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陵

禹王陵

王陵位於浙江省紹興東南會稽山北麓,距城約3公里。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典風格建築群,由禹陵、禹祠、禹廟三部分組成。傳說大禹死後就葬在紹興。現存的大禹陵碑亭是1979年重建的,亭內巨碑上刻有“大禹陵”三字。據當地人說,即使極有生命力的竹根,凡延伸到大禹陵的區域,竹子無一不枯死,非常神秘。被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簡介

禹王陵禹王陵

位於紹興稽山門外,距城3公里。鬱鬱蔥蔥的會稽山旁依赫黃色的殿宇,屋群高低錯落,各抱地勢,氣勢宏偉。大禹陵本身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古典風格建築群,由禹陵、禹祠、禹廟三部分組成,占地40餘畝,建築面積2700平方米,被列為全國文物

保護單位。也是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大禹作為中國第一王朝的創建者,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聖王”。相傳4000多年前,神州大地水洋洋而不息,大禹受命治水:“八年於外,三過家門而不入”,與百姓歷盡艱辛,終於治平了洪水之患。後來,據《史書》記載,大禹“憂民救水到大越(今紹興),大會計(會議講座的意思),爵有德,封有功。”會議的地點茅山因此改稱“會稽山”
禹王陵禹王陵
(“稽”與“計”是通假字)。禹做了皇帝以後,“巡守大越”在此病故,葬於會稽山下。禹陵古稱禹穴,為大禹之葬地,它背靠會稽山,前臨禹池。禹王陵是中國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墓地,夏禹是上古時代一位偉大的治水英雄,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開國之君,被後人尊為立國之祖。大禹陵景區由禹陵、禹祠、禹廟三大建築組成。從大禹陵牌坊進入神道,兩旁陳列有五對神獸,過禹貢橋、青石欞星門,拾級而上,越百米甬道,便到達大禹陵碑亭。禹陵的左側是禹祠,祠前水池,名叫放生池,園內有一千年古井——禹井。禹陵的右側為禹廟,是一組宮殿式建築群,從南邊到北邊的景點依次是照壁、岣嶁碑亭、午門、拜廳、大殿窆石亭宰牲房菲飲泉等景點,它是我國東南的一大名勝古蹟。

命名

禹王陵禹王陵
大禹陵為中國東南久負盛名的勝跡之一,進口牌坊鐫刻“大禹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大禹陵景區由禹陵、禹祠、禹廟三大建築群組成。禹陵大禹陵座東朝西,自然環境優美。入口處的大禹陵牌坊前,有一橫臥的青銅柱子,名龍槓。龍槓兩側各有一柱,名拴馬樁。凡進入陵區拜謁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須在此下馬、下轎,步行入內,以示對大禹的尊崇。龍槓上有“宿禹之域,禮禹之區”的銘文。高12米、寬14米的大禹陵牌坊,系用石頭建造,高大古樸。牌坊頂為雙鳳朝陽,莊重典雅,雕刻精美。柱端為古越人崇拜的神鳥——。1995年5月,江澤民總書記為其題寫的坊額“大禹陵”,更為禹陵增輝。

歷史

《史記·夏本記》記載:“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大禹是華夏民族在神州大地奠基立國的一位偉大祖先。他一生最大的功業,一是治水,一是立國。治水,奠定了立國的根基;立國,鞏固和發展了治水成果,使當時鬆散的部落聯盟形成為多民族統一的國家。大禹的傑出貢獻,對中國歷史的演進和發展以深遠的影響。“北有黃帝陵,南有大禹陵”。

