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門棒喝》

《醫門棒喝》

《醫門棒喝》成書於1825年,是由清代章楠所著。


概述

醫論著作。四卷。·章楠撰於1825年。收章氏“天氣陰陽論”、“太極五行發揮”等30餘篇論文。雜論醫學理論、診法及內、兒等科疾病的證治,並附醫案。文中不僅從正面闡述原理,而且評論諸家流弊,猶當頭一棒以警當世。且能結合臨床經驗加以說明。學術上推崇葉天士。對劉河間、李東垣、朱丹溪、張景岳諸家亦能擇善而從。在溫病的辨證施治方面有不少新的見解和發揮。此書另有一種刊本,將醫論部分為初集,將其《傷寒論本旨》九卷為二集。現存多種清刻本。

作者

章楠,清末醫家。字虛谷。浙江會稽人。根據其自敘和著述年代推算,約生於乾隆中後期,略晚於吳鞠通。幼年多病,因而學醫,歷游廣東河北江蘇等地,轉益多師,瀏覽諸家,十年不知端緒。後讀葉天士醫案而悟,謂自此略窺醫理之奧,而見諸家意旨所在。此後更加刻苦鑽研,前後約經三十年的潛心向學,對於《內經》《傷寒論》有了深刻的理解,並能融匯貫通諸家之論,而有所取捨。於溫病證治頗有研究,推崇葉天士、薛生白。對劉河間李東垣朱震亨張景岳等,善於擷取精粹,並提出評論。著有《醫門棒喝》四卷(1825年)。

內容簡介

《醫門棒喝》《醫門棒喝》
《醫門棒喝》是清代醫家章楠的一部力作。其內容以闡釋《傷寒論》及發揮溫病學說為主。《醫門棒喝》初集為雜論性質的醫書,其體例仿照徐大椿《醫學源流論》,共有論文二十七篇,附十三篇,冠以條例十則。此書要旨主要有以下幾點:1.河間論六氣皆從火化固然正確,但止可論六氣之邪,其發病則根據人的體質而有變異,不能概用寒涼。如因見到妄用涼藥之害而以河間之論為非,則是另一方面的謬誤。2.丹溪“陽常有餘,陰常不足”引《內經》“一水不勝二火”為理論依據,實則《內經》是論陰陽偏勝之病,非論陰陽之理,君火相火實即火之體用。景岳非之,言“陽常不足,陰常有餘”,兩家各有一偏。因為歸根結底,六氣皆陰陽所化,不能執枝葉之短長,即謂根本之有餘不足。3.景岳不識陰陽六氣變化,人生稟賦源,論治外邪偏涉於補,內傷證治偏執扶陽,強引大《易》扶陽抑陰之言。不知大《易》乃論治道,非論醫理。若論醫理,則陰陽不可稍偏,陰平陽秘,精神乃治。4.東垣言相火元氣之賊,景岳言相火元氣之本,東垣乃論其變,景岳道其常。兩說皆各有理,不可偏廢。5.仲景《傷寒論》中有論治溫熱病各條混入“傷寒例”中,雖經張路玉指出而後人仍攙混不分,如尤氏《貫珠集》將治溫熱之黃芩白虎列入傷寒正治,實屬失察。6.因吳又可《瘟疫論》混指一切溫病為瘟疫,又不辨伏氣為病之理,乃詳辨溫病為春溫、風溫、暑溫、濕溫、瘟疫五種,分列證治。7.六氣流行之理,與為病不同。一陰生於夏至,其溫已動,於時氣為相火司令,而為病則是火濕二氣合而成暑。偏於火者為陽,偏於濕者為陰,體強多火成陽證,體弱多濕成陰證。8.吳鞠通將風溫瘟疫並為一類,不分輕重淺深,其冬傷寒,春病溫的伏氣一證,亦不分析論列。又將“秋傷於濕,冬生咳嗽”作為寒內飲解,反謂喻嘉言改“溫”為“燥”非是,亦乖義理。9.葉天士論風溫二十則,分營衛氣血傳變,治法最為精當,薛生白《濕熱條辨》三十五則論治甚詳,吳鞠通論藥物氣味功能甚為精細,其卷後論瀉白散之弊尤確。10.論治虛損,當先辨陰陽,次分上下。陰虛者最忌脹氣,陽虛者在禁寒涼,上損則清金為先,下損必固腎為本。以及治虛損當脾胃與腎元並重,欲培其根本必稱利其機樞等,類皆切合實際的經驗之談。11.古論痘疹未嘗詳究至理。 《痘科正宗》言痘為毒火,有實無虛,致淺學不辨虛實,混施攻瀉,治疹則必先用升葛,與治班之法相混。因此論治痘,必分源清流,分五臟為綱,列各證為目;治疹則必審其或因外感或由胎毒,而按時透發,則其證可愈。由此可見,章氏確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學識素養和高深造詣的臨床家、理論家。他著書的宗旨是“洞見本源,救正闕失”,字裡行間流露出叩顙泣血,為民請命的仁者胸懷,其思路綿密細緻,行文恣肆透徹,剴切陳明,反覆詳辨,必期理明義盡而後止。這種忠於醫學,執著求索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此次點校時,取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所藏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聚文堂刻本為底本,以宣統元年已酉(1909)蠡城三友益齋石印本為對校本,並參校了民國八年(1919)裘吉生補刻本。石印本原有“海寧王孟英先生評點”字樣,經核對,與聚文堂刻本田晉元評點基本無異,恐為坊間偽托。其眉批多為褒語,間有論及醫理者,限於體例,一併刪去。裘氏藏本記載了吳鞠通對此書的評論,兩位醫家互相請益問難,評論得失,在醫學史上開創了良好的先例,特以注語形式保留這一部分珍貴資料。

