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家傳秘訣》

《葉天士家傳秘訣》

《葉天士家傳秘訣》兒科著作。共1卷。原題清·葉天士撰。原無刊本。於1929年刊行《回淌社影印醫書四種)時,曾據鈔本影印。書中論述脹病、脂中蟲痛、積癰、吐瀉、嘔吐、泄瀉、痢疾、符、疽、肺臟主病、喘噶、腎臟主病等。論述僅系小兒雜質證治的一部分。內容個夠完整,但辨治法多結合醫案論析,有一定參考價值。

簡介

葉天士家傳秘訣》,兒科著作卷。原題清·葉天士撰。本書原無刊本,於1929年刊行《迴瀾社影印醫書四》時曾據舊鈔本影印。書中論述小兒脹病、腹中蟲痛、積痛、吐瀉、嘔吐、泄瀉、痢疾、疳、疸、肺臟主病、喘嗽、腎臟主病等小兒雜病的論治。雖說不夠完整,但其中辨證治法結合醫案論析,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現存道光年間石印本,又收入《迴瀾社醫書四種》中。

作者

葉天士葉天士
葉天士,名桂,號香岩,別號南陽先生。約生於清代康熙五年(公元一六六六年),卒於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晚年又號上律老人,江蘇吳縣(今蘇州市)人。清代名醫,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與薛雪等齊名。
葉天士生於江蘇吳縣(今蘇州)人,其高祖葉封山從安徽歙縣遷居蘇州,世居上津橋畔。
葉天士少承家學。祖父葉紫帆(一作子蕃),名時,醫德高尚,又是有名的孝子。父親葉陽生,名朝采,醫術更精,讀書也多,且喜歡飲酒賦詩和收藏古文物,但不到五十歲就去世了,當時葉天士才十四歲。葉天士十二歲時隨父親學醫,父親去世後,家貧難為生計,便開始行醫應診,同時拜父親的門人朱某為師,繼續學習。他聰穎過人,“聞言即解”、一點就通,加上勤奮好學、虛心求教,見解往往超過教他的朱先生。
葉天士從小熟讀《內經》、《難經》等古籍,對歷代名家之書也旁搜博採。不僅孜孜不倦,而且謙遜向賢;不僅博覽群書,而且虛懷若谷、善學他人長處。葉天士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古訓,只要比自己高明的醫生,他都願意行弟子禮拜之為師;一聽到某位醫生有專長,就欣然而往,必待學成後始歸。從十二歲到十八歲,他先後拜過師的名醫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揚俊、王子接等著名醫家,無怪後人稱其“師門深廣”。
山東有位姓劉的名醫擅長針術,葉天士想去學但沒人介紹。一天,那位名醫的外甥趙某因為舅舅治不好他的病,就來找葉天士。葉天士專心診治,幾帖藥就治好了。趙某很感激,同意介紹葉天士改名換姓去拜他舅舅為師。葉天士在那裡虛心謹慎地學習。一天,有人抬來一個神智昏迷的孕婦。劉醫生診脈後推辭不能治。葉天士仔細觀察,發現孕婦是胎兒不能轉胞,痛得不省人事的。就取針在孕婦臍下刺了一下,叫人馬上抬回家去。到家後胎兒果然產下。劉醫生很驚奇,詳加詢問才知道這個徒弟原來是大名鼎鼎的葉天士,心中很感動,就把自己的針灸醫術全部傳授給了他。
葉天士母親患病,他總治不好,又遍請城內外名醫,也不見效。他便問僕人:本城有無學問深而無名氣的醫生?僕人說:后街有個章醫生,常夸自己醫術比你高明,但請他看病的人寥寥無幾。葉天士吃驚地說:出此大言,當有真才實學,快請來!僕人請章醫生時說:太夫人病勢日危,主人終夜彷徨,口中反覆念著“黃連”。章醫生到葉天士家診視老太太后,細看過去的藥方,很久才說:藥、症相合,理當奏效。但病由熱邪郁於心胃之間,藥中須加黃連。天士一聽便說:我早就想用黃連,因母親年紀大,恐怕會滅真火。章醫生說:太夫人兩尺脈長而有神,本元堅固。對症下藥,用黃連有何不可?葉天士很贊同,結果兩劑藥病就好了。以後葉天士便對人說:“章醫生醫術比我高明,可以請他看病。”