禹王陵禹王陵
大禹陵亦名:“禹陵”、“夏禹陵”、“夏禹王陵“。地處會稽山東北余脈石帆山別峰龍頭墩西坡,距紹興城六公里。史書記載:會稽山原名茅山,苗山,大禹會諸侯於江南,更名為會稽山。大禹崩,葬於此,仍今大禹陵是也。一九九六年國務院公布大禹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祭禹,是中國歷代王朝祀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歷代對祭祀會稽大禹陵都極為重視,在先秦,夏禹與黃帝,堯、禹同列祀典。自漢朝以來,歷代在京師立廟,祀奉先代創業之主,有道名君,夏禹均在其列。其時,神州大地禹廟星布。祭禹為當地一大禮俗。會稽是夏禹王陵寢所在,自夏王啟開始,祭會稽大禹陵已有定例。在生生息息的歷史長河中,世道屢變,社會不斷變革鼎新,但紹興大禹陵廟依然天香升騰,展祭相繼。大禹陵廟祭祀綿亘,奉祭者多元,歷代有皇帝祭,皇帝遣史祭,地方公祭,社團民祭,大禹後裔宗族祭(主要是姒、夏、禹三姓)。一九一六年孫中山先生瞻仰大禹陵,一九三六年浙江省各界公祭大禹陵,並紹興市政府擬定祭禹一年一祭;一九三六年周恩來先生回紹興祭祖後拜謁了大禹陵;一九四七年蔣介石偕夫人宋美齡及蔣經國夫婦瞻仰了大禹陵。一九九五年四月二十日浙江省各界公祭大禹陵,五月十五日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江澤民先生視察大禹陵並為大禹陵牌坊題寫了坊額“大禹陵”三個字。

傳說

禹王陵禹王陵
禹王陵之守衛戰車傳說,接近禹王陵墓,凡木無一不枯死、凡人無一不冤亡,故無人敢闖。禹王陵乃是神人大禹的的飛升之所,陵墓中有繼承了大禹法力的身外化身存在,其中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守護。四神鼎立召喚出三種機關獸遍布於陵墓內各處,玄武神機可噴毒煙、青龍神機殼噴寒氣、狻猊神機噴火焰,起初為抵禦眾多盜墓賊而製造的三神機,如今也被邪惡所侵襲,奪取了大禹的各種神力。為拯救禹王的仙靈,各路勇士義無反顧的走進了禹王陵幽暗神秘的大門。

紹興

禹王陵禹王陵
紹興古稱會稽、山陰、越州,位於寧紹平原西部,會稽山北麓。西距杭州58公里,東距寧波110公里。紹興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的名城,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的足跡。春秋戰國末期越王勾踐,是今天紹興古城的奠基人,勾踐在此臥薪嘗膽,發憤圖強,終於在公元前473年一舉滅吳,完成復國大業。越城遺址西施山投醪河、越王台、文種墓和峰火台等古越遺址,至今猶存。此後歷代名人,如漢代的思想家王充、學者嚴子陵、水利專家馬羲之、唐代的大詩人賀知章、李白杜甫和元稹等都在這裡留下了眾多的遺址、遺蹟以及讚美越地風情的詩文;此後,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明代書畫大家陳洪綬,任伯年及近代民主革命先軀秋瑾、徐錫麟、陶成章、蔡元培、文學家魯迅等眾多的越地英才,為故鄉留下了許多名勝及豐厚的文化遺產。

外部結構

禹王陵禹王陵
大禹陵區由禹陵、禹廟、禹祠三大部分組成。禹陵面臨禹池,前有石構牌坊,過百米甬道,有“大禹陵”碑亭,字型敦厚雋永,為明嘉靖年間紹興知府南大吉手筆。禹廟在禹陵的東北面,坐北朝南,是一處宮殿式建築,始建於南朝梁初,其中軸線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岣嶁碑亭、午門、拜廳、大殿。建築依山勢而逐漸升高。大殿為重檐歇山造,巍然聳立,殿背龍吻鴟尾直刺雲天,背間“地平天成”四字為清康熙題跋。禹祠位於禹陵左側,為二進三開間平屋,祠前一泓清池,悠然如鏡,曰“放生池”。穿過牌坊後,進入神道。神道兩旁安放著由整塊石頭雕塑的熊、野豬、三足鱉、九尾狐、應龍。相傳這些神獸都是幫助過大禹治水的神奇動物或大禹自己所變。從神道經禹陵廣場,跨過禹貢大橋,站在甬道前古樸簡潔的欞星門下,即可望見大禹陵碑亭。甬道是一條古柏夾峙、拾級而上的石板路,莊嚴幽深。高大肅穆的大禹陵碑,“大禹陵”三字系明嘉靖十九年(1540)紹興知府南大吉楷書並勒石,豪放而雄渾,有頂天立地之氣概。漆以朱紅,耀眼奪目。碑前的兩棵百年盤槐,夏天碧綠蔥蘢,冬則虬枝如鐵。

