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匯函》

《醫學匯函》

《醫學匯函》醫學全書。十三卷,並卷首一卷。明·聶尚恆撰於1616年。卷首包括歷代醫家傳略、導引法、醫學或問等論述;卷一《王叔和脈訣》;卷二《難經》;卷三-十一臨證各科。分列病證、病理、治法、方劑,所采皆為歷代名醫名著,切合臨床之論述與方治。間附聶氏治案;卷十二-十三本草,內有總論,並按病症分類論述諸藥。俾臨床醫家有所遵循。現存三種明刻本。

基本信息

簡介

《醫學匯函》, 醫學全書十三卷,並卷首卷。明·聶尚恆撰於1616年。卷首包括歷代醫家傳略、導引法、醫學或問等論述;卷一《王叔和脈訣》;卷二《難經》;卷三-十一臨證各科。分列病證、病理、治法、方劑,所采皆歷代名醫名著,切合臨床之論述與方治。間附聶氏治案;卷十二-十三本草,內有總論,並按病症分類論述諸藥。俾臨床醫家有所遵循。

版本

現存三明刻本。

作者

聶尚恆,字惟貞,號久吾,清江大觀橋人。少時入贅新淦縣李姓,解任回鄉後,才恢復聶姓,明萬曆十年(1852)鄉試中舉,任廬陵縣教諭,寧化縣令。他雖為官,勤於政事,還精通醫理,博取精研,刻意醫述。著有《奇效醫述》《醫學源流》《活動心法》《痘科慈航》和十三卷大部頭的《醫學匯涵》等著作留傳後世。清人朱純嘏說:“聶尚恆以鄉進士出任寧化縣令,卓有政聲。惜當時以儒臣顯,不列名醫林。”其實,聶尚恆一生中,更以醫術著稱於世。作為一代婦幼科專家,聶尚恆以他高尚的醫德,高超的醫術和精深的醫理,在中國醫藥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奇效醫述》是他在寧化任縣令時,治療疑難重病的記錄,也就是診藉,即醫案,是明以來獨立的醫案學科逐漸形成的醫案著作之一。該書分二卷,收驗方四十二例,以婦科為主。每一案例都從頭到尾把病的起因、病情、變化、用什麼藥,用藥後的反應都一一詳盡記述。案後還附原用藥方、計量、服法等。《奇效醫述》是論病專著,以辨證為主,每敘述一個病例,都:究其原委、審其病因,判明病狀,然後對症下藥。對於寒熱虛實真假似的辨別,卓有見地。
《活幼心法》在我國醫藥史上都有地位。痘是幼科中的一症,疹也是幼科中的一症,兩種病症在幼科中頗為重要。但在明代以前治法都不完備。聶尚恆的《活動心法》和魏桂岩(真)的《博愛心鑒》刊出後,治療痘疹才有了一定的“標準途轍可循”。在此前各家痘疹不分,或痘詳而疹略,聶尚恆在診治這兩個方面的造詣都比較深。他根據痘、疹病情的不同階段和特點,提出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很有創見。為後世所重視。
聶尚恆為什麼學醫?據他在《奇效醫述》一書小引中曾說到:儒醫燮理,可是古今高明之士常常把醫道看作是小技而漫不經心.一旦患病,就由庸醫之手握其生死;有人雖略涉獵,但又白持高明,不肯深入鑽研,反致誤己誤人。他為自身計,為親者計,遂“窮心於斯術”數十年。他勤於政事,在寧化任縣令時,常常在大廳署里診病,他平易近人,平民百姓,有求必應,同樣診治,逐個建立“病式”(即今天的病歷表)詳細記載。經他診治的病人,很少不痊癒的。
病情很危急。聶尚恆詳細問了病情,只用一味藥,病人大小便全通了。第二天孕婦丈夫向他道謝時,說妻子小便時還須用手緊按小腹,聶尚恆要她再跟一劑藥就全好了,一個月之後安全分娩。
萬曆二十一年(1603)聶尚恆任廬陵訓諭時,吉安司理毛具次五十九歲的老母患怪病,每到一個月左右,就會有一兩夜煩躁而吐血,不吐則便血,凡是活動關鍵的地方筋脈青腫突出,行動不便久治不愈。毛攜母向聶尚恆求醫。聶詳細診斷,又查閱歷年所服之藥,發現診斷不確,有的作風濕治療,有的作血熱治療,沒對症下藥。據此判斷,他專以扶肝養血為主,用八物湯加減,服藥一個月先停吐血便血,服至兩月筋腫消除,服至三個月即愈。