《珍本醫籍叢刊》書目

《珍本醫籍叢刊》為中醫古籍出版社出版,本叢刊包括從經典理論、臨證診療,到中藥、方劑、氣功、養生等各個方面的古籍,並對這些古籍版本的原文,進行了標點和簡單的校注。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養性延命錄》
《醫方集解》
《醫林改錯》
《醫門法律》
《醫鈔類編》
《瘍醫大全》
《養病庸言》
《醫門棒喝》
《瘍科心得集》
《醫說》
《醫燈續焰》
《醫法圓通》
《藥鑒》
《醫方考》
《醫貫》
《醫級》
《醫經溯洄集》
《醫經國小》
《醫經原旨》
《醫壘元戎》
《醫理真傳》
《葉選醫衡》
《醫林繩墨》
《醫林指月》
《一得集》
《醫門補要》
《養老奉親書》
《醫述》
《醫徹》
《醫學編》
《醫學傳燈
《醫學粹精》
《醫學讀書記》
《醫學匯海》
《瘍科綱要》
《醫理元樞》
《驗方新編》
《瘍科選粹》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
《藥性纂要》
《醫略十三篇》
《醫方簡義》
《藥症忌宜》
《醫方論》
《醫門要訣》
《醫方全書》
《醫故》
《醫暇卮言》
《醫效秘傳》
《醫心方》
《要藥分劑》
《醫學便覽》
《也是山人醫案》
《醫學傳心錄》
《楊氏家藏方》
《楊氏提綱醫方纂要》
《醫學發明》
《醫碥》
《藥要便蒙新編》
《醫經允中》
《藥按》
《醫理髮明》
《藥治通義》
《醫法心傳》
《藥總訣》
《醫方叢活》
《醫方大成》
《醫林纂要探源》
《醫略》
《醫略稿》
《藥材學》
《養生月覽》
《醫方捷徑指南全集》
《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
《醫方經驗彙編》
《葉氏女科證治》
《醫權初編》
《醫事問答》
《醫方類聚》
《葉氏醫案存真》
《醫悟》
《葉天士家傳秘訣》
《醫方易簡集》
《葉天士女科醫案》
《羊毛瘟症論》
《醫貫砭》
《醫學辨正》
《一草亭目科全書》
《醫寄伏陰論》
《醫家心法》
《醫階辨證》
《藥盦醫案》
《藥言隨筆》
《醫學匯函》
《葉氏錄驗方》
《藥性通考》
《養生要集》
《醫法徵驗錄》
《醫方便覽》
《醫家四要》
《瘍醫證治準繩》
《醫事啟源》
《藥材資料彙編》
《楊敬齋針灸全書》
《藥品化義》
《醫方捷徑》
《藥譜》
《醫經正本書》
《醫鏡》
《醫學白話》
《一見知醫》
《藥味別名錄及續錄》
《醫便》
《醫學初階》
《楊仁齋著作三種》
《野菜博錄》
《醫學從叢錄》
《醫方選要》
《醫方一盤珠》
《醫燈集焰》
《醫方易簡新編》
《醫綱提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