葉天士本來就“神悟絕人”、聰明絕世,加之這樣求知如渴、廣采眾長,且能融會貫通,因此自然在醫術上突飛猛進,不到三十歲就醫名遠播。除精於家傳兒科,在溫病一門獨具慧眼、富於創造之外,天士可謂無所不通,並在許多方面有其獨到的見解和方法。在雜病方面,他補充了李東垣《脾胃論》詳於脾而略於胃的不足,提出“胃為陽明之土,非陰柔不肯協和”,主張養胃陰;在婦科方面,闡述了婦人胎前產後、經水適來適斷之際所患溫病的證候和治療方法;他對中風一症有獨到的理論和治法;他還提出久病入絡的新觀點和新方法,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由於精研古籍,他還十分善於運用古方。
葉天士最擅長治療時疫和痧痘等證,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人。在溫病學上的成就,尤其突出,是溫病學的奠基人之一。清代乾隆以後,江南出現了一批以研究溫病著稱的學者。他們以葉天士為首,總結前人的經驗,突破舊槓槓,開創了治療溫病的新途徑。葉天士著的《溫熱論》,為我國溫病學說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他首先提出“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的論點,概括了溫病的發展和傳變的途徑,成為認識外感溫病的總綱;還根據溫病病變的發展,分為衛、氣、營、血四個階段,作為辨證施治的綱領;在診斷上則發展了察舌、驗齒、辨斑疹、辨白疹等方法。清代名醫章虛谷高度評價《溫熱論》,說它不僅是後學指南,而且是彌補了仲景書之殘缺。其功勞很大。
除精通醫術外,葉天士在其它學問的研究中也具嚴謹精細的治學精神,博覽群書、學究天人,使醫術和學術相得益彰。他覺得“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雖身享盛名,而手不釋卷,體現了學無止境的進取精神。後人也說他“固無日不讀書也”。他在醫學中治病救人的仁者之心,也體現在他的待人接物方面,故後人贊其“內行修備,交友以忠信。……以患難相告者,傾囊拯之,無所顧藉。”
葉天士生前傷病盈門、日日忙於診治病人,無暇親筆著述。他留給後學者的寶貴醫學著作,全部都是他的門人和後人蒐集、整理的結果。其中顧景文和華岫雲兩位門人的功勞特別大。
在清代以前,中醫論治熱病大都用《傷寒論》的方法。明末清初的吳又可著《溫疫論》,才把傷寒與溫疫分別對待。雖然他對溫病理論的建立起了先導作用,但卻沒有分清“溫疫”和“溫病”的界線。葉天士首次闡明溫病的病因、感受途徑和傳變規律,明確提出“溫邪”是導致溫病的主因,突破了“伏寒化溫”的傳統認識,從根本上劃清了溫病與傷寒的界限。
《溫熱論》開宗明義第一句話“溫邪上受,首先犯肺”,指明溫邪的傳入是從口鼻而來,首先出現肺經症狀,如不及時外解,則可順傳陽明或逆傳心包,與傷寒之邪按六經傳變完全不同。其中“逆傳心包”之說,確屬對溫病傳變認識的一大創見,也是對《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的一大突破。比如,熱病中神昏譫語一症,過去多從《傷寒論》燥屎下結之說。天士首先指出此症更重要的原因是“邪入心包”,並創立以清營清宮為主的方法,使用犀角、金汁、竹葉之類比較輕靈的藥物,避免芒硝、大黃等殺伐之劑。這不僅僅在理論上獨具隻眼,而且在治法上獨闢蹊徑,拯救了許多危急病人的生命。
