鑒於秦亡經驗,遂在政策上採取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的理念。
首先,採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皇帝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另外,對內注意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為恢復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外則和親匈奴,維持邊區和平。漢朝這一系列政策大體維持了一時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問題,對內的輕徭薄賦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強勢力日大,形成土地兼併;對外則匈奴侵略日頻,威脅邊區和平。
在執行這些政策之餘,漢高祖也對在楚漢相爭中有大功的異姓諸侯王們起了猜忌之心。韓信就是在這時候被蕭何用計被呂后處死,隨後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繼被剷除。異姓諸侯王幾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劉姓諸侯王。劉邦在白馬之盟上對眾人說了一句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受傷,不治死亡。時為前195年。
呂太后專權
漢高祖死後,政權漸漸被高祖皇后呂太后所掌握,繼位的太子漢惠帝因受到呂后的刺激,不理政事,惠帝死後,呂太后連立兩傀儡皇帝,並漸漸削弱劉氏宗室,並封諸呂為王,掌權長達八年。這種局面一直到呂后死後,周勃和陳平奪禁軍權,斬殺呂產等人,才告消滅。
呂太后死後,由於諸呂掌握兵權,而功臣更不滿呂氏專權,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施計奪取呂氏的兵權。由於漢高祖只餘下兩個兒子,朝臣以淮南王母家趙氏強橫,代王母家薄家善良,故以呂太后所立的傀儡皇帝非惠帝親生為由,迎立代王恆即帝位,是為漢文帝。他減輕人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其子景帝即位後,也持續此種政策,因此歷史上將此時期稱為“文景之治”。文景二帝都是道家思想的推崇者,主張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在此期間,國家穩定發展,國力大大增強。
只是,景帝在位期間,聽取晁錯的意見,進行削藩。操之過急,結果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為此時期唯一的一次動亂,且為期不到一年,結果由周勃的兒子周亞夫所平定。七國之亂後,朝廷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大漢盛世(前141年-前49年)
對外戰爭
西漢中期算是漢朝最強盛的時段。景帝死後,太子劉徹即位,即漢武帝,一上台便改“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對外三度攻匈奴,把匈奴驅逐至漠北地區、打通西域,造成“絲綢之路”;對內則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力量;並召開“鹽鐵會議”將製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三打匈奴後繼續對匈奴攻伐,令匈奴邊患再次復燃;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後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開銷甚大,因此創立“均輸”、“平準”官,與民爭利。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了中國固有的文化潮流。
武帝晚年,發表了著名的輪台之詔,這也表達了漢武帝對自己深刻的反省,國家也漸漸穩定下來,使漢武帝雖有亡秦之失卻無亡秦之禍。
昭宣中興
武帝死後,由年僅八歲的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昭帝極為聰明,只是天妒英才,21歲即病死。死後,荒唐的劉賀被廢,由漢宣帝即位,秉持中庸之道執政,他在位期間,匈奴也表示了臣服的意願,呼韓邪單于以臣子的身分晉見漢宣帝,漢匈的百年大戰,終告落幕。宣帝和先前的昭帝御宇期間,被稱為昭宣中興或昭宣之治。
衰敗之象(公元前49年-公元9年)
衰於元成

宣帝於43歲時病死,太子漢元帝即位。元帝以後,豪強大地主兼併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加上漢成帝沉迷於溫柔鄉。王氏的權力愈來愈大,自王太后的親戚王鳳以來,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在朝廷的勢力日漸鞏固。
敗於哀平
漢成帝死後,成帝皇后趙飛燕聯同太子合力排擠王氏。太子即位是為漢哀帝。把哀帝祖母傅太后及生母丁太后入主宮禁。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向太皇太后王氏建議暫時退讓,結果王莽辭官回到新野新鄉封國。
漢哀帝的“斷袖之癖”,讓漢朝逐漸衰弱。二十二歲的寵臣董賢拜為大司馬輔政。
漢哀帝死後,王氏權力再起,此時,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干預朝政。最後,他殺孝平,廢孺子,於9年1月10日正式稱帝,改漢為新,西漢亡。

西漢政治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採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曆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繡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闢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並不亞於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文化

哲學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但自行法家之法的秦朝亡國後,漢朝有鑒秦亡經驗,乃先用道家之法治國,是為黃老之術。直到漢武帝時,思想上已有大改變,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儒學深深影響中國文化之始。
史學
史記:由司馬遷所著,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宗教
佛教
道教
學術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
以上兩個是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
另外,從西漢時期開始中國也有非常詳細的天文記錄,包括公認的人類第一次對太陽黑子的記錄,此外針灸和造紙術可能是在西漢時期被發明的。
藝術
繪畫
雕刻
樂舞
角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