聶尚恆自己的妹妹得了一種更怪的病,年僅三十,卻“肉削骨露”,晚上發熱,天明退燒,飲食少進,煩躁不安,脈歇至心,難以救治,開始用藥也未對症,再詳明發熱部位,其妹才說到先是右肋一團先熱,再擴至全身,聶才頓然省悟,認定是鬱氣郁痰,結成痞塊,’胸膈壅滯。於是用藥先攻痞塊,果然奏效,塊消熱退,—不幾個月痊癒。
聶尚恆在診治兒科痘疹時,他的親家有個姓周的鄰居,家中富有,五十多歲·廠,卻只有一個十四歲的兒子,視為掌上明珠。兒子染上痘疹,六天之後,痘已出齊,但還是說胡話,有時發狂。請了許多醫生,用藥無效。經聶診治,只吃了一劑藥,即有好轉。第二天再去診時,發現病孩仍會突然驚跳,尚恆領悟到,可能因痘疹出得太密,血氣內虛、毒氣難排,攻擾心經,而驚悸發狂。於是,就用加減內托散,另一位醫生在旁,看到處方大吃一驚,認為病人已毒盛發狂了,再服熱藥,定暴熱而死。誰知病孩服藥後,卻安然而睡,已不再說胡話,再據病情服藥,終於痊癒。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十一)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養性延命錄》
《醫方集解》
《醫林改錯》
《醫門法律》
《醫鈔類編》
《瘍醫大全》
《養病庸言》
《醫門棒喝》
《瘍科心得集》
《醫說》
《醫燈續焰》
《醫法圓通》
《藥鑒》
《醫方考》
《醫貫》
《醫級》
《醫經溯洄集》
《醫經國小》
《醫經原旨》
《醫壘元戎》
《醫理真傳》
《葉選醫衡》
《醫林繩墨》
《醫林指月》
《一得集》
《醫門補要》
《養老奉親書》
《醫述》
《醫徹》
《醫學編》
《醫學傳燈
《醫學粹精》
《醫學讀書記》
《醫學匯海》
《瘍科綱要》
《醫理元樞》
《驗方新編》
《瘍科選粹》
《藥性歌括四百味白話解》
《藥性纂要》
《醫略十三篇》
《醫方簡義》
《藥症忌宜》
《醫方論》
《醫門要訣》
《醫方全書》
《醫故》
《醫暇卮言》
《醫效秘傳》
《醫心方》
《要藥分劑》
《醫學便覽》
《也是山人醫案》
《醫學傳心錄》
《楊氏家藏方》
《楊氏提綱醫方纂要》
《醫學發明》
《醫碥》
《藥要便蒙新編》
《醫經允中》
《藥按》
《醫理髮明》
《藥治通義》
《醫法心傳》
《藥總訣》
《醫方叢活》
《醫方大成》
《醫林纂要探源》
《醫略》
《醫略稿》
《藥材學》
《養生月覽》
《醫方捷徑指南全集》
《醫門初學萬金一統要訣》
《醫方經驗彙編》
《葉氏女科證治》
《醫權初編》
《醫事問答》
《醫方類聚》
《葉氏醫案存真》
《醫悟》
《葉天士家傳秘訣》
《醫方易簡集》
《葉天士女科醫案》
《羊毛瘟症論》
《醫貫砭》
《醫學辨正》
《一草亭目科全書》
《醫寄伏陰論》
《醫家心法》
《醫階辨證》
《藥盦醫案》
《藥言隨筆》
《醫學匯函》
《葉氏錄驗方》
《藥性通考》
《養生要集》
《醫法徵驗錄》
《醫方便覽》
《醫家四要》
《瘍醫證治準繩》
《醫事啟源》
《藥材資料彙編》
《楊敬齋針灸全書》
《藥品化義》
《醫方捷徑》
《藥譜》
《醫經正本書》
《醫鏡》
《醫學白話》
《一見知醫》
《藥味別名錄及續錄》
《醫便》
《醫學初階》
《楊仁齋著作三種》
《野菜博錄》
《醫學從叢錄》
《醫方選要》
《醫方一盤珠》
《醫燈集焰》
《醫方易簡新編》
《醫綱提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