碑後是禹王山,相傳大禹即葬於此。大禹陵碑的右側,是鹹若亭、碑廊和菲飲泉亭。鹹若亭為宋隆興二年(1164)所建的一石結構亭,六角、攢尖、三層、鏤空雕飾,極具地方特色。“鹹若”一詞源於《尚書·皋陶謨》中皋陶與大禹討論如何實行德政、治理國家時大禹的一句話:“禹曰:‘吁!鹹若時,惟帝其難之。’”意為萬物若能順其自身的規律,就能得到它的好處。亭子上面有“好生遺化”四個字。建此亭,不僅是頌揚大禹的教化之德,更表達了人民對君主

禹王陵禹王陵
的美好期望。碑廊陳列著部分祭禹碑,主要有秦始皇祭禹陵所留《會稽刻石》等。在菲飲泉旁,有一眼泉水四季不涸,清涼甘洌,人們飲水思源,禹功大德盛,便用大聖人孔子的評價“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的話名此泉為“菲飲”以紀念、緬懷大禹。此亭始建年代不詳,現存之亭為1933年重建。禹祠禹祠是夏王朝第六代君王少康封其庶子無餘赴此守護大禹陵時創建,是定居在禹陵的姒姓宗族祭祀、供奉大禹的宗祠。目前,這裡的姒姓已傳至145代共數百人,主要居住在禹陵前的禹陵村。現存禹祠為1983年重建,為兩進。第一進內陳列著《大禹治水》、《稽功封賞》磚雕;第二進內有大禹塑像,還陳列著大禹在紹興的遺蹟照片和《姒氏世譜》及記載歷代祭禹情況的《祀禹錄》等。廊下壁間嵌有清代毛奇齡《禹穴辯》和昝尉林所書“禹穴”碑。在紹興有“禹穴”2處,一在宛委山,傳為禹得黃帝書處;一即於此,乃禹葬處,即今大禹陵碑後側。在禹祠的左側有一井,名曰“禹井”,相傳為禹所鑿。有亭名“禹井亭”,其楹聯繫孫其峰先生補書,聯云:“德澤被萬方,軌範昭百代”,意為中華大地的人民都得到了大禹的恩惠,他為民忘私,不屈不撓的種種美好品德是人們的楷模,光照後世。

禹廟禹廟是大禹陵區的主要建築之一,始創於禹的兒子啟,是中國歷史上最悠久的祭祀、供奉民族英雄大禹的廟宇。整個廟宇順山勢而逐步升高,高低錯落有致,雄偉壯觀。密集的斗拱,樑上的繪畫,質樸而巧奪天工。從大禹陵進入禹廟區,依次為照壁、午門(包括宰牲房、齋宿房)、拜廳(包括碑房)、窆石亭、大殿。照壁上有一獸,人稱為“”

禹王陵禹王陵
。據說此獸貪婪無比,最終葬身大海。意在告誡官吏和百姓要以大禹為楷模,公而忘私而不可滋生物慾之念。照壁前為岣嶁碑亭,亭中有一碑,人稱“岣嶁碑”。因最早立於湖南衡山岣嶁峰而得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冬,紹興知府張明道據湖南嶽麓書院拓本摹勒;亭為清鹹豐年間所建。碑文凡77字,有明代大學者楊慎(升庵)的釋文。岣嶁碑亭前是午門。午門有三門,中門常閉,據說只有舉行祭禹典禮和皇帝祭禹時才能打開,而且只有皇帝才有資格跨越中門,其他人等只能從兩旁的邊門出入。穿過午門,走過一段石板路,登上百步禁階即到拜廳。百步禁階前有一鼎,銘曰:纘禹之緒。意為繼承大禹的事業。拜廳,也稱祭廳,是祭祀的地方。拜廳和大殿之間有清乾隆十六年三月八日乾隆皇帝在此祭禹後留下的詩碑,又稱“御書碑”。大殿的層脊,有康熙皇帝所題“地平天成”四字。大殿是整個禹廟建築群的最高建築物,曾於1929年倒塌,現存大殿為1932年動工重建,1933年竣工。殿內大禹塑像高6米,頭戴冕旒,手執玉圭,身披朱雀雙龍華袞,雍容大度,令人望而起敬。殿內還陳列了鼓、磬等祭禹禮器。大殿側有窆石亭,因有窆石而名。窆石傳為大禹下葬時的工具。窆石相傳是大禹下葬時,從其生地北川(古石泉)縣飛來的。其上,有自東漢以來的許多文人學者留下的題刻。在窆石亭側,有禹穴、石紐碑,均為清光緒年間,據大禹出生之地今四川省北川縣之禹穴、石紐拓片勒石而成。