《溫熱論》為溫病學說的形成開創了理論和辨證的基礎。書中創立的衛氣營血辨證論治方法,表明溫病的病理變化主要是衛氣營血的病機變化。提出“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的從淺至深的認識原則,擬定了“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大法。在診斷上則發展、豐富了察舌、驗齒、辨斑疹、白疹等方法。對一些常見急症熱病,如時疫和痘麻斑疹等,葉天士都有獨到看法和妥善治法,他也是中國最早發現猩紅熱的醫家。他的許多治法方劑,經吳鞠通的整理而成為廣傳後世的效驗名方。《溫熱論》自問世以來,一直被後世醫家奉為經典、推崇備至,它不僅對溫病學,而且對整箇中醫學都有著深遠的影響。清代乾隆後期,又出現了一批研究溫病的著名江南醫家,其中皎皎者有吳鞠通、章虛谷、王孟英等,他們也都是葉天士的私淑弟子。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養性延命錄》
《醫方集解》
《醫林改錯》
《醫門法律》
《醫鈔類編》
《瘍醫大全》
《養病庸言》
《醫門棒喝》
《瘍科心得集》
《醫說》
《醫燈續焰》
《醫法圓通》
《藥鑒》
《醫方考》
《醫貫》
《醫級》
《醫經溯洄集》
《醫經國小》
《醫經原旨》
《醫壘元戎》
《醫理真傳》
《葉選醫衡》
《醫林繩墨》
《醫林指月》
《一得集》
《醫門補要》
《養老奉親書》
《醫述》
《醫徹》
《醫學編》
《醫學傳燈
《醫學粹精》
《醫學讀書記》
《醫學匯海》
《瘍科綱要》
《醫理元樞》
《驗方新編》
《瘍科選粹》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
《藥性纂要》
《醫略十三篇》
《醫方簡義》
《藥症忌宜》
《醫方論》
《醫門要訣》
《醫方全書》
《醫故》
《醫暇卮言》
《醫效秘傳》
《醫心方》
《要藥分劑》
《醫學便覽》
《也是山人醫案》
《醫學傳心錄》
《楊氏家藏方》
《楊氏提綱醫方纂要》
《醫學發明》
《醫碥》
《藥要便蒙新編》
《醫經允中》
《藥按》
《醫理髮明》
《藥治通義》
《醫法心傳》
《藥總訣》
《醫方叢活》
《醫方大成》
《醫林纂要探源》
《醫略》
《醫略稿》
《藥材學》
《養生月覽》
《醫方捷徑指南全集》
《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
《醫方經驗彙編》
《葉氏女科證治》
《醫權初編》
《醫事問答》
《醫方類聚》
《葉氏醫案存真》
《醫悟》
《葉天士家傳秘訣》
《醫方易簡集》
《葉天士女科醫案》
《羊毛瘟症論》
《醫貫砭》
《醫學辨正》
《一草亭目科全書》
《醫寄伏陰論》
《醫家心法》
《醫階辨證》
《藥盦醫案》
《藥言隨筆》
《醫學匯函》
《葉氏錄驗方》
《藥性通考》
《養生要集》
《醫法徵驗錄》
《醫方便覽》
《醫家四要》
《瘍醫證治準繩》
《醫事啟源》
《藥材資料彙編》
《楊敬齋針灸全書》
《藥品化義》
《醫方捷徑》
《藥譜》
《醫經正本書》
《醫鏡》
《醫學白話》
《一見知醫》
《藥味別名錄及續錄》
《醫便》
《醫學初階》
《楊仁齋著作三種》
《野菜博錄》
《醫學從叢錄》
《醫方選要》
《醫方一盤珠》
《醫燈集焰》
《醫方易簡新編》
《醫綱提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