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頌》

《芬蘭頌》

《芬蘭頌》作品作於1899年,是西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

《芬蘭頌》《芬蘭頌》
音詩《芬蘭頌》作品作於1899年,是西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1899年夏,處於沙俄統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於統治者的壓迫和獨裁政治,掀起了一場捍衛芬蘭的自由和維護憲法權利的運動,人們為了聲援被迫相繼停刊的報界,組織起為新聞記者募集資金的義演活動,在義演最重要的一次晚會上,展示了以芬蘭神話和歷史主題組成的在當時最受歡迎的一系列生活畫面,這個節目稱作“歷史場景”。西貝柳斯為這一“歷史場景”所寫的配樂,包括一首總的序曲、每一場的前奏曲,為詩朗誦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總結性音詩—《芬蘭頌》。

歷史背景

19世紀60年代,芬蘭遭到沙俄的統治。1899年,沙皇發出文告,對芬蘭國會的立法權和人民的言論自由,作出了新的限制,赫爾辛基的報紙被迫停刊,這樣芬蘭政府成為名存實亡的傀儡政權,芬蘭人民發起了保衛憲法的運動。同年11月愛國人士則通過為報刊籌募基金而舉行的盛大募捐演出——在赫爾辛基大劇院裡演出圖畫劇《芬蘭的覺醒》。由西貝柳斯配樂,該劇的終曲就是《芬蘭頌》。當時曾用過《祖國》這個曲名,但是受到沙皇的禁令。在演出時,不得不改用《即興曲》。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芬蘭於同年12月6日宣布獨立,這首作品曾稱為《國民頌歌》,因在國外演出用此曲名不方便,最後便改名為《芬蘭頌》。

作者簡介

作者曲作者西貝柳斯(1865-1957),是芬蘭作曲家,他9歲開始學習音樂,20歲開始學習法律,同時入音樂學院學習音樂理論、作曲法和小提琴,後放棄法律,完全轉向音樂創作。1889年畢業於赫爾辛基音樂學院。後赴柏

《芬蘭頌》作者:西貝柳斯
林,維也納進修。1891年回國,任赫爾辛基音樂學院教授,同時從事創作。芬蘭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初學小提琴和音樂理論,著有多部作品,凝聚著熾熱的愛國主義感情和濃厚的民族特色,因而獲得了世界的公認。自1950年起在赫爾辛基舉辦了一年一度的國際音樂節——西貝柳斯音樂周。其代表作有廣為流傳的交響詩《芬蘭頌》、七部交響曲、交響傳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土奧涅拉的天鵝》)、小提琴協奏曲、交響詩《薩加》(即《冰洲古史》)、《憂鬱圓舞曲》(戲劇配樂的一章)、弦樂四重奏《內心之》,以及為莎士比亞戲劇《暴風雨》的配樂。此外還作有大量的歌曲、鋼琴曲等等。 音詩《芬蘭頌》作品作於1899年,是西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1899年夏,處於沙俄統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於統治者的壓迫和獨裁政治,掀起了一場捍衛芬蘭的自由和維護憲法權利的運動,人們為了聲援被迫相繼停刊的報界,組織起為新聞記者募集資金的義演活動,在義演最重要的一次晚會上,展示了以芬蘭神話和歷史主題組成的在當時最受歡迎的一系列生活畫面,這個節目稱作“歷史場景”。西貝柳斯為這一“歷史場景”所寫的配樂,包括一首總的序曲、每一場的前奏曲,為詩朗誦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總結性音詩—《芬蘭頌》。

作品簡介

《芬蘭頌》是西貝柳斯的代表性作品,創作於1899年。當時,由於處於沙俄的重壓之下,上演時曾冠以《夜曲》這樣的標題,以瞞過當局審查。

《芬蘭頌》《芬蘭頌》

芬蘭頌是西貝柳斯愛國情操的抒發,廣為人知,曲子取自他的組曲《芬蘭的覺醒》。他以七首偉大的交響曲和無數的交響詩奠定了芬蘭音樂的世界聲譽,芬蘭頌是為1899年的一項愛國舞台盛會所作的配樂,當時芬蘭人民正為反抗俄國人的入侵而群情激憤。這首作品適時鼓動了他們的愛國心。

卡累利亞組曲原是西貝柳斯在1893年所寫的一齣劇樂,自面世以來由於不斷被全球各地電視、電台節目用作片頭或插曲而為人熟知,卡累利亞地方的邊界地帶一直是芬蘭愛國精神的象徵,尤其是當歷次俄國大軍逼近時,當地的奮戰精神提振了芬蘭人民的士氣。“悲傷圓舞曲”是描寫死神帶走母親時的舞蹈,是幻想風格很濃的作品。
《芬蘭頌》這首舉世聞名的傑作,曾對芬蘭民族解放運動起過很大的推動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訴說位於北極圈的這個小國為生存而進行的殊死鬥爭,並使全世界確信芬蘭並不是沙俄獨裁統治下的一個附屬國,所起的作用比千萬本小冊子和報刊論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譽為芬蘭的“第二國歌”。音詩《芬蘭頌》作品作於1899年,是西貝柳斯最著名的代表作。1899年夏,處於沙俄統治下的芬蘭人民不滿於統治者的壓迫和獨裁政治,掀起了一場捍衛芬蘭的自由和維護憲法權利的運動,人們為了聲援被迫相繼停刊的報界,組織起為新聞記者募集資金的義演活動,在義演最重要的一次晚會上,展示了以芬蘭神話和歷史主題組成的在當時最受歡迎的一系列生活畫面,這個節目稱作“歷史場景”。西貝柳斯為這一“歷史場景”所寫的配樂,包括一首總的序曲、每一場的前奏曲,為詩朗誦而作的柔和伴奏,以及一首最重要的總結性音詩—《芬蘭頌》。