旅遊

禹王陵禹王陵
大禹陵位於中國東部浙江省紹興市東南郊的會稽山山麓,相傳是4000多年前古代治水英雄大禹的葬地。大禹陵坐東朝西,由禹陵、禹祠、禹王廟三大建築群組成。禹陵的入口處為一青石碑坊,其後是一條長100餘米的神道,神道兩側立有石刻神獸5對。神道盡頭為大禹陵碑亭,亭內立有由明代紹興知府南大吉所書的“大禹陵”石碑。陵前還遍植有槐樹松柏綠竹等植物。禹祠位於禹陵的左側,相傳始建於夏代(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7世紀)少康之時,以後曾多次毀廢又多次興建。現存的禹祠是近年來重建的,共兩進院落,中間以天井相隔,極富江南民間建築特色。“禹祠”匾由著名畫家吳作人題寫。前進的左右兩側有“大禹治水”、“計功封賞”磚雕,後進內立有大禹塑像。禹王廟位於禹陵的右側,始建於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以後歷代均有所修建。廟內自南向北依次分布有轅門照壁岣嶁碑亭欞星門午門、祭廳、大殿等建築。其中明代翻刻的岣嶁碑,文字奇古,記述了大禹治水的經過和功績,又名“禹王碑”。禹王廟的午門寬11.6米,進深約7米,其後為祭廳。祭廳是歷代祭禹的場所,建築結構與午門相似。祭廳東、西兩側為配殿,其中東配殿內放置有明、清時祭禹的碑刻30餘通。大禹陵是重要的歷史遺蹟,具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藝術和旅遊價值。

“國祭大禹”

禹王陵禹王陵
“國祭大禹代表了一個高度。而且,代表的不僅僅是祭禹的高度,更代表了城市行銷的高度。”雖然盛會已經落幕,但在市文明辦、節會辦副主任孫揚的言下,紹興藉此的城市行銷一切都還剛剛開始。三千賓朋,全球直播,千萬投入,與其說這是一場空前的盛會,不如說這是紹興城市品牌的一次全面演繹和展示,更是紹興城市行銷的一場空前熱身。“紹興是借禹生義,打一張城市行銷的大牌。”孫揚說,結束的是“節”,開始的是“會”。市政府斥資千萬元打造的這場盛會,留下了影響、留下了資源、留下了契機,紹興如何利用這筆無形資產,使之創造出數倍的效益?這是社會各界都需要思考的問題。以“節”帶“會”節慶經濟的新思考:“規模宏大,影響深遠,體現了紹興承辦大型節慶活動的能力,也開啟了紹興城市行銷嶄新的一頁。”作為本次祭禹活動的特邀嘉賓和親歷者,長三角會展聯盟秘書處副主任張鵬如此評價紹興的“四節聯動”。張鵬曾多次來到紹興,了解紹興會展業發展現狀。他認為,紹興豐厚的古越文化是巨大的節會資源優勢,近幾年來,紹興市政府在承辦大型節慶活動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具備了相當的水準,一年比一年辦得精彩。但令人遺憾的是,作為節慶活動的重要延伸部分,紹興的會展活動似乎還沒有爆發出與之相對應的潛力。

“政府投入巨資辦節會,企業如何利用節會創效益?除了政府掏腰包外,節慶活動能否融入更多市場化元素?”張鵬說,所謂的節會其實可以拆分成兩個主體,即政府辦節,市場辦會,以“節”帶“會”。以杭州的西博會為例,由政府制訂戰略性框架

