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

《行星》

《行星》組曲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在二十世紀初期創作的一部大型套曲,整部作品分為七個樂章,這七個樂章之間是相對獨立的,分別以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樂隊編制也異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亦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於2006年6月20日開始發行。

基本信息

簡介

《行星》組曲英國作曲家霍爾斯特在二十世紀初期創作的一部大型套曲,整部作品分為七個樂章,這七個樂章之間是相對獨立的,分別以太陽系的九大行星中的七個星球(地球和當時尚不為人類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而且樂隊編制也異常龐大,啟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長笛低音雙簧管低音單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號等管樂器,以及管風琴和眾多的打擊樂器,在最後一個樂章中還有一段六聲部的女聲合唱(有時亦以兩支獨奏長笛取代)。如此眾多的樂器的組合產生了豐富的音響色彩,如在"火星"樂章的一段音樂中,樂隊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動山搖的氣勢。但也許正是由於《行星》組曲本身及其樂隊編制過於龐大,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僅演其中的三、五個樂章,有時則只是單獨演奏一個樂章。

創作背景

行星行星

就《行星》組曲的意義來說,該曲與純粹的天文學並無關係,而僅僅是建立在古代勒底人、中國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術"之上的。關於這一點,霍爾斯特在1920年全曲公演時曾這樣對記者說:"這些曲子的創作曾經受到諸行星的占星學意義的啟發。它們並不是標題音樂,也不與古代神話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聯繫。如果需要什麼音樂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從廣義上來說,每一曲的小標題足以說明與某些慶典活動有關的那種禮儀性的歡樂。例如,土星帶來的不僅是肉體的衰退,它也標誌著理想的實現,而水星則是心靈的象徵……"

內容簡介

第一樂章火星--戰爭使者

霍爾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完成這一樂章的。因此有人認為,作曲家的這段音樂是對當時迫在眉睫的戰爭的預言。確實,這一樂章的音樂,尤其是由打擊樂器和弦樂器弓桿擊弦奏出的蠻橫、激昂的漸強節奏型,暗示出軍隊在行進,給人以一種咄咄逼人的緊迫感。

第二樂章金星--和平使者

與上一樂章兇殘的戰爭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一樂章顯得格外寧靜安謐。它使人想起了一個沒有電閃雷鳴、遠離戰爭喧囂的世外桃源,到處呈現出一派和平安樂的景象。

第三樂章水星--飛行使者

據說,水星不僅是帶有翅膀的信使的象徵,也是竊賊的保護神。因而,這一樂章的音樂異常機敏靈活,是一首急板諧謔曲。俏皮的鏇律就是信使的寫照,他正忙碌於走家串戶,為人們帶來福音與歡樂。樂曲鏇律帶有民歌風格,表現出人們為飛行使者的光臨與他所帶來的信息而歡慶歌舞的情景。

第四樂章木星--歡樂使者

與其它樂章相比,這一樂章構思宏大,篇幅也較長。整個樂章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氣勢異常浩蕩,歡樂的情緒猶如一幕幕場景,此起彼落,綿亘不絕。這一樂章經常被單獨演奏,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通俗音樂作品。樂章的第一部分分為三個主題。第一主題為C大調,快板,2/4拍,喜悅的情緒十分明顯;第二主題充滿生機,熱情洋溢,富有氣勢;第三主題轉為3/4拍,象一首民間舞曲,氣氛熱烈。樂章的第二部分為一首雄壯的"歡樂頌歌",類似東方五音音階的鏇律,親切感人,樸實生動,又不乏莊嚴與偉岸。樂章的第三部分為第一部分的反覆。

第五樂章土星--老年使者

"土星"樂章是《行星》組曲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也是經常被單獨演奏的段落。樂章以長笛、大管和兩架豎琴奏出的由兩個鄰音交替構成的固定節奏為開始,它象徵著老年人蹣跚、滯重而單調的步態,是時光消逝與體力趨向衰退的寫照。

第六樂章天王星--魔術師

這段音樂也是《行星》組曲中的精彩段落。霍爾斯特在這裡運用了變幻無常的調性和配器色彩,以及力度的突兀變化等現代作曲手法,從而達到了撲朔迷離的魔幻般的效果。

第七樂章海王星--神秘主義者

"海王星"這最後一個樂章,在給人以嫻靜溫柔之感的同時,又表現出神秘莫測與朦朧的太空景象。樂章的第一主題就是以這種色調構築起來的。霍爾斯特以鋼片琴、豎琴和小提琴的大量運用,成功地渲染出一種迷茫的神奇景象。

作者簡介

霍爾斯特霍爾斯特

英國作曲家。1874年9月21日出生於英格蘭的切爾滕納姆(Cheltenham),父親是一位鋼琴師。霍爾斯特從小隨父親學習鋼琴。由於家庭經濟窘困,開始未能進入音樂學校,而在一個合唱團擔任管風琴師和唱詩班指揮。1893年,他嘗試寫作的一幕小歌劇成功演出,父親便借錢供他上倫敦的皇家音樂學院,隨斯坦福(CharlesStanford)學習作曲。在樂器方面,由於右手的皮炎,他不得不放棄鍵盤樂器,改吹長號,假期中他曾在布賴頓(Brighton)吹奏以獲得生活費用。1895年,他開始對印度哲學和梵語文學發生興趣,此後曾以梵文經典為題材創作了許多作品。

1898秋,卡爾·羅莎歌劇團(CarlRosaOperaCompany)給他提供了第一長號手和聲樂教師的職位,為此他離開了皇家音樂學院。

1905年,霍爾斯特受聘為聖保羅女子學校(St.Paul'sGirlsSchool)音樂科主任。1907年擔任莫利學院(MorleyCollege)音樂主任。1919年起,在雷丁大學(UniversityCollege,Reading)和皇家音樂學院任教。此後,他還應邀在許多知名的大學講過學,諸如英國的利物浦和格拉斯哥大學(1926)、美國的耶魯大學(1929)、哈佛大學(1930)等。

霍爾斯特於1934年5月25日因心臟病逝世。

霍爾斯特在皇家音樂學院求學期間正式開始作曲,一生的主要作品有歌劇《莎維德麗》《大笨蛋》《在野豬頭酒家》,管弦樂《薩默塞特狂想曲》《聖· 保羅弦樂組曲》、《行星》、《賦格式序曲》《賦格式協奏曲》《埃格敦荒野》《鍛工》,合唱作品《梨俱吠陀讚美詩》《雲霧使者》《耶穌讚美詩》《死亡頌》《合唱交響曲》《合唱幻想曲》等,被視為20世紀英國音樂復興時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50部必知的音樂經典

音樂是沒有國界的語言,那些超越了時空、超越了民族的經典音樂已成為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那些曾經扣人心弦的鏇律至今仍舊在世問縈繞。音樂是思維著的聲音,聆聽歷史長河中那些音樂大師們的經典之作,我們的心靈將得到淨化,我們的靈魂將受到震撼,我們的人生將獲得至高無上的啟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