作品特點

樂曲由銅管群在低音區的怒吼開始,以Andantesostenuto的速度,奠定的全曲不屈、戰鬥的基調。隨後以木管模仿管風琴,弦樂則作出莊嚴的應答,表現了芬蘭民族抗擊外侮,爭取解放的決心。小號以一個固定的同音反覆節奏型,向民眾發起了號召,民族的情緒更趨濃烈。最後《芬蘭頌》的曲調奏起,在小號的召喚下,全曲在讚歌聲中結束。
《芬蘭頌》的鏇律是被限定在一個相當窄的範圍內,相同鏇律的反覆出現以及持續低音的運用使得這首樂曲更加感人肺腑、深入人心,甚至能夠打動全人類。
你會不由自主地把西貝柳斯同一片廣闊的土地聯繫在一起。他的音樂不像拉威爾、普朗克以及斯特拉文斯基那樣屬於城市,西貝柳斯的音樂好像是來自某個村落,他就生活在鄉間,他是通過音樂來表現田園景色的,正是這一點使我們深受感動。
西貝柳斯的《芬蘭頌》和交響曲是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價值的音樂,是真正的藝術傑作,因此,這樣的音樂能受到平民百姓和時代精英的喜愛,能流芳百世。
西貝柳斯說,《芬蘭頌》就像一縷來自曠野的清新的空氣,這是來自天堂的鏇律,純潔而又令人振奮。
《芬蘭頌》這首舉世聞名的傑作,曾對芬蘭民族解放運動起過很大的推動作用。它在向全世界訴說位於北極圈的這個小國為生存而進行的殊死鬥爭,並使全世界確信芬蘭並不是沙俄獨裁統治下的一個附屬國,所起的作用比千萬本小冊子和報刊論文都重要得多。它被譽為芬蘭的“第二國歌”。

《芬蘭頌》《芬蘭頌》
整個樂曲由若干個性格突出的主題動機及其展開構成。音樂一開始的銅管合奏有力地呈現出主題,粗獷、強烈而沉重,被稱為“苦難的動機”,表達出一種受禁錮的人民所蘊藏的反抗力量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
音樂的進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樂器陰森森的背景的襯托下,銅管樂器和定音鼓帶出的一個極其刺激的節奏型,把聽者帶入充滿緊張的戲劇性衝突的戰鬥場面,掀起了一個強有力的高潮,後來,音樂在低音樂器簡單眼復的音型中,傳出了一曲勝利的頌歌,這支鏇律從銅管樂器的戰鬥吶喊中發展出來,但它的純樸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節奏的歡快民歌。緊接著,木管樂器呈示出的充滿必勝信心的鬥爭動機,和勝利頌歌的主題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氣勢磅礴的鬥爭場面。
後來,樂曲出現了頌歌主題,曲調莊嚴舒緩,滲透了人民熱愛祖國的崇高而神聖的感情
樂曲由若干性格突出的主題動機及其展開構成;降A大調。開始,銅管樂器在定音鼓不斷的顫音的陪襯下,奏出渾濁、森嚴的引子,表現芬蘭受到帝俄的殘暴統治;受壓迫的人民的反抗力量和對自由的強烈渴望。

隨後,由木管樂器演奏帶有傷感的曲調,表現人民受壓迫的痛苦生活。然後樂曲的進行突然加快,轉為4/4拍,銅管樂器奏出號召鬥爭的動機,緊張而興奮,描寫人民的覺醒和奮起鬥爭。接著木管樂器呈現充滿必勝信念的、輝煌華麗的慶典動機,具有凱歌進行曲的特點與色彩。這段音樂反覆一遍後,出現頌歌主題,曲調莊重舒緩,優美抒情,這是人們對祖國的讚美和祝願。隨後,弦樂重複這個鏇律。經過發展,最後變成一首莊嚴、輝煌的祖國頌歌。樂曲在極其輝煌的氣氛中結束。

相關詞條

音樂芬蘭民族樂派祖國西洋樂

芬蘭文化(一)

美麗的芬蘭是位於歐洲最北的國家,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海岸線長1100公里。地勢北高南低。北部與東部有高地,其餘大部分地區為丘陵和平原。內陸水域面積占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

50部必知的音樂經典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那些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民族的經典音樂已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那些曾經扣人心弦的鏇律至今仍舊在世問縈繞。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聆聽歷史長河中那些音樂大師們的經典之作,我們的心靈將得到淨化,我們的靈魂將受到震撼,我們的人生將獲得至高無上的啟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