禹王陵禹王陵
,確定哪幾個部分可以市場化運作,再把市場化運作的部分進行招投標,讓企業大膽參與。紹興也可以借鑑這種模式。對張鵬的觀點,市文明辦、節會辦副主任孫揚深表贊同。他表示,“節會節會,一半是節,一半是會。政府把‘節’辦出了特色、辦出了影響,下一步要做的是市場如何把‘會’辦出效益。總的來講,紹興的節慶活動還停留在由政府掏腰包的階段,如何調動市場的積極性,讓企業踴躍參與到節慶活動中來,並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效益與回報,這才是節慶活動的市場化發展方向。”企業以什麼樣的形式參與節會?張鵬認為,冠名、承辦,或者結合產業舉辦一些經貿類展覽,都是社會化運作節會的良好模式。“打個比方,假如舉辦一次大型節慶活動需要1000萬元,那么可以考慮政府投入50%,其餘部分則讓企業承擔。企業獲得的回報,則可以通過宣傳、經營等多種形式體現。”孫揚說,舉辦節會的目的是達到三個效益,即政治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這三者並不矛盾,而且可以互惠互利。在各種大型節慶活動中,政府只是框架的制訂者,起到的只是打造平台的作用,舞台上的主角應該是社會和企業。當然,要吸引企業參與到大型節慶活動中來,必須讓他們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穫與回報

“節”“游”互動節慶活動的多元利用:一名來自日本的書法愛好者,在書法節開幕前數月就給紹興海外旅行社副總趙為打電話,希望能夠觀賞開幕儀式,近距離感受那份莊嚴和神聖,“花再多的錢也可以”。然而,由於方方面面的因素,

禹王陵禹王陵
這名日本遊客未能實現自己的心愿。“通過節會擴大影響吸引來賓當然是利用資源的一種方式。但是,為什麼不能直接把節會活動當成一種旅遊資源呢?祭拜大禹,朝聖王羲之,體味茶文化,這些活動本身就具有可看性,所以可以把節慶活動本身當成良好的旅遊資源,吸引遊客來走走看看。”趙為說,每年的書法節,總有一些東南亞國家的遊客欲借節會前來朝聖,他們渴望與節慶活動多一些互動,變觀看為參與。由此他想到,各種節慶活動應該強化“節”“游”互動,甚至包括開幕式,是不是也可以考慮出售入場券?“這其實也是市場化運作模式的一種體現。開幕典禮本身就極具觀賞性,如果再增加一些互動項目,無疑會吸引更多的遊客。”趙為說,節會對旅遊的推動作用是明顯的,就他們旅行社而言,衝著節會來的遊客每年以15%的增幅在增長,但是,如果能借節慶活動推出一些旅遊項目,效果無疑會更好。四川省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長謝興鵬是本次活動的特邀嘉賓,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提到了節慶活動的民眾參與性問題。“節慶活動與旅遊開發有著唇齒相依的關係,可以考慮增加一些具有特色的歌舞活動,給更多的民眾以參與的機會,真正做到‘節’‘游’互動。”化資源優勢為產品優勢產業拓展的新機遇:1995年,紹興市首次公祭大禹。當時,一名紹興人從中捕捉到了商機,一口氣註冊了25個“禹”字系列的商標。

“這似乎是紹興商人從祭禹中捕捉商機的雛形。”“如何依託節慶活動的巨大資源,做好產業鏈的拓展和延伸,這是對紹興企業提出的一個新課題。”市文明辦、節會辦副主任孫揚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枚印有禹字圖案的徽章,他感到比較遺憾的是,

禹王陵禹王陵
未能在這次國祭中大批量推出這批徽章。“時間比較倉促,未來得及準備。”“其實,這件事情應該由企業來做,企業應該善於從節慶活動中捕捉、發現並挖掘商機,為自己創造財富。”孫揚說,紹興的企業具有非常強烈的市場意識,特別是在一些傳統產業,做得非常出類拔萃。但是,他認為,企業應該有更多的開拓新型產業的意識和勇氣。譬如紹興的文化產業,雖然有著2500年歷史文化底蘊做依託,但目前尚是一片等待開發的沃土,迫切需要企業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和產品優勢,積極參與到文化經濟的挖掘中來。但總的來講紹興企業這方面的意識還比較薄弱。“政府為這次節慶活動投入了上千萬元,實際上就相當於政府埋單做好了一塊大蛋糕,市場意識強的企業應該充分利用這個平台,積極主動地來分食這塊大蛋糕。”孫揚說,一年一度的祭禹活動,市節會辦正在考慮開發吉祥物等一系列相關產品,期待企業的參與。“化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需要政府的引導,但更需要企業捕捉商機的能力和意識。”孫揚說,為什麼那么多國家要爭奪奧運會主辦權?除了國力的展示和體現外,更多的其實是看中了實實在在的效益。“一個奧運會的主辦權能產生多少效益